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舜裔龙山姚氏的世系与源流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25-6-13 19:56
标题: 舜裔龙山姚氏的世系与源流
舜裔龙山姚氏的世系与源流

9 `1 R* N' S* ^# e/ r
The lineage and origin of Yao family in Longshan
: F$ k$ ~( q  W, i+ d
姚景顺1姚 彦2姚健龙3
- v3 Z) s5 w! i2 _+ H5 a
1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116018 2清华大学教授 100084
! a1 R9 c0 L- ^
3云南康恩贝生物谷发展有限公司 665000

6 b4 b( @- c+ X4 {& T
摘要: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中国传统文化古村落,享有“瀫西巨族,素封之家”,“德美姚村,城市厢房”的盛誉。村里保留有完整的公厅、祠堂和古戏台,现存明清古建筑有80多座。姚村有1000多名姚姓村民,其《龙山姚氏谱》上记载为舜帝重华后裔,唐宰相姚崇之后,郡望吴兴,其始迁祖姚烈于南宋景炎三年由绍兴会稽迁徙到此。在综合历代史学家对姚氏源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夏商周时期舜裔姓氏的演变,结合《浙江上虞姚氏族谱》和《绍兴姚氏谱》等,考证了自舜帝以来姚姓的世系,获得了龙山姚氏的迁徙过程。发现了家谱记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研究中国族谱文化、古代姓氏演变、世系推算考证和迁徙原因过程等具有所裨益。
关键词:舜裔、世系、源流、迁徙  Shun’descendant, lineage, origin ,migration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家谱也称族谱、家乘、宗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姚村世重门第,崇尚修建祠堂和修篡家谱。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修建了祠堂,在万历34年家谱中记载:吾族先祖500年前居陕州陕石,因兵燹迁徙绍兴;南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万六公姚烈,字永熙,由绍兴会稽迁居婺州兰溪纯孝乡十六都之龙山(今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为姚氏第一世祖。在谱系渊源中还记载了自舜帝到唐宰相姚崇,再到宋宝佑状元姚勉共103代世系。在名臣遗像中有姚氏始祖虞舜重华、唐梁国公姚崇等人;在墓铭、遗像说和像赞中多处记载有姚崇等人的事迹【1】。
每修家谱,地方官员、文人学士和后裔子孙均为谱作诗词或作序,在康熙46年(公元1707年)地方父母官作的谱序中提到:“舜生于诸冯之姚虚,遂以为氏,递至夏商,蔓延海宇。武王克殷,复求舜后,得虞阏父,使为陶正,以元女大姬妻之子,而封诸陈,哀公17年为楚所并。而敬仲奔齐,故韶乐之洋洋盈耳者,职是故也。子孙散处,几徧闾阎,此凡为姚氏之世谱者,必录其先之若是耳,以今观龙山姚氏,自绍兴来占籍于兰,本唐相元之崇公之裔,人崇守荆州详名宦,为相剖决入流,荐宋璟以自代,史赞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法,以持天下之正。论者每侈谈姚氏之盛,昌曷亦稽其祖德,一表家风耶。……姚氏之谱,自元明来,吾不知其作者几何人,独是自万历丙午,尚道公延揽群英,搜寻旧典,辑家乘五卷,付之剖劂,以示子孙。固可称卓卓人豪者矣,不意清明鼎革,屡遭兵燹,未遑整续。”
据此判断:兰溪龙山姚氏出自绍兴会稽,始祖是舜帝,是唐宰相姚崇之后,郡望是吴兴,曾居住在陕州陕石,因避战乱到绍兴会稽,最后再到兰溪。本文根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唐代史学家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宋代端明殿学士宋祁奉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姚氏宰相二人》、清末目录学家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和《绍兴姚氏谱》,以及《浙江上虞姚氏族谱》等资料,对兰溪龙山姚氏的与世系与源流作一考证。
2 舜帝是姚氏的始祖
舜(约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2】。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舜子均,禹禅国虞;十二世发,殷兴仍虞封;三十四世满,周王发封于陈,居宛丘【3】;四十四世完,陈国内乱奔齐,居临淄,改称田氏;五十五世和,受王命掌齐国。【4】自夏商周,虞舜后裔世袭王侯,姓氏几变,舜本姓姚,后裔在夏曰虞,在商曰妫,在周封陈,在齐曰田。六十一世建,灭于秦;六十二世良,徙雍长陵;六十七世渊,避父难,居吴兴,改姓妫;六十九世平,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5】。
