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22-11-28 08:28
标题: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在新作《经济的常识: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中提出,中国未来的创新之路要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作者:姚洋- Y* O# c# ^; H8 L0 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4 \! ]: r9 S/ D, O2 Q8 C! p* R
过去10年,中国从两方面经历了非常重要的结构转型,一方面是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2010 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三驾马车”,出口、房地产、其他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2012 年之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低,国内需求大大增加。
) r- X- Q/ I9 c. D
另一方面的转变是中国工业化时代的高峰基本上过去。人类经济史有一个规律: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和工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例一般都先上升,峰值在35% 左右,然后下降。中国的这一数据在2010 年达到35%,然后从2012 年也开始缓慢下降。

: l& F3 ]) W% g! @1 m
上面这两个转型都说明我们外延式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要转向内生型发展。要实现这个转换,创新就一定要跟上。

! {/ D& B4 X1 R( a  }& E4 [  f; n& C0 S3 n  D* i) e

% m- B1 ^2 P2 c: x; c
( d  P, t) k6 c& _# p- S' u

从0 到1 的创新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的从0 到1 的创新。从0 到1的创新是什么?苹果手机就很典型。苹果手机一出来,原来传统的手机基本上没有市场。2006年之前很有名的手机牌子,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因为苹果手机的创新而倒下。这就是从0 到1 的创新,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的产品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都是从0 到1 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

. X' I, o( y3 o  p0 w
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是永远站在世界技术前沿,可以拿到巨额的垄断利润。智能手机品牌虽然已经发展到过百上千家,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将近占所有智能手机企业利润的90%,尽管它的销量并不是最高的。剩下的华为、三星、小米等加起来也就占10% 多一点。根本原因就是苹果在颠覆性创新上先行一步,功能和创新性一直领先,这就是从0 到1 创新的好处。
' E1 }2 f! O6 t" Z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从0 到1 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一个新产品出来,旧产品就要死去。它是创造性的,对传统产业是毁灭性的,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设备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从0 到1 的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美国中西部的贫困超乎想象,这里的工作机会几乎全部被创新毁掉,因为从0 到1 的创新不培育中间产业,相应的工作机会自然也不会有。富士康即便在美国设厂,也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只能从中国招工人。

; \) H' k6 a, x
从0 到1 的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缺少好的工作机会给到普通人,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两极分化,大量的穷人和少数极其富有的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 k* Z! p1 V. _% N2 N7 h( A
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美国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使得美国人从骨子里就接受自力更生,不能胜任被公司裁掉以后也没有太多怨言。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母校威斯康星大学的化学专业世界领先,很多同学毕业以后踌躇满志,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但金融危机使有些同学被解雇。那还是10 年前,大家也还年轻,能继续找工作。如今又有同学再次被解雇,50 多岁的博士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工作,只能到超市应聘,干一些杂活儿。但他们没有发泄什么不满,而是认为成败由人、接受现实。中国文化是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国家,如果50 多岁的博士去超市应聘收银员、理货员,能不能做到面对现实、无怨无悔?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不适合从0 到1 的创新,我们也有很多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和成果,我只是在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中国是不是适合像美国一样只专注于从0 到1 的创新。
. h% g# P2 @2 F, B: Y
6 p% ^! l9 F2 L# m3 l# l

$ N+ u$ D5 l9 G& I. o
3 Z+ Z* R5 E% k) V; m. f4 G5 A" H

从1 到N的创新

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创新模式更多是从1 到N 的创新。德国默克集团专注于手机屏幕的液晶研发和生产,全球75% 的液晶都是默克公司生产的,它就把这个东西做到极致。默克公司已经有300年历史,到今天一直做得非常好。

1 R3 l1 i; Z3 u+ p+ W
德国人知道他们和美国竞争互联网和芯片领域没有优势,因此采取差异化的创新战略,推出工业4.0,为自己的传统制造业插上翅膀,进行柔性生产,不求技术大突破,只专注于一个接一个的微创新和优化,然后把一类产品做到世界最好,从而占领全球市场。这就是德国模式。德国的自主主义属于秩序自由主义,先把秩序搞好,在秩序基础上追求自由。因此,整个德国社会也很稳定和谐。到今天,德国的工业就业仍然占全部就业的25%,美国的这一比例不到10%。

