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8 W1 `4 i, I& I1 |8 J% i 字子略。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十六国时期后秦国王。 ; }2 C7 ^& `2 Z$ g6 ?# B2 {# U/ Z! G( A: x/ A/ u
姚兴为姚苌的儿子,公元393年年底,姚苌在长安病故,姚兴即位。登上帝位的姚兴即与谋士良将从长计议,统一意见后,又与苻登展开决战。他不像父亲那样,与苻登的战争总是不相上下,互有胜负,而是一举歼灭了苻登的军队主力。并乘胜追击,在马毛山一带斩杀了苻登,解散了苻登的部队。 * l% T- V) j# }/ ]; D- W+ K4 e8 U; ~
之后,姚兴又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安南将军强熙,镇远将军杨多。平定了上圭乳的反叛、征服了晋弘农太守陶仲山、华山太守董迈。后乘胜进军攻陷上洛。 4 @& \0 G t7 t3 ?3 a F% Y, s 2 N! F- g( `7 Z: ]' O 姚兴即位的前几年,为了加强后秦国家的实力,十分重视吸收和培养人才。为了让士子自由求学,政府立令对求学青年不加限制。姚兴为了培养合格的执法人才,在长安建立了法律学校。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极力堤倡俭檏,下令严禁制造锦绣。官府所使用的车马都很自然檏素,皆无金玉装饰。当时的社会风气上行下效,后秦国家一时人人勤劳俭檏,不以奢华为荣。 : \3 j1 \/ F/ @' ]
% f g) o% s& A3 _1 Y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姚兴下令释放自卖为奴婢的平民,让他们回家乡务农谋生,社会百姓安居乐业。 6 h/ }. S5 `/ Q4 \$ p
+ s) {9 x4 P! F# y: T/ Q: V3 u
在姚兴统治的后期,后秦国家还是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原因是由他的儿子广平公姚弼所引起的。姚兴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于是将姚弼召回长安,担任尚书令、大将军。而姚弼却仗着父亲的宠爱,笼络了一大批人马,准备夺取太子之位。 T& `2 x% e7 x: G$ F
- E7 L& a* h$ d1 o( X 公元414年,姚兴病倒,太子姚弘天天侍候父亲。弟弟姚弼见有机可乘,便准备实施他的计划,但这个阴谋被他的兄弟姚裕及时发现。姚裕立即派人火速通知统兵姚懿及姚兴的几个儿子,让他们赶回长安消灭姚弼。姚隧等人准备起兵,奔赴长安。恰恰在这个时候,姚兴的病情好转了,他就命令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要回长安,原地待候,姚懿等人才罢兵。 $ J2 a, p: ?& V# o' J B% r . g0 ^: U# D) i' c/ _& H* L# e+ o 宫廷大臣众下乘机劝谏姚兴处罚姚弼的叛乱之罪,可姚兴爱其心切,不忍下手,只是罢免姚弼的尚书令就算了事。 1 K' a0 h- \' z- M7 p" y7 X! K+ t* a* i+ n+ \6 k: a2 j$ l
公元415年,姚兴病情加重,姚弼又一次进行纂夺太子之位的活动。事情败露后,姚兴因此大怒,把这个儿子及其同党抓起来。但当要执法处死这个叛贼的时候,太子姚弘站出来对父亲说:“兄弟之间不能和睦相处,都是因为我的过错。如果我死后国家能够安定,那么我愿意选择死去。如果父王不忍心我死去,就让我辞去太子之位。”姚兴听了之后一番感概,虽然受到感动,但还是把桃弼关押起来。后来,在姚弘的多次请求下,姚兴终于释放了姚弼及其同党。 2 f% W+ r/ M' N. I. {0 S9 ?
