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zyyao 发表于 2023-3-19 18:50
[明]吴兴姚舜牧著有闻名全国的家训著作《药言》
姚舜牧是明代中后期的理学大儒,深受儒家正统 ...
[size=1.3] 姚舜牧(1543—1627)字虞佐,号承庵。浙江乌程(湖州)人。 ![]() 【古代科考图】 从举人到进士,这是每个儒生欲夸上的台阶。 舜牧十六岁“始正就舉子業”,三十一岁乡试中举,三十二岁始,连续六次赴京会试,均不第,期间四十一岁、四十四岁会试后在京“拣选不得囬”。 萬历二十年(1592),“壬辰五十岁,会试不第,听选无耶。······八月得授广東肇庆府新興县知县,十二月往广東。”姚舜牧以举人被授县令,终于踏入仕途。 在明代,“举人”成为了一种功名——终生的身份,举人获得永久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姚舜牧无疑是明代举人入仕的一个鲜活的样板。 新州偶题 新兴自古是新州,竻竹围城四境幽。 小稳露尖逈远嶂,车岡立峙砥中流。 我挹遗芳勤仰止,慢携琴鹤自夷猶。 物产过多奇傑士,宦游不减俊英俦。 “新興粤邑也。居萬山之中,土地不及大邑之一都。其疆域所置東西广七十里,南北袤九十里,大约高峰峻岭峭壁叢箐,民止居多在邱阿涧谷之旁,惟勤苦南畝以输国库、以给家食,所谓山海之利者殊廖廖也······虽置新興为县,而瘴疠实甚,唐宋以来多为迁谪,所居城郭山川谙淡无崋······”《新興與图志》 新兴远离中原,古时向被称作“蛮荒之乡”,曾是各代朝廷官员的贬谪之地,或是被贬官员的行径之地,令人望而生畏。 如此遥远陌生的荒僻之乡,与姚舜牧数十年的举业之路,莫非是命运中的缘份? 这一年,姚舜牧已五十岁,他毫不犹豫的接受这一任命,迎接新的挑战。 湖州至新兴足有一千五百多公里路程,经过长途跋涉,二个月后才到达新兴上任。“癸巳(1593)五十一岁,春二月上任莅新兴”,距去年八月授任知县,不经意间姚舜牧又长了一岁。 初到新兴的县令姚舜牧并没有受到当地县衙的热烈欢迎,时新兴县黄册未解,但他马上投入正常工作状态,监督属下,造册登记、上报材料。 黄册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令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里甲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人口按所从事职业,主要分为民、军、匠三类进行造册登记。以户为单位,每户详立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因送给户部的一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黄册十年一造,分别上报中央户部及省、府、县有关机构。 新官上任的姚舜牧,在新兴县衙门前亲書对联: 誓不为贪酷吏有负生平 劝皆为良善民无干刑法 ![]() 【樂陶吟】明姚舜牧撰 他还将县治前左右的“宣爱、达情”二坊改为“勤政、子民”,也是他向新兴百姓的一个衷心表白:他将勤于政事而不懈怠,为治下的百姓鞠躬尽瘁。 他旋即深入民间,察访民情,减免税赋,发展农业生产。锄顽劣,革釐弊,修桥建庙,开馆办学,深得新兴百姓信任。初到新兴的姚舜牧大概无意中冒犯了官场的潜规则,前任知县王仰非但没给予很好的配合,反而还向上打小报告揭他的短,幸亏上司明察,不予理睬。初涉官场就甞到了仕途的凶险,这对他定是刻骨铭心。 