至唐代,舜后裔姚姓主要有两大支:一是出自江南吴兴郡,二是出自陇西南安郡【5】。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辖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带。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置,治所在甘肃陇西渭水东岸,辖今陇西、定石、武山等地。南安姚是舜帝少子的后代,而吴兴姚是舜帝长子的后裔,吴兴郡是兰溪龙山姚氏的郡望。据姚思廉《姚氏源流变迁世系直说》【6】和浙江上虞姚氏族谱(1878年)【7】,自舜帝至吴兴始祖的世系详见附录1。
3 吴兴是龙山姚氏的郡望
西汉昭帝年间,舜第六十六世嫡长孙田延年,时任朝廷大司农,被奸臣诬陷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其子田渊恐受株连,从都城咸阳逃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改姓妫。西汉末年(公元前9年),舜第六十九世嫡长孙平,官至冀州刺史、谏议上大夫,始复姓姚,为吴兴姚氏起家之祖。七十世丰,莽封代睦侯,居鲁;七十一世恢,避莽乱,复徙吴兴,改性妫;经过几代人的隐居耕读,七十三世敷,出任东吴武骑常侍,复姚氏,其后一直不变;平公的6世孙姚信为东吴太常卿,继而世代为官,由此,吴兴郡成为南方姚姓发祥地。吴兴两汉开族以来的世系见附录2。这部分有两种不同的世系,一是姚思廉和浙江上虞姚氏谱记载的【6】【7】【8】【9】;二是姚振宗等人记载的【10】【11】【13】 。本文倾向于唐史学家姚思廉的观点。
自东汉起,吴兴姚不断分支,至宋元时期,逐步发展到浙江以外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10多个省,元明以后,发展的地区更广。根据现有资料,清代以后吴兴姚几乎遍布全国,并形成吴兴本支、武康支派、陕西万年(今属陕西省西安市)支派(也称京兆支派)和陕郡支派四大支派【13】。京兆万年支派姚姓的起家之祖是八十七世察,为隋代杰出史学家,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察子思廉,著名历史学家,著有《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陕郡支派姚姓的起家之祖是八十六世宣业,据《兰溪龙山姚氏谱》记载,吴兴是兰溪龙山姚氏的郡望,属于陕郡支派。
4 陕郡、冀州是龙山姚氏先祖的居住地
南北朝年间,吴兴始祖姚平的第17世孙姚宣业(舜第85世孙),为南朝陈国(公元557-587年)征东大将军。屡建奇功,武帝倚重之, 公元557-559年间,其裔孙自武康迁河南陕州硖石(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成为陕郡姚的始迁祖【13】。
陕郡二世姚安仁, 仕隋青、汾二州刺史;三世姚祥, 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四世姚懿,字善意(公元590-662年),仕唐,巂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五世姚崇,字符之(公元650-721年),唐陕州硖石人,后定居洛阳,历任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代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封梁国公,后人对其予以很高评价,如:
《旧唐书》:“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赞曰:“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15】
姚姓在陕郡隋唐分支世系如附录3所示,附录中黑体字为与兰溪龙山姚氏有直接的源流。关于姚崇的家世,《新唐书》载【16】:姚姓,虞舜生于姚虚,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姚姓,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生懿,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生元之,名崇。
姚崇7世孙(舜第96世孙)姚余庆,任冀州观察使时,正值唐末动乱(公元875年-906年间),遂定居冀州。姚姓在冀州晚唐分支世系如附录4所示【17】。到了后唐五代时期,陕郡姚又分出两支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家族。一支是姚懿公的八世孙姚汉英,奉后周太祖郭威令,公元951年以金吾大将军身份出使辽国,辽王以违礼为由,强留汉英居辽,由此落籍柳城(今辽宁朝阳)。这支姚姓人连续十代文武双全,官居朝中要职,尤其汉英公曾孙姚景行,曾为辽国宰相,为推行汉文化,实行宋辽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关外一大姚氏家族,现在北票市境内还有姚景行家族墓地。另一支是随宋室南渡的浙江会稽姚,该支是兰溪龙山姚氏的祖先。
5 会稽是龙山姚氏的迁出地
姚崇16世孙(舜第105世孙)姚镐,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崇政殿大学士。宋高宗南渡时(公元1128年),扈驾随行,徙居会稽县雷门乡长乐里(今浙江绍兴马山姚家埭),成为会稽姚的始迁祖。该支迁回浙江后,仍以诗书传家,其裔孙姚士谦在南宋淳佑年间(公元1241-1252年)创建了“姚氏宗祠”。这个家族代表人物有清康熙时期的一品大员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为统一台湾功绩卓著。姚姓在会稽的世系详见附录4【18】。
