# C" y& O3 v/ m- C 二,姚姓文化研究今后的目标和任务 - l8 ], E5 F* C T8 n# u& k * F2 s3 W6 q" G/ b5 k6 a4 \1 J) M
河南省原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他所主编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一书指出:“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祖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同样,我们姚姓文化研究、探讨的内容和目标同此一样。 . N# i/ z+ Z; ?+ O6 W8 t& Z - c$ g: c. m& E/ r# z4 C# B; f 针对目前姚姓文化研究开展情况,我提出几点粗浅意见和大家交流。$ h; U3 h/ l# @: Z( r
! k' i+ X: i. J5 {2 `$ o! R 1.建立组织。为了搞好姚姓文化研究和探讨,有条件的地方,各省、各地要建立姚姓文化研究组织,把热心者组织起来,把专家学者聘请进来,组织一支队伍,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当前,各省、各地要确定一名有影响力、有能力的宗亲,担任文化方面的组织和资料收集及信息交流、汇编工作。目前没有来参会的省份,也要确定一名宗亲负责分工的联络工作,帮助把工作做好。% z% ]# [. A. Y- p% S9 I9 l6 t
: P4 e* x& H) d2 D 2.摸清家底。队伍建起来后,我们首先要调查摸清各省、各地姚姓家族的概况,包括当地各支姚姓的情况,如远祖是谁,始迁祖是谁,从何时何地迁来,迁来后的又如何分流,历史上和近现代的名人有谁(生平主要贡献及传世著作),名人遗迹、家族祠堂、堂号、字辈等情况、现在姚姓人分布和人口等情况,为将来编写全国甚而世界姚姓文化专著准备详实的资料。 2 C# }9 p4 E3 U$ c* t' | 2 E6 W" F( N& {4 S
3.成立姚姓名人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工作。我姚姓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姚姓和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们的业绩、思想、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传承和发展。研究姚姓名人文化不但对姚姓有特殊而现实的意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始祖舜帝,先祖三国吴太常卿姚信、唐朝大史学家姚思廉、大唐贤相姚崇、中唐诗人姚合、南宋状元姚勉、元朝理学大家姚枢和其侄诗人姚燧,明代永乐朝定策功臣姚广孝、清朝平定台湾的功臣姚启圣、清《姚氏百世源流考》作者目录学家姚振宗、近现代国家领导人姚依林等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原则上由所在籍的宗亲为主成立研究机构,但一定注意吸收当地甚至全国专家学者参与,以提高研究的档次和质量。要研究他们的史迹、思想,收集、整理、出版他们的文献(包括文章、诗歌、史料等),撰写他们的传记,甚而编写戏剧、电视剧等。 9 b! p9 c8 z$ A% E4 I1 ]8 m % G8 p& H) @7 W; q0 l1 b 4.收集、整理、续编家谱。国史、地方志、家谱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完整历史,因此,搞好谱牒研究、整理、续修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在努力保存、整理、续修姚姓家谱工作上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据我所知,由于历史上战乱和政治原因等,也由于我们的有些族人的漠视,许多地方的家谱遭到遗失、损坏,已经无谱可传。随着老年人的逝去,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转移的加快,谱牒的整修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已成为一项抢救家族文化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抓紧抓好。如果失去这个机会,我们将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 # O/ V; y8 j9 |+ _3 [1 P. H ) Y" P+ D# Y4 m; d: ?( p
对有些家谱远祖争论的问题,我的意见:一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是要尊重原有家谱。没有确切的论证,不要随意否定更改。更不要根据学术讨论的不同意见,随便否定家谱,相互攻击。这样不但造成混乱,而且造成宗亲之间的不团结。再说,把历史名人认作先祖也不是坏事,他起码能够起到学习、弘扬先贤思想和精神的作用,不必过多指责。' M* W9 _( h# a
/ Q; x! E* } e6 F6 j$ R 5.继续保护、利用、整修好姚姓先贤遗留下的历史遗迹,包括古村、宗祠、陵墓、碑刻等。积极配合政府搞好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争取合法地位。实施保护规划的落实,并高规格、高质量地修葺。积极参与,出资出力,兴建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如建立用书法艺术表现的舜帝及姚姓历史名人文章、诗词石刻碑廊,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E% n/ N7 n" ^2 G
+ X" z" S' P7 p
6.办好一份姚姓会刊。使之成为宣传、弘扬、研究、交流姚姓文化的平台。 ?: X1 b( v5 q( X& a! \+ Z
2 g2 O H3 |# _* }: n5 T
各位委员、各位宗亲、各位来宾,“登高骋目忽长啸,气象万千到身边。”(唐杜牧诗)摆在我们目前的任务虽然很多、很艰巨,但是,我坚信,有全姚筹委会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有全国420万姚姓宗亲的有力支持,有包括今天参会的宗亲在内的姚姓文化的研究者、热心者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j2 g7 @/ v& m" y
# j; P$ M8 |/ d! G7 k* r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诗)回顾过去,我们信心倍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会感到任重而道远。为此,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全姚筹委会领导下,发扬传承舜帝及姚姓先贤之精神,提倡奉献,扎实工作,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展好,为振兴姚姓家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祖国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3 k+ U8 F n6 |5 z! q谢谢大家! $ ~- @. q) D) }. C) M; q: \% m : r% T: }" T$ D( e( c3 H" C3 T 2012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