他在晚年的自叙中有记:“春二月上任莅新兴,时值黄册未解,督造起解。又力锄雙桥之顽劣,革裡甲之扰害,宽丁狱无所不至,较得****。唯旧人王慢不差人远接,反抱怨具揭,幸上人不理。” ![]() 【清乾隆新興县志】(姚舜牧的前任知县王仰) 新兴县学在县治的東南,姚舜牧在察访中发现已破败不堪,很快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在学前二坊亲题新扁曰:贤関、曰:圣域。 在县城南门外潘游書屋,也是新兴诸生求学处,姚舜牧亲题“安樂窝”悬其堂上,他也常去听课并亲自讲道,用圣贤之言引导他们修身养性,立志奋发。 萬历二十三年秋,新兴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旱,身为知县的姚舜牧心急如焚,天天去城隍庙祈祷求雨,然老天并不恩赐。当年大量农田颗粒无收,来年大闹饥荒,姚舜牧即发倉赈粟,救获灾民无数,新兴百姓感恩戴德。 但其间却受人莫名污陷,控他偕赈灾中饱私曩,让他百口难辨。他自觉身正影直,无愧乡民,写诗以自勉:勤恤在我知不知有天知,品隲由人得不得皆自得”。并在自己编撰的家训中告诫后辈有出仕者“勿因毁誉自为加损也”。 “余令新兴无他善状,惟赈济一节自谓可逭前过,乃人揭我云:“百姓不沾一粒盡入私曩”。余亦不敢辨,但书衙舍云:“勤恤在我知不知有天知,品隲由人得不得皆自得”。今虽不敢谓天知,然亦较常自得矣。汝辈後或由出仕者,但求无愧於此心,勿因毁誉自为加损也。”《姚氏家训》 他在《自叙历年》记载:“丙申。五十四岁,发赈安集新民,鬚髮盡白左耳聋,一月方醒。” 身为一方的父母官也是压力山大,五十四岁的姚舜牧因工作的劳累,上任才三年,已尽是满头白发左耳聋,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 而让他欣慰的是,“是年考最承思,授文林郎;父得赠文承郎,如牧官;母得封太孺人;李氏(元配夫人,四十一岁亡)、馬氏(续娶妻,四十三岁娶,四十五岁亡)俱得赠孺人。”萬历皇帝的加封赐予他最高的褒奖。 ![]() 【勑命萬历二十四年十二日】 ![]() 【勑命萬历二十四年九月十二日】 文昌桥位于東门城外,横跨新兴江支流—東门河,是新兴与恩平、阳春、阳江雷州等地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曾几度兴衰,萬历元年知县王民顺應士民之请,亲自捐俸并倡民之赞助,肇工创建文昌桥,不费公帑,伐石于附近山中,历时七个月峻工,建桥筹资尚余库银七十二两九钱零,另收入租银四十四两一钱九分,萬历二十四年,姚舜牧为确保文昌桥的长期维护资金,又筹措十七两八钱三分银子,共计一百三十五两银,置田五十七畝六分四厘,召佃户承租,每年以租谷或折银上缴,为防后人随意支用,有辜今日处置立田之意,故叙其来龙去脉,将佃户排催姓名勒之以碑以垂永久。萬历二十五年,姚舜牧亲撰《纪文昌桥田本末》。 ![]() 【清 乾隆 新兴县志】 “昌桥夜月”曾为新兴县城十大美景之一,令市民引以为傲。 姚舜牧令新兴期间,当地的寺庙多有侵圮,亟待修缮或重建,在他的主持下,先后有四处得以修复。 真武庙,姚舜牧题扁曰:正冠。有碑记。 梓潼庙 知县姚舜牧题其門曰:斗山。 新兴县城隍庙在古县治西面,历经几任知县修缮扩建,萬历二十五年知县姚舜牧又建後楼一座,阔三丈六尺,高一丈八尺。城隍庙历尽兴衰得以幸存之中殿,至今还依稀可见當年辉煌的轮廓。 ![]() 【遗存的城隍庙中殿】 九十年代末,中座大殿的建筑结构经修葺后,仍保留原貌,屋面四披五脊,为庑殿顶式建筑。明代的赑屃仍保存完好(长1.35米、宽1.02米、高0.5米、重千余斤)。 “新州古称蠻烟瘴癘之乡凡罪觸中朝者时或谪置其地。”唐宋官员张柬之、胡铨、胡寅、邹浩、都先后被贬新州,百姓感念其皆为忠義之士,祀以名宦。新祠落成后,姚舜牧又将刘掣一并奉祀,遂改名为“五贤祠”。亲自撰写《五贤祠记》“嗟乎此五贤者产異其地何啻数千里,而今同堂颜行如兄弟,然生異其时何啻数百年,而今崇奉於一时若旦暮遇则何以故哉,忠義之愤激无间於後先,而且皆过化於新州。凡生於斯宦於斯者自感觸於其衷。有若相符会者,则天理自在人心不可泯也。” ![]() 【清 乾隆 新兴县志】 身为县令,地方的安保也是不能掉于轻心。为新兴布防,他还二次撰写《设立樟村等营兵申文》。为新兴县城的东南西北增设营兵以确保县城的安全。 ![]() 【清 乾隆 新兴县志】 雙桥都僻处深山,皆砂砾之地不宜耕种,有种无收,百姓常年拖欠钱粮之赋,姚舜牧体恤百姓之苦难,特向上申报予以减免,撰文《申请槩减雙桥都田米则》。 ![]() 【清 乾隆 新兴县志】 还在上任伊始,姚舜牧查阅新兴县志,他要了解当地山川人物、庄村集镇、贡赋土产、祀庙桥梁等等,以理政之需。 “予初莅任时谓民情土俗咸悉诸志,亟索读不可得,既得元志一帙觉太俚,巳酉僅得二三策,卒多浮蔓语。” 可见县志颇不祥尽,这是新興给予这位父母官的第一印象。 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姚舜牧考察了新兴的山山水水,人情风物。这几年,新州在他的治理下,面貌一新,他甚感欣慰。然初到新兴时只看到“元志一帙,(明嘉靖)巳酉僅得二三策,卒多浮蔓语”,新兴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县志,遗憾之余,似乎令他又多了一份责任。 经过四年的资料搜集积累,萬历二十四年,姚舜牧准备重编新兴县志。他偕本县的学博朱凌霄、范叔振、贡生趙良诜、彭津、葉逢阳、麥瑜等人矢心共事,遵郡志延革,风土典故,钱粮赋税等等,历经数月,终得于成帙。 ![]() 【新兴县志序】明姚顺牧撰 ![]() 【参与编撰新兴县志的儒学教谕朱凌霄】 ![]() 【参与编撰新兴县志的训导范叔振】 ![]() 【参与编撰新兴县志的举人彭津】 ![]() 【参与编撰新兴县志的县学岁贡葉逢阳、趙良诜、麥瑜】 自此,新兴有了一部较完整的县志,这是姚舜牧给新州人民留下的最厚重的一份宝贵遗产。 姚舜牧在《自叙曆年》中,编志后的一个小插曲:“丁酉五十五岁,修新兴县志,俱出牧手,以此杵先任新兴。今人守道王公意揭撫薹倂新旧按院,舊按劉置不荐新院,馬赖学道、陳章阁公申救力,撫薹陳赖守道洪心庵公申救力。大计得從降调”。姚舜牧又一次提到前任知县王仰与他的矛盾,也许姚舜牧为新兴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令前任王知县感到了难堪,幸而得到陳章阁老等人的及时申援,才得以顺利离任。他的《有怀陳章老》一诗,道出了他对朋友深深的感激与怀念。 有怀陳章老 (时新兴被讒公方督学力为申救) 憶在新州日,序遷将及期。 经术为政治,自为惬所私。 何當谗搆入,凤凰化为鸱。 幸赖陳夫子,力辨良有司。 文衡言自重,公道可相持。 监司亦解颜,悉置於路逵。 嗟哉世道薄,仕路固不夷。 我行亦已亦,君去其为谁。 戆直固难容,道義其安施。 是惟此心同,慷慨能鉴之。 无奈数千里,在彼天一涯。 愿言不可见,朝夕興遐思。 他也觉得于新兴任上问心无愧,写诗以自勉: 新興被诬自写以寄慨 勤恤在我知不知有天知 品隲由人得不得皆自得 姚舜牧怀着十分的委屈和无奈,其时他“鬚髮盡白左耳聋”,“口在新兴时食生圆眼甚多,人谓其伤於歯弗恤也”《自叙历年》。