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姓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姚河予    时间: 2024-12-15 19:29
标题: 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姓简介
                      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姓简介' R9 x# l# B2 T  u% @
! q; p- A3 g1 o" G' K6 c, U
       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位于荆关镇、寺湾镇、西簧乡三乡镇交界群山峻岭的八龙寨沟,处在荆关与西簧古代茶马古道的陆路交通要道之中。
  R# d/ _6 u8 G$ u       姚家坡现有一通两米高的一至七世族谱碑,据碑文记述,姚家坡始迁祖讳云凤,原籍邓县十林乡(现邓州市十林镇)柳集堰,清乾隆年间迁居淅邑之西八龙寨沟,至今山顶还有八龙寨。据前人所讲,二世祖邦振携妻儿老小西迁时,途径大石桥镇,妻子是小脚,不能再往前行。邦振带领永证、永祥两子继续前往荆关,留下妻子和另外的孩子在大石桥姚湾,故称荆关为公姚家,大石桥为母姚家,二人也由此成恨,便互不往来,
姚家坡等村原宗排为:云邦永宗金,月焕全怀成。到民国末年已基本用完。恰逢湖北省十堰市刘洞镇姚沟一姚家妇人与家人负气出走,行之姚家老庄,姚家前人见其行动不便,便好心留下,立即遣人到姚沟捎信,家人闻之寻来,得以团聚,由此感慨还是姚姓本家人好。于是将姚沟宗排“玉起殿承明,治华大国”,与姚家坡宗排联谱,以“承”和“成”为同辈,共一个清明会。解放前后,姚沟经常派人来到八龙寨沟姚家老庄共同祭祖,其乐融融。: ^  T: S, {. F, T( d' V, ^+ e
: U: l( T7 e6 d" l2 w+ C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解放后的“农业学大寨”运动,造田开渠,不得不按照轴线将二世祖邦振的坟墓迁移至后面半山腰上,三世祖永证、永祥坟墓虽未迁移,但被刨平修路,原来所立的一至七世族谱碑被推倒、移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姚氏族人重修祖茔时,觅回残碑,发现原碑立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已有七世焕合、焕德、焕康的名字。推算当为第四世、五世族人携六世、七世后人所立。民国年间,族人又在原碑上增刻了后出生的六世、七世、八世后人的名字。据前人所讲,由于姚家坡处在荆关到淅川县的古道旱路上,当年太平天国将士由此攻入荆关,其中有名义军战士受伤,被大门金魁收养为义子,赐名姚月楼,姚家酒房下边还有墓碑为证,族谱碑上也有其名讳,此为我姚家一大善举。至今不予相认。
& m+ v! B9 e/ [! O' ?) T) f
& a8 ]! I5 y7 W  X- `* N* w9 l       二世祖邦振定居现荆关镇金家沟村姚家老庄,两子永证、永祥娶滴水崖姊妹二人,并生育七子:宗典、宗顺、宗龙、宗洪、宗风、宗行、宗合,称之为老七门。到第五世,共有兄弟16人,其中大门迁至姚家坡,二门和三门迁至酒房,四至七门留在老庄。其中二门只有闺女,没有儿子;其他各门人丁兴旺,蓬勃发展,至今已繁衍至13世,500多人。

+ y: Q& [8 P  I( F) w1 f1 O( d
8 X# |# j  h9 t0 p9 O/ V6 R  Y+ k
       时至2016年4月,由于祖坟年久失修,原碑字迹漫漶不清,为使后人不忘祖德,在姚明奇等人的倡议下,姚家族人纷纷捐款,复刻原碑一通,并扩大碑基范围,原碑左侧树立复制碑,右侧树立捐资碑,同年10月,恢复香火,重振祖茔往日雄风。
      祖茔修葺一新后,族人酝酿新续宗排之事。适逢盛湾姚金吾宗亲正在拟定明初始迁祖姚武林一支的宗排,于是,2017年,淅川及湖北省十堰市几支姚姓族人,将豫鄂丹江湖流域方圆几百里姚氏合为一家,绞尽脑汁,反复斟酌,最终确定通用60字新宗排歌诀为:中华根渊长,若殿建新章,民仁永世康,圣贤聚满堂,忠贞如辰光,德义登仕相,恭礼行万方,功成文武将,学书知增广,丹青育俊良,守信谦和让,大业同朝阳。新宗排从千字文中选出了适合起名的吉祥字,内容能体现姚氏起源,以仁义礼智信为轴线,押韵、易懂、易写,简洁明了,激昂向上,雅俗共赏,方便实用。
       淅川荆关姚家坡姚姓,自清乾隆年间迁入,已200多年,由于地处深山,土地贫瘠,信息闭塞,教育落后,经济发展不快,一直没有出过多少名人,但姚姓后人,尊祖敬宗,勤劳朴实,耕读传家,与人为善,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姚河予于2024年7月25日据淅川荆关姚彬 2020年1月9日的《万木丰茂出良材》文