5 P# i+ h# X( Q7 F( _1 n: g

' A7 V) W: N/ J3 R. g4 D! [" Z$ S  W! {' @0 |  H7 z% f9 m" @

中国创新道路的选择

中国接下来一定要做好创新,但我们的创新之路一定要想好。在选择时我们要直面现实,好好地理解一下我们自己的民族性,要想清楚我们到底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更多一点。我个人的观察是,中国人的心理跨度很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有。
% g  `; ^2 |( c: W8 ~! @; n
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从某 种意义上说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英雄,虽然他们背后也有强大的团队,但不可否认他们有很卓越的企业家才华。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企业家拥有巨额的个人财富是理所应得的,我们这个民族有认同和推崇个人主义的一面。

8 g6 R1 [  s8 j  h# ?
但与此同时,我们对集体主义也有很高的认同和推崇。央企领导不用说,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谈到企业发展时,也都把为国争光放在前面。我们习惯于从大到小,先有国后有家的思维,尊重权威、报效国家、不喜欢思辨、追求和谐,这也是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因此,中国接下来走一条什么样的创新之路,要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对于具体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两个维度参考:一个是历史维度,一个是地理维度。
* ]7 {$ s$ \" o* b
先说历史维度。我们,20 世纪50 年代就开始搞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对这个战略的批评很多。但客观地说,对此的看法也应该一分为二:我们既犯了很多错误,浪费了很多资源,但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 年因为农业优先发展战略给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G8 S* o' M* |# L# g" X
我自己和家人都曾在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工作,这是一家1956 年建立的公司,是当时苏联援建中国的156 个项目之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国家输电设备行业的脊梁。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因为当时我们按比较优势发展就应该暂时放弃重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和比较优势明显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但历史在不断进步。经过20 年发展,中国服装鞋帽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达到顶峰以后直线下降,如今占出口的比重已经不到10%。相反,电子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30%,机械产品出口占比上升到40%。40年走了一个轮回。其实,我们还有一些重工业比西方企业做得更好,比如济南二机床厂。这也是一家纯国企,销售额并不是特别高,每年不到100 亿元,但它非常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搞规模扩张,把数控机床做到了极致。尤其是汽车的冲压机床,其产品如今可以打败德国、日本的对手,出口到美国。过去,我们是买别人的机器设备,别人派工人到中国来安装调试。如今,济南二机厂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福特公司,派工人到美国帮他们组装,教美国工人运转机器。这个机器还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配备了远程监控,有小毛病在济南就能通过工程师远程解决,大问题再派人过去。中国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少,只是没有人挖掘它们。

2 k! k# O8 C& @# m4 N1 B4 b
再说地理维度。我们有适合从0 到1 创新的地方,深圳、杭州、苏州都有潜力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但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做从1 到N 的创新。即便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还是要有人生产钢铁、轮船,这是我们的优势,不应该丢掉。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也还有生存的基础。三、四线城市很难在创新上和深圳看齐,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如果三、四线城市非要在从0 到1 的创新上发力,那深圳干什么?中国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亚文化,没有必要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搞从0到1的创新,都去冲击世界最前沿。前文我多次提到的我的家乡江西新干县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 T, _5 `) c/ C. F
如果从历史和地理两个维度考虑中国的创新选择,我们首先会发现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过去,我们永远都在检讨自己,觉得自己这也做得不够,那也不够。以中国企业在世界500 强中的数量为例,我们10 年前和10年后有很大差别,可在数量上赶上来之后,我们又开始抱怨大而不强。如果中国在500 强榜单上既多又强,世界其他国家该如何应对中国?我们现在人均GDP 刚刚9000 美元,就想把人家人均GDP 5 万美元国家的事情都做好,别人一定想办法控制中国,以保持自己的发展机会。
/ T3 v$ F6 e; ?6 E! `
如开头所讲,我们已经出现两大转变,今后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正视创新,但创新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与地理,一定要从自己的文化出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从0 到1 的创新要做,从1到N 的创新也一样要重视。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阶段和特质,都一步一个脚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才是我们最好的路。如果从新中国成立70 年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而言,改革开放又让我们回到了正确的路上,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条路走得非常踏实、非常正确,要好好走下去。

* r2 ~/ P3 }( n1 R" B: W/ \
; d* Z5 O4 V. L4 q9 U" T4 K% h
3 g0 f3 i6 h8 L: v; H$ [; N4 [
$ ?' n& f  V- [; |5 n5 _8 o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震荡,旧体系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面对国内外的多元态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量切入,运用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知识,结合对真实世界的观察、研究与实践,将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统一,揭示经济活动中蕴含的常识。