南宋后,姚家埭姚氏又分出东姚派、西姚派和兰溪龙山姚等分支。在姚振宗(清)编撰的《姚氏百世源流考》(下卷)兰溪姚氏中提到:由会稽迁兰溪西乡距城15里的地方有百数十家【19】。这与姚村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户数吻合。2016年兰溪龙山姚氏第24世孙宝熙公(舜第135世孙)一行五人去绍兴姚家埭实地寻根,姚家埭宗亲提到:南宋景炎年间,本族有一户人家离绍兴,次年在兰溪城西十至十五里的地方定居。与姚振宗的记载一致。到此,兰溪龙山姚氏的渊源就明确了。
遗憾的是在姚振宗重订的《绍兴姚氏谱·卷三会稽姚家埭谱世系行传》前九世系中没有发现兰溪始祖万六公姚烈的名字。可能原因,一是出自师程之后、因不著其后没有痕迹;二是终吉后代中的谱不具;三是后师远后代,因第7至10代四世无考,没有记载;因世系年代关系,不太可能出在东姚、西姚等分支中。
6 龙山姚氏的考证结论
姚氏世谱和姓氏源流,早期由唐史学家姚思廉奉旨创修、宋端明殿学士宋祁奉敕续修,后有清代家姚振宗的《姚氏百世源流考》,综合近代研究结果,考证龙山姚氏的始迁祖姚烈为舜第109代孙。
6.1 兰溪龙山姚氏的源流与世系
从龙山始迁祖姚烈来自绍兴会稽可以确定:兰溪龙山姚氏是绍兴会稽姚家埭的一个分支。兰溪龙山姚氏通过绍兴姚家埭,追溯到冀州姚(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南陕州硖石姚(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硖石乡)、浙江吴兴姚。而吴兴姚不仅是中国姚姓主流,也是舜帝后裔的一支主流。从舜帝到兰溪龙山姚氏的源流-家族树如图1所示。
自舜帝至龙山姚氏的完整世系如附录1至附录4所示。

7 `* w/ E4 i5 o$ B. w( a- _
图1 兰溪龙山姚氏的源流-家族树
姚村在740年间内衍生了30代,平均每代24.7年,姚村始迁祖姚六公在公元1278年迁徙到兰溪,距宋室南渡后150年,由此推测兰溪龙山姚氏始迁祖姚烈应是会稽姚家埭的第5代,即是舜帝的第109世孙。
6.2 龙山姚氏家谱渊源的一些谬误
在《兰溪龙山姚氏家谱》的渊源中记载了自舜帝至宋宝佑(公元1255年)年间的103世系,其中舜帝至唐朝宰相姚崇之间的77世系,所记载的世系与历代史学家的记载存在较大的出入。唐宰相姚崇之后的26世也与姚振宗的《姚氏百世源流考》不一致。特别是102世宋宝佑状元姚勉(公元1216 -1262年),从年龄上判断应该是姚烈(公元1226-1298年)的哥哥,且姚勉自述其家室、子嗣和祖籍、乡贯等【20】,都与龙山姚氏谱记载的不一致,所以姚勉为龙山姚氏祖先有误。
出现上述错误的可能原因:一是始迁祖姚烈一家三口避战乱到兰溪,一边烧制茶壶,在集市上出售;一边从事农耕,生活艰辛,六世后家道中兴,十世后人文鼎盛,明万历26年(公元1595年)十四世孙才开始建祠堂修家谱,期间300年来的家族世系渊源可能为口口传承;二是经历战乱洗劫丢失家族资料。姚村原为夏宅,南宋末年至元初,元兵攻入夏宅,烧杀抢掠,夏宅的人几乎全部被杀,房屋也被烧光,姚烈一家因外出卖茶壶才幸免于难。在乾隆年间的谱序中记载:自宋南渡以来,太祖(指万六公姚烈)之迁于此,其贻谋远且大也。后遭宋末兵灾之祸,时盗贼蜂起,堂室被焚,仅有存者不过一、二;斯时也,井里邺墟人烟消索。三是在纂修家谱过程中,编者出于抬高家族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可能存在上溯到一个名人的现象。
就像大多数东北闯关东的后人,其先祖渊源一般都说不清楚,但对祖上的迁出地是非常明确的。如奉系军阀张作霖的远祖情况无人知晓,但张学良就明确告诉祖籍是河北大成。据《大城县志》记载及当地老人记述,直奉大战期间,张作霖曾返乡认祖,但由于族中老人反对(一是认为其年轻时当过“胡子”,有辱门风;二是担心直系吴佩孚迁怒于族人)而未能归宗。所以兰溪龙山姚氏家谱中的渊源世系可能有误,但始迁祖姚烈源自绍兴会稽是无容置疑的。
6.3 兰溪龙山姚氏的迁徙路线
根据以上考证,兰溪龙山姚氏的迁徙时间和路线如图2所示,在八次家族迁徙中,有3次是奉诏为官赴任,1次朝政强制移民,3次是避战乱、1次避祸。
6 q# x1 _) y0 [4 D- `6 i
图2 兰溪龙山姚氏的迁徙时间和路线
参考文献
1)《龙山姚氏宗谱》[O],【明】万历34年、【清】康熙46年、【清】乾隆13年、【清】咸丰4年、【清】光绪10年、民国2年、民国21年、1996年、2015年修。
2)【西汉】司马迁著,陶新华译.史记全译·五帝本纪第一[M].北京:线装书局, 2016:1-9;
3)【西汉】司马迁著,陶新华译.史记全译·陈杞世家第六[M].北京:线装书局, 2016:340-345;
4)【西汉】司马迁著,陶新华译.史记全译·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M].北京:线装书局, 2016:473-484;
5)姚景顺,姚彦,姚健龙,舜裔吴兴姚氏的世系与源流,浙江家谱文化,2023-10-10 11:28
6)【唐】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O],
http://www.yaogens.cn/club/photo/show.php?itemid=149&page=44#p
7)浙江上虞姚氏族谱(1878年),〔EB/OL〕
http://www.yaogens.cn/club/photo/show.php?itemid=149&page=93#p
8)姚景顺、姚彦、姚健龙,舜裔吴兴姚氏的世系与源流,浙江家谱文化,2023-10-10.
