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桐城派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六尺巷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24-10-20 00:56
标题: 桐城派姚永朴《旧闻随笔》记载六尺巷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从六尺巷感受中国“和文化”的源远流长
平凉日报2024-10-19 22:50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有一条长约百余米、宽仅两米的窄巷——六尺巷。巷虽窄,但蕴藏其中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世人。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走进这条六尺巷。跟随总书记脚步,我们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珍贵价值,领略治国理政智慧中的文化基因。

一封书信,成就一条名巷

青砖黛瓦,卵石地面。秋日的阳光,穿过墙外茂密的树叶,在六尺巷巷道留下斑驳光影。巷口,矗立的太湖石,镌刻着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墙诗”作者,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六尺巷之名,正因这人这诗起。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巷道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题有“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今天,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社区楼宇,生动的漫画、“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比比皆是;翻开孩子们的书本,也有六尺巷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路挖掘,书写老巷新传

现在的六尺巷,其实是2002年在原址上复建扩建的。历史上的六尺巷,在战火与拆建中基本拆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此巷已非彼巷,但六尺巷故事里闪耀的光芒,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有人感叹居位高者必当修身清廉重家风,有人看到邻里之间的“各退一步”,有人羡慕“文都”桐城的文化积淀,而守护六尺巷文化的桐城治理者们,看到了一个细节——因为互不相让,张吴两家官司曾打到县衙。县官难以决断,才有了张家人千里修书之事。为什么县官解不开的邻里矛盾,会因张英的打油诗,“化干戈为玉帛”?“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思路。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辩、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庚续,更是六尺巷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一个“和”字,尽显大国气度

国之交,亦如邻之交。300多年前,张英以一己胸襟,换来睦邻友好,留下了“六尺巷智慧”,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24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指出“礼之用,和为贵”。随着“和为贵”思想的不断丰盈,“和”成为最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汉字。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题,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沟通世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世界和合共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六尺巷文化,也一定还有更多可挖掘、可利用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24-10-20 01:28
旧闻随笔播报编辑讨论1[url=]上传视频[/url]

2011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


《旧闻随笔》是2011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永朴。

相关星图

[url=]姚永朴的著作[/url][color=rgba(0, 0, 0, 0.6)]共7个词条1146阅读


姚永朴讲中国文史
[color=rgba(0, 0, 0, 0.6)]《姚永朴讲中国文史》是2019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color=rgba(0, 0, 0, 0.6)]《文学研究法》是201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永朴 。




论语解注合编
[color=rgba(0, 0, 0, 0.6)]《论语解注合编》是2014年8月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永朴、余国庆。




起凤书院答问
[color=rgba(0, 0, 0, 0.6)]《起凤书院答问》是201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姚永朴、方苞。











中文名旧闻随笔 [1]
作    者姚永朴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546125473
校    注张仁寿


内容简介
本書清姚永樸撰。本書專門記述明清兩代名人的嘉言懿行,以期在其邦基杌隉之時詔戒後生,有裨世教。全書四卷,共記錄明清之際近一百八十餘名人的事蹟。因作者系桐城派晚期的文學大家,善於鉤玄提要,故於諸多人物雖着墨不多,卻能從其一言一行見出其人性情,諸如左宗棠的自負、劉長佑的崇尚道學、康熙的老謀深算等,無不神情畢現。另,由於本書廣徵載籍,並善於抉幽發微,其文獻價值亦很高。 [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1张)










分享你的世界查看更多




[color=rgb(0, 0, 0) !important]
❣️ 图书简介:本书专门記述明清兩代名人的嘉言懿行,以期在其邦基杌隉之時詔戒後生,有裨世教。 🌟 推荐理由: 姚永朴,字仲实,桐城世家.祖父姚莹系桐城大家姚鼐之从孙,姚氏本人则得曾国藩门人张裕钊亲炙,又师事方宗诚、吴汝纶等乡前辈.以是此著虽冠以随笔之名,却与通


liangyiyi7






参考资料



作者: 山东姚宗旭    时间: 2024-10-20 23:12
本帖最后由 山东姚宗旭 于 2024-10-20 23:13 编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姚世强    时间: 2024-10-21 01:45
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辩、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2023年,“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庚续,更是六尺巷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作者: 姚德章    时间: 2024-10-21 22:10
有那三尺,没那三尺,日子还是照样过。

