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剧:浙江余姚地方传统戏剧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东姚群    时间: 2023-3-28 17:22
标题: 姚剧:浙江余姚地方传统戏剧
姚剧 [yáo jù]
[url=]播报[/url]
[url=]编辑[/url]
讨论2
[url=]上传视频[/url]
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
姚剧,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姚剧是流行在余姚、慈溪、宁波、舟山、上虞、绍一带的戏曲剧种。它是在民间歌舞“马灯”、“旱船”、“采茶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为近于说唱的“对子戏”,在余姚一带称作“灯戏”或“灯班”。由于姚剧语言通俗、流利清晰,唱腔近于口语,往往一、二十句唱词顺而歌,一气呵成,运腔自然,犹如鸟语,故有“鹦歌班”之称。 [1]
2008年6月7日,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08。 [2-5]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浙江省主要戏剧种类[color=rgba(0, 0, 0, 0.6)]共18个词条 1.7万阅读


越剧
[color=rgba(0, 0, 0, 0.6)]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嵊州市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08年,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婺剧
[color=rgba(0, 0, 0, 0.6)]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衢州、丽水、临海、建德、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年正名为婺剧。2008年6月7日,婺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山婺剧研究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获得婺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5月,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



绍剧
[color=rgba(0, 0, 0, 0.6)]绍剧,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绍剧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于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拥有400多个剧目,最具代表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等。 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6月7日,绍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昌调腔
[color=rgba(0, 0, 0, 0.6)]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2006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传统戏剧;编号:Ⅳ-8)。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宁波民俗文化[color=rgba(0, 0, 0, 0.6)]共27个词条 3511阅读


宁波泥金彩漆
[color=rgba(0, 0, 0, 0.6)]宁波泥金彩漆,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波泥金彩漆是一种以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髹漆工艺,是宁波传统的“三金”工艺之一。现主要分布于宁波市宁海县及其周边地区。宁波泥金彩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有七千多年历史的木胎朱漆碗。宁波泥金彩漆工艺在明代已经达到制作的强盛时期。宁波泥金彩漆有着典雅古朴、绚丽多彩的风格,可广泛应用于家居建筑、日常生活器具等表面装饰,亦可用作厅堂艺术品的陈列。2011年5月23日,宁波泥金彩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09。2018年5月15日,宁波泥金彩漆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四明南词
[color=rgba(0, 0, 0, 0.6)]四明南词俗称“四明文书”、“宁波文书”,是浙江省地方传统曲艺之一。四明南词是用宁波方言说唱的弹词,早期为按生、旦、净、末等分角色演唱,后发展为一人自弹三弦演唱,一人打扬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词为七字句,传统书目均为长篇,代表曲目有《珍珠塔》、《玉蜻蜓》、《双剪发》等三十余部。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宁波市申报的“四明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海平调
[color=rgba(0, 0, 0, 0.6)]宁海平调,是浙江省宁海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宁海平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宁波附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宁海平调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2006年5月20日,宁海平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9。



骨木镶嵌
[color=rgba(0, 0, 0, 0.6)]骨木镶嵌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项传统工艺,在木器表面嵌入动物骨骼进行装饰。宁波骨木镶嵌是采用象牙、黄杨木、红木、花梨木、牛骨、螺钿、铜片、腊石等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后嵌花纹,再经打磨雕刻, 髹漆而成。这种工艺多见于家具、屏风、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而享誉中外。2008年,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宁波市鄞州紫林坊艺术馆获得骨木镶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浙江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color=rgba(0, 0, 0, 0.6)]共23个词条 1485阅读


昆曲
[color=rgba(0, 0, 0, 0.6)]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昆剧参与其中。



西安高腔
[color=rgba(0, 0, 0, 0.6)]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省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结合婺剧形成的戏曲剧种,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2005年5月,西安高腔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松阳高腔
[color=rgba(0, 0, 0, 0.6)]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也是浙江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属单声腔剧种,被专家们称为是浙江省“戏曲界的活化石”。2005年5月,松阳高腔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昌调腔
[color=rgba(0, 0, 0, 0.6)]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2006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传统戏剧;编号:Ⅳ-8)。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中文名姚剧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非遗级别国家级遗产编号Ⅳ-108遗产类别传统戏剧申报地区浙江省余姚市
相关视频查看全部



