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从维侃宗亲资料中再觅得“汉龙骧将军姚衮”点滴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2-8-21 23:21
标题: 从维侃宗亲资料中再觅得“汉龙骧将军姚衮”点滴
安徽寿县隐贤姚家谱中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一世,但几无资料可寻。今天终于在维侃宗亲家谱史料中觅得较为详细的说明。原来姚思廉为衮公廿一世孙,但寿县谱上明确写明十七世 温(居宁波)、烨(迁庐州六安英山姚家湾,后受公生九子英山姚家湾於元末明初奉调徙居寿春)、燈,看来基本可以确定寿县支系和姚思廉、姚崇是无直系关系的。
- w* B6 A& v$ z: [: I  P+ n* ~! ^6 |: X4 U
  n. h- ?3 N5 r8 |
$ g7 y. {/ v2 b' G5 }8 ~6 s! f
以下为引用原文:5 w  {- R! U% z0 {. E. h. C: e

) R0 `1 l$ G* E* ]3 T' T2 D" ]
/ a0 `* S/ i, {/ }' P, G0 B+ g
谱志之学宋而后兴,贵池姚姓始修谱志于元至顺庚午即公元一三三0年,即以远古难考,慨自汉而后始能斑斑可考,乃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一世。《汉书》载衮为妫人,妫汭今之豫南,衮子定封武列侯,见《史记》。六世孙期为光武中兴云台廿八将之列,至九世值建安世乱,学、彦、晌三支南迁入浙后定居吴兴,是以郡望吴兴此也

8 l9 j) y* p. O# W$ E& i& j& s+ [9 X& ~9 h& C7 k
衮公廿一世孙思廉乃唐太宗瀛洲十八学士之一,承其父南齐秘书姚察所撰而成梁陈史,其叔辈廷重因隋末之乱由浙南迁皖南山区之江西新建,来秋浦之三支皆由此。

+ A5 O; t! d- w3 g' Z1 M( A衮公廿三世孙姚崇为唐玄宗开元名相,与宋璟齐名。崇公之叔即衮公廿二世孙源清公,即为由新建来皖之第一人。谱载源清唐时因宦至新安路,经绩溪见其山水清秀,携家居之,分处不一(于绩溪新居);创一僧院,额目“新建”,以志祖籍之所自来明白确凿。所谓“分处不一”系指其后子孙繁衍,由战、商等因散处绩溪、南陵、歙县等地,其先后来秋浦三支亦其一也。是故秋浦姚氏宗谱中云其发脉于妫汭暨吴兴而历新建派绩溪而分秋浦。其言综而明。
& Z6 h& v$ @: G/ }2 V: s: T* K慨夫史志之功大矣!战而史志修之,又必需即时更勿辍,否则,时愈久而事愈难明,迨夫时久,则求勿详于今而略于古者几希。由于源清之后易详而衮公之后难明,故民国丁丑主编姚冠湖序云,姚氏居贵池二十余世,自元至顺庚午,迄清光绪丁丑,谱凡五修,今以中叶源清公为祖而衮公以下别著于篇,可谓忠于史者,而以首先来贵之衮公之后第卅七世为贵池姚氏第一世。

5 c, D) K+ ?, }* m- r1 s' G, g# M+ G8 g- v" c" J
引用文字出处:安徽贵池姚氏源流述
4 \' P, K7 ?7 j9 j)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9020&fromuid=1

搜狗地图.jpg (406.16 KB, 下载次数: 242)

搜狗地图.jpg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2-8-21 23:57
至九世值建安世乱,学、彦、晌三支南迁入浙后定居吴兴,是以郡望吴兴此也。

( A8 i- }5 N! D9 R! ?* r. ?, ^
* [1 x. c. ]$ K9 |- K+ J据此来看,所有吴兴郡姚氏岂不都应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世祖,但为什么又很少见到各系系家谱中鲜有提及呢?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22 06:50
引用:“据此来看,所有吴兴郡姚氏岂不都应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世祖,但为什么又很少见到各系系家谱中鲜有提及呢?”9 ~7 K/ R: D$ w/ m2 V! T. q
     问得好。我问自己,也发帖问:汉龙骧将军姚衮是什么人?
# X- a; J! F0 \7 I, k- u! F$ Z     类似于1楼的资料多一点,也许大概可推测或明白“汉龙骧将军姚衮是什么人”。
5 x( w3 M( ^5 {) N* |3 y& f: o     河南姚刊第5期姚大发讲池州荡里姚氏的文章,提及 类似于1楼的姚氏源流的法。池州荡里姚氏族谱值得关注。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22 12:02
"《汉书》载衮为妫汭人,妫汭今之豫南,衮子定封武列侯,见《史记》。"
0 l  j* o: w( \; {+ M7 E/ M* C8 d) [4 g2 e$ X9 O2 V
这在《汉书》和《史记》中有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22 12:30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8-22 12:32 编辑
/ u! T6 d- o% }) ~7 n
+ [1 A+ |; b( K/ n& l2 s引用:"《汉书》载衮为妫汭人,妫汭今之豫南,衮子定封武列侯,见《史记》。"这在《汉书》和《史记》中有吗?5 \" Z" O) M, u1 o1 U9 w0 K