据新兴县志载:“二月着花暑乃熟,实如弹丸殼黄肉白,其甘如蜜,多食转胃作酸滞中生痰。”估计姚县令喜甜食,没节制,满口的龋齿已是惨不忍睹。 ![]() 【新兴香荔被誉为岭南十大佳果之一】 曾经的父母官,以一个满头白发,满口龋歯、半聋老汉的形象离任新州,也让送行的市民唏嘘不已。 离任多年后,姚舜牧对新兴的思念愈深,怀新州、思新州,夢思猶在古筠城。 懷新州 盧溪水发蔚然清,天露风来眼倍明。 五载优游客我拙,夢思猶在古筠城。 思新州 億在新州日,新民亦颇安。 去新已十载,此心常悬悬。 (闻新今開天塘路,二十四山之险皆疲於奔赴。又闻新加榷使赋,二十五里之民皆苦於催佐。所幸得有楊使君於中,大是能调停於中。即是能调停吾民,竊恐猶不胜,何时得罢此赋,截此路使民安,堵其如故吁嗟兮,新民如故而不忧。我思新民兮,庶乎其可以少休。) 即使离任十年后,他的心依然在牵挂着新州。 新州夢中联对 憶在筠城霑禄日,夢联示我最谆谆。 千里明楼成胜渠,百年瑞节庆长春。 化理恪惟遵宪典,封章特赐焕恩纶。 于今回首三旬七,何日能忘古治新。 “于今回首三旬七,何日能忘古治新”即使在三十七年后,新州仍令他魂牵梦萦。 ![]() “戊午(1618年)七十六岁。闻新兴将我生祠立于東门外者,改立于县東分司之前,不知何德而感民至此。”《自叙曆年》 明 姚舜牧撰 姚舜牧出任新州五年,勤政为民,****卓著,社会祥和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吏民敬重,经他治理的新兴面貌焕然一新,姚舜牧离任后,吏民怀念之情愈浓,三十年后,新州各界人士均申文欲为曾经的父母官姚舜牧崇祀名宦,并于崇正四年八月二十日得以批復。“去后而民尤余思,迨久而弥坚,愈见余荫承庥” ![]() 【广东提督关于姚舜牧入祀名宦的批復函】 北路见名宦碑有感 當官善交结,可以得宦心。 當官务慈爱,可以得****。 民势卑,口颂不能碑。 宦有力,能碑颂功德。 石碑孰與口碑芳, 请君静衷自思量。 姚舜牧虽官职卑微,时时刻刻督责自己,不贪不酷,慈爱为民,石碑与口碑?他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最新消息:广東省新興县正准备开展旧城改造,恢复姚舜牧当年参与建设的伟业。复建东街牌坊、文昌桥,修复城隍庙,建设学宫广场等。我们期待早日恢复新興古城历史古迹风貌。 ![]() 【新興县网友供图】 注:文中诗词均选自姚舜牧撰《樂陶吟》 (未完待续) |
[size=1.3]无端谪放粤之右(三) 作者:汗血宝马 姚舜牧(1543—1627)字虞佐,号承庵。浙江乌程(湖州)人。姚舜牧 ![]() 【清嘉庆 全州志】 姚舜牧一生中有过三任州邑的经历,其中任新兴、广昌县令清晰可考,唯独中间一次的履历有点模糊不祥。 好在姚舜牧一生勤于著述,也写下无数诗词,在他留下的文字中,似乎可拼凑出他在全州任上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丁酉五十五歲。修新興縣誌,俱出牧手。以此杵先任新興,今任守道王公意揭撫薹倂新舊按院,舊按劉置不薦新院馬,賴學道陳章閣公申救力,撫薹陳賴守道洪心庵公申救力,大計得從降調,時王公未接前。牧已聞太孺人之變,病悼啟行不知其他矣。”《自叙历年》 在上篇文章中曾引用此段文字,姚舜牧在修新兴县志时,得罪了前任县令王仰,幸赖学道陳章阁、守道洪心庵为其申诉,“大计得從降调”,大意是降级调任吧。其时“牧已聞太孺人之變,病悼啟行不知其他矣。”母亲病亡,借丁忧去职,姚舜牧离开新兴,后续如何他是一概不知了,遂居家三年。 “庚子五十八岁。……起復进京,降调广西按察司照磨……。