5625播放

03:51



姚剧《阿拉把姚剧唱起来》


5365播放

05:11



姚剧大联唱《阿拉把姚剧唱起来》,姚剧业余社团演唱


5619播放

02:25



余姚滩簧(姚剧)的新生

5380播放

04:59



余姚姚剧的音乐唱腔


5026播放

05:30



姚剧《陆文龙》归宋,演唱:章旺


5247播放

04:13



姚剧《乡村心事》选段,演唱:黄利明









目录



历史渊源[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姚剧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并始行于浙东余姚,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17世纪中叶。因沿袭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称“余姚滩簧”,简称“姚滩”,又名“鹦哥戏”。 [6]

早于清乾隆年间,已有“姚滩”职业班社盛演于余姚、慈溪、上虞城乡,因多在“灯节”前后演出而称之为“灯戏”或“灯班”,其中以余姚横河(今属慈溪)虞才华带班的“才华班”为有史可查的最社。“滩”不仅盛行于本地,并不断向外流传,东至舟山的桃花、六横、沈家门,西至绍兴、萧山、诸暨,南至新昌、嵊县(今之嵊州),北达海盐、桐乡,直至上海,曾与“小歌班”(越剧班社的前身)艺人合作演出于“华兴园”。“姚滩”艺人马楠本、周兰英、楼阿木、月月红、小山宝、大桂香等,均挂牌演出于“永乐园”、“髙升楼”、“如意楼”等演艺场,在旅沪的宁绍帮观众中曾红极一时。 [6]
姚剧
20世纪30年代,小山宝、大桂香演唱的《卖小糖》一剧,曾由高亭公司灌制唱片。鼎盛时期,曾有“姚滩”职业班社20余个。旧时,因“姚滩”艺人在演出时常以插科打诨针砭时弊,加之剧目多属表现男女私情、争取婚姻自主的内容,与封建礼教对着千,故被当局列为“鹦哥淫戏”而屡遭禁演,不少艺人深受迫害,境遇凄凉。尤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因时局动乱而每况愈下。至解放前夕,“姚滩”班社已所剩无几,奄奄一息。时有一名为“德胜顺舞台”的姚滩班社,以演“绍兴大班”(绍剧)为幌子,用前半夜演绍剧,后半夜演姚滩”的办法得以维持剧种的生存。 [6]

1953年,在浙江省文化局的关心重视和余姚县文化馆的扶植下,由黄承炳等17位“姚滩”艺人组建了“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余姚滩簧”定名为“姚剧”。同年9月,经浙江省文体局批准,成立了专业的“余姚姚剧团”(系迄今为止,该剧种唯一的专业表演团体),从此进入了姚剧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在“姚滩”中前期,旦角均由男性扮演,用假嗓或真假嗓结合演唱。直至20世纪30年代,始有女性旦角演员出现,并逐步改变男旦占领“姚滩”舞台的现象,如后来成为“余姚滩簧小组”和“余姚姚剧团”台柱之一的刘芙蓉,便是开创姚剧由女性演旦角的杰出代表。而原来饰演旦角的男演员如黄承炳、黄立泉、张长水等则逐步改演生角,偶而也有男旦出现。如“姚滩”泰斗孙春阳(男旦),于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演出姚剧现代戏《地头缘》中扮演老婆婆一角,演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深受广大观众和行家好评。 [6]
《沙场泪》剧照
1957年,浙江省群艺馆戏剧干部陈玉祥根据小说《高玉宝》有关章节,为姚剧团编创并导演了姚剧《半夜鸡叫》,并在当年的全省戏曲会演上一炮打响,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此后,剧团一直坚持编演现代戏,涌现了诸如《玉兰拜寿》《搭壁拆壁》《凤凰桥畔》《红灯志》《雷锋》《焦裕禄》《柏树坡》《烦恼的喜事》《强盗与尼姑》《沙场泪》《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一大批现代戏,其中有多台优秀创作剧目在各级调演中荣获大奖,在浙江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与此同时,姚剧还注重从兄弟剧种汲取养料,尤其是向沪剧、锡剧、甬剧等滩簧剧种学习借鉴,并移植适宜本剧种演出的剧目,如《碧落黄泉》《双推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三县并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均已成为姚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余姚姚剧团1956年9月建团,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建团到1966年为第一阶段。以黄承炳为团长,“姚滩”老艺人为骨干的前辈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把一个以前只用四只稻桶,搭上八块门板即可演出的“余姚滩簧”变成了正正规规的地方剧种,坚持编演现代戏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兄弟服务,坚持勤俭办团,积极培养新生代姚剧演员,从许多方面为姚剧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6]
从1966年“文革”爆发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第二阶段。其间,一大批姚剧工作者或被迁返回家,或被迫转业改行,留下来的则进了“文宣队”。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文艺界逐渐复苏,姚剧改革也随之开始。1976年11月,经整编重建,“余姚县文宣队”又改名为“余姚姚剧团”,部分原姚剧工作者重新归队。随即,《枫叶红了》《于无声处》《祥林嫂》《江姐》《双推磨》《杀狗劝夫》《错进错出》《秋香送茶》《半夜鸡叫》等新、老姚剧剧目相继出台,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姚剧艺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6]
《传孙楼》剧照
1979年6月起,演员出身的沈守良任团长,在此后的近十年时间内,是姚剧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获得较快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剧团致力于抓大型近、现代剧目的创作和综合艺术质量的提高,为姚剧这一小剧种在省内外戏剧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作了艰苦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广大姚剧工作者的共同奋斗,大型近代历史剧《强盗与尼姑》在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一举夺魁。此后,《沙场泪》《野杨梅》《桃园记》等大型创作剧目,在省、市历届戏剧节频创佳绩。与此同时,省文化厅给姚剧以大力扶持,出资开办“宁波地区戏曲(姚剧)训练班”,为姚剧团培养输送了新一代艺术接班人。 [6]

