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有名、字,有的还有号或官讳,但族谱中有的只记载一个名字,如果这个人有名、字,在各种资料中名和字不在同一资料中记载,分开记载的会不会被误认为是两个人?
古代人有名、字,有的还有号或官讳,但族谱中有的只记载一个名字,如果这个人有名、字,在各种资料中名和字不在同一资料中记载,分开记载的会不会被误认为是两个人?
姚双全 发表于 2012-9-26 17:13
既然知道这个人有名、字,有的还有号或官讳,但族谱中有的只记载一个名字,那就是修谱者欠水平,在古代,这种情况比较少发生。你读过南昌姚谱或其他谱吗?名、字、号,连行都记载。
7 Q6 `% c- F# z- {: Y( |
子实:达仲三子,名仕达,字元恭,号德轩,行正一, 流寓黄州,
治易经元顺帝至正八年以明经任南康学正到任四月适都昌等处湖贼窃发南康失守而南昌水陆为贼所掳因挚家抵黄州居焉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六月十二日辰时。
在场的几位老人激动得老泪如泉涌、相距六七百年的祖籍宗亲,还没忘记我们在外游子。我们终于有根了。去年又适逢南昌姚姓在斗门团叙谱。黄陂各村派了二十多人组团参加叙谱大会,並送一万元为祭祖费用。
这就是南昌姚氏的行传记录有:名,谱名,字,号,行的好处。本次修谱(2010年),基于此经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户口名及乳名等任选用。
希望能否供修谱者参考
摘百度: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维侃宗亲: 谢谢的关心!
我家族谱本次是十六届重修,虽强调严格校对,但仍有很多错字。因为打字员不懂古文,不识繁体字,又是用的“五笔”打字法。 “挈”眷 “挚”友,可能是上述原因造成。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