1 r0 y8 K- E; x6 ?      以前族谱秘不示人,不要说族外人,族内人有时都不易读到(时至今天,有些地方有些族支尚如此)。老祖宗没想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不肖子孙竟然来到网上晒族谱。于是,真假就要收到考问。
. a# s1 O) g; C      如果你在《汉书》和《史记》中能证其是否,也便印证了这谱的水平。1 f! j1 N. ^- C. ^% c/ v# y
      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一世祖,这是安徽一些姚氏特有的。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22 20:03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22 20:31 编辑
, q5 T- A* z4 O! A& q/ @4 W- g- v3 s% v( _: W0 `2 d5 H2 C7 X
回复 3# pszyyao ) R; g  {) o7 A" O, b

( N# [" B7 [# B
( j/ z- v" o! |* F    荡里姚是我贵池“十三姚”之一支,荡里姚的宗谱即我贵池姚之宗谱。“十三姚”者,有南边姚、楼华姚、毛(亦作“茅”)坦姚、殷村姚、西华姚、荡里姚、姚村姚、宋村姚、山里姚、山外姚等,这是过去存在过的,现在受行政区划影响,已难以历数出十三了。但十三姚其实共一始迁祖(迁皖、迁贵池),宗谱七修,各支共承。而且,在贵池鼎鼎大名的“傩戏”原有我姚氏一份,即使“文革”扫荡文化波诡云谲,也没有湮灭其火种。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22 20:26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22 20:34 编辑 : e% M6 W4 I! u9 U' o/ f

1 Z: }3 r% p' D- z1 I      始祖姚衮,必有其人,有两处足可证之,一是我贵池老谱载有姚思廉的《世传仕唐姚思廉谱表》可以证之: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9021&extra=&page=1除非有资料能证明此《谱表》为伪。二是有宋大文学家苏轼所题《姚衮公赞》可证之:“貌修气勇  西汉驰名  有虞之后  龙骧将军”。若欲否定姚衮的存在,除非上述两资料均被证伪。3 I7 m" a! a/ M1 P1 B4 O; a& s
       至于其它宗谱未有提及,必有种种原因,我历来不认可哪家的宗谱是最有权威,从而别家宗谱均要以之为准的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兵燹不绝,战争频仍,族人迁徙流荡;外忧内患,文明遭劫,尤以史无前例之“文革”焚书坑儒,毁弃文明为最彻底。至于大族修谱,往往数十年一行,老谱不存,老者故去,后继乏力,加之交通衰微,通讯落后,以致史料阙如,事迹匮乏,人事湮灭,多凭记忆,难免挂一漏万,故只好宥于所在支派,局限于一定时空,不能兼及全面,这是可以理解的。  y9 |) \# E3 E5 e
      浅陋之见,欢迎批评!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24 10:36
本帖最后由 姚士平 于 2012-8-30 15:30 编辑
/ x( H& P. U& L7 `3 ~0 i3 t
; M3 l3 @( Q# G6 ^& l( Y6 F: ?7 R不必去否定姚衮的存在,不必去假定那家宗谱为权威。3 T0 Q$ i, |( W- a1 i
自汉代以降,姚氏子孙繁衍,世系流派众多,不可能只有某一支系的。去否定某家祖源,是很荒谬,很可笑的。% p- Y+ e' }6 ]+ `
不过有几点愚见:
# G& J  u. W" ^( E: u8 D' C# ]  w# [    (1)姚氏以吴兴为郡望,决不是所谓的“至九世值建安世乱,学、彦、晌三支南迁入浙后定居吴兴,是以郡望吴兴此也。”这一点,我想,你大概会认可。建安乱世时,应为东汉未年。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我姚氏在吴兴开族,是西汉宣帝时期,姚平公恢复姚姓,也应该是西汉时期,不应该到东汉未年,才南迁入浙江吧。三国时姚信公是当时东吴大将陆逊的外甥,陆姓是江南世族大姓,与陆家联姻,没有一定的门户相对,是不可能的。因为是娶陆家女儿,这比嫁入陆家更难。所以可见当时姚姓也是江南大姓之一,人丁兴旺,也可想见一斑。如你谱上所说东汉未年才迁入吴兴,能被当地士族大姓认可?其概率应该很小吧。孙家割据江南,是依靠当地士族大姓来统治的,可是当时还有许多士族大姓不服,结果孙策都被人刺杀了,这就是外来大姓与当地士族大姓之间的矛盾的表现。
( F5 K# Q2 j) h) [$ O5 l. k: `    (2)你的那个世系,我和钟尧老也曾经讨论过。我有一个观点,但是没有说出来。东汉初年的云台二十八将的铫期,不是姚期,你可以从史书上找到,是姓铫而不姓姚,除非你有证据证明铫即为姚。因此,你们的世系中列入姚期,我觉得是缺乏依据的。
8 \; `0 j" ]/ I, q. [    (3)根据你们的资料,姚衮是孝武时间的将军,也就是说是汉武帝时期。此时姚氏的祖先刚由王姓复田姓,田延年是汉宣帝时期的人,他的儿子也是此时迁到江南吴兴的。由此看来,姚衮公与延年公之后不是同一世系,两支世系谱系相交,不排除是后人修谱时移花接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24 11:27
是铫期,不是姚期。铫,姚的衍姓,或说是舜裔诸姓之一。大概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就不写“铫期”而写成“姚期”。
" L; ]: d- b8 J4 ]- w. c0 g   赞同姚士平在8楼帖的观点。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24 12:10
姚网站长姚尚明是姚衮之后,他也在找姚衮的资料,他也在问汉姚衮是什么人。他发帖说:  z, q. @6 {- Q
     目前只查到安徽繁昌“春谷姚氏宗谱:十八卷[安徽繁昌]出版于民国29年(1940),鼻祖衮”这样的记载,找不到详细的有关衮公的资料,各位宗亲如有请回复补充。" a# [) x+ Q1 K5 ]2 n5 `
     ——我回复:* }- K8 ^7 U1 C$ y5 |
     安徽一些姚氏,包括寿县隐贤姚氏,以汉龙骧将军姚衮为一世。这是安徽姚氏特有的,又以贵池十三姚这一支最明显和突出。
# v1 ]4 P' I' Q    现在你又找到安徽繁昌春谷姚氏也是如此。不知安徽繁昌“春谷姚氏是哪一支,如果与繁昌三山姚氏是同宗,则三山姚氏自称是姚崇之后,则繁昌春谷姚氏也便是姚崇之后。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29 16:07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29 19:14 编辑 : o$ J+ `+ X3 j
9 \9 J( P/ _) ~0 k! }
回复 8# 姚士平
+ o4 I2 O, t6 n0 U# U
  j) z6 Z5 _5 z# _$ V4 b0 i8 C+ [6 x/ ~" W% m
   

