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文革军装为何流行:军装成为“保护伞”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7-29 10:19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文革军装为何流行:军装成为“保护伞”

# o6 l4 a5 I& S.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开始在中国大陆一些大中城市流行,《人民日报》刊发的一条消息可以证实:1949年10月25日,京津卫戍司令部严令市民等不要穿军服。15同年11月24日,该报再次强调“非军人不得穿军服”,军方对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转业军人的军装和各非军事机关及团体或学校的制服色彩和款式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并由专门的纠察队负责纠正和整饬军风、军纪和军容。16由此可见,军装的流行肇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H7 i8 _  p. a- K8 Y9 l9 w  X
  军装在广东的流行主要集中在1966年末至1969年这三年。主要着装人群是大中专院校的红卫兵、工人造反派和机关造反派(退役军人及部分城市居民和极少数有条件获得军装的农民也是其拥趸),尤其是他们中的年轻人,对军装特别热衷,得到一件真正的军装是很多人的时尚梦想。根据1966年底和1967年广东民众的影像资料来看,绿军装已经成为政治游行、政治批判和政治宣传等政治舞台上的革命道具。20世纪60年代“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运动也是军装热的一个重要背景。17总的来说,军装成为民众的着装时尚,原因有三个:7 z' ~4 a/ w9 @8 J1 g( E( P
  第一,国家主要领导人在重大政治场合穿一身戎装起到示范作用。, G  m. o# G( j" I8 N; j. h/ b
  “文革”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接见红卫兵时都选择了穿军装。18影响力最大的当属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穿一套草绿色的布军装”,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百万红卫兵,这是“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穿上军装”,以“军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19接见过程中,红卫兵宋彬彬给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主席俨然成为红卫兵的“司令”和“统帅”。当时的《解放军报》对这一场景进行了这样的现场描写:“一位身穿军装,臂戴袖章,肩挎语录包的红卫兵正在指挥广场上的解放军战士和同样装束的红卫兵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7 d# ?. P" }1 q  q5 u; {  此外,2006年中华网的“老照片图库”发布了“毛泽东在1966~1976全记录”,其中包括了十年间毛泽东的191张公开照片。除了1966年7月16日在武汉畅游长江时身着浴袍外,毛主席十年来在公开场合只穿过军装和“中山装”两种衣服。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的着装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在“永远突出政治”21的“文革”时期尤其如此。
9 V5 H6 `4 ?  K5 V  从媒体的角色来看,以三大党报为首的宣教机器对毛泽东着军装的彰显与弘扬显示出具有层层推进效应的政治意图。一方面,军装与毛主席语录所倡导的“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一脉相承,它再次强化并放大毛泽东诗词所赞扬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毛泽东本人身穿军装在天安门城楼八次检阅,鼓动了“红五类”的狂热情绪。领导人的这些政治行为与革命群众的狂热追随,无疑构成一种政治隐喻:军装被认为是最可靠的革命派服装;唯有军人最可信任,他们是经得起革命考验的工农兵子弟。上至领袖,下至民众,从统帅到士兵,革命的精神通过一身戎装鲜明地呈现出来。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军装具备了普通民众表达政治认同的功能。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受访者也证实了这一点:
1 [1 }& S+ z/ m  毛泽东主席出来接见文化革命大军的时候,也就是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那时候全国人民都要向他学习,他接见时都是穿着一套那种军装出来的,一样是戴帽子的。在全国人的心目中都是崇拜他,效法他的,所以才会掀起了这样的潮流,红卫兵都是穿那些的,就是向他看齐的。这些算是当时的流行时装。
/ V* _+ `8 _9 l  第二,准军事化的社会组织制度是军装成为时尚的制度性基础。当时的社会政治被描述为“中国政治的军事化”,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军队化色彩,军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声望体系中层于上层。同时,国家推行一种“泛部队化的制度安排”,城市的单位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均按照类似于部队的方式组织起来,国家对民众拥有一种“命令性权力”。当时国家实现社会组织、动员和控制的基础是一整套准军事化的组织制度,一方面,在这种政治的军事化框架内,普通民众内心深处容易产生崇军思想,军人以及军装自然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着装实践的标本和典范。
: w# o- [" g6 f1 |! {' f  能穿军装的人一般是“红五类”,穿起来就觉得比较威水(粤语,意即“光荣”、“威风”)!意味着政治的自豪感,没错,是政治的自豪感!军衫是“崇拜衫”,“明星衫”,很少人能够穿到。那时候你要能搞到一套绿军装,本身是一种荣誉来的啦,而且大家看到你有一套绿色军装就证明你是很革命的,而且你是有一定的背景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权力,一种荣誉,安全感不在话下,而且很多人会羡慕你,拥护你。; h3 s: ^4 Y$ e! ~
  另一方面,在政治混乱和法治欠缺的“文革”时期,两百万“支左”军代表拥有的权力不容小觑,普通军人人数很多,一般民众对他们难免心存畏惧,因此,军装对普通民众而言,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保护伞”。3 q" [/ ]4 g' Q  w
  穿上军装,人也好像“大噻† rdquo;(粤语,意即“厉害”或“了不起”),有权势点,有强者撑腰,有军队撑腰嘛,你出去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矛盾,穿着军装,就是军人,即使不是炫耀,都当你是军人!是军人,你就不要小看他,好厉害的!起码对方不敢有什么举动,声音也要降低八度呢!* l; u% k$ M$ v9 P! l* j/ q
  第三,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诗词对民众日常着装选择具有一种命令性的权力。毛泽东于1961年所作的《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对军装这股风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军装迅速被推到时尚的最前沿。
+ k/ D' y: j3 Y! f! C  已有学者从制度层面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消费制度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多从政府的“决定”、“通知”、“报告”着手,27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对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诗词、题词,甚至个人书信(比如毛泽东与其他领导人和江青等的书信)的研究,应该是上述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同时,陈寅恪倡导“以诗证史”,意即诗歌可以作为重要的史证加以采信。“文革”之初,毛泽东赋诗为“文革”定调,“文革”中后期,毛泽东又利用诗词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周恩来。以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这首七绝为例,一身戎装的女民兵形象包含诸多政治内涵:它彰显了时代的审美与国家的需求;表明普通民众在内心深处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体现了他们时刻准备与阶级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魄;它符合国家倡导的“政治唯美主义审美观”,顺应国家所提倡的具有丰富道德价值的劳动美学。4 ]$ f. A3 x5 K* q/ t
  “文革”初期,普通民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达到顶点。领袖一度被神化,对他个人的顶礼膜拜与模仿造就了准宗教化的领袖哲学。《为女民兵题照》一诗对当时女性着装造成明显的影响,女性纷纷抛弃以往的花布衣衫,换上草绿色的军装或“仿军装”作为自己的日常装束,当时的说法是:“像章戴胸前,革命精神抖,一身绿军装,军帽必须有。”
& M8 P6 u+ e4 D: z  自小受的教育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语录》是红宝书。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举止都是特别崇拜党,崇拜毛泽东,崇拜解放军,所以穿上“红卫装”是希望被毛主席接见,穿上军装是向解放军靠拢。主席诗词都说过嘛,我们自然要“不爱红装爱武装”了!
5 U% r$ M- Y9 c0 t3 D+ a1 t. ]  而以“林彪事件”为转折点,20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抵制进入了一个突变阶段。”随着“文革”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红卫兵群体的过激行为也激起了普通民众的反感。“林彪事件”在“文革”着装时尚历史中无疑是一个界标,这之后,人们对军装的崇拜逐渐降温。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7-29 12:44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7-29 16:13 编辑 % Z5 Y. V+ t* ]7 l* V3 s: g