* h) h8 I# q. q0 m3 R& I8 b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技术创新、金融改革、民企发展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理解与分析,并对“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点政策和重要原则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精准把握经济大势与政策逻辑。

2 z* j9 W& K( K4 p,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2-11-28 09:21
8 {$ s! C% w% D- w1 V! e8 {/ S
江西新干老表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t! G4 {7 `* L6 N* y

2 u8 C: G/ V7 a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经济的常识  中国经济的变与不变》,中信出版集团
9 N% T6 e4 W5 g  v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震荡,旧体系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面对国内外的多元态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从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量切入,运用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知识,结合对真实世界的观察、研究与实践,将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统一,揭示经济活动中蕴含的常识。
本书阐述了作者对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技术创新、金融改革、民企发展等诸多重要议题的理解与分析,并对“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点政策和重要原则进行解读,帮助读者精准把握经济大势与政策逻辑。
: K+ J' r# E! j, ^

# _- x1 M4 m: ]# ]5 k# h
3 @7 E" A" A# d从0 到1的创新8 @/ N! q! K9 O
说到创新,很多人只关注硅谷所谓的从0 到1 的创新。从0 到1的创新是什么?苹果手机就很典型。苹果手机一出来,原来传统的手机基本上没有市场。2006年之前很有名的手机牌子,比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都因为苹果手机的创新而倒下。这就是从0 到1 的创新,它是颠覆性的,一个新产品出来使旧的产品完全被淘汰,美国多年都是从0 到1 创新的大国和引领者。

5 f# {3 m6 D% @( N' r$ g: l
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是永远站在世界技术前沿,可以拿到巨额的垄断利润。智能手机品牌虽然已经发展到过百上千家,但苹果一家的利润就将近占所有智能手机企业利润的90%,尽管它的销量并不是最高的。剩下的华为、三星、小米等加起来也就占10% 多一点。根本原因就是苹果在颠覆性创新上先行一步,功能和创新性一直领先,这就是从0 到1 创新的好处。
$ A2 y; C1 b  W* N0 S! u9 c9 F. b, i, l. Z! x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从0 到1 创新的另一面,即成本非常高。一个新产品出来,旧产品就要死去。它是创造性的,对传统产业是毁灭性的,毁灭的不仅是传统产品,还有对应的设备甚至产业带。美国经济靠从0 到1 的创新实现了持续增长,但主要增长都集中在西海岸、东海岸,加上中间创新能力较强的个别城市,剩下大部分地区没有多少发展。美国中西部的贫困超乎想象,这里的工作机会几乎全部被创新毁掉,因为从0 到1 的创新不培育中间产业,相应的工作机会自然也不会有。富士康即便在美国设厂,也找不到合格的工人,只能从中国招工人。
9 V, d. E% b% @
8 w" s) y! E4 I! S$ ~' l1 A
从0 到1 的创新走得太久以后,美国就缺少好的工作机会给到普通人,最终使美国形成了两极分化,大量的穷人和少数极其富有的人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5 r4 N  ]( ]1 x$ k1 |
! w% [: r# g" r# p; X( Y" Y$ z" Z
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美国还能保持几十年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有关。这种文化使得美国人从骨子里就接受自力更生,不能胜任被公司裁掉以后也没有太多怨言。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母校威斯康星大学的化学专业世界领先,很多同学毕业以后踌躇满志,到最好的制药公司工作。但金融危机使有些同学被解雇。那还是10 年前,大家也还年轻,能继续找工作。如今又有同学再次被解雇,50 多岁的博士无法胜任高科技的工作,只能到超市应聘,干一些杂活儿。但他们没有发泄什么不满,而是认为成败由人、接受现实。中国文化是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国家,如果50 多岁的博士去超市应聘收银员、理货员,能不能做到面对现实、无怨无悔?我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不适合从0 到1 的创新,我们也有很多从0 到1 的创新优势和成果,我只是在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中国是不是适合像美国一样只专注于从0 到1 的创新。
  H+ z* E8 |: p. W. u% p

, t/ K( H0 @/ K( s
. m3 F. f% K% E# I) h. x7 ~5 S. K  `
中国创新不必走美国老路,也可以学学日本和德国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从1 到N的创新
  b" D) ^( n$ i( j; f

7 t2 n" B2 G) g0 U( [
* \0 \6 g4 g8 t" N+ w! R+ ?5 m* f  |; e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