       1你所引“至九世值建安世乱,学、彦、晌三支南迁入浙后定居吴兴,是以郡望吴兴此也。”是我上传姚网《安徽贵池源流述》中的句子,此《源流述》为后人(姚永昌)所作,不知他所依据何文下此论断,“是以”二字或为他所加,依你的分析,学、彦、晌南迁入浙后定居吴兴,应当是没有问题的,当时或许吴兴已是姚氏大姓郡望了,而《源流述》用“是以”二字,变为学、彦、晌三支入浙创立姚氏吴兴郡望,你的批驳是有理由的。但希望把《安徽贵池姚氏源流述》与我上传的《安徽贵池姚氏宗谱·源流序》相区别,前者不能代表我安徽贵池谱学水平。

        2你所说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姚期是铫期,铫期不是姚期。还说史书上找不到姚期,实在有点读书不知变通,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工具书上铫有三个读音:读“diào”是名词:“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读“tiáo”是指古代兵器之一,像矛;读“yáo”有两个义项,其一便是姓。“铫期”想来士平宗亲不会读成“diào期”或是“tiáo期”吧?而且,百度搜索“姚期”,便可得“(?—34),字次况,颍川(今属河南)人,东汉大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刘秀略地颍川,得知期志向宏远,召他任贼曹椽,让他随自己北上徇蓟。”“期随军出击王郎的部将,在钜鹿城下大战。期奋起神威,先登陷阵,亲手杀死敌兵五十多人。作战,额头受伤,可他斗志不减,用头巾草草包扎伤口,再战。将士们受到激励,无不一以当十,大败敌军。……”等等,除第一次写作“铫期”外,余皆写作“姚期”,百度百科对名词的解释是相当具有权威性的,基本上是学术界没有大的争议的,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姚期归入“铫期”而不准他作为我姚氏宗族的荣耀呢?现代百家姓中还有没有“铫”姓呢?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29 16:11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29 19:18 编辑
5 a! i; N- U1 v: Z; e( K
9 h" a# d9 \6 u回复 8# 姚士平
8 z) B' \: {3 c* R! r, K. b3 l5 c! _6 n2 \