, g2 ` A5 i" G9 D, ^8 z/ m, B 公元416年,姚兴再次发病,卧床不起。姚弼眼见父亲快不行了,野心又起。于是再一次行动夺取太子之位,结果仍然失败。临死之前的姚兴听到门外杀声震天,便使出全身的力气走到前殿,宣布把姚弼赐死。姚弼的乱军当即丢盔弃甲,四处逃散,姚弼也狼狈地逃往骊山。 - I$ Q, h& F' e0 j
8 T( m+ K. `! w: ]3 w. ?! P9 n
政变刚刚平定,姚兴便与世长辞。 0 y" K6 B: m8 l3 G2 i7 X D
8 h0 f7 K" a7 @/ f' _! u 谥号:文桓帝。 2 f# F+ W* Y8 s! S3 m* r$ q1 \0 {+ C
在位时间;公元393年—416年。 5 U8 g) q8 z" S: d/ l# o; @- Q3 L0 X6 I0 W ^
曾用年号: 皇初, 弘始。 & ?) m5 e d$ k' T, W: Q & Z3 Y( e. |3 Q8 ?5 m( z! f6 o 庙号:高祖。 6 L/ `1 g! t+ o4 h# N! ] h1 Z
0 `+ n; g, }, _; H+ w/ B 安葬地: 偶陵。 4 N1 i; v( u1 F' c% M) o8 X) q; p6 i$ g y
姚平(?—402) ( [4 e9 Z8 U7 y
2 t& N5 w: I' E# l8 D9 h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 人。 羌族。后秦国将领。 7 O$ Q7 ?, |3 |0 Z: F" V
, z" Q8 n7 l- r( m/ c9 W- P
弘始四年(402),姚平与狄伯支率领步兵、骑兵四万后秦大军讨伐北魏。后秦部队行至柴壁(今山西临汾),没想到北魏大军有备而战。北魏大军先是伏击后秦军队,大大地打击了后秦军队的士气。后又截汾河水围困后秦军队进行攻击。姚兴率后秦大军援救,结果被魏军阻击在汾河对面,无法渡河援救,姚平唯有孤军奋战。经过数十天激战,后秦军队粮竭矢尽,仍然无法突围。最后,后秦军队大败,姚平携二妾与部下投汾水而亡。 ) J8 ^9 c+ {5 ]) l+ g) l7 g3 b2 X0 Y3 q$ m; f
姚绍(?—417) * n' B2 H$ P$ `' i8 u
4 g) ~% B2 @0 m+ i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 人。羌族。后秦将军。宰相。东平公。 8 F; w8 R; f# r3 g: L : c8 N K# k9 @ 公元397年, 以武都氏人屠飞,、啖铁杀死陇东太守姚回, 占据方山叛乱后秦国家。 姚绍受命前往讨伐。姚兴称帝时, 拜姚绍为将军, 封为东平公。 $ z2 z1 ]7 Z' U . ^4 m* h+ k1 S5 \0 I 姚兴临终时,姚绍受诏铺佐太子姚弘主政。姚兴病,令其与侍中任谦等典禁兵,宿禁卫军于朝庭内,镇压姚弼的谋乱。后姚绍又领兵镇压李涧羌作反叛乱。 * r% [: Z& j! z# e( b! i: r+ _2 G$ f- o0 n% K) a% F4 i8 w
姚绍忠心辅政,多次率兵击败北地太守毛雍和羌人之乱。东晋刘裕来伐,姚绍建议迁安定镇户内以实京畿,以精兵十万固守长安,但建议未被采纳。次年姚绍相继平定秦,并与州牧姚懿,征讨北将军姚恢企图夺帝位的叛乱。 p/ S3 f/ X" }5 d: l 0 p6 u/ X, y1 A# _0 b+ T n 永和二年(417), 姚绍以战功拜太宰, 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同年与姚鸾率兵五万镇守潼关,随后被东晋大军击败,姚绍因之忧郁致病, 呕血而死。 7 n1 h, H3 h) H
( J! S& K; Q- x" }& m5 _- `/ d
姚邕(十六国时期) 1 o- H& J: h' m* d( s/ z 5 |/ k1 I9 E( n; K' x! q 字子和、小字黄儿。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羌族。音乐家。 . x# s. }0 v$ m9 B/ h " M: f. y0 K @ C( P9 k 姚邕是后秦国文桓帝姚兴之弟,被封为济南公。匈奴赫连勃勃归降后秦,姚兴异常高兴,封高官,又加厚爵。对其部下也许以特殊礼遇,幷且对其深信不疑。而济南公姚邕对此甚为担心,就进谏哥哥:赫连勃勃为人贪暴不仁,本性难改,若不防制,将成大患。姚邕多次提出建议,但姚兴还是没有听取弟弟的意见。后来,赫连勃勃果然反叛后秦,自立为政,成为后秦国家的大患。 $ U2 W0 T' G1 J; @5 }1 ?0 }
4 G, v/ `- ?$ r$ H! T* |