是年冬,委属全州印务。”《自叙年历》 明代的丁忧制度果然循规蹈矩,三年期满,姚舜牧起復进京,调任广西按擦司照磨,分管全州事务。 照磨一职,在今人听来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 元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一员,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纠弹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元典章》。 明朝在各地继续强化照磨制度,在各省布政使司中,均设照磨一人,从八品,各府亦设照磨一人,从九品。 这也印证了他在新兴离职前的“大計得從降調”,从原来做县令的七品官已降为九品,但这九品的照磨,是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的,相当于现今政府的纪委书记,“纠弹百官非违,刷磨诸司文案”,想来全州县令在他这照磨官前也不敢造次吧。 “辛丑五十九歲。春,……時屬蒞全州如蒞新興,時凡可為地方利病計者無所不至,奈舊院駐待新院交待,計十月奔疲應答是可憎也,然猶可言也。無奈税監刻剝不堪,以此求齎捧行得覽,視西北諸勝地,時在九、十月”。《自叙年历》 齎捧:《水浒传》第一回:“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齎捧御书丹诏,亲奉龍香,来请天师。”······ 齎捧一定是个比较轻松悠闲的差使,在广西全州这样的穷乡僻壤,哪有天天去接****的御书丹诏的美差?不过是传递一些普通信件或接待一些路经全州的朝廷官员而已。 姚舜牧怀着一腔热情履任全州,工作千头万绪他都亲力亲为,然他的工作并不顺利,境内的税监们贪得无厌,不守法令,姚舜牧对此颇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主动要求专职齎捧。 “壬寅六十歲。齎捧事峻,深厭仕路之傾嶇,春日到家,繳還文勘。已志在南山之南,北山之北矣。乃彼中抚薹楊济寰公、按薹佴雲嶽公、本司学道骆台晋公各深注勤,且罪牧出处之不明,牧由是復往焉。力辞署印,唯请假探讨春秋疑问。”《自叙年历》 辛丑春,姚舜牧五十九岁,到全州任职;壬寅春,六十岁已返家。“齎捧事峻……繳還文勘。”工作暂告一段落。在全州的日子满打满算也就是干了一年。 他已深厌仕途之路,再不愿以为吏,宁愿在南山之南北山之北的荒野隐居。 也许他走的匆匆,交接工作并没到位,引起了广西抚薹楊济寰、按薹佴雲嶽、本司学道骆台晋(他的顶头上司)的高度关注,并给予严厉的批评。无奈,姚舜牧只能重返广西,正式提出辞呈,理由是请假探讨春秋疑问,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哪怕辞官也在所不惜。 “癸卯六十一歲。自春徂夏,唯知《春秋疑問》,不知其他疑問,成送撫按二薹覽,大加****,又憐我不陛,兩次季報竟無消息。以是,又求齎捧行業,巳表出司門矣。廣昌之報隨到,兩薹喜即改差。是冬即到廣昌上任。”《自叙年历》 ![]() 《春秋疑问》明 姚舜牧著 姚舜牧辞官后,经过了半年(自春徂夏)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春秋疑问的著述,并送至抚薹楊济寰、按薹佴雲嶽阅览,他们均赞赏有嘉,同时也因为他两次的奏章都没得到陛升而惋惜。于是,又想让姚舜牧继续做行人(齎捧行業),再次出行赴任(其实姚舜牧的照磨****并没结束,至少是三年吧)。 