* t- Z" `9 F2 G) |0 K* Z   

    其次,把姚期“列入你们的世系”这种说法也是欠妥的。仔细阅读我族的源流序及世系表,大致在我始迁祖源清公之前皆是对基本根源的一般性追溯,迁皖以后,才是较为细致的记载。对姚氏基本根源的追溯如果说有粉饰先祖的用意,那也是对全姚祖先荣耀的铺叙,而并不是为“移花接木”以粉饰本支本派,最有力的论据就是我支既没有自称是姚思廉之后,也没说是姚崇之后,而是实事求是自称是姚廷重之后。这也是尊重历史,你愿意不愿意“说服自己接受”那是你的事,也没人会强迫你接受你自认为与史实不符的资料。

        3、汉武帝时期姚氏祖先由王姓复田姓,确有此说法,姑且不说这能不能“从史书上找到”,即令是历史真实,也该考虑到,姚氏从舜得姓以后,发展到西汉武帝时期,相信人数已相当众多,大凡改姓,必有其历史缘由:多是为避祸,或是有人欲另立一姓,但遭遇威胁或是脱本分枝,毕竟不会是全体姚姓人,部分人变为王姓或田姓,后来又变回为姚姓,终是部分人,必有始终没变过的另一部分姚姓人。不能说当时姚衮没有说成是田衮就不存在这个人;至于你其中插入一个“田延年”,用以证明他与姚衮“不是同一世系”,又从而证明“两支世系相交”继而证明“不排除是后人修谱时移花接木”,则以我的水平完全读不懂,其中逻辑关系不好理得清。

    本帖原是探讨姚衮为何独见之于安徽诸谱而不见诸他谱的,士平宗亲忽然把话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上,在此不揣唐突,快人快语,一吐为爽,冒昧之处,敬请谅解。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0 08:30
本帖最后由 姚士平 于 2012-8-30 16:56 编辑 $ i8 E: A" M8 t  B" w

  j5 D* z; m( N; E) q% z/ ?维侃宗亲批评得有理。是我不该对他族族谱妄加评论。
4 j4 D$ e: U2 k0 t5 ^5 Z      田延年是王莽封的代眭侯田丰的先祖,也是到吴兴开姚氏一族的田渊的父亲,亦即为,虽然田延年不姓姚,但却是包括河南姚崇后代、福建天明公后代,如姚网上的钟尧教授、闽南姚斌和我平远姚氏等姚氏的祖先。据说,田齐最后一个王--王建被秦灭后,其后代有改姓为王者,到汉景帝时,王家有一女嫁给汉景帝,生下汉武帝,汉武帝允许舅舅复田姓(田蚡,当时封武安侯,田延年是其堂弟田牟之子)。田延年之子田渊因故到吴兴,后来,其孙“通京房易”的姚平(汉元帝时期人物,事迹见汉书卷75,88和92,封为代眭侯的丰是姚平之子。)恢复姚姓,这是姚思廉公和姚崇公这一支姚氏的来历(来自姚思廉公编撰的姚氏家乘,姚网关于这一支世系说明比较多,我的家谱也是这样记载的)。因为你的谱系中也引用到我族这一支,所以我说有交叉。不过我当时先说了,决不否定姚衮的存在,所以你不能生我的气哦。1 K4 b9 N" g/ k8 ]3 n
      不知道桐城姚鼐他们这一支对于世系来源是怎么记载的。姚网上有文章说,姚依林这一支安徽姚氏是姚崇的后代,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以姚衮为祖先。
- H" _. F3 G5 u, b9 F  J7 Z      其实我提到这个话题,正是回应你说的为什么其他姚氏族谱不以姚衮为始祖这一主题的。我认为研究姚衮世系,可以从姚恂入手。姚恂是王莽时候封的初眭侯,姚恂为王莽时候人,与姚平、田丰所处时候均有重叠,。
9 A7 T6 t% S& s) u& J9 D2 R( D) k" f: U# B" C+ ]
      附注:(1)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筴,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P0 r5 G% u1 j1 m7 U; `& ]
                (2)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姚姓来源的记载- H! U! f' m- o% H
              