1988年3月起,寿建立出任团长,开创了姚剧事业持续发展,并走向辉煌的第四个历史阶段。2001年,大型姚剧现代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以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排练数易其稿,精益求精,以全新的样式出现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八所高校。 [6]

文化特征[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音乐唱腔
《鸡公山风情》剧照
音乐唱腔,由基本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基本调曲调比较丰富,尚能演唱的还有数十种,常用的有【平四】和【紧板】两种。小调多为当地民歌及江南民歌,如【送针调】【童子郎】【半哼哼】 【对花十送郎】等。这些小调,不仅在一个戏中与基本调配合使用,且专有由小调联缀起来的小调戏,唱腔轻快活跃,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1]


伴奏乐器
姚剧伴奏乐器早期以滩簧二胡为主,另有三弦、月琴。建国后逐步增加了高胡、危琶、竹笛、扬琴、提琴、黑管、长笛、笙等。 [7]

服装道具
早期余姚滩责以稻桶底为舞台,道具仅一桌两椅,服装男角戴西瓜顶帽或绍兴毡帽,穿长衫或竹裙,且角也只腰围彩裙,装个假头。一个班社仅一把二胡、一副夹莎担即流动演出于各地。进入上海后,服装、道具等虽有所改进,但仍简陋。建国后,已逐步发展为具有整套灯光布景和服装、道具的规模。 [8]

表演动作
表演动作方面,姚剧素以生活气息浓郁,富具乡土风味为特色。动作逼真自然,如挑水织布、摇船、推磨等,接近生活动作而稍加舞蹈化,节奏感较强。建国后,向其他剧种学习了台步、功架、身段、武打以及趟马、水袖等程式动作,同时也向活剧学习,从而丰富提高了舞台艺术。 [8]

角色行当
《强盗与尼姑》剧照
角色行当分“花脸”、“旦堂”两种。“花脸”者,即一切生角,不分年龄、文武,但有身份之分,文人秀士或有财富地位者,戴瓜皮帽,穿长衫,称为“长衫花脸”(亦称“清客花脸”),下层劳动者则系竹裙,穿短衫,戴绍兴毡帽或糊刷帚帽,称为“短衫花脸”(亦称“草花脸”)。“旦角”分“上旦”、“下旦”两种,“上旦”为有身份或上了年纪的女性,“下旦”为年轻女性。 [6]


代表剧目[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女儿大了,桃花开了》
姚剧传统剧目素有“七十二本”之说。多数是折子戏,与滩赞系统各剧种相类。如前后《庵堂相会》、前后《落发》《借披风》《还披风》、前后《垃圾》。《打窗楼》《十不许》(《十劝郎》)《卖草囤》《卖青炭》《卖冬菜》《卖小糖》《卖石榴》《荡湖船》《陆卖饼》《秋香送茶》等。这些剧目多数是清装或时装戏,故事情节简单。另有一些戏以穿插杂技动作为特色,如《顶碗记》《大闹花灯》等。 [8]