姚邕尤善音乐,能度其盈虚,增其曲调,韵律优美动听。世人皆为传之,号称其曲调为“济南新调”。 , q$ L2 y p" \ ! I: I8 H. I# O! h" M4 F 姚隽(十六国时代) " V( b! x E; H, T1 c/ x
! \8 F- k: t. \1 |+ l1 U, s4 y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 羌族。西秦宰相。 陇西公。 & U/ q5 y- L$ Z# }! q
1 B: U. ]# I" u# H+ m
姚隽原来是后秦国的将领。后秦国家灭亡以后,姚隽随侄儿姚艾归降西秦。不久,侄儿姚艾反叛,降往北凉。但姚隽认为西秦王宽宏大度而且守信用,便拒絶跟随侄子姚艾降往北凉,他与部属众将士一起把侄儿姚艾驱逐出去,自己一心降附西秦。 3 I+ X# j* f3 a2 S7 P4 j " T: z6 ~& [2 G8 [2 ]8 z7 p 姚隽在归附西秦国之后,他的忠心和英勇获得西秦的信任。后来,姚隽被西秦皇帝乞伏盘任为侍中、中书监、征南将军等要职,并授封为陇西公。 # g4 U' [ Q) ~# p
" l6 Z' U' I/ y" S3 l
姚弘(388—417) 1 g4 t9 W4 ^4 z2 O, Y# H) ] [+ K' S4 f/ d' j; ]! n" @! D, H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后秦国后主。 1 i8 O. U* f3 {; a % _ C( u& o# l2 I3 |: t 姚弘自幼好学,为人性情温和,善良宽厚。被立为太子之后,其仍然好学不倦,拜博士淳于岐为师。姚弘非常尊师重德, 甚至对师长下跪行礼。 ! m) {, @8 {$ Q; }% D0 B3 G' f
5 ~3 R2 v+ L! {6 Z+ A @& h 姚弘是姚兴所立的太子,但其确实不是当皇帝的料。姚弘是一位典型的仁君,不过他的仁义有些过头了,即使是对自己的敌人,他也表现出仁慈的态度。 & X; R3 |; T( a# I V4 P
$ \7 ~+ g" r, P/ s) d! C% I% r 在其当太子的时候,兄弟姚弼屡次想谋害他,一心想自己当太子。父亲抓住姚弼后,打算杀掉这个叛逆之子,但姚弘劝谏自己的父亲,为了顾全大局,甚至主动请求辞去太子之位。 - U% u' z) t$ n/ \
, [ b! }( e' R9 S
在他即位之后,他的过分仁政终于给他带来了苦果。羌族酋领党容氐、王杨盛纷纷起兵向他挑战,姚弘刚刚起兵讨伐他们,夏王赫连勃勃又趁火打劫。姚弘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赫连勃勃打退。没想到东晋刘裕又率兵北攻后秦,洛阳最终失陷。 ; s* h0 v3 K9 V! {" T
5 G2 J" Z. ~1 t4 k: K
焦头烂额的姚弘还没有恢复元气,自己的兄弟姚恢又自称大都督,起兵反叛姚弘。姚弘气得亲自率兵出战,打败了姚恢。姚恢身亡,姚弘见到战死的姚恢时,抱住自己兄弟的尸体痛哭不止。 + g+ ^* I. E% n+ F( J0 h$ @- | - s; ?" U! o/ t$ H j 正当姚弘隆重安葬兄弟姚恢的时候,东晋大军已来侵犯,姚弘只得匆匆率兵迎敌,结果被晋军打败。他只好带兵撤到灞上,之后又撤退到石桥。 8 o, {$ m1 B" l: ^: T4 k+ A) W2 e
" b8 C. d" B: i- `5 a# H; E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姚弘只得向刘裕投降,随后被送到建康(今南京)。不久就连同小儿一起被斩杀,后秦终于灭亡。 / v! p6 I. d7 |" [5 E( \7 F ! F; |( S" O1 O( v 姚弘的儿子姚念佛年方十二岁,灵性早慧。他劝父亲不要去投靠刘裕,认为东晋历来不可靠。但父亲仍然不听劝告,眼见局势已定,姚念佛决心自尽, 他猛然撞墙,脑破血流殀亡。 4 w' W8 T( ^3 U6 v8 o* F$ X. x' E0 J
7 P Y& b& i) L3 K6 m% E 姚弘曾用年号:永和。 + Y' d. p0 H2 K- | [' y7 n3 o8 J& e+ C& \1 K: y0 v
姚弼(十六国时期) ( v: i- j. \# Y( }7 c6 ~
+ P" e& R# e, a4 w! m# c
十六国时期南安亦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羌族。后秦将军。宰相。 # r* i2 c9 F8 t2 T