9)姚钟尧,虞舜姚公陕州姚百世世系简表,2014-06-23,〔EB/OL〕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767&highlight=%B0%D9%CA%C0%CA%C0%CF%B5%B1%ED&_dsign=2566b10c
10)《姚氏世譜》吳興堂-姚平世系,〔EB/OL〕
http://www.yaogens.com/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87&extra=page%3D2
11)【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上卷)[O],〔EB/OL〕
http://www.yaogens.cn/club/photo/show.php?itemid=56&page=19#p
12)姚维平,万年姚与陕郡姚渊源之新考, 2015-3-6〔EB/OL〕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16&highlight=%D4%A8%D4%B4%D6%AE%D0%C2%BF%BC
13)姚学谋、刘凤婷,两《唐书》传、表中有关姚崇史料考证[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6月;https://www.docin.com/p-1671921489.html
14)姚思源,吴兴姚的根基与发展,2019〔EB/OL〕
https://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9432&extra=page%3D1
15)【清】姚振宗,(1903年)重订的《绍兴姚氏谱》,谱第一《河南陕州谱》[O];
16)【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清】姚振宗,(1903年)重订的《绍兴姚氏谱》,谱第二《河北冀州谱》[O];
19)【清】姚振宗,(1903年)重订的《绍兴姚氏谱》,谱第三《会稽姚家埭谱》[O];
20)【清】姚振宗编撰,《姚氏百世源流考》(下卷)[O];
21)曹诣珍、陈伟文汇编,《姚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22)夏商周年表,https://baike.so.com/doc/6728989-6943273.html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25-6-13 19:58
附录1:自舜帝至姚平的世系& Y9 y7 i* C! _* w
这部分主要参考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史记·陈杞世家》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唐史学家姚思廉的《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以及浙江上虞姚氏族谱(1878年)等,夏商周历史纪年参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夏商周年表》。
8 W, t7 N- e2 B一世祖:舜,字都君,号重华。公元前2277年—公元前2067年)为上古“五帝”之一。舜治理天下的时候,大行仁政,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平盛世。舜帝112岁时让位给大禹。妻子娥皇没有生育;女英生有二子:商均和季釐。
: l. A6 j  ]5 u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6 J. z# D: H, v/ y' t$ h8 t) }+ w+ p
二世祖:商均,舜帝禅位给禹,大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为虞侯,后来改封于陕西商城,故史称其为商均。
$ t) j- r2 ~0 \7 w) u' {" u2 T三世祖:夷伯,商均子,袭侯爵。; i" H8 i# R5 S8 X: Q7 }* k
四世祖:强馀,夷伯子,袭父爵。, g; I" D7 K, R) o* O5 Q
五世祖:颉,强馀子,袭父爵。3 I  q3 H) ~# Z
六世祖:梦熊,颉长子;
% i& Z/ z% h0 h  }( a2 [, o$ m虞思,颉次子,袭封父爵,有贤德,辅佐夏室中兴,世称虞宾。0 T+ y; q2 }9 t, ~: q, V5 z4 ^
七世祖:汶,梦熊子。学豢养于刘累,以事孔甲。累败而逃,汶因失国。相君谏,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思,复封于有虞。思卒,子立。  \5 n# f. C9 U1 ^7 J5 S
友龙,袭虞侯,系汶叔虞思之子。
$ V: g( R$ m& k1 ~6 E9 C6 D八世祖:寿盻,友龙子,袭父爵。* \: R* X+ U" J% o" H% X& N* U1 W
九世祖:叔仪,寿盻子,袭父爵。
2 ?5 k% Y, e2 F; S十世祖:康伯,叔仪长子。
+ z6 a5 ^5 B; B3 \康仲,叔仪次子,追谥虞侯。
$ e0 f& ]) l. r9 a5 s十一世祖:宗石,康伯子。
+ a1 u- F0 T5 h: K/ w$ z祖妫,康仲子,追谥虞侯。
1 F' e- e" ?8 ^" \# G二、商朝(公元前1600): n, ^& c4 c# g9 F; f
十二世祖:世期,宗石子,忠谏于桀,为桀所灭;
, s; k! N3 _  V2 N/ G发,祖妫子,谥思公,商汤灭夏桀(公元前1600年)而有天下,悯舜后(有虞氏)之失祀,乃复封发公于虞,以奉舜祀,并追封其父、祖。7 W# m3 S! j5 E8 r) x" F  ?
十三世祖:妫方,发子,袭父爵。
# o: P8 K  k8 T: a/ X, @十四世祖:振,妫方子,袭父爵。
' E: G' ]9 X" N- U: q& I十五世祖:维,振子,袭父爵。
' h* O* L7 d; @4 k0 ^( j十六世祖:寿固,维子,袭父爵。+ U  T7 r5 @& E6 A
十七世祖:敖,寿固子,袭父爵。2 P" P" c1 o2 Y9 G4 q7 M& [4 ~
十八世祖:胜,敖子,袭父爵。
