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南北朝著名医家姚僧垣及其朋友圈 --姚志军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24-1-5 11:28
标题: 南北朝著名医家姚僧垣及其朋友圈 --姚志军
姚僧垣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御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大夫的医生。但除了《周书》和《南史》中有记录了他的十二个医案外,他所撰写的《集验方》和《行记》都已经不传于世,只有《外台秘要》《肘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方药之书还收集了一部分《集验方》的内容。
( N1 {) O- A0 d$ p
所以,要了解姚僧垣的医术思想,可研究的资料很少。
/ i* E' m4 b0 ~9 K) ]
2023年12月,在浙江德清县举办了一场《纪念太医姚大夫僧垣逝世1440周年 史学家姚学士察诞辰1490周年学术研讨会》。可惜未能参加,不过收到了吴兴郡姚氏(浙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姚建国寄过来的一份会刊。遗憾的是,看会刊的内容,姚僧垣的相关内容也还是不多。
/ c! x3 m/ h; u& z2 Q" v+ j$ q
) I- C; q9 i( Q& ^! Z% l
4 R3 T2 O! c+ ]/ X3 ]' U/ l
: x' n- }# o p$ S& t( d(内容: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来源:姚志军)
3 L2 A# Q/ E! Y" U. C+ g
直接的资料不多,就只能从相关的资料上去寻找和分析。本文另觅途径,试图从姚僧垣的前后历史事件中,勾勒出相关的医学人物,从而为下一步分析姚僧垣的医学思想发展提供一些基础依据。
/ S* `3 }3 v/ o
01% a @: J" O+ F5 H' \& n
前期的相关人物:褚澄、徐嗣伯、陶弘景、姚菩提、全元起、王僧儒、刘澄之6 `; \$ w. U+ ~1 F+ r; ?
4 l5 e" ~ U% x姚僧垣生于498年。502年他四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南朝的梁武帝时代。姚僧垣的父亲姚菩提一开始是在南梁的高平县(现在的河南省商城县东)任县令,后来因为医名大震,被梁武帝萧衍听闻后召其到宫中议论医方,接着就被留在宫中做御医了。这个具体的时间不知道,但据记载,公元512年,天监十一年,萧衍曾因为身体有病,向两个大夫刘澄之和姚菩提求治。那我们就知道了,起码在512年,姚菩提就已经在宫中,也就是当时的南梁都城建康,现在的南京市。
% ]% H( _/ Y, Y
所以,姚僧垣的出生地不详,可能是在其父亲的家乡浙江吴兴出生,小时候在高平县待过,。然后最晚在14岁进入了南京。
) Y. X- s# p) _9 {' u$ |4 W
姚僧垣的医术来源于父亲姚菩提。姚菩提是久病成医的典型例子,因为自己身体多病,所以当官的业余时间就留心研究医药,由《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从中寻觅对症药,来给自己治病。给自己治好了,再给民间老百姓治病,这样医术就提高了。
4 N, R9 q, V/ U4 G4 n$ f3 x
姚菩提的医术是从《内经》入手的,可以说是属于《内经》派。与姚菩提同期属于内经派的还有一个,全元起,南朝时齐梁间人,他的医术是全部来源于《内经》,其《注黄帝素问》八卷,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而王僧儒(465~522) 这个人是个藏书家,藏书万余卷,有很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与姚菩提同朝为官。
5 x) F2 ^1 ~* D# I& ]- a/ W
所以,姚菩提与全元起、王僧儒应该是互相认识的,而且都看过《黄帝内经•素问》原本,估计彼此还有过交流。
% r5 n" `: @* S2 E
前面还提到一个名字,刘澄之,与姚菩提同为梁武帝的御医。这个人呢,与褚渊(435年~482年)是好友,褚渊则是褚澄的异母兄。褚澄是谁?《齐史》称褚澄:“望色辨证,投剂如神,与卢扁、华佗比肩。”,医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在483年就死了,只活了不超过48岁。
3 ?$ l0 @: j4 d$ e% ?