! Z* e. D# J) ~1 T3 K              (3)王莽所封侯:封姚恂为初睦侯,奉黄帝后;梁护为脩远伯,奉少昊后;皇孙功隆公千,奉帝喾后;刘歆为祁烈伯,奉颛顼后;国师刘歆子叠为伊休侯,奉尧后;妫昌为始睦侯,奉虞帝后;山遵为褒谋子,奉皋陶后;伊玄为褒衡子,奉伊尹后,封陈崇为统睦侯,奉胡王后;田丰为代睦侯,奉敬王后。王莽认为: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天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书》不云乎?‘惇序九族’。其令天下上此五姓名籍于秩宗,皆以为宗室。4 S! g1 S2 s5 T
      (4)田延年汉书有传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0 15:27
本帖最后由 姚士平 于 2012-8-30 15:28 编辑
- g* H+ M" n, ^6 \4 u( B0 m7 |
" m$ B2 ]  B- ]$ K《后汉书》卷二十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十年卒,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子丹嗣。复封丹弟统为建平侯。后徒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
. F7 P. I: c+ I0 z# y) @" h7 O  C+ }    从后汉书上看出:铫期的世系为:猛——期——丹——舒——羽——蔡。不知可与维侃宗亲的世系上姚期的世系对得上,东汉初年光武帝肯定只封一个安成侯,安成侯就是铫期。我不赞成维侃宗亲的读书如此变通法,铫就是铫,姚就是姚,明李日华所著《姓氏谱纂》和邵思所纂的《姓解》中均明确列有铫姓,且都指出铫姓名人铫期,有说法姚姓避难改女字旁为金字旁,易姚为铫,但也有说法铫是古国名,铫是以国为姓,姚是以地为姓,因此二者不同,网上也有文章提出铫决不是姚,因此,不排除铫出自姚,但在没有确切的资料情况下,将铫变通为姚是不合适的,就好比是不能将孙姓等同于田姓,孙出于田,但是姓孙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姓田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30 17:13
士平兄:2 E& J, o9 a, T/ }
    下文供你参考。* Z( O# X$ w- L- a) ~4 N& r

* V" f& e3 o: N- E, h' B& f    铫期  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十年卒,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子丹嗣,复封丹弟统为建平侯。后徙(徒)封丹葛陵侯。丹卒,子舒嗣。舒卒,子羽嗣。羽卒,子蔡嗣。+ M( H* H. k" I' r& c
从后汉书上看出:铫期的世系为:猛——期——丹——舒——羽——蔡。/ ]' ]; B- ~- P+ T) o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  列传第十)
7 _3 t" J! E( c6 X. J$ U0 N2 y
铫氏. C  ]+ B8 o0 m4 o1 l. G
    邓氏辨证曰:其先姚姓,避难去女,从金颍川郏县铫氏。汉桂阳太守猛,生卫尉安成侯期。期生二子:丹葛陵侯丹,建平侯统。丹生舒,舒生羽,羽生蔡,皆嗣侯。* O8 c! ?* G) ?2 u
   (姚振宗)谨按:唐以前铫字,未有音姚者。汉李广传注曰:刁斗形如鋗。师古曰,鋗即铫也,音姚。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1 09:14
本帖最后由 姚士平 于 2012-8-31 10:05 编辑
) V7 E& K8 c& l0 z9 I# x- d9 j8 R' W
回复 15# pszyyao
& X# s/ u( H4 w) f8 e* Q1 k+ C9 X: b( m' o6 E: D
    谢谢。你这个资料我已经看过了。7 O" y) t6 A5 H3 F" h  j

1 H. d7 f1 W! ]    铫音姚,那么铫就是姚姓吗?姚可以替换铫吗?6 A" H! q. |! I- I+ }

- S1 o+ m' P2 J( z  p    《汉书》上提到五次姚姓人物,一是姚平,在京房传里出现的。二是姚定汉,是汉武时期人,出现在外戚传和张骞李广利传里,不过有一次是以黄门的职务出现的,三是姚尹,出现在成帝纪里面。官职是右将军长史,四是姚恂,在王莽传中多次出现,后封宁始将军。五是姚氏,北道人,出现在成帝纪中。在汉书中,提到过长安北道这个地方,姚氏家族聚居,势力强大。) [2 x; T# p: W2 Y( }
     从这些资料来看,汉代姚氏并不是只有姚平这一支,姚平是西汉元帝、成帝时期人物,时间上与汉宣帝时田延年公的具有传承性,姚定汉目前没有更多的资料。姚恂的情况,待再研究后汉书,来看有没有更多信息。
# A! N6 m% n0 S; r/ r$ V     所以我想对维侃宗亲说的是,没有人怀疑姚衮公的存在,所以你不必生气,但是你的世系来源中,又有由田恢复姚姓的姚平公后代,所以我说有交叉,古来修谱都有这种情况,何必忌讳?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31 09:35
回复 14# 姚士平
8 R, l5 h! E, a3 {" N1 ^. G4 Z4 \4 G) Y1 X- E9 F! T& R
' G6 O( P& ~0 ]3 ?: }0 e7 f( r
    1、姚依林原名姚克广,就是我安徽贵池的,与我同一宗谱,均以姚衮为始祖;从我族宗谱上看,我族既非思廉之后,亦非姚崇之后,但与姚崇血缘稍近而与思廉稍远。见以下自姚衮起第十七世到二十三世世系表(节选,衮自十七世见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2252&extra=&page=2页中19、20楼),其中,姚崇:询——禹臣——廷高——思哲——果毅;我族始迁安徽的源清公:询——尧臣——廷重——思明——源清。源清是姚崇族叔。
  