8 \' M3 c3 `5 V 姚弼为后秦国君姚兴之子,姚兴非常喜欢这个没能当太子的儿子,便将其召回长安,担任尚书令、大将军等要职。但姚弼早具野心,一心想当皇帝。他仗着父亲的宠爱,笼络了一批人马,伺机夺取太子之位。 ) s7 M/ W/ j# g9 w# Y 6 S1 D, b- Z$ S! c0 w- _/ ?' l 父亲前两次患病,他都借机谋反作乱,阴谋败露后被关押过。释放后,姚弼依然结党营私,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父亲再病,姚弼野心又起。他再次叛乱夺权,结果仍失败,最后,姚弼被父亲姚兴亲自赐死。 ) e1 z- ?4 S. f9 V ; U1 h+ T3 {1 \ 姚艾(十六国时代) ) b7 ~+ c# v. T% P- _& r 7 [8 N$ X& H) H* t& U0 z# Q/ Y3 G- m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人。羌族。后秦将军。 4 P* d" o$ k1 t$ C6 U" Z9 @( i2 h, M% d$ ~
姚兴执政时,任命姚艾为秦州刺史。永和元年(416),西秦乞伏昙达等人进攻后秦国,姚艾奉命与之抗战于蒲水。作战失败后退至上郢(今甘肃省天水)。 7 Z e' [% o' K; a" Z$ x ; G# f; k2 t& o& v+ B! H9 y+ ` 次年后秦国家灭亡,姚艾遣使者称藩于西秦,被炽盘拜为征东大将军,任秦州牧。次年,姚艾又想投降,归顺于北凉沮渠蒙逊,但被部下所驱逐,之后独自投奔北凉。 $ }2 S% ]# S4 y# B" t) ?! X+ ~
5 u* T7 K* ]: @( u+ V: W 后来,姚艾被沮渠蒙逊任命为征南将军。与尚书左丞房晷共撰法规“朝堂制”。这个制度才执行了十几日,就起到了很大的变化,百僚振肃,朝廷风气大有改善。 9 b; B3 L6 P/ d# p# [8 O
! D) N+ K3 g/ E2 X4 e
姚和都(十六国时代) 8 c- p4 k" G: t! k3 B' ^ E B, @- d6 I! W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史学家。 6 d9 G! g& f' V4 p. t: Y. S
+ e! p3 }4 c$ _% @0 }/ v 泰常二年(417),后秦国家灭亡后,姚和都随其兄姚成都自后秦国归降魏国。 " g8 H4 D e# m) g. S' `2 W8 @5 b
8 j% Z5 n0 z( G( T; u" t0 t# |
之后姚和都受到魏国王的赏识及重用。曾任左尚书等要职。姚和都着有《秦纪》。 ! p9 ?7 u0 m/ K' o8 C. g
2 v6 A; d. U4 G [
姚氏(十六国时代) : k/ h: c4 V/ |4 E: _" j6 K7 A) q+ S4 L' X6 a# J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魏明元帝拓跋嗣夫人(昭衷皇后)。 ! V- s( L4 h8 J- K
9 @+ i9 C" d g/ U, G
姚氏是后秦国的公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她嫁给了魏明元帝拓跋嗣。虽然她没有当上皇后,但是姚氏与魏明元帝真情相爱,无悔无怨。姚氏实为难得的好妃子。她更是深受到拓跋嗣的喜爱,尽管她的婚姻是政治联姻,可是他们的爱情却是真挚的。 , y1 ]3 P4 j; q. N9 H4 D
0 c- _8 d1 ~4 z: ]# q l: o, [
北魏神端元年(414)春季的一天,后秦国君姚兴的女儿西平公主不安地来到父亲的病床前。她刚刚坐定,父亲就开门见山地说:“孩子,前几天北魏国君拓跋嗣派使者来向我方求婚,我已经答应下来了。说心里话,开始时我不想答应这门亲事,后来我仔细琢磨一番,觉得仍是应该答应。因为想起十二年前,我们后秦是十六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弘始四年(403),北魏拓跋圭派北部大人贺狄干带着五百匹良马作聘礼向我们求婚,当时我们答应了。但是,拓跋圭不讲信用,说好了我们的人去了当皇后,可是他却把慕容宝的幼女立为皇后,我气疯了。马上派你叔叔姚平率领四万大军向北魏开战。没想到柴壁一战,我方被打得一败涂地,四十余位大将被俘虏,四千多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入汾水。败得很惨啊!自此,我们与北魏结下了不解之仇。几年来,北魏明显比我们强盛。所以,我时常这么想:如果再与北魏赌气,跟它对抗,我们得不到任何利益,况且也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拓跋嗣向我们求婚,这正是我国与北魏和好的良机。既然我已经答应了北魏的使臣,只好委屈你了。” ! Q+ Y" A# J) ]% p I+ k$ w
: {, {7 S: p: Y