褚澄著有《杂药方》二十卷及《褚氏遗书》两书,其中《杂药方》已经散佚,《褚氏遗书》则为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的石刻整理而成。
2 {& |9 d8 T; _" Q; k, p; T
褚澄出名的时候,姚菩提还没有开始学医,所以当时与褚澄齐名的是东阳人徐嗣伯,南北朝时南齐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在丹阳(今江苏南京)。他的医术来自于家传,他的父亲徐叔响、爷爷徐秋夫、祖父徐熙都是医家,著有《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药方》五卷、《杂病论》一卷,均佚。
2 j' z! ?3 X9 p( |* u* p
4 D ^5 s0 v/ ?( e/ F
南朝齐梁时期,还有一个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家,陶弘景(456—536),南朝士族出身。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5 l! O M, L2 u" A) h! K
总结一下,姚菩提学医之前比较近的医家有褚澄、徐嗣伯、陶弘景,同代有刘澄之、全元起。姚菩提与全元起的医术同属内经派,与刘澄之的学术观点不太相同,因为在512年,梁武帝萧衍曾因为身体有病,向两个大夫刘澄之和姚菩提求治。刘澄之给的结论是吃得太好,不过姚菩提说是房事过多导致的。说明两者的辨证是不同的。而刘澄之与褚澄应该比较相似。
( l5 c3 s9 c# S; r
虽然学术不同,但时代相近、地点相近,看过他们的书应该是很有可能的。
$ X1 m, T# Q" X: Z8 r. T5 K
只不过医术都还不够好,所以留下的事迹不多。
8 U! X; z1 u' P$ @3 W& d
到了姚僧垣,14岁进南京,王僧儒死的时候24岁,正是“姚僧垣二十四岁时传家业,梁武帝见而奇之”的年份。从14岁到24岁,10年时间,是青年姚僧垣医术发展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除了学习父亲所传,在南梁都城建康,还能结识到全元起、刘澄之等前辈医家,以及三大藏书家王僧儒。
+ V# c; z2 F6 @
所以,姚僧垣的医术思想,除了内经,还应该是兼容并蓄,广泛吸收了有当时的各家学说,褚澄的《杂药方》及《褚氏遗书》,徐嗣伯的《徐嗣伯落年方》《药方》《杂病论》等等。而因为有王僧儒存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东晋陈延之《小品方》、东晋葛洪《玉函方》和《肘后备急方》也会有机会看到。当时市面的方书很多,或叫验方,或叫药方、杂方,所以姚僧垣后来的著作称为《集验方》。集为集大成,一是其方为集大成之方,二是其医术为集大成之医术。
- }$ ^) C2 Y8 x9 @02) ?" e* ^) G+ s
同期的相关人物:许奭、许澄、梁元帝、姚察、姚最3 Z0 i" E9 e, h
在建康,姚僧垣从512年14岁待到545年51岁,官至大医正、文德主帅、直阁将军。
3 j+ w7 Z9 ~; p! R [
公元549年,梁简文帝即位,姚僧垣兼任中书舍人。大儿子姚察被起用为南海王左常侍、司文侍郎,迁南郡王参军、驾部郎中。
$ r* s0 Z$ ^1 `: E* T
公元552年,姚僧垣54岁,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召姚僧垣到荆州,改任晋安王府谘议,实际为梁元帝的御医。这时候跟他去的是小儿子姚最,而大儿子姚察则因在建康为官,未与父亲一起。
) V+ X2 H# O* k! P
梁元帝比姚僧垣小十岁,是一个博学多才的皇帝。从《隋书·经籍传》留下的资料来看,他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家,对中医的研究可拿博士头衔;他的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他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在众多研究周易专家之中仍可占据显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轻武的南朝的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令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野蛮人才做的事情,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养马,甚至写了部专著——《相马经》,里面的研究成果据说超出了相马专家伯乐的水准。他对一些为正直之士所不齿的旁门左道学问也十分感兴趣,甚至能够自己给自己算命,也能通过观察星相知道天下大势。他的才华以及学问简直无人能及无所不包。
, C7 A6 C0 K- u( s! R
而且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图书。这些藏书也应该对姚僧垣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这些藏书后来都被梁元帝烧掉了。