   
僧垣习臣舜臣贡臣   禹臣尧臣
 廷肃廷章   廷高廷重
思廉 思师思齐思普   思哲思明思皎
处平       果毅果宏源海 源清
怀道            
2、关于“铫”“姚”之争,不想重复12楼的话了,但重申一下四点:(1)“铫”是多音多义字,其中明确有一读音与义项是作为姓氏的,且就是读“yáo”;(2)此“铫”现代姓氏中似乎已不再见,至于明代人所作《姚氏谱纂》或《姓解》是当时代人对当时姓氏的辑录整理,语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现代已统一规范到“姚”中也未可知。而且,铫期出现的时代与明代也相距甚远,想来也不受明代《姚氏谱纂》和《姓解》规范。(3)百度百科的解释及对姚期姓氏的使用是具有权威性的。(4)士平宗亲以孙田二姓比拟姚铫二姓用例不当:姚铫形近音同,“铫”在汉字规范整理中极易作为异体字而被统一到“姚”中,而“孙”“田”音形皆异,意义也无相同项,不可能统一,也就不能出现“铫”“姚”归一的情况。至于“姓孙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姓田吗?”这种诘责也很不当:从姚姓改姓为胡、田、王、陈姓的人也有极多的人没有再改回到姚姓上来。
7 N5 H8 g- r: [; I1 Y3、我族宗谱中虽有祖宗渊源的追述,但我说了,至多只是作为我这一支一派的远源的追溯,而且愈是初源愈因资料匮乏而简明,所以如姚期世系“猛——期——丹——舒——羽——蔡”如此,我族族谱上不可能详明备细如出一辙,相信其它姚氏宗谱上也难有几家能与此“对得上”。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8-31 10:06
“铫音姚,那么铫就是姚姓吗?姚可以替换铫吗?”- W: [% `4 b  Z3 ~" e

3 d, [; Q# _8 r+ w9 M% W      我想,从16楼的“铫氏”文及其来源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不难理解,铫氏是姚的衍姓,是舜裔一姓。
( p/ N; l8 y) g! U7 Q2 m      姚可以替换铫吗?姚是姚,铫是铫,姚是母姓,铫是子姓;未听说铫氏子孙复姓姚,为什么要代替呢?即使复姓姚,还是叫铫期好;你归纳了“铫期的世系为:猛——期——丹——舒——羽——蔡”,还是保留“铫”好。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1 10:27
回复 17# 姚维侃
  }" N- c6 |" }7 T; K4 E0 z. k4 ~: p, n1 {
维侃宗亲:
' r3 q. Y9 J4 L      咱们讨论问题,以期提高哈。
  O) b4 ~: _$ f4 V, T1 P  k      你的这个世系中,对思廉公和姚崇公的记载与我支不一样,我与钟尧教授都是思廉公后代,属于福建天明公季房。实际上在你上次那个世系源流贴子中,我和教授已经从侧面表达了对你支有关思廉公世系来源记载不同看法。+ I+ J( K+ o- r. _5 X
      有不同记载是好事。从汉书上看,汉代姚姓在长安就颇有势力,姓姚者众多,所以如果所有姚氏源流世系记载都是一样的话,是不正常的。% K5 w0 V, {3 A  g/ m
      我觉得对于姚衮公的世系源流,值得深入研究,汉魏以来的史料是研究重点。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1 11:09
《后汉书》中有三处提到姚姓人物,一是姚贡,为甘陵相,公孙瓒指其为袁绍所害。二是姚崇,汉章帝时为典星待诏。出现在志2律历中这一卷中,三是姚光,安帝时为玄菟太守,被辽东属国都尉庞奋承伪玺书所杀。当时冯绲父焕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时玄菟太守姚光亦失人和。建光元年,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光,赐以欧刀。又下辽东都尉庞奋使速行刑,奋即斩光收焕。焕欲自杀,绲疑诏文有异,止焕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它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奸毒。愿以事自上,甘罪无晚。”焕从其言,上书自讼,果诈者所为,征奋抵罪。会焕病死狱中,帝愍之,赐焕、光钱各十万,以子为郎中。绲由是知名。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8-31 11:46
《三国志》中提到姚姓人物:
6 Y0 ^( v7 ?6 b姚伷,伷字子绪,阆中人。先主定益州后,为功曹书佐。建兴元年,为广汉太守。丞相亮北驻汉中,辟为掾。并进文武之士,亮称曰:“忠益者莫大干进入,进入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迁为参军。亮卒,稍迁为尚书仆射。时人服其真诚笃粹。延熙五年卒," B! A# d) `- g1 Y# o8 t
姚信,见陆逊传。字元直,武康人,精于易数,历位太常。
# ^* }) @8 m6 X1 B: b' |( o3 c姚泰,吴江陵令
1 a- K$ j" c8 X姚琼,天水人,从杨阜讨马超。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8-31 12:09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2-8-31 12:10 编辑
( f# s; l6 P& F
* [: r( |# [$ [回复 18# pszyyao
# T& Y) m( t' T+ w" N, t$ V; N; X9 Y8 Q
% b7 t0 f! m7 V) v" h7 T; |9 o. p
   

