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关于灵源二支姚姓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5-31 16:13
标题: 关于灵源二支姚姓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5-31 16:19 编辑
& }( v8 y* ?' c8 r. f' L8 J* M3 P
2 p+ X0 S3 O6 ]" x, {0 @- \

各位宗亲:


/ v) A  v4 S2 Z+ J7 G0 c
我将作者:姚绍弦.写的一篇<<关于灵源二支姚姓的思考>>转发给宗亲.请宗亲指教.

. N5 {( X2 O' _4 E2 l

                                     作者简介

    姚绍弦。资深媒体策划,自由撰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宜春市历史学会会员,原宜春学院历史系教师,主攻江西地方史。

+ J9 t  c" h  c* T! m2 ^/ j

原文<<关于灵源二支姚姓的思考>>

灵源姚在江西以及在整个姚姓的发展史上演变的过程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近来认真研读了灵源姚建刚,姚克保,姚卿芳宗亲关于灵源二支姚姓的来龙去脉的看法,姚钟尧教授也做了精辟点评,许多问题也让我茅塞顿开。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承天下无二姚的宗旨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
" h/ M# d9 M9 |3 ^& {
姚尚忠不是灵源之源(可能是灵源姚姓中的一个分支)

芳里谱系认为北宋姚尚忠为灵源之源,而南昌南垣等灵源华溪谱系溯源至隋末唐初姚彦国,早于尚忠到灵源近四百年。南昌谱系中反反复复不断有宗亲进出灵源的记录,信息量丰富。半年前本人曾到安福县查阅了桃溪姚氏的谱系,安福县史志办副主任姚义兴准确的告诉我:正雅公[850-919]来自高安零源,因为正雅公是历史名人,他的身世在地方志中是有准确的记载,这个错不了。只是“靈”写作“零”,繁体字音相同,形也相似,高安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个零源。正雅公这一支在高安锦水还呆了三四代,这样一算,他们离彦国公只有百年多时间。据南垣姚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宜丰县尚见有仓监庙,<彦国号仓监>。可以肯定彦国和正雅在灵源的时间早于尚忠公约两百至四百年,因此,说尚忠公是灵源姚姓中的一个分支可能更正确。

7 k5 R' y3 F& K- @6 e

二、$ z$ @  ^8 v7 V
姚勉是灵源姚氏族谱的首修者。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家谱的修撰“起于宋兴于明”。明初江西安福姚的一支迁入云南蒙化<现巍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题序《姚氏族谱》。这应该是江西姚氏较早的族谱(谱修于公元1071年)。姚勉在丰城闲居时,为丰城邹氏熊氏作过序;同时也为宜丰胡氏家乘书写过“后跋”,至今真迹犹在。南昌姚氏族谱明确记载首修于勉公。明永乐二年[1404]南昌姚氏独立修谱,灵源南垣姚氏[1427]明宣德二年,“仕志用伯叔”与南昌姚氏字派完全吻合。湖南平江姚氏因其一世至二十三世与南昌姚氏一致双方确认,平江姚氏为南昌姚氏于宋代外迁之宗亲,六百多年后得以归宗。姚勉于宋宝佑二年所作之序由平江宗亲提供。从姚勉修谱至南昌首次独立修谱不到一百五十年,这期间经历了约九十年的元朝,明洪武前期的战争,中间不会有修谱的情况,从时间上并不很远,不会有谱系上的讹错,当然,我们不排除细节上的错误。从地点上说,从南昌姚湾至灵源水路和陆路不过百里,不会出现祖上所居之地的区域错认。姚勉认彦国公为一世祖是确确实实的事。当然,同时姚勉文章中说过;灵源姚始自丰城,姚思廉是其鼻祖,我想,当年的彦国公与姚思廉之间可能有某种渊缘或后人想借用名人效应。近代姚湾第一个大学生生于一九一一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姚肖廉喜好文史,参加过江西地方史的编写,他曾专门编写过“姚勉简谱”。现江西人民出版社姚继舜博士也持姚勉是灵源姚氏的族谱首修者的观点。湖北黄陂九江修水都是离开南昌姚氏六百年以上,然后再以当时带走的资料而追根归宗的。


7 o$ E; r0 O$ ~* z& T: m' _

    三、两谱之间有着某种关联

     近日姚忠2011宗亲发来资料,称姚尚忠;“馨芝公长子,字泰源,先世居河南陕州,梁国公长子粉派也。高旷闲雅,不染时趋。宋真宗七年,游瑞阳之灵源,见其山明水秀,遂迁家新昌。为江西新昌一世,祖卒灵源之西霞,妻赵氏,生子二,和、穆。时为公元[1004-1006]起江西世系。我族系江西迁湖南,因江西有个“离娘山”迁离以后就不想再迁回去了,此话一代一代在族中流传,所谓“离娘山”可能其意指,瑞阳灵源没有真实考据,姑妄言之。”

尚忠公到灵源,与彦国公的眼光相同,灵源山明水秀,一门三状元,与南昌,南垣等谱一致。在芳里谱和南昌南垣谱的比较辈份中,方里谱的尚忠公相当于南昌南垣谱中的炯公。所以我一直认为芳里谱尚忠与南昌南垣谱系中的十二世姚炯是同一人,炯有看得远的字义,符合古人名与字互解的起名习惯。南昌南垣谱:十二世,炯,旻(敏)子,字原亮,行良十二。通五经,征辟不就。子二,穆、和。妻赵氏[请注意尚忠也妻赵氏,并且同炯公一样都是隐士]。尚忠公后的十代世系与彦国公的1222代世系大抵相似,但分支不同。所以说这两谱之间有关联。