再游八桂著春秋疑问 无端又滞瘴江边,冷署空卸意自怜。一揖归来无贰事,春秋细註可忘年。 吏隐桂林歌 昔余曾宦粤之東,无端谪放粤之右。人言夷獠非所居,我谓自然成宇宙。漫由湘水入靈渠,渐次隐山瞻独秀。八桂棠阴宛似屏,七星朝阳明於绣。逍遥水月地天通,龍隐棲霞名声凑。白竹湖连揭帝塘,相思江出海阳溜。榕树遥迥风洞幽,韶音响彻琴潭奏。有时独立镇南峰,有时对望棋屏岫。有时步出伏波門,自咲勳名无一就。有时潜入程公巖,自谓幽玄可参透。夜来然竹读春秋,早起研朱探句读。未甞一日不心開,未甞一刻容眉皱。九龄尧叟豈異人,古今契合同声臭、孔子甞欲居九夷,闲散汉城豈云陋。 全州与桂林相近,姚舜牧离开全州县衙,为写《春秋疑问》,隐居桂林,“八桂棠阴宛似屏,七星朝阳明於绣”,桂林山水令他陶醉。 “夜来然竹读春秋,早起研朱探句读。未甞一日不心開,未甞一刻容眉皱。”我们看到了姚舜牧已完全沉浸在著书学说的愉悦之中。 几乎同时,委任姚舜牧为广昌县令的勑命书送达,两位抚薹大人大喜,他们的奏章终得于批復,可重新按排姚舜牧的工作,这年的冬天,姚舜牧即到广昌上任。 令人不解的是,全州县志对姚舜牧的这段履历,找不见一点蛛丝马迹,县志目录里只记有县令、县丞、主簿、典史、儒学教谕、训导、练備,唯独没有照磨一职的记载。 ![]() 【清嘉庆全州志】萬历二十九年全州县令是原於性。 姚舜牧正是于萬历二十九年春履任全州照磨之职,相信与时任全州县令原於性是有工作交集的,以他清正廉明的性格或许还得罪了不少当地的官员,以至谁都不愿提起从省里派来的这一位纪检官员。 全州是姚舜牧踏入仕途第二站,上任后,“時凡可為地方利病計者無所不至”,说明他对全州的工作是细致入微的。 客從粤西来道全州父老怀我 旧去众树枯,今来麥人成。倉皇走寒暑,一椽费经营。未学西方教,乃为行脚僧。野风吹败屋,朽柱铿有声。督邮豈云美,贵使夢寐宁。虽不醉二参,三升亦颇能。糢糊似残灯,耿耿如流萤。 “客從粤西来道全州父老怀我。”虽然离开了全州,还时有从广西来的客人拜访他,并告诉他全州的父老乡亲在怀念他,令他感到十分欣慰。 “倉皇走寒暑,一椽费经营。”他辛丑春上任,第二年壬寅春已回到家。印证了他在全州只呆了短短的一个寒暑,独自一人奔波劳累,备尝艰辛。 “督邮豈云美,贵使夢寐宁。”由于对当地官员的不满,姚舜牧在后期主动要求成为一名行人。行人在古代是“掌接待诸侯使者之礼,并奉使前往四方诸侯”。这确是个极佳的美差。 全州的父老乡亲,一草一木,常令他魂牵梦绕。 姚舜牧在全州有交集的三位上司:广西抚薹楊济寰、按薹佴雲嶽、本司学道骆台晋,前二位暂无考,唯骆台晋还有迹可寻。 骆日升(1573—1623),字啓新,号台晋。以诗经中辛卯科第七名亚魁。萬历乙未科中第三名会魁。殿试第二甲第六名。选南京礼部主客司主事。广西提学佥事。署清吏司郎中事。陛江西驿屯道。陛广东盐法道。陛江西提事副使。丁补四川重庆副使·殉难。蒙赠光禄寺卿·钦赐祭葬。世荫百户。崇祀乡贤。 骆台晋虽为姚舜牧上司,但两人互为敬重,鉴于姚舜牧五经疑问的学识造诣,成了骆台老的座上宾,骆先生特书扁额“五经司南“相赠,姚舜牧的诗中再现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有怀骆台老二首(公甞锡我五经司南额又甞宾我上坐) 半世自惭多败北,五经安敢望司南。先生过奖高悬在,若坐春风日仰探。 甞闻虚左迎衰贱,未见分庭礼下僚。一坐豈能为士重,高风自可愧衿嚣。 骆台晋的文集中,有一封答姚承庵书,也再次印证两人分手后还有书信来往。 ![]() 【骆台晋先生文集】 答姚承庵书 某囊在粤西。谬從後塵。时方锐意讨论。而属在久疢。岑寂无侶。