    对您的话我有请教:既然姚振宗在《姚氏百世源流考》中说铫是姚的衍姓,同是舜裔一姓,那就是说,当时人们选择这个yáo音作姓氏时,只是字形不规范而已,其实并非是第二姓。田、陈、胡、王等是第二姓,姚氏姓了田、陈、胡、王,后来才有“(恢)复姓姚”的事。正因为由“铫”到“姚”不是改姓(如同改成田、陈、胡、王),所以,也就“未听说铫氏子孙(恢)复姓姚”的事了。“未听说铫氏子孙(恢)复姓姚”恰好证明了“铫是姚的衍姓,是舜裔一姓”,因是一姓,所以就不存在“恢复”,而只要“替换”就行了。后人这才有理由把“铫”替换成了“姚”,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不就是明白无误地替换了吗?由此我想到,书写“铫期”或是“姚期”这无关紧要,随各人所好而已。但须明白,此人是我姚氏一名人。不能将他排除出我姚族之中,而一定要列入到另一个不存在的“铫族”之中。

    古时字形不规范,到后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规范的情形非常多:通假字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字属于这种情况。即使“五四”之前,“底”同“得”,“伊”同“他”,“支”“枝”相通,也是很不少的。当代又出了以“”代女性“你”的现象,因此,我认为由“铫”到“姚”,和这情形是一样的。


作者: 姚春林    时间: 2012-9-19 00:52
汉龙骧将军姚衮,这个“龙骧将军”在汉时不是职务而一种荣誉称号,意思是打仗勇猛机智过人。
作者: 姚春林    时间: 2012-9-19 00:57
铫期是不是姚期,我不敢定义,不过姚期的出处多,而且还有戏文,评书。百度姚期,云台28将之一。其职务称号与我家谱记载的相符。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0-15 12:14
回复 22# 姚维侃
* N7 D# b2 i" [3 b) x% W5 X' W, e4 B; U. s: s5 K4 w) ~& j8 }

3 p/ I5 [% A: k: y/ N3 y信阳有不少姚氏宗亲是铫(姚)期的后代。我记得姚网会员老兔子(姚飞)说他们那一支就是姚期的后代(好像有家谱)。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15 15:4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0-15 15:48 编辑 2 ]5 L7 y5 b9 d/ }6 f! q* }5 y

7 w5 X8 L* w5 ^5 E$ S( N3 N; U衮公是什么人呢?笔记于此:9 c- c: h9 Y2 v$ y, w) N8 ~
●"贵池姚姓始修谱志于元至顺庚午即公元一三三0年";# B* |, `4 V6 I
  大文学家苏轼所题《姚衮公赞》可证之:“貌修气勇  西汉驰名  有虞之后  龙骧将军”。
6 s1 L( R8 [5 a9 J6 ~●衮公廿一世孙思廉乃唐太宗瀛洲十八学士之一
% O! n  o2 u4 _) Y●其(思廉)叔辈廷重因隋末之乱由浙南迁皖南山区之江西新建,来秋浦之三支皆由此。
7 B/ y1 s" [6 P7 v4 s# t5 p9 ^●崇公之叔即衮公廿二世孙源清公,即为由新建来皖之第一人。——已有权威说法,如果思廉是廿一世,则姚崇应为廿三世,其(思廉)叔辈廷重应为二十世,源清公廿二世,廷重与源清是什么关系?
4 g$ f8 k, F/ z9 h: U7 t●"《汉书》载衮为妫汭人,妫汭今之豫南,衮子定封武列侯,见《史记》。"——这在《汉书》和《史记》中有吗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10-15 15:58
回复 26# pszyyao
3 u5 l. i. E/ w4 ?0 R- B+ m* {" ?& M