公主她自然明白联婚对巩固后秦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为了国,为了家,她只好从命。可是作为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女孩,她还是鼓起勇气问父亲:“如果北魏再食言,如果他们仍然不支持后秦呢?” ( t* f9 @ S; @/ H' f 2 R4 O# k3 E- A- @) Q2 Q 恰在这个时候,平阳太守姚成都回到了长安,姚兴即刻把他召到病床前,焦急地问:“你长期在东藩,熟悉北魏的情况,前段时间,北魏派人来求和结亲。我已经允诺。当时我的动机是希望因此而得到北魏的支持,减轻我的心病。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姚成都说:“北魏自柴壁之战以后,兵强马壮,士气正旺,现在他们要求和亲,主动建立姻亲关系,这不仅是减轻你的心病,而且对国家来讲,也不失是一条长治久安之计。”姚兴听罢,即作决定,要西平公主作好出嫁北魏的准备。并派吏部郎严康出使北魏,约定西平公主出嫁的有关细节与具体时间。 % h( ]# M& S9 e& h5 u& Y ; U8 ?, u. v2 p0 J( `- R* w 神端二年(415),西平公主在东武侯姚敝,尚书姚泰的护送下,出嫁到了北魏。 1 d; p# J- a. _7 k# s- z' B; S+ H 9 L4 M% F/ U6 \7 ]; U5 w% c 北魏鉴于上次和亲失误所引起柴壁之战的教训。因此,他们对这次和亲相当重视,以迎娶皇后礼仪的规格迎接西平公主的到来。 , D2 q% t4 N% q" V " K; e9 ~# r6 D; T. j9 B 西平公主嫁到北魏后,并没有即时被立为后皇,只是被立为夫人。作为拓跋嗣来讲,就是真心想立西平公主为皇后,但他也无法抗拒老祖宗立下的现定:要立谁为皇后,就必须让她亲手铸一个铜人。如果成功了,就被认为大吉大利,可立为皇后,若是铸不成铜人,则被当作不吉利,不能立为皇后。 ' D) U1 g( \8 I$ M' i: {1 n5 v6 z X $ F- _8 B. R0 z 结果西平公主没有铸成铜人,只好屈居皇后之下,当一名夫人。对此,不仅西平公主无可奈何,拓跋嗣也非常遗憾。尽管她只是一名夫人,可是她与拓跋嗣情深意笃,十分和睦。西平公主始终获得拓跋嗣的尊重和宠爱,成为无其名,却有其实的皇后。 # S S( P# h V5 \9 y, N; u# f% A( J2 R1 f. `; c% e7 Y; E
拓跋嗣虽然无法挽回当时的局面,但他一直以皇后之礼对待西平公主。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准备让西平公主坐上皇后之位。 3 ?0 ^4 d5 M2 W( h' \0 b9 V
! z1 j) U8 u9 e! |7 e* A0 N- b" m
而西平公主也宽容谦让,与世无争。她体谅拓跋嗣的难处,数次向拓跋嗣表明瞭自己并不在乎皇后的名份,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真情挚爱。这样,她更受到了拓跋嗣的尊敬与深爱。 / X( ?+ l% C5 d9 t" k! ]. n& ^- ]) O. a9 }- n# L1 w
泰常五年(420),西平公主不幸谢世。拓跋嗣悲痛欲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时茶饭不思,无心朝政。 6 w* p- A# A( L" a* K, ^
) v h% Y1 U8 d% v6 ?- z$ s' U
为了追念西平公主,拓跋嗣给她“昭衷皇后”的谥号,并葬于云中金陵。 # d+ o) d3 z9 r z& v
0 u& \; x4 K3 r$ \2 p5 G4 d F 姚敝,后秦国将领。姚苌执政时命其辅政。后被姚兴封为东武侯。 1 {3 K. q% b+ H8 w2 w: w9 ~6 p& m8 Z! M( N3 p6 _
姚泰,后秦国将领。姚苌执政时命其辅政。姚兴执政后曾任尚书等职。 7 T; m% [+ I0 M9 w! q; U. q ; J( L) h, }3 F- J 姚氏(东晋时期) 5 p q4 R/ g% \% e, [$ G7 K
- t6 j& w5 s% C. m* E& C+ s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后妃。晋武帝刘裕妃。 + P A8 x& Z0 c$ N; f1 X
- }* U D; r* I. N% u! \2 N* ^ 姚氏的叔父是后秦国王姚兴。义熙十三年(417),刘裕(武帝)出兵灭掉后秦时,发现后秦国王姚兴的侄女长得非常美丽,见到她长发飘逸,美艳絶伦。刘裕乐不可支,疑她是上天送来的仙女。于是,封姚氏为特别的妃子,对她甚是宠爱。 * x* k' } k3 `! l" r! w5 }( H5 |( m1 b0 O