作者: 山东姚群    时间: 2024-10-23 23:11
姚先登 发表于 2024-10-20 01:28
旧闻随笔播报编辑讨论1上传视频

2011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图书

本書清姚永樸撰。本書專門記述明清兩代名人的嘉言懿行,以期在其邦基杌隉之時詔戒後生,有裨世教。全書四卷,共記錄明清之際近一百八十餘名人的事蹟。因作者系桐城派晚期的文學大家,善於鉤玄提要,故於諸多人物雖着墨不多,卻能從其一言一行見出其人性情,諸如左宗棠的自負、劉長佑的崇尚道學、康熙的老謀深算等,無不神情畢現。另,由於本書廣徵載籍,並善於抉幽發微,其文獻價值亦很高。

作者: 姚克勤    时间: 2024-10-26 04:16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姚付强    时间: 2024-10-28 04:35
本書清姚永樸撰。本書專門記述明清兩代名人的嘉言懿行,以期在其邦基杌隉之時詔戒後生,有裨世教。全書四卷,共記錄明清之際近一百八十餘名人的事蹟。因作者系桐城派晚期的文學大家,善於鉤玄提要,故於諸多人物雖着墨不多,卻能從其一言一行見出其人性情,諸如左宗棠的自負、劉長佑的崇尚道學、康熙的老謀深算等,無不神情畢現。另,由於本書廣徵載籍,並善於抉幽發微,其文獻價值亦很高。

作者: 姚敬武    时间: 2024-10-29 22:5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作者: 姚子健    时间: 2024-10-31 22:08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

作者: 姚子健    时间: 2024-10-31 22:12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

作者: 姚付强    时间: 2024-11-1 22:16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一首打油诗现示了大格局,大智慧!

作者: 山东姚群    时间: 2024-11-8 22:35
六尺巷故事非常感人,六尺巷精神值得发扬。
作者: 姚道荣    时间: 2024-11-9 12:42
山东聊城市内也有六尺巷,不知是附会还是真有其事。
作者: 杭州姚凯    时间: 2024-12-2 22:40
本帖最后由 杭州姚凯 于 2024-12-2 22:45 编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姚中赢    时间: 2024-12-6 23:17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六尺巷巷道两端,有两块后人所立牌坊,一块,刻着“礼让”;一块,题有“懿德流芳”。据说,此后的桐城民间,每遇纷争,常以一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释。

作者: 姚怀宗    时间: 2024-12-9 22:52
我们要学习的 首先是 做人的智慧 和 格局。

作者: 姚德兰    时间: 2024-12-10 22:28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中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

作者: 姚克勤    时间: 2024-12-12 15:48
姚怀宗 发表于 2024-12-9 22:52
我们要学习的 首先是 做人的智慧 和 格局。

可以说,六尺巷精神,是一种大智慧,汞是一种大格局。做人做事,格局非常重要!

作者: 湖北公安姚运强    时间: 2024-12-12 17:16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姚宗豪    时间: 2024-12-19 20:23
姚克勤 发表于 2024-12-12 15:48
可以说,六尺巷精神,是一种大智慧,汞是一种大格局。做人做事,格局非常重要!

可以说,六尺巷精神,是一种大智慧,更是一种大格局。做人做事,格局非常重要!

作者: 姚灏源    时间: 2024-12-23 22:52
读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桐城派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文学流派,姚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

作者: 姚灏源    时间: 2024-12-23 22:57
读中学的时候,就知道桐城派是清代赫赫有名的文学流派,而姚鼐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

作者: 姚付林    时间: 2024-12-25 21:05
大胸怀,大智慧,大格局!

作者: 姚红洲    时间: 2024-12-30 17:51
       清末民初桐城派作家姚永朴,在其《旧闻随笔》最早记载了这段故事《桐城县志》也有介绍。康熙年间,桐城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和吴姓富豪人家相邻。由于都是祖上留下的产业,时间久远,中间三尺空地属于谁家,两家人都说不清。吴家重修房舍,想用这三尺地。张家认为是自己的,为此争执不下。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捎信,希望借助他的地位将吴家压一压。不料,张英回信中批了一首打油诗。“让他三尺又何妨?”收到回信的张家人,心生愧意,让出空地;而吴家被张英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两家之间,空出一条小巷,六尺宽,几十丈长,人称六尺巷。“让墙”,体现了张英谦和礼让,感动了邻人见贤思齐。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