0 I4 S% m' o% j" U- M# V回复 1# 姚元周
$ j8 t8 Y4 G# Z- v9 H9 k+ H+ ~% O* r! e7 @/ U5 G  T' ?" c3 l
那时候,别说能穿上一整身军装了,就是能有一顶军帽,那就美得不行。& X, B' A5 R& F1 A/ {
4 _7 Q8 `7 R, e6 ^6 q/ Z( I" Z
我记得时间是在1969年,南阳发生一起命案,轰动全城——起因就是为抢一顶军帽。有一名邓县粮局的干部,到南阳地区粮局来参加会议,傍晚时,这个干部戴着一顶军帽,在地区粮局对面的河边(西城河)散步,遇上兄弟二人向他走来,这人没在意,军帽被这二人中的哥哥抢走,这干部紧跑两步追上要夺回来,争夺中,二人中的弟弟持匕首捅向了这干部,干部倒在血泊中(被人发现后抢救无效死亡),兄弟二人得了军帽就跑了。破案后,弟弟(16岁)被枪毙,哥哥(18岁)被判15年(据说在新疆服刑)。————就为一顶军帽,死了两个人。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7-29 12:46
回复 2# 卧龙姚建中 + L# L' |3 J5 t0 Y  D1 c1 X  i

! d4 G* g- Q2 @- e( h兄弟二人是曹氏,叫曹建什么,想不起来了。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7-29 13:35
回复 2# 卧龙姚建中
0 k. c2 E8 x4 A0 c0 `* b
* j! }9 z" r4 U) x* z6 a* C: B; P+ d, M* `2 S" h3 k
    那时在文艺队演出时一式军装.帽徽.领章和腰带,挎包.表演结束后还舍不得脱掉.现回想起来真太好笑了.:lol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8-3 13:25
在极左年代,才会发生建中宗亲所说的悲剧故事,但愿永远不要再发生那样痛心的亊。谢谢建中、小平宗亲阅览。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8-3 17:04
抢军帽的两兄弟最后都被判了死刑,名字叫做曹洪文、曹建文。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8-3 19:40
回复 6# 姚孝中   ~7 F4 X( B0 u/ B- V0 [, S

* j+ B- ]  J1 ~6 U4 M. w: }8 r% M0 m+ z7 C0 B
哈哈,孝中宗亲比我这本地人还清楚啊,谢谢您的补充!:handshake :lol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8-4 12:20
谢谢孝中宗亲和总版主补正。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