6 P8 f. D+ S' w+ c3 ~十九世祖:元捷,胜子,袭父爵。
; I" T; w# A' p) V4 e( S8 s5 {二十世祖:偃,元捷子,袭父爵。
' i* Z  I0 U1 J9 w二十一世祖:姑疆,偃子,袭父爵。
. ~' A% c7 H, K" }( X1 T$ S( T/ q7 s二十二世祖:公允,姑疆子,袭父爵。2 v" |. T8 ]( g) ~  D; ~
二十三世祖:蔺,公允子,袭父爵。
2 h, |7 K  o, s: ~  i二十四世祖:填叔,蔺子,袭父爵。- M9 ~, ~. x3 M% M' @
二十五世祖:野,填叔子。3 V' W9 @3 X, S  Q, d
二十六世祖:无歝,野子。
. o  n' y& V/ P5 \9 d4 T二十七世祖:菑,无歝子。7 g7 u9 S7 ~" F- s; {
二十八世祖:叔正,菑子。5 Q" E7 m8 H2 r7 v. K: ~& W
二十九世祖:献子,叔正子。& x/ q' S5 F& g6 v
三十世祖:亚寿,献子子。$ I/ c' |9 p$ m/ n1 S- X
三十一世祖:元寿,亚寿子。) R8 N9 J: V! D+ \9 k
三十二世祖:梦延,元寿子。
/ l6 [+ m1 G' s4 t三十三世祖:阏父,又名遏父,号虞遂,梦延子。仕周武王,官为陶正。助周克商。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取得天下后,进行大分封诸侯,封阏父之子妫满于陈国,都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 n# ~# y; X* y4 s7 M
三、周朝(公元前1046年)
4 s( L7 c( M0 R" @三十四世祖:妫满,阏父子。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今河南淮阳),以奉舜祀。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妫满,封妫满于陈地,公元前1045年建立陈国,后代以国为姓,改姓陈,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是陈姓、胡姓的得姓始祖。据考,陈胡公生于公元前1067年,卒于公元前986年。5 g/ q2 J% T8 W3 y, D8 k: }
三十五世祖:犀侯,申公,胡公长子;在位25年,公元前985-公元前959;4 N) X& H+ t/ a6 h
皋羊,相公,申公弟,在位45年,公元前959-公元前915。
! b) L) L! F5 Y  @1 s三十六世祖:突,孝公,申公子,在位36年,公元前915公元前879。
' i% S7 x# w* c三十七世祖:圉戎,慎公,孝公子,在位23年,公元前878-公元前855。
7 Y1 ?( z: E0 d" J# B三十八世祖:宁,幽公,慎公子。在位23年,公元前855-公元前832。
& y2 z* j# q4 x  k+ A" o. _  u三十九世祖:孝,釐公,幽公子,在位36年,公元前832公元前796。釐公六年(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
7 b5 T; ?# [, f1 I四十世祖:灵,武公,厘公子。在位15年,公元前796-公元前781年。: y3 q! T# [1 A+ @$ w9 F+ a
四十一世祖:说,夷公,武公长子。这一年(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在位5年,公元前781-公元前777。
; _/ r% P- L$ H% O7 H燮,平公,武公次子。平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周平王继位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在位23年,公元前777-755年。" `+ u* f3 z' `' ~/ a* E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 g: a8 Y- G( O
四十二世祖:圉,文公,平公子。在位10年,公元前755-前745年。
& y6 d5 }2 U& U2 L" v& e四十三世祖:鲍,桓公,文公长子。在位38年,公元前745前707年。
# n2 D4 @7 J# ^( P) D. a佗,文公次子。2 m) M  U3 o: L  z& V
四十四世祖:跃,厉公,桓公鲍之次子,即位第二年(前705)生子完,字仲。跃在位7年,于周桓王二十年辛巳(前700)八月卒,谥厉。时陈完年幼,跃卒,传位于弟林。4 z4 Y2 k/ C  B5 G! v: Q
庄公林,桓公鲍三子,继跃而立,在位7年,卒于周庄王四年(前693),谥庄。
& N, Z$ o1 S4 f: h宣公杵臼,桓公鲍幼子,庄公林胞弟。周庄王五年(前692)继兄庄公而立。宣公生子御寇,立为太子。又嬖姬,生子款。周襄王四年癸酉(前648)十二月卒,在位45年。谥宣。
1 z4 L  x9 G5 u2 e# z7 L+ {5 n四十五世祖:完公,厉公跃之子,谥号敬仲,宣公二十一年(前672),杵臼欲立其宠姬之子款,遂杀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之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为避免遭到追杀,改姓田)
; ]: C4 s9 \3 q9 }9 i/ t. G- [四十六世祖:穆公,稺讳孟夷,完长子;在位16年,公元前647-公元前632) ?: ^; K: G* d2 t5 f  p$ z8 q/ k
密公,完次子;
$ U& p8 E# z: W+ w- J. z伾公,完三子;& g# J% _- v3 \+ p8 @
洙公,完四子;
# T( t+ X( T; H* ]宰公,完五子。
) b3 ^* D$ A* H+ Q, d四十七世祖:湣孟庄,孟夷子;
1 c  a! N& Z( P2 P- S! s子圉,灵公,共公子。3 y! c1 f4 L7 {' \8 ]9 y% w
四十八世祖:须无,文子,续公子;& V" n: Z% q1 g8 ~+ d- J. D/ V1 r
午,成公,灵公子。; }/ @6 ]/ d" r7 k4 V2 v; q* U# \  P
四十九世祖:无宇,桓子,文子子。