- a, |, v: z7 U# O
555年,姚僧垣57岁,西魏军攻克梁荆州,姚僧垣亦被俘。
; ^+ z/ X, C4 L; i/ V2 y" u9 }& K8 @
不久周文帝宇文泰派遣使者乘着驿马征召姚僧垣。燕公于谨一再留住不愿意让他走,他对使者说:“我年纪很大了,疾病很重,今天得到了姚僧垣,希望能与他一起老死。”周文帝因为于谨功劳大名望高,就不再征召。
- I$ X3 P. i( R4 w# r5 M6 R/ D
于是,姚僧垣随同于谨到了长安。他的小儿子姚最当时19岁,跟随他到了长安。而姚察则躲过了这场灾难,继续在建康为官,在南朝陈取代南朝梁后,历任秘书监,领大著作,官至礼部尚书,称为陈朝重臣,但没有学医。
9 E/ G( R! q( A& O% D$ I7 f
而早在550年,许澄,随柳仲礼被俘入长安,其父许奭,仕梁时为太常丞中军长史,精通医术,其医名与姚僧垣并列,方药奇妙。澄有学识,传父业,尤尽其妙。历尚药典御、谏议大夫,封贺川县伯。只不过这两人跟的是当时的西魏丞相、后来的周文王宇文泰。两父子俱以艺术名重于周、隋二代。说明在进入长安后,姚僧垣的医术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来与自己齐名的许奭。
/ ^8 j3 ^3 u8 O$ d' T
两者的经历背景基本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552-555年,姚僧垣跟了梁元帝,而许奭跟的是宇文泰。梁元帝的十四万卷图书应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梁元帝自身的医术也很厉害,说明这里面会有很多珍稀的医学藏书。姚僧垣在这里得到了足够的滋养。这些书最后烧掉了,许奭也就看不到了。
7 l: U# D* G+ j2 h; T9 C/ d
567年,于谨就任雍州牧,雍州,是中国古九州之一,一般是指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一直到天和三年(568年),姚僧垣70岁,于谨死于任上,实现了与姚僧垣一起老死的愿望。
# V/ X; z6 R/ T; | t
于谨在世,对姚僧垣一家的意愿是比较尊重的。姚最不喜欢学医,是在于谨死后,才被迫遵旨学医。
; p" y+ y# U- G$ X" } f8 c
569年,姚察出使到北周,得以与父亲弟弟见面。这时姚僧垣已经71岁,《集验方》应该已经写完,有可能交给姚察一个副本保存。
# P$ T) {$ n w" c \
隋开皇三年(583年),姚僧垣卒,时年85岁。
1 u1 ?, {7 R% [% h7 b" B
隋开皇九年(583年),隋平陈,姚察入隋,兄弟两人得以相见。
: O0 O$ [4 M8 y! D) D
03
; M( R& y3 M* w/ M& C6 c后期的相关人物:许智藏、甄权、孙思邈、玄奘大师、姚穉山
Y; a' X: O, `+ A! ^
在姚僧垣死后,隋朝的名医有许智藏,在梁高帝(464-549年)时,曾为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派遣到扬州,那时就已经因医术得到赏赐。而在隋炀帝(604~618年在位)即位后,许智藏已经退休了,在家中专心医术。炀帝每当身体不适,就派中使前来咨询,或让他到宫中治疗。许智藏开方子治疗,无不见效。他八十岁时在家中去世。从时间上来推断,他可能是530年左右出生的,是姚僧垣的晚辈。梁高帝时代,姚僧垣是御医,许智藏的地位远远不及。但在隋朝,姚僧垣死后,他的儿子姚最接不上班,则是许智藏为王了。
- c% V3 y6 ]6 Q" @( U. t6 b3 ?
姚最成长不起来,而比他小5岁的甄权(约生于541年)却成为了针灸兼通药治的大家。隋开皇初(581) 甄权曾为秘书省正字,这时候,姚僧垣还没死,说明两者有同朝为官的时候。最后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享年103岁。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养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当年寿终。
, _, y$ C% J# s- q2 F+ z- [+ a% X8 P
甄权撰有《针经钞》三卷、《脉经》《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俱见《新唐志》《脉经》)。《通志•艺文略》作二卷,《脉诀赋》一卷(见《通志 艺文略》),《本草音义》七卷(见《通志•艺文略)。
6 Q" w* J" G- d: x, R1 K9 D
有意思的是,姚最也著有《本草音义》三卷。
/ `: p5 z- ^" _/ c7 f- i, |8 X1 F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人都只写药,而不写方。
0 V! e' I5 D7 Q5 c+ M A
当然,姚僧垣的《集验方》是珠玉在前,他们两个作为后辈没有写方也很正常。但两个人都同时写作同一书名的药书却是很罕见,而且本草音义也并不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
, `9 w# L% [: \- a5 n