$ A5 S" _  z' P8 E   " 衮公是什么人呢?笔记于此:0 ~' j1 V7 [/ t; I9 [. S/ b
●"贵池姚姓始修谱志于元至顺庚午即公元一三三0年";
& \' F! i" g* }4 [' {% I3 ?  大文学家苏轼所题《姚衮公赞》可证之:“貌修气勇  西汉驰名  有虞之后  龙骧将军”。
5 h: ]& ^: P  ]0 A) {% z- h) W, ?, O●衮公廿一世孙思廉乃唐太宗瀛洲十八学士之一
8 r: G/ w7 ]$ [●其(思廉)叔辈廷重因隋末之乱由浙南迁皖南山区之江西新建,来秋浦之三支皆由此。
9 i; l' ?& B. c5 Q: H●崇公之叔即衮公廿二世孙源清公,即为由新建来皖之第一人。——已有权威说法,如果思廉是廿一世,则姚崇应为廿三世,其(思廉)叔辈廷重应为二十世,源清公廿二世,廷重与源清是什么关系?
, B( I4 y' o& r: ?* B& o; R. Q●"《汉书》载衮为妫汭人,妫汭今之豫南,衮子定封武列侯,见《史记》。"——这在《汉书》和《史记》中有吗?'1 q$ [8 A" \9 u3 K3 ?" Y
0 f- M9 T" X! E3 n
除非汉书记载的衮公在当时不是姓姚,记载为别姓,如田完,又称陈完,否则《汉书》中不可能有关于姚衮的记载。这话有点绝对,但是事实。历代以来,对《汉书》已经有很多研究,比如有人名索引,只需查人名索引,就知道有没有关于姚衮的记载。1 p  s3 b5 r5 q- r3 b* c8 B% C. n
声明一点:不是否定姚衮公的存在,《汉书》上没记载的人多着呢。
作者: 姚克保    时间: 2012-10-15 17:14
一。●其(思廉)叔辈廷重因隋末之乱由浙南迁皖南山区之江西新建,来秋浦之三支皆由此。此句话中前面“由浙南迁皖南山区之江西新建”这一修饰话可能有错之处,因为江西新建不在皖南山区,浙南可能是指吴兴的意思,但他说明了一点,是思廉叔辈迁江西新建,江西新建与江西丰城同为南昌府,是邻县。这和我们以前猜出自丰城的彦国公可能是姚思廉的叔辈正好相似,只是他说的是廷重,我们说的是彦国。二●崇公之叔即衮公廿二世孙源清公,即为由新建来皖之第一人。曾听姚维侃 说他们既不是姚思廉的直系也不是姚崇的直系,而南昌谱也有原清其人,并且彦国公谱中的南昌姚和南垣姚也不是姚思廉和姚崇的直系。三,姚维侃家谱记姚崇是姚镗字果毅之子,果毅有可能是官名,但在该谱中并不是官名,因为相关兄弟的名也是姚果某,这一点与彦国公谱系相同,彦国公谱也是姚崇为姚镗字果毅之子,同辈的有果明、果断、果决等,四、姚维侃家谱中岩杰与姚崇辈的第四代,彦国公谱中也是姚崇辈的第四代,并且也都没有说他是姚崇的直系,这么多相同之处什得研究。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15 23:19
回复 22# 姚维侃
0 m7 n- O* p( G) R$ g
% }- q, M9 t, ~维侃先生:看了你们关于“姚”“铫”的争论,我查了有关“铫”字的工具书,一是《说文解字注》;二是《康熙字典》;三是《中华大字典》;四是《辞源》;五是《辞海》;六是《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姓”条目下只有铫期一人,无通“姚”之说,但在我的记忆中好像那本工具书说过是互通的,记得七九年上大学时我们发起过“读字典”的活动,记不清那本字典有互通一说,您知道吗?谢谢!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2-10-16 12:47
回复 25# 卧龙姚建中
  l0 ?1 a' E* M* O1 M: ]5 W! E; N$ r
) q6 O/ c' _4 O% t, R. a4 [- N! F
    既然如此,再请建中宗亲查查看,信阳铫(姚)期的后人现在是继续用“铫”呢,还是已经全改为“姚”了?老兔子既然已经不自称“铫飞”而写作“姚飞”,是不是能说明即使在姚期后人所在的信阳也都已经改“铫”为“姚”了?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0-16 12:59
回复  卧龙姚建中
, T, `% }" y& G, w3 A+ I1 l
2 M2 c; X5 g! I& c# O4 A8 h! y, j2 s" P* p2 m/ ?& F& T6 U6 v
    既然如此,再请建中宗亲查查看,信阳铫(姚)期的后人现在是继续用“铫”呢,还 ...# u) o  L. u4 J9 w
姚维侃 发表于 2012-10-16 12:47

$ B/ z* I( [! ~  `3 D* P+ W3 n4 e
好像现在都用“姚”。具体我也不太清楚,您可与“老兔子”姚飞宗亲联系,他现在在徐州,电话是:0516-83653475。:lol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