传承保护[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传承价值
姚剧具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剧目特色与艺术特点,长期以来为浙东地区大农村观众所喜闻乐见,并对绍兴滩簧、桐乡花鼓戏、小歌班等地方戏剧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9]

传承人物
沈守良,男,汉族,1943年1月出生,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五车堰人。2009年6月,沈守良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余姚市申报。 [10-11]
姚剧已有八代传承人走上舞台,2015年,姚剧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寿建立
柯东琴、王育红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分别为第四批、第六批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 才,2016年被确定为余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2]

保护措施
坎墩姚剧团剧照
余姚市一方面巩固和扩大演出市场,每年演出姚剧剧目近20台、160场左右。并投资支持姚剧原创剧目的创作,以两年出一台新戏的进度创作了姚剧现代戏《母亲》《五月杨梅红》和《浪漫村庄》、姚剧历史剧《王阳明》等优秀的地方戏曲。另一方面,搭建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展演活动,打造了“周末戏院”等品牌演出活动,让姚剧更加亲民,普通百姓都能进剧院欣赏姚剧名家的精彩演出。在全市城乡还以姚剧联谊会、票友会等民间组织形式,组织开展联谊、观摩、座谈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余姚、慈溪地区“姚剧演唱大赛”。 [13]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获得姚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14]

社会影响[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重要演出
2012年6月,姚剧表演专业班第八代演员正式登台,演出了姚剧《白蛇前传》。 [13]
2018年4月15日,宁波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出品的姚剧《王阳明》在天然舞台上演。 [15]

荣誉表彰
坎墩街道第五届戏曲艺术节
1991年5月《传》剧作为浙江省唯一入选剧目赴扬州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受到大会评委及全国各地观摩代表的一致好评。 [16]

1993年《龙铁头出山》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荣誉提名奖,为当时浙江省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项上第一次获奖。同年又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剧本、导演、舞美设计获二等奖。 [17-18]
1995年《鸡公山风情》获浙江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演岀奖、优秀剧本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优秀舞美设计奖。 [18]


作者: 姚玉璋    时间: 2023-3-28 18:17
姚剧,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者: 山东姚宗旭    时间: 2023-3-28 23: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姚剧点赞!
作者: 姚宗豪    时间: 2023-3-28 23:27
姚剧传统剧目素有“七十二本”之说。多数是折子戏,与滩赞系统各剧种相类。如前后《庵堂相会》、前后《落发》《借披风》《还披风》、前后《垃圾》。《打窗楼》《十不许》(《十劝郎》)《卖草囤》《卖青炭》《卖冬菜》《卖小糖》《卖石榴》《荡湖船》《陆卖饼》《秋香送茶》等。这些剧目多数是清装或时装戏,故事情节简单。另有一些戏以穿插杂技动作为特色,如《顶碗记》《大闹花灯》等。有时间慢慢看。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23-3-29 00:37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23-3-29 00:40 编辑

    姚剧,是浙江省余姚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看了资料介绍才知道,姚剧,是产生于姚地的戏剧。当然,是值得咱们姚家人关注的戏剧。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23-3-29 10:22
最好拍上视频.发到姚网.让宗亲欣赏欣赏!

作者: 姚怀宗    时间: 2023-3-29 16:25
姚小平 发表于 2023-3-29 10:22
最好拍上视频.发到姚网.让宗亲欣赏欣赏!