幸遇门下。直揭根宗。朝夕发覆。大觉难逢、宿疑若洗。此一时也。既而阅历三星。東西分携。竊叨豫章、仍觏茂宰(旧时对县官的称呼)。庖硎再发。神剑復合。职事有程。无繇信宿。而声气非遥。壮人肝胆。又一时也。自归蓬蒿。倏被矰缴。嶺海孤踪。烟波为伍。門下猶復染翰驰使。殷勤慰劳。跫染若空谷之音。闵我以离居之感。又一时也。年来悄而自拘。逡巡下里。每闻贤子翩跹。炳为僊班。贞风亮节。壇坫周行。何甞不喜动弹冠。寤寐辗转。而鳞羽差池。无缘自致。江東暮雲。徒勤引领而已。日接瑶章。偹悉清福,园林钟鼓之樂。蘭茞孙枝之秀。劈麟脯以称觞。集翠崋而作采。啸吟皆適。述作有晖。其樂何如。某昔猶将母。今则畸人。埋首荒村。料理井灶。食指渐烦。捉衿见肘。室人交讁。谓为亡能。贫而能樂。徒虚言而。近况卑卑。知己者得无笑其历落乎。景仰侍御君山斗。未敢唐突。眷言高雅。深以縈怀。临啓不既欲云。 门下吏者,简称门下。时姚舜牧为骆台晋属下。 骆台晋归乡后,“埋首荒村。料理井灶。食指渐烦。捉衿见肘。室人交讁。谓为亡能”,日子过得很清苦。 骆台晋回忆他在广西时,与姚舜牧热烈探讨(四书五经),在互相交流中,以前的疑问得以解答,两人真是相逢恨晚。分手三年后,骆在南昌任职,姚在广昌任县令,两人又有过一次相会。他对姚舜牧的敬仰溢于言表,“眷言高雅。深以縈怀”。 注:文中诗词均选自姚舜牧撰《樂陶吟》 (未完待续) |
pszyyao 发表于 2023-3-19 18:51
姚舜牧之孙姚延著纂编《吴兴姚氏家乘》——待查该谱是否入了《中国家谱总目》。
pszyyao 发表于 2023-3-20 07:59
姚舜牧家族的家谱,下列4版本年谱入了《中国家谱总目》,但并非姚舜牧之孙姚延著所纂编:
260- ...
姚舜牧的故事
小编今天(2019-03-30)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姚舜牧的故事。
姚舜牧 1543年12月20日—1627年(字虞佐,号承庵),学者、塾师、官员,浙江乌程人。姚舜牧的祖上世代为农,其父亲姚让(字涫庵)年幼时失去双亲,后转行成为衣料商人,希望姚舜牧能够接受教育。姚舜牧自孩童时起便以成为一名土大夫作为终身已任,并于1573年考中举人,但是连续六次都未能通过会试。
1592年8月,姚舜牧受命担任广东广州以西的新兴县知县。任内期间姚舜牧勤于政事,公正廉洁,注重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和公共福利。为表纪念,当地百姓为其建造了一座祠堂。1597年,即任职新兴知县的最后一年,姚舜牧编修了《新兴县志》,尽管这本书的单行本已经不存于世,但是在姚舜牧的文集中仍可见到其中的部分内容。不知因为何事,姚舜牧触怒了前任知县,也其顶头上司;因此尽管有其他同僚的支持,姚舜牧还是觉得自己可能被降职。恰在此时,由于母亲过世,姚舜牧返乡守孝。
1600年,姚舜牧接受了较低官职的任命,成为广西按察使司记录处的一名记录员(正七品至正九品);同年冬天,代理广西全州知州。全州境内的税监们贪得无厌,不守法令,姚舜牧对此颇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主动要求成为一名行人。1602年当完成任务返回之后, 姚舜牧拒绝了官职任命,而是潜心钻研《春秋》。1603年,姚舜牧升任江西广昌知县,直至1605年。与新昌一样,当地百姓建造祠堂,纪念这位父母官。
姚舜牧是一个正统的儒家士人,在批评道教徒和僧人的同时,对于“竹林七贤”(三世纪)的个人主义也颇有非议。在其《家训》中,姚舜牧告诫子孙在其葬礼上,不要请任何的道士或者僧人前来,家族其他成员过世时也不得邀请;同时要爱护姚氏祖坟。这毫不为奇,因为在其晚年,姚舜牧一直教授和研究经学。