; j( o' b7 Y& `( _5 a  F) r弱,哀公,成公子。
" l5 R9 w7 ]: s五十世祖:开,武子,字疆,桓子子。. e% Y5 U8 K# a% o' t9 _
吴,惠公,哀公子。
. R4 @( r; }7 p* r五十一世:乞,僖子,谥曰“釐”,武子子。
/ N1 I) g8 o1 }9 {五十二世:恒,田成子,僖子子。
" x( |. f7 k+ S4 ^* o五十三世:盘,田襄子,成子子。0 ~2 g# z. n5 d, g
五十四世:白,田庄子,襄子子。" a8 r7 A" P( C
五十五世:和,太公,庄子子,公元前395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齐国代替姜氏齐国的全过程。田和自立为田太公,是陈完的第十一代孙。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周天子封田和为齐侯,列于周朝诸侯的行列中,此年即为田和称诸侯的元年。# ?+ n% I! p- e
五十六世祖:午,桓公,太公子。(公元前375-公元前357在位)6 z) v  g  n0 z" Z: e# W
五十七世祖:因齐,威王,桓公子。戊子始称。(公元前357-公元前320在位)
3 d& U6 p0 V- J7 Q* N: V$ ?五十八世祖:辟疆,宣王,威王子。(公元前320-公元前301在位)
/ Y# o$ L  x$ M& F6 J/ K. q五十九世祖:地,愍王,宣王子。(公元前301-公元前284在位)
; J1 G+ Y# ^+ `; [! m六十世祖:法章,襄王,愍王子。(公元前284-公元前265在位)
5 D3 v- P/ ?5 N# D# Z)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
3 A7 ?8 x+ `( @' k7 f六十一世祖:建,废王,襄王长子,公元前221年降秦国灭。(公元前265-公元前221在位),子三,长嘉、次修,少良。
3 ]. k, K* ~4 y  A2 `8 E六十二世祖:嘉,建长子,秦兵入宫后不食死;. |+ t# |0 y; m: [& Q# t9 E
修,建次子,后代为避免受秦杀戮,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3 {7 Z0 c( E0 I- F+ Q9 G! j; U1 I5 R
良,建三子,见秦兵入宫,以奔走折足,得免诛死。0 a. o& N9 p$ `3 @" J
六、西汉(公元前206年)
6 ?+ }& E0 x( l" d六十三世祖:疾佑,良长子,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诏齐楚大族徙关中,家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 x  T8 _7 u' Z0 X( I: f1 h5 O
疾祚,良次子。
0 Y, _) C, @8 ]4 e1 i; B1 e六十四世祖:留,疾祚子。
3 m7 P/ s4 N+ u9 @/ q! r六十五世祖:牟,留子,以子贵封大司农。
* Y( B" a8 c: [: O9 j! @六十六世祖:延年,字子宾,牟长子,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封阳成侯,坐罪耻入狱,自刎而死(公元前74年)。9 C9 `$ Z9 C. ]4 A
六十七世祖:渊,延年子。宣帝初年(公元前73年),避父难徙吴兴郡而改姓妫,卜居于霅溪之崖。) j: |0 y; x, N+ {
六十八世祖:征,吴兴有归安县,与妫同音,父渊以为合。
4 i* c; w9 D6 |. P8 ^六十九世祖:平,征之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氏,为吴兴起家之祖。
' }1 w/ Q; a% d9 U附录2、吴兴两汉时开族世系$ Z7 G8 B8 H5 C+ v' j; m
这部分主要参考《姚氏世谱》吴兴堂-姚平世系,唐史学家姚思廉的《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以及浙江上虞姚氏族谱(1878年)。# ?0 r' c2 E8 }9 G' }
六十九世祖(吴兴始迁祖):平, 征子,汉冀州刺史,通京房易,始复姓姚为吴兴起家之祖。5 x* y) B9 c9 j- C5 x+ m/ Y# n% y
七十世祖(吴兴二世祖):丰,王莽篡汉后求舜后,封平孙代睦侯,奉祀帝舜。
# o: S6 f$ E- x$ F, u2 k七、东汉(公元前25年)
& b& j& H# k. `2 F7 r  ~+ H1 r七十一世祖(吴兴三世祖):恢,为避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改姓妫。0 ~9 k& Y" A* ^  M8 D0 V( `: |5 ]
七十二世祖(吴兴四世祖):显,恢子,隐居不仕,钧于箬川,号智川醉翁。
9 T6 K* E/ w+ C七十三世祖(吴兴五世祖):奕,显子,西陵县令。0 C2 T% q  d0 X: c; F
八、三国(公元220年): ]1 g2 h- v: K  ]
七十四世祖(吴兴六世祖):敷,奕子,武帝骑侍,复改姓姚,其后一直不变。唐书宰相世系表,恢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吴郎中。敷生信、膺二子。
  u( @! H7 E' x7 @6 w七十五世祖(吴兴七世祖):姚膺, 敷长子,字彦和,累官至少府;' `0 ]( v$ `' L* s4 K
姚信(公元207-267), 敷子,吴选曹尚书。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姚信等备官僚中,建衡元年(269年),吴太常,信长子逄,次子巡。$ N. K8 y5 Z6 d4 j4 f
七十六世祖(吴兴八世祖):姚伯,膺子,太守,诸葛亮辟为丞相椽子;
( M- J0 \% y, g1 [3 J: b逄, 信长子,子得仁,累护羌校尉,使匈奴拒,因为赤亭羌之祖;
$ h7 f9 T4 n3 W) k& }3 J/ E巡, 信次子,乐于游山玩水,号默叟。# j) u+ F9 P. Y  S, q5 n% E
七十七世祖(吴兴九世祖):子恒,巡子。
- O' [8 l) A; W, j七十八世祖(吴兴十世祖):墨,子恒子。7 g3 o9 L$ ^' T% p+ p! ^& h4 q& b