本来刘裕的生活比效节俭。他宴饮不多,嫔妃也很少,左右侍从不过十来人。武帝刘裕有时还步行到附近的大臣家里看望他们,常与他们谈心。别人曾经贡献一只琥珀枕给武帝(刘裕), 琥珀枕光色华丽,价值连城。但刘裕听说琥泊能治疗创伤,而且效果非常好。他就命人把琥珀枕打碎,分别送给手下的将领们享用。他的一些女儿(公主)出嫁,陪送的嫁妆也很少,甚至没有锦绣和金银珠宝玉器等饰品。 + H2 x4 H+ Y( b2 e : F" \7 Q- t* _- G4 x' b 但刘裕因这个妃子而变了,姚氏这个远方而来的少女,她以那异域独特的野性和美丽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武帝刘裕。使得这位一贯提倡清廉的宋武皇帝着迷,终日与她左右相伴,沉迷酒色,忘却朝政。 9 [, m$ D3 s4 s9 m) ^ ~' R9 L' j, a7 F. B8 B( B- e) H; w
结果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怨言与忧虑。刘裕的重臣谢晦代表群臣,力劝宋武帝要以国事为重。经过数次谏奏,刘裕才恍然醒悟。他只好忍痛割爱,最后将姚氏遣出宫外。 0 B/ P7 G# I: f5 z. V
$ ?5 v6 n& Z6 r! i0 P* ]6 v, C* Y2 k 姚黄眉(南北朝时期) 0 C. t& |( q& K$ J# w$ j8 R L) r8 p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北魏陇西王。 ; U) R2 C& b: a 7 H# ? k: x+ w$ p) a 姚黄眉是后秦文桓帝姚兴的儿子。后秦国灭亡,后主姚弘被晋武帝刘裕杀死后,姚黄眉归顺北魏国。 , h% V: k" Y- Z- @1 V0 G3 {. J+ G
3 n) z1 {( z( ` G8 T 姚黄眉为人宽厚温和,学识颇丰,大度无私,其一向极少计较个人得失。太武即位后,更是十分器重他。即任命他为内都太官,迁任太常卿。 9 H4 @1 S4 ]2 I" U N7 l! E, Z! L/ U7 m N( W- ~# R
姚黄眉去世之后,太武帝非常惋惜。下诏隆重悼念姚黄眉,追赠厚礼给其家人。将姚黄眉陪葬于金陵。 . n, G" b0 Q+ \( ~) ~; }' m - d+ ? F) g- f8 m5 G @ m9 n7 { 赠姚黄眉为雍州刺史,陇西王。 ' c! `7 `4 K$ v1 k. s6 H* q# m( S' a
3 t: D' C5 y2 o! T3 q2 l) [ 谥号:献 。 X4 U5 b o( p. t! @7 C3 G
' ^. A, y9 @& A" k4 ]6 P
姚昭(南北朝时期) 5 P( ~8 Q$ Q1 D
: x. I0 L0 a* Q' L* s/ r+ ~5 p
北燕人。北朝燕国将领。 ! j2 @5 [0 f' c3 r! O
$ ?% `! c, s+ s7 W' \; O 姚昭跟随冯跋征战多年,北燕太平元年(409),冯跋登帝即位,封姚昭为征南大将军。 # F8 j3 X" u; q3 g% N4 R % \7 y+ D( U+ R' B; Y5 [# g- X 及太平二十二年(430)冯跋之弟冯弘(封为司徒中正公)夺权纂位,改号太兴元年(431),立姚昭为大司马。 冯弘贪暴无比,未几,冯弘就将姚昭及其子侄全族四十多人全部杀死。 " N z6 T9 n s, v: j5 Z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5-16 14:54
姚昙度(南朝时期) & S( y* U( \! L3 A' U; G- j. L" |7 q. [ l
南朝齐国人。画家。 0 ?2 w6 c( M o+ h4 l3 N/ U" a" d
, J& C7 n' T& J3 W 姚昙度为南朝时代著名的画家。谢赫在《画品》中将其排行第三品(中品上),位于画家袁倩之下,顾恺之之上。 - Q) p+ }' K+ ?+ P; J& b2 J. b
0 ]% `: D6 X4 J" L 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魁神鬼,皆能絶妙,奇正咸宜,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表意。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塘突屿璠者哉。 - O* ^8 V: A& p' E' E- L
