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纵贯线』《红色娘子军》原型王运梅:转移中失去孩子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10-18 19:27
标题: 『历史纵贯线』《红色娘子军》原型王运梅:转移中失去孩子
  电影跟真实的人物有很大不同: R% ?$ S# t% w# I2 q
  1961年,谢晋导演的一部电影《红色娘子军》风靡一时,剧中的琼花和十岁便与“木头人”结婚的连姐一起参加娘子军的经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I) s7 v% [( @  R1 N1 U# a  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说:“电影是艺术作品,跟真实的人物有较大的不同,片中人物融合了多名娘子军成员的经历,所以很多的角色不一定能找到人物原型,如当时的娘子军中就没有嫁给 ‘木头人’的女战士、南霸天的人物原型有好多个。 ”, X! u* m7 M8 j! F% S" `
  电影中并未介绍娘子军的成立经过,这支队伍是如何成立的呢?% M# T9 o: u8 q' W6 R( e
  1931年3月,乐会县妇女们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一支“赤色娘子军”的队伍,主要负责红军部队的后勤和宣传工作。庞启江介绍:“当时这支队伍并没有枪械、服装等武器,还不是武装队伍。 ”1931年5月,琼崖特委在乐会县发布招募女子军的布告,号召妇女们“拿起枪来,和男子并肩作战”,许多年轻姑娘见到布告后纷纷报名,其中就有目前尚健在的王运梅。9 v; e7 O9 f2 _% a7 V, y; @
  本期阵眼
. D3 b; n4 A3 }5 k+ o1 k. D  “赤色娘子军”这支队伍是如何成立的呢?这百余名巾帼英雄在一年多时间里遭遇了哪些腥风血雨?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剿,她们在撤退途中遭遇如何?解散后各自的状况又如何?
, a4 W# I0 {7 @& E7 w) b  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组成的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曾多次随同琼崖红军主力参与; w; L# w% C( P& j  i
  反国民党“围剿”的战斗,威震一时,被当时民众称为“红色娘子军”,毛泽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色娘子军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然而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成立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务连最后被迫解散。这百余名巾帼英雄在一年多时间里遭遇了哪些腥风血雨?解散后各自的状况如何?日前,红色娘子军尚健在的王运梅(由其外孙女马世菊转述)、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文化站长庞启江讲述回顾了当年这支英雄队伍鲜为人知的经历。
& D! P9 O. z) W: f, c) r  从“赤色娘子军”到女子特务连
; P$ S$ I' O8 _' Q2 t2 }; O  看过《红色娘子军》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军途中生下小孩的女战士,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王运梅。王运梅回忆说:“当时家里很穷没饭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可以有书读或参加红军,我也想这样,于是就报名参加了娘子军。 ”: V% o8 e+ w" ?5 e( G, _
  顺利入伍后,部队给每人配备了一套军服,还都剪了短头发,周围人都称她们为“红军哥”。“入伍时我知道这支队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没感觉害怕,只知道被枪打中了才会死,打不中就不会死。”庞启江表示:“当时报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后筛选出了一百名左右的报名者,这些女性大多是来自穷苦农村家庭。 ”. |% a* ^, q! x
  中共琼崖特委将“赤色娘子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即红色娘子军连),由当时的海南琼崖师部直接领导,全连分为三个排,王时香任指导员,庞琼花担任连长,冯增敏、庞学、黄墩英分别任一、二、三排的排长。
  T, F& v$ c- \$ m' ~2 f  女子特务连成立后接受了完全军事化的训练,“阿婆精神好的时候会把拐杖当作步枪,敬礼、拿枪、托枪立正,一套动作下来看上去仍然十分标准。 ”王运梅的外孙女马世菊说。原先这支队伍的任务是保卫领导机关、看守犯人和宣传工作,然而随着战斗形势的变化,她们很快投身到了战斗中。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