所以,推断是两个人是好朋友,仁寿三年(603年),姚最受牵连坐死在成都,但他的书没有写完,是甄权替朋友续写了著作,由三卷扩到了七卷。而且因为姚最是罪人,不方便用他的名字,就只能用了甄权自己的名字出版留世。而最后甄权临终时交于唐太宗的《药性论》四卷才是他自己真正的著作。
( y! O( r% Q( f, _" a g
既然说到甄权,就不能不说到孙思邈。因为甄权活到了103岁,而孙思邈也同样是一个高寿之人。
# Z% c0 r7 L, L& T9 ^
关于孙思邈的年龄有多种说法,死于682年没有异议,但对于出生年份,有说是581年,有说是557左右,有说是541年,甚至是515年。个人比较采信是557年,活了120多岁,是甄权的后辈。如果不是甄权的后辈,那唐太宗李世民就没有必要放着孙思邈不去请教,去请教一个更年轻的。
9 `$ H8 G+ n7 n- z1 z
但不管是哪个说法,孙思邈与甄权是有着很长的时间交集的,也应该能看到姚僧垣的《集验方》,所以孙思邈的名著《千金要方》必然含有甄权与姚僧垣的学术内容,甚至包括他们的养生思想。孙思邈与甄权一样也是针药同用,而且针法也很厉害。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就是孙思邈一针治好的。
" W% R, q* _; X" Q7 G+ F2 @
从张仲景的69岁,姚僧垣的85岁,到甄权的103岁,再到孙思邈的120岁,这个紧密的链条很有趣,是否里面存在着某些对人体规律的认知发展,值得我们去探寻。
9 M) @* w/ C; _# e2 \
姚僧垣的大儿子姚察是在大业二年(606年)死于东都洛阳。有意思的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玄奘大师诞生于洛州缑氏县(今偃师),直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玄奘大师一直生活在洛阳。而南昌姚氏的家谱南垣谱记载南昌姚氏的始祖姚彦国与玄奘法师结为兄弟。而南昌姚氏据记载从宋朝开始到现在有一千年的中医传承。这一派近代的著名医家姚穉山因为善用大黄,被同道中人尊称为“大黄先生”,而姚僧垣也是善用大黄著名。所以,姚僧垣一脉的医术可能并没有失传,而是经由姚察在洛阳传书于姚彦国,再过400年,开始重新发展。当然,这仅是推断,具体的事实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 G+ I$ a$ F) o0 V m0 Y9 `3 P
经过这些梳理,姚僧垣前前后后的朋友圈可以大致罗列如下图:
4 N0 L8 `( P; a7 \% i+ y. x" _1 S) c
) |* P$ J6 _* m. j# W6 E$ D& z
(内容:姚僧垣的“朋友圈”导图。来源:姚志军)■
$ v Y5 A8 L* D3 M) y+ R- K6 X
' j. g/ c _7 U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4-1-6 08:05
+ S5 e, x7 J m. H e) n
0 E! m" \$ V: w8 k
2 a6 M! S f5 ^/ P6 d% x姚志军,南北朝著名医家姚僧垣及其朋友圈 (姚网)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5240&extra=&_dsign=bd03537e / q" x8 a1 e' S9 T
9 w* l& b9 E: d8 p6 F6 l, `% Y3 J: U2 G
引用:7 S9 I5 Y. K6 w0 O6 x
5 D; ]: n' G$ Y; K+ ]; W0 a: E6 Z% |! U! M7 I3 n3 ]
东阳人徐嗣伯,南北朝时南齐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在丹阳(今江苏南京)。他的医术来自于家传,他的父亲徐叔响、爷爷徐秋夫、祖父徐熙都是医家,著有《徐嗣伯落年方》三卷、《药方》五卷、《杂病论》一卷,均佚。【两者——爷爷徐秋夫、祖父徐熙?】
5 q+ ?" s9 q$ O$ ?& V% e9 X' g4 S. e8 s, l. l
3 x9 b: @4 J! q; _# J$ c9 z
姚僧垣的大儿子姚察是在大业二年(606年)死于东都洛阳。有意思的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玄奘大师诞生于洛州缑氏县(今偃师),直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玄奘大师一直生活在洛阳。而南昌姚氏的家谱南垣谱记载南昌姚氏的始祖姚彦国与玄奘法师结为兄弟。而南昌姚氏据记载【而据记载,南昌姚氏】从宋朝开始到现在有一千年的中医传承。这一派近代的著名医家姚穉山因为善用大黄,被同道中人尊称为“大黄先生”,而姚僧垣也是善用大黄著名。所以,姚僧垣一脉的医术可能并没有失传,而是经由姚察在洛阳传书于姚彦国,再过400年,开始重新发展。当然,这仅是推断,具体的事实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9 x+ u3 z1 R+ M" o6 p% }* f$ N! N
! p/ t- ^! p: \. z- \
作者: 姚志军AA 时间: 2024-1-6 10:38
是曾祖父,谢谢姚教授指点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