0 r) T6 F* \4 D3 F 姚昙度的画雅俗共赏,具有变化创新的技巧。其对绘画风格的多样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儿子惠觉,亦为画家。 ' s! r7 `; o/ \/ N# v* W- K' P
- X3 S: v ]1 \3 s
惠觉(南朝时期) 1 {, u( e' i# Y+ S r6 n: t / o7 Y7 G1 B% t# w, c: M! c 齐国人。画家。 3 p: M+ o ~7 X% W H) R b 7 Q, l R! l7 @% O3 P2 X 惠觉为南朝时代齐国画家,画家姚昙度的儿子。其出家之后取法号释惠觉。 $ v: @9 N# s& r! d$ U1 c
1 I/ {+ ?5 {; X 惠觉于谢赫的《古画品録》中排行下品。姚最在《续画品》中评论惠觉的画:丹青之用,继其父之美。定其优劣,嵇聂之流。惠觉有作品《殷洪像》、《白马寺宝台样》,传于世。 ( ^! Z+ ?0 ~! K+ w- ^8 O3 c" {4 A6 R
姚翻(南朝时期) 4 o' u$ |* z7 [( Q1 D / q G! `' R( |( ?; u8 v 梁国人。 $ M/ f9 @5 p$ w8 O E5 W% O! d* ~% ~; p) h2 y
姚翻为南朝时代梁国诗人。其平生事迹不详。 . a5 O2 w/ x) q! E; Q
: _4 T/ ~1 i' T7 _/ m8 w
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内録存了姚翻的诗有四首。 1 ^: [5 H& o4 B' s6 d6 D" D
% I/ a9 q( ]+ v5 N# j6 J0 i+ V, E
附其中一首《采桑》,诗题目又称《同郭侍郎采桑诗》 , ~5 B6 v) Z* |9 ~' a+ j4 u! | * u0 N' a. v- L 采桑 ! b+ H4 L$ I2 ^4 D% R+ l. [. H
6 G9 ], ^) Y3 f5 V4 Y' m0 M q) K% s4 y
雁还高柳北, 5 M- | L2 S# g2 z; R2 u
q% G$ `) S( _
春归洛水南。 ; f# ]) c* O+ o8 @ \- y, c- E
6 @ i) A$ C+ s- f4 {: Q( ~' d, G 日照茱萸领, 0 b1 t; {) `! C! |# H; X1 a. R! J5 l/ Z' E! u) t
风摇翡翠簪。 1 l8 ]) B6 w L4 P8 K 6 ?5 g5 O& A5 f. `6 v 桑间视欲暮, 2 M6 ?2 s. }' s, F" L" R! y$ \. v
) M( N/ P8 K+ t8 h( z 姚耸夫(南朝时期) ' Z" h; N! Q: a: s+ t1 {4 P \% e4 F- T* u
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宋国将军。 # X8 m; q' \; h4 [5 q+ n
4 U+ t$ L' z9 X7 a 元嘉七年(430),杜骥随到彦之进驻河南。当魏国撤走全部守军返回河北时,到彦之命令杜骥镇守洛阳城。此时的洛阳城经历数次战乱,荒废已久,几乎没有居民百姓,更无粮草。后来到彦之战败撤退,驻守洛阳城的杜骥也想弃城而走,但又怕为此失职获罪,可能遭宋文帝(刘义隆)斩杀,只好硬着头皮留守洛阳城。 ! m) G3 W, t+ M% ~
# ~- u5 U( @3 ^ y4 Y0 O+ E' x 起初,武帝(刘裕)在平定关城,洛阳城时,把战利品及鼎皿旧器都运往南方。在运送的过程中,有一口大钟不慎坠落洛阳河内。及文帝登位,即派遣健将军姚耸夫带领一千五百名士兵,往洛阳城执行打捞大钟运回的任务。 1 J, S" `: K( }$ E4 N6 A! h6 p3 l
) Z l: e7 R! r+ b6 @+ r 重看读了书。 8 e& R1 U! j5 `, [
$ l4 X8 d" Y) U$ _
晚风岚色近, ( O( |( g, X W3 s; L! Y \- y, W+ i7 ?: E$ i. Y. J
斜日树阿疏。 5 M1 Y" L O) z! E7 c; M* S
7 d9 P2 k9 b; ]
尽是忘言客, # S/ i9 o+ L+ L! r/ [6 Y( O
5 m1 C! T% @2 u& o8 O, b
听君诵子虚。 ( v2 d- D5 |! h
" D+ }7 u" `2 @; ~" H 姚克柔(唐朝中后期) 2 L. Q8 _' z I$ K9 t& r1 |0 v9 j/ o
; ]7 w& y0 F8 M) A! d* ]* O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1 K) i P/ M+ v9 p2 f" @0 H+ P7 R" X9 {. V