七十九世祖(吴兴十一世祖):和,墨子。$ F) u! V1 l5 E; h& F9 ^9 S( p
八十世祖(吴兴十二祖):岳,和子,王逊知宁州,拜为大将,大破李让有大功,因谗言被罢官。
( u% i# [4 @3 R" k八十一世祖(吴兴十三世祖):杰,岳子,痛父诽命,洁身不仕。7 [# }! Q* h' B/ B8 D1 U" v. W: t
八十二世祖(吴兴十四世祖):度,杰子。
" l" ^+ k, S( t- w3 K4 B3 u' U( W八十三世祖(吴兴十五世祖):元,度子。
; [6 Z, F! Y! e4 W! {- U, \& }八十四世祖(吴兴十六世祖):汾,元子,隐居不出征召。8 E. f- N" m6 ^, R. s3 @# X1 o
九、晋朝(公元265年)7 h! J" T% k+ U! G$ Y$ G5 S- ~
八十五世祖(吴兴十七世祖): 姚纲,汾长子,事魏,徒家陕州,生子宣业,南朝陈国征东大将军,为陕州姚始祖;
& I9 Y, H/ e2 ]& H2 @纪,汾次子; 9 R0 Y2 @& j6 z  _+ {
普提,汾三子,梁高平令, , ]: y; x' l. F$ I
十、南北朝(公元420年)
1 n  p7 T, q8 O八十六世祖(吴兴十八世祖):宣业,纲子,南朝陈国(公元557-587年)征东大将军,陕州姚姓《姚氏家谱》尊姚宣业为始祖。
' C3 T' Q5 x2 p- P: I* l. v; o僧垣,普提子,隋北绛郡公。僧坦生察、最;察隋太子内舍人,生思廉、思才;最隋蜀王友,生思聪。为京兆姚分支。0 B& u+ g/ }7 M( a8 g9 c' X* P
附录3 、陕郡隋唐分支世系
* {+ i- N. B# q- p; o6 ^这部分主要参考 [宋]端明殿学士宋祁奉敕撰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姚氏宰相二人》,[清]目录学家姚振宗的《姚氏百世源流考》(上卷)。
; [: i1 z9 f% G  z/ J6 q: q0 P# [八十六世祖(始迁祖):宣业,僧坦同祖兄,吴兴郡公。5 o5 \+ |  A' b6 d# d5 k
十一、隋朝(公元581年)
& T# s, o  @9 q* |八十七世祖(二世祖):安仁,宣业子,隋汾州刺史,一子祥。
' V/ Z! h* |0 V八十八世祖(三世祖):祥,安仁子,隋怀州长史,捡校函谷都尉,一子懿。
1 ?5 i' t) K- q; e, }十二、唐朝(公元618年)) Y5 o2 P$ X. o3 u+ w/ x
八十九世祖(四世祖):懿,祥子(公元590-662年),字善意。隽州都督,文献公。子三元景、元之、元素。
: k6 F  K6 r  i# Y" v, p' L九十世祖(五世祖):元景,懿长子,官朝散大夫,司农寺丞,潭州刺史,一子孝孙。
: G. ~$ Z! F# H! I元之,懿次子,名崇(公元650-721年),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辅助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有“救时宰相”之称,三子彝、异、奕。2 f. p1 q! n( S
九十一世祖(六世祖自舜帝91世):彝,元之长子,邓、海二州刺史,五子闿、阆、闽、闶、辟;" v& g. @# J, D1 d0 G
异(异) 元之次子,大理寺卿,三子闼、阏、开;
/ n. m: C7 V1 t5 b$ ^; G9 d1 H奕(弈)元之三子,永扬郡太守,一子闳。
; ]8 u$ G& ~# @' e, m  x  q九十二世祖(七世祖):闼,异长子,左拾遗,五子怦、悟、憺、惇、惕;" k6 j, d; X- T3 y$ e5 t' W# b, x
阏,异次子,二子恬、憕;
- `; b" H; Q" j3 Q7 _; G2 @开,异三子,洛州参军。7 q- O; L! K  x) ]2 {4 V
九十三世祖(八世祖):怦,闼长子,宝应令,三子丹、浼、温;
7 C- u( ?5 V3 f. c悟,闼次子,襄王傅;- j9 D( X% K: x
憺,闼三子,淮宁节度使;9 E1 Y; f  K" G* ^
惇,闼四子,朝城令;
0 ?9 u, {9 m+ i$ c惕,闼五子,华原令。( G9 B! B! ]! P2 \) m0 D/ z
九十四世祖(九世祖):丹,怦长子,陆浑令,三子增、均、蕰。/ D0 |# A3 ^' H3 U
凂,怦次子,楚丘令;
' a% L. p) `, h+ X, t温,怦三子,尉氏令。) B' W% H, }/ ?2 K9 ~
九十五世祖(十世祖):3 u! [0 k5 n6 c" e9 A
增,丹长子,荥阳令。
9 H0 {. ~' ~. C均,丹次子,金华令;
. |+ ]* P. E; h7 c, Z; z8 s蕰,丹三子,大理司直,三子颋、圭、进。* ]) V. V' `( l2 o3 G7 _5 @
九十六世祖(十一世祖):颋,蕰长子,浙西馆驿丞。. c! p1 k9 v( ~
圭,蕰次子,南昌主簿,二子廷庆、余庆。
7 g6 l+ v( g2 {& d) Y进,蕰三子,不着其后。
- ?0 o/ Z/ U5 k  _, I9 I6 G1 l4 r九十七世祖(十二世祖):延庆,圭长子,福建福清派祖。& e* w: Y1 s* I+ {" l
余庆,圭次子,冀州始祖。
/ \( W: g3 }. y" A1 @9 o( W附录4、冀州晚唐分支世系/ [" L4 J3 o  J/ v, H' B  O
九十七世祖(始迁祖):余庆,字居业,南昌主簿,圭次子,任冀州观察使判官,遂迁冀州,一子仁安。  }) B0 T' m7 w8 ^
十三、北宋(公元960年)
' M: d0 g4 S8 b) g- m4 |九十八世祖(二世祖):仁安,字仁夫,仕唐,官承侍郎,一子瑀。4 _9 j% A6 [) m# g6 j0 |4 V" u
九十九世祖(三世祖):瑀,字符瑜,二子延、廷。: J4 u8 O' [/ V' b  Q' `
一百世祖(四世祖):延,字巨卿,瑀长子,唐举孝廉,为永宁尉,一子彦威。  R. h" ?- F0 d' a" A! ~
廷,字狩卿,瑀次子,官霸州教授,一子彦明。5 ]* c8 T0 M2 y
一百〇一世祖(五世祖):彦威,字朝仪,延子,永安尉。1 q# L- U  o0 y& ]" a& T% v0 {  U
彦明,字朝鉴,宋廷子,霸州教授,宋淳化5年(公元994年)进士,官至凤翔节度使,一子獬。