四、“离娘山”——姚文龙、熊襄事件对整个灵源姚氏家谱的影响

“离娘山”是姚忠2011网上发来的湖南某支关于迁离祖居地灵源的隐情,这个隐情可能就是姚文龙事件。我数年来一直在分析姚文龙、熊襄事件对我姚氏的影响,之前的一系列问题终于恍然大悟。

“离娘山”繁体字写作“離孃山”隐情就是离开了是因为有难,用山分离开“孃”,可能与灵源姚氏与熊襄结下的冤仇有关。

一二七五年蒙古铁骑杀到瑞州,知府姚岩弃城而逃,安抚使姚文龙降元。授本路总管,分兵攻打各县城。熊襄变卖自己田产,筹资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抗元军队,与元兵对抗,姚文龙知道新昌有防备,派其弟入新昌招降,熊襄怒杀来使,结下冤仇。1276年姚文龙攻陷新昌,与熊襄军展开巷战。熊襄战败,不屈而死,县城惨遭破坏。

对于这个事件,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均有记载,明嘉靖年修《新昌县志》序中说;“黜姚文龙之反噬,礼仪之国,父母之邦,不可倪矣。”最新的20109月所修宜春市志还这样记载;“姚文龙为了贪图一己之富贵,引元兵残杀父母之邦,百姓对他无不切齿痛恨,而他因此得大功,官至元朝谏议大夫,礼部侍郎。但新昌百姓“人人皆鄙之”。对熊襄,老百姓则立庙祭祀,朝朝香火不绝。姚文龙的爷爷姚冠与姚勉是同胞兄弟,因此姚文龙是姚勉的侄孙。姚文龙和熊襄的事件发生时,姚勉刚过世十三年,又过了三年南宋灭亡。接下来的元朝,姚氏声望很高,而宗族又不算大,遭到别人的嫉妒是可以想到的,后人把这事放在心里不敢明说,因此成了外迁后人的隐情。百姓恨姚文龙并姚勉也妖魔化。直到今天,新庄镇志也拒入姚文龙。他可是历史上的大官呀。作为反面人物也没有关系,应该实事求是才对。我比较了一下宜春地区中状元者,就数姚勉负面传说最多,这同姚文龙不无关系。

姚勉是宝佑三年<1253>年的状元,准确无误。“廷对策”洋洋万年,其文采自有公认。我奇怪的是这位陪过太子读书的状元宋史里居然没有他的传,却流传了不少关于他的负面传说。一是出生侧氏。二是被弃雪地,故自号雪坡。这纯属无稽之谈。南昌谱系中,实事求是的记载了多处出生侧氏的名录,姚勉不在其中。同宗兄弟中有号雪崖、雪岑、雪峰、雪垅,前两者年龄大于雪坡,后两者小于雪坡,雪垅便是姚文龙的爷爷。更有离奇的传说,说是皇帝认为姚勉的状元要免,并有一个赖状元,一个史状元,云云。本来是一门三状元,到此却说成“姚赖史”,十分难听。无风不起浪,这种传说往往别有用心。据《盐乘·氏族》载,民国初年熊姓人口16418人,胡姓13100人,刘姓18000人,张姓13710人。宋元明时期宜丰县全县人口仅十万左右。熊姓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是宜丰的大姓。我们知道,宗族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元素,小姓的姚姓结怨于大姓的熊姓,并且血洗县城,元朝灭亡后,姚姓在当地的生存环境可以想见。不少姚姓,离开灵源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离娘山”可意指而不可言之的理由。

$ T3 |8 A8 Q! \+ w1 w5 x% d8 `; X; a

五、彦国公的谱系的正确性

事实上,在姚勉中状元前几十年,南昌姚氏姚谷清【1165-1173年】由灵源迁居姚湾,侄孙姚澄赘斗门,从此书写了南昌姚氏之辉煌。可以说姚湾是南昌姚氏第一个码头,而斗门成了南昌姚氏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至今南昌县的澄碧湖就是纪念姚澄而得名。南昌姚氏的历史悠久可见一斑。南昌姚氏是彦国公二儿子子胜的后代,最近彦国公大儿子子明的后代,与南昌姚氏频繁交往共叙宗情,南昌独立修谱是公元1404年,如果说历史上曾和他们共修过,那也该是独立修谱前的宋代---姚勉主修的那次或之前,更加证明彦国公谱系的历史攸久性。我看了多部姚氏族谱,南昌姚氏族谱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字派准确,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与南昌同谱的南垣谱系较芳里谱系早四百年,独立修谱也早两百年,并与南昌、修水、湖北、九江多地几乎相同的谱系,不存在抄方里谱系的可能。一种解释就是芳里的谱头遗失了。另一种解释就是方里谱有意为之。至今散落在宜丰十几处姚都从芳里谱(这可能与因灵源坑在方里行政村辖区内有关),唯一的南垣谱不与他们共修。据调查,当地其它姚族已成公认,一直到解放以前,只有南垣姚氏可以在节庆的灯笼上打上“状元及第”的大字。至今也依然。我对南垣姚氏的坚定与坚持不由肃然起敬。

六、结论

其一、姚钟尧教授认为灵源的芳里,南垣二谱不可能出自不同谱系,我同意这种说法。

其二、姚彦国有其自有谱系,即不属于姚崇,也不属于姚思廉。不攀附名人,谱系应该更为可信。南昌谱系中八团十一支近三十分支,除了一支确实与姚崇有关,这是几百年前联修的结果。对于姚思廉仅仅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因为天下无二姚。

其三、“离娘山”隐情事件即姚文龙事件解释了灵源两个不同谱系的分隔原因。姚文龙熊襄事件,影响了灵源姚