有关姚克柔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于唐大中五年(851),任山南西道凤州(涧河郡)刺史,后封为上柱国。 / O' T3 e' K8 c- g- D6 r
8 y6 B; W; Y7 ]+ _% h
姚管(唐朝后期) 9 S- i5 _+ V. ^- T5 t
+ ~0 f: F4 S0 d" `/ T" I7 R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8 a) |! T% s, n9 \+ O" v( B2 H' Q! W% U5 X 6 R7 \6 L2 s1 ]0 Y* J7 I$ ?( I 唐大中十一年(857), 姚管曾任河南道(莱州)东莱郡太守(莱州刺史)等职。 0 [, q) Q7 Q K$ O+ g, v, d/ g* o. T9 u x% ]' p# m
姚颛(865—940) $ B% ~/ y! b9 w) t1 }
A4 n* [* c# _' C q% e
字伯真。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时期宰相。 / \; w. q: a: r; J
' e& R/ H& K4 E6 ~ 姚颛先祖姚弘庆,约于开成末年(840)至会昌年初(841)间,曾任苏州刺史、仓部郎中等职。唐朝末年, 姚颛进入洛阳城,又出游嵩山。其后在科举中进士及第。在梁国贞明年中, 姚颛历任校书郎、登封县令、右补阙、礼部员外郎等职。后被召入翰林,迁升至中书舍人。及后唐宗平定梁国, 姚颛被贬任复州司马。一年多后任左散骑常侍。历任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唐末帝即位,任姚颛为中书侍郎,平章事。至晋高祖登位, 姚颛罢相任刑部尚书,不久迁任户部尚书。 * g$ }1 u, ?& t9 O/ m) g
- y: D4 O! @: z 姚颛生性仁慈宽厚,多为仆妾所欺负,其心内虽然明白,但从不计较。既无喜怒,任之自然。但姚颛身为宰相,却不知钱陌铢两之数,御国无法,为政无所作为。 ) [7 [3 W$ n5 b3 y' F
/ Y- Z* U/ q' {
姚颛一生忠诚正直,为官清廉淡泊,虽然其能力不强,但都获得上司的信任。姚颛于天福五年(940)去世,年终七十五岁。去世当日,家中一贫如洗,就连购棺材买寿衣的钱也没有,靠官府的捐助才得以办了殡葬,此事令人们哀叹其之可怜。之后朝廷赠其谥:左卜射。 # e" W2 \8 i$ ~: ^. M( B' X. g7 V# U. J \8 K5 }& \4 N$ H/ W
姚卓文(唐朝后期) 0 W: t7 s2 S" H; ~/ l 9 P% K7 |: a' _ 又名姚卓。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 u5 a! c0 j' ?2 l% i* {+ s! `+ W, a6 t \* g6 f0 @
唐中和四年(884)至光启一年(885),姚卓文曾任剑南道剑州刺史、指挥使等职。 9 w$ G; }5 N: ?. E3 ?, h- I 0 ~3 d3 r# ^( c) J" E 姚洎(五代十国时期) 0 A) p" U( E Q5 c! e% G" c2 ~ [' k, }: P5 }
不知其世系。五代时期后梁国宰相。 $ \) v! r* k+ H, X) v# S( Y, j5 K1 H7 {
梁开平元年(907),姚洎以翰林学士擢兵部尚书知贡举。开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卤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侯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 $ o. ]8 p- [+ l \% {7 h
. \* Y; z! _. k6 H
姚嵘(唐朝时期) 1 T: o* s+ z% m" q5 y& P / @# e9 ~# g% Z" n3 S P0 d 唐代诗人。 ; {2 w8 n: v" k% N) ^6 X9 k# X
( i' a2 W) p: q, W$ l. {) ]* | 有关姚嵘的生平事迹不详。 # H0 Q' X1 y; h! ^2 A
# q% W# }1 X" G$ Y0 l 仅留传诗一首《全唐书》録。 2 z4 N2 J- ^2 x, v ~7 D: p" N2 `& o+ A) U C7 T' g
题大梁临汴驿 - R0 j6 t7 Y M8 U$ K
! i7 b5 z9 S. d$ n5 n* Z 近日侯门不重才, / d' z+ |. G- a! b$ Y a;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