5 L9 f5 W3 U. }5 k. ~一百〇二世祖(六世祖):文玄,字默夫,彦威子。通经史学,隐德不仕,一子绰。) W5 f& t8 |9 n; N/ n" Z4 e
獬,字毅夫,凤翔节度使彦明子,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二子天衢、天休。
0 f5 v: ]& A  J. X* u; Z# ^/ Z一百〇三世祖(七世祖):绰,字公宽,文玄子,以曾孙镐贵赠户部尚书,一子秋鸿。
, h: Z0 k1 g5 g$ F( ~& Y" `( @天衢,字仕登,翰林学士獬长子,以阴补阁门祇候,一子奎。  i6 l  [1 S# O8 f" I
天休,字仕班,翰林学士獬次子,一子乔。
: E& Z9 O- u* A) N2 J一百〇四世祖(八世祖):秋鸿,字远举,赠户部尚书绰子,以孙镐贵赠礼部尚书,二子汇、錀。
7 i. N) J' p% J# y: S奎,字文光,阁门祇候天衢子,二子伋、杰。# z6 M+ R1 ^0 B3 z6 F
乔,字文迁,天休子,二子诜、谪。
* R6 k  o8 z7 |一百〇五世祖(九世祖):汇,字道初,秋鸿长子,举孝廉知泗州续修谱,以子镐贵赠兵部尚书,一子镐。
0 g) @' I# X% E$ n; X錀,字道启,秋鸿次子,无后。
& V  |1 F+ V. w7 _伋,字细侯,奎长子,赠翰林学士,无后。
( w5 a" J: l! N4 J% I- M# a杰,字英侯,奎次子,未娶早逝。" F9 r/ ^" W$ {9 S
诜,字广基,乔长子,一子不着其后。
( ?/ t3 e! v# ]/ z% u5 w# J0 h+ O谪,字广仙,乔次子,二子不着其后。, C' G" Z- Q! ^
十四、南宋(公元1127年)
7 o. u. n! F; p! z) X  u) D6 x5 y一百〇六世祖(十世祖):镐,字从周,汇子。
0 h* z: x; F2 N* _: p) |附录5、会稽南宋分支世系3 F! S8 o9 z$ D9 [- {5 o: v  N7 J
一百〇六世祖(始迁祖):镐,字从周,汇子。宋大观年间(公元1108年)进士,历官敷文阁学士,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加光禄大夫,上柱国,赠崇正殿大学士,沂国公。公元1128年扈驾南渡,家会稽县雷门乡长乐里,今称姚家埭,为会稽始迁祖。一子范。
1 V) r0 B; Z5 ~$ |1 @& i% `( j一百零七世(二世祖)范,字子仪,淳熙间 (公元1174年-1189年)进士,仕至枢密院直学士,兵部尚书,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入相,累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汝南郡开国公,赐谥安慧,子三终吉、师远、师程。
" m) \" a: t. m: r+ j一百零八世(三世祖)终吉,字德孚,范长子,庆元间(公元1195-1200年)进士,官光禄主簿,大理评事,以阴补博士升金部员外郎,卒赠翰林学士,庐陵文天祥为撰墓志。一子琛;5 I& B0 X- H/ `! m  Z- `
师远,字君大,范次子,一子珊;- A' C: y* X% c7 V
师程,字君贤,范三子,乡贡进士,抚州通判,三子端仁、端仪、端礼。1 @: e# L; s( V/ S1 u' p) t! s
一百零九世(四世祖)琛,字廷玉,自号西石子,终吉子;宝佑间(公元1253-1258年)进士,历翰林博士,侍读学士致仕,始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纂次家谱,撰姚氏百世源流叙,最为精核。三子长子士谦,余二子谱不具;3 e$ `; u- g7 A* y4 t- k9 ^7 ~
珊,字廷宝,师远子,仕为处州提领,一子寿峣;: v; y7 K* V# p' L7 @1 ?
端仁、端仪、端礼均不著其后。
) W& y6 z* G! e1 x$ V+ i一百十世(五世祖)士谦,字谦善,琛长子,续修谱,元孝廉仕至绍兴路盐茶提举,授奉训大夫,始建姚氏宗祠。今曰东姚堂。四子铉、玖、什、原;
% ^$ l" z! h6 @寿峣,字仁举,珊子,以乡贡任山阴教谕,一子廷桂。
. N- c. c* v8 f0 k0 m% {5 j一百十一世(六世祖)铉,字鼎卿,士谦长子;姚家埭东姚派族祖,仕元为绍兴路盐茶提举,授奉政大夫,四子敞、敦、政、叙;
# t5 w3 {4 y- D' M玖一子禄;2 n. ^4 V* O3 e+ [4 {) I
什,无后;8 ?0 ^& Q8 n( I, B' D) Z+ O
原,西姚派族祖,四子佑、斗、简、斐;
3 U! Z2 ~' }1 [7 Z4 ^& P廷桂,后四世无考,至11世派生出陈家溇、姚家桥、北岸姚、洋港岸头等分支。
) ~0 L& i5 {! P( j, \( T十五、元朝(公元1279年)9 i$ o8 ^7 S7 A7 [8 Z( b) o
一百十二世(七世祖)东姚分支敞、敦、政、叙;九子贵昌、蕨、屺、岳、密、峻、嶂、嵩;
( l  J% y  i0 o  F. u" ~# @禄,一子宰;) k5 _+ u7 A+ K: D+ x# b
西姚派分支佑、斗、简、斐,九子渊、越、异、旷、静、斥、着、秀、冬。
* ^0 _1 r2 C, K作者简介6 b; |- ]6 P+ b
姚景顺,1957年3月1日,男,浙江兰溪市人,原大连舰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退休后从事家谱和民俗研究。
1 l* O3 U0 N& G" s0 M' v! Q姚彦,1938年2月2日,男,浙江兰溪市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美国纽约市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技术与通信系统工程,兼顾传统文化与古建筑保护研究。& t2 S3 d2 |0 c3 z( f/ I
姚健龙,1965年2月24日,男,浙江兰溪市人,云南康恩贝生物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咖啡种植与生物制药技术,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 姚道荣    时间: 2025-6-14 11:00
学习姚家历史,站长辛苦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