在其自序中甚至记载了这样一个梦:1613年10月29日,姚舜牧夜梦孔子,请求观看一下其所持的玉印;孔子拿出五六片玉,姚舜牧很吃惊地看着这些玉凑成了一个三寸大的印,但是印的一角仍然缺少一块,于是姚舜牧建议可以用金子加以镶嵌,以便更好地保存,孔子微笑回道“吾今正有此意”;随后,孔子登上了一座两尺高的平台,姚舜牧向其跪拜,吃惊的发现孔子的头发是黄色的。当姚舜牧醒来后,觉得应该是自己日夜注经(即“金”镶“玉”),急于获得孔子的认可,于是才做了这个梦。
姚舜牧有许多弟子,1614年其弟子刘一焜(字元丙,1592年进士)和杨鹤协助其建造了书房。姚舜牧注经颇多,其中《易经疑问》十二卷、《书经疑问》十二卷、《诗经疑问》十二卷、《礼记疑问》十二卷、《春秋疑问》十二卷、《孝经疑问》一卷、《四书疑问》一一卷;每部书都记录了姚舜牧在教授经学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疑问。以上的七部著作均可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只有《诗经疑问》一书被收入内府藏本(见于《四库全书珍本三集》)。
姚舜牧的其他著作还有《乐陶吟草》(三卷),1673年由其曾孙姚涫显(字子潜)刊行,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姚舜牧在1610年重新编辑了《性理指归》(二十八卷)这一有关理学的阐释性著作,该书由其另一曾孙姚涫起(字子云,号胥山)修订增补,于1656年刊行,副本今藏于国会图书馆。姚舜牧的诗文集名为《姚承庵集》,其中文十六卷、诗三卷,为其晚年(1626年)所印,由于众多琐碎内容,该文集在一个半世纪后部分遭禁;另一部著作《来恩堂草》(十六卷,序言作于1613年)大概刊行于1626年,可以通过缩微胶片查看,其中包含了姚舜牧的自传。最后一部是格言集,名为《药言》,收入姚觐元的《咫进斋丛书》第一册。
姚舜牧七十八岁那年,两个妾室和第三任妻子先后死去,姚舜牧身体也在逐渐衰退,并于八十四岁时离世。姚舜牧有六个儿子,至少十九个孙子,其中许多人在清朝的生活尚可。姚舜牧在世的时候,尤以长子姚祚端为荣。姚祚端于1607年中进士,受任为江都(今扬州)知县直至1613 年。
在姚祚端任职期间,沿海居民和制盐之人发生冲突,在当地布政司副使要求下,姚祚瑞圆满地处理了此事。1614年姚祚端升任御史,并于1620年夏巡视陕西。1624年,姚祚端出任四川按察副使,受命管理重庆;然而,姚祚端以身体不佳为由返回家乡,侍 候其父姚舜牧。次年,朝廷将其召回,复任御史一职。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了,有喜欢小编故事的,可以关注一下小编,感谢收藏!
本文由【百家号/叫我华好了】原创,转载请注明由【百家号/叫我华好了】原创,谢谢合作!
pszyyao 发表于 2023-3-20 18:10
姚舜牧的故事
小编今天(2019-03-30)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姚舜牧的故事。
姚舜牧 1543年12月20日—1 ...
叫我华好了
2019-03-30 12:49 父亲姚让(字涫庵)→姚舜牧(有6个儿子,至少19个孙子)→长子姚祚端(1607年中进士,任江都知县江都)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