" J) k+ N  t: X8 Q5 C/ h2 c
附:需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豫鄂丹江湖流域方圆几百里姚氏合为一家,通用60字新宗排的问题:姚姓发源于舜帝,同为炎黄子孙,凡姚姓“合为一家”,没有错,但豫鄂丹江湖流域方圆几百里姚姓支脉繁多,有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姚武林一支(是主流),从邓县十林乡柳集堰迁来的姚云凤一支、从原邓县九重乡迁来的姚麟一支、湖北省十堰市刘洞镇姚沟姚姓一支等等,这些支脉由于没有弄清楚历史渊源,就盲目的统一宗排,势必会制造新的混乱,形成以讹传讹的局面,不利于后人寻根觅祖。
       二是关于同期从邓县十林乡柳集堰迁到彭桥乡姚洼一支姚姓问题:20多年前,我根据《邓州市地名志》介绍的彭桥乡姚洼村姚姓是从十林柳集堰迁去的信息,驱车来到姚洼村探访,见到了绍良父子,通过查看院内的残碑得知,其始迁祖为姚云龙,立碑人儿子辈只刻了“长门、二门、三门”的字样,孙子辈为“少奇、少虎”,立碑时间为清乾隆年间。为此,我忽然想到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姓始迁祖名字为姚云凤,也是清乾隆年间从十林柳集堰迁来的。古人起名字一般都比较讲究,都是按照宗派来的,莫非云龙、云凤同为“云”字辈,是兄弟或堂兄弟?需要进一步求证。
  |0 y; h- f# s2 O( L# ?4 z  R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4-12-16 18:28
. y& h0 _# j& q  P

9 ^% M, C% `1 d3 ?

, |- W$ a$ L* {1 c1 m: n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氏字辈
. k1 I) C( f3 ?% o$ j, _& ]/ n, J* s, f! _" e
5 m/ ~% m4 m! b4 j- r$ x
   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等村原宗排,自一世起是:云邦永宗金,月焕全怀成。+ b) d5 U' e  ~$ A" d
   一世姚云凤。二世祖姚邦振(始迁祖),原籍邓县十林乡(现邓州市十林镇)柳集堰,清乾隆年间迁居淅邑之西八龙寨沟(今荆关镇姚家坡村
) W& l: u8 Y3 ^& L7 S8 t! W, q1 s; U) p, N0 G; D
1 L. i' A( _& c6 Q% |3 k
   湖北省十堰市刘洞镇姚沟姚氏宗排是:“玉起殿承明,治华大国”。
) _5 y/ ?$ l5 H5 D: i   与姚家坡联谱,以“承”和“成”为同辈,共一个清明会。" m, a. A  S( f3 Y+ \9 l: w
      
3 ?) S. D7 s8 ^# f# S' p2 ^
   2017年,盛湾姚金吾【已故】淅川及湖北省十堰市几支姚姓合为一家,最终确定60字为新宗排歌诀:中华根渊长,若殿建新章,民仁永世康,圣贤聚满堂,忠贞如辰光,德义登仕相,恭礼行万方,功成文武将,学书知增广,丹青育俊良,守信谦和让,大业同朝阳。新宗排从千字文中选出了适合起名的吉祥字,内容能体现姚氏起源,以仁义礼智信为轴线,押韵、易懂、易写,简洁明了,激昂向上,雅俗共赏,方便实用。
      
            ——姚河予,2024年7月25日,据淅川荆关姚彬《万木丰茂出良材》(2020年1月9日)
& e# k$ H7 [6 Q
: q( ~2 Z# a( ]' ]& o4 B9 m3 D9 h5 t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4-12-16 18:30

) `( `4 u$ N# H/ e! b: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姚氏字辈
1 O  a* ~; L  L, i# f/ t' ?  q) {
   淅川县荆关镇姚家坡等村原宗排,自一世起是:云邦永宗金,月焕全怀成。: H2 d  ~) P& m$ H/ Y
   一世姚云凤。二世祖姚邦振(始迁祖),原籍邓县十林乡(现邓州市十林镇)柳集堰,清乾隆年间迁居淅邑之西八龙寨沟(今荆关镇姚家坡村
) h8 k% K6 b" J; @; z
$ l3 O% x8 j! v  F   湖北省十堰市刘洞镇姚沟姚氏宗排是:“玉起殿承明,治华大国”。6 V# d0 V7 w" P% L( @& R
   与姚家坡联谱,以“承”和“成”为同辈,共一个清明会。
$ n1 x/ ~3 M/ v
      
. a: f# |" S( p8 {+ o( a9 A
   2017年,盛湾姚金吾【已故】淅川及湖北省十堰市几支姚姓合为一家,最终确定60字为新宗排歌诀:中华根渊长,若殿建新章,民仁永世康,圣贤聚满堂,忠贞如辰光,德义登仕相,恭礼行万方,功成文武将,学书知增广,丹青育俊良,守信谦和让,大业同朝阳。新宗排从千字文中选出了适合起名的吉祥字,内容能体现姚氏起源,以仁义礼智信为轴线,押韵、易懂、易写,简洁明了,激昂向上,雅俗共赏,方便实用。
      
            ——姚河予,2024年7月25日,据淅川荆关姚彬《万木丰茂出良材》(2020年1月9日)
9 E+ Q2 B7 }; N3 W) }: G- j" g

, k; c* a$ j8 A7 v) [6 o$ M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