给姚剧拍视频发到姚网上来这项任务,可以有浙江的有关地区具备条件的宗亲来完成

作者: 杭州姚凯    时间: 2023-3-30 13:47
本帖最后由 杭州姚凯 于 2023-3-30 14:27 编辑

位置:吹月网 >> 戏曲大全 >> 姚剧经典唱段100首
姚剧经典唱段100首

标签:姚剧

时间:2022/9/28 23:45:04

分类:戏曲大全

上一篇:高密茂腔大全全集完整版 下一篇:30集越剧红楼梦全剧精彩唱段







姚剧经典唱段100首 在线观看

姚剧 相关内容

姚剧经典唱段100首详细介绍姚剧 阿必大 选段 陈婉娣演唱
姚剧 阿必大回娘家 施群利
姚剧 阿周
姚剧 庵堂相会 过桥 马荷芬 施群利
姚剧 扒灰记《陆卖饼》
姚剧 半把剪刀
姚剧 表演唱《梁弄横坎头》
姚剧 杜园芬
姚剧 对唱 山门离别情悠悠 吕春 许红军
姚剧 法场辨仇 吴红儿
姚剧 骨肉情
姚剧 胡伟章
姚剧 借珠花 安家渡
姚剧 锦罗衫
姚剧 兰溪奇案
姚剧 老大姐
姚剧 莲花庵
姚剧 莲花庵 文华姚剧团
姚剧 莲花奄
姚剧 刘秀娟
姚剧 刘秀娟1
姚剧 刘秀娟2
姚剧 刘秀娟3
姚剧 刘秀娟寒冬腊月 冷清清 施群利
姚剧 陆丽珍
姚剧 买小菜 周菊芬
姚剧 卖妹成亲
姚剧 巧配姻缘
姚剧 清唱《慈溪好》华君儿演唱
姚剧 三月桃花红沉沉
姚剧 三月桃花红沉沉 徐夏仙
姚剧 山门离别 夏芬 香云
姚剧 史建程
姚剧 双教子


作者: 杭州姚凯    时间: 2023-3-30 13:49
本帖最后由 杭州姚凯 于 2023-3-30 14:31 编辑

姚剧《三月桃花红沉沉》经典唱段

https://haokan.baidu.com/v?vid=5990445832178191352&pd=pcshare&hkRelaunch=p1%3Dpc%26p2%3Dvideoland%26p3%3Dshare_input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23-3-31 10:18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23-3-31 10:25 编辑

姚剧《三月桃花红沉沉》经典唱段   黄飞演唱6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5990445832178191352


作者: 姚先达    时间: 2023-3-31 11:55
好!!真好!!太好了!!第一次听说有姚剧,为姚剧而自豪,为姚剧而骄傲!!把侄女的热帖顶起来!!

作者: 姚道静    时间: 2023-3-31 22:30
本帖最后由 姚道静 于 2023-3-31 23:00 编辑
姚先达 发表于 2023-3-31 11:55
好!!真好!!太好了!!第一次听说有姚剧,为姚剧而自豪,为姚剧而骄傲!!把侄女的 ...

是啊,头一回知道这个世上还有姚剧呢!而且,姚剧听起来真的非常的好听!

作者: 山东姚群    时间: 2023-4-1 23:26
很感谢亲人们对“姚剧”这个内容的关注和支持和帮助,使得这个贴子越加丰富和丰满,一家人亲亲密密的真好!

作者: 宝贝姚卿    时间: 2023-4-2 12:15
本帖最后由 宝贝姚卿 于 2023-4-2 12:17 编辑

    听了姚剧的视频声音真的很好听哦,原来还有用“姚”称呼的戏剧,虽然不是姚家的人专门发明创造的,但是看到了姚剧的“姚”这个字,一样觉得很亲切。我要给姚剧点赞!

作者: 姚崇明    时间: 2023-4-3 15:32
不错的,姚剧的唱段听起来很有一番韵味的!姚剧,第一次听,也是第一次听说,很新鲜的!不禁要给姚剧点上一个赞。

作者: 姚九戟    时间: 2023-4-4 14:09
姚先达 发表于 2023-3-31 11:55
好!!真好!!太好了!!第一次听说有姚剧,为姚剧而自豪,为姚剧而骄傲!!把侄女的 ...

喜欢听姚剧,给姚剧点赞!姚剧真好,姚剧真棒!

作者: 姚法明    时间: 2023-4-5 23:09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姚剧。有时间,来这里听听姚剧。别有一番风味。因为一个“姚”,亲切!

作者: 姚三省    时间: 2023-4-8 17:37
上姚网听听姚剧,感觉蛮好的,谢谢姚网,谢谢姚网这里的各位宗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作者: 姚绍椿    时间: 2023-4-9 03:31
本帖最后由 姚绍椿 于 2023-4-9 03:33 编辑

  2008年6月7日,姚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08。

作者: 姚维德    时间: 2023-4-11 21:29
山东姚群 发表于 2023-4-1 23:26
很感谢亲人们对“姚剧”这个内容的关注和支持和帮助,使得这个贴子越加丰富和丰满,一家人亲亲密密的真好! ...

姚剧,头一回听说。有时间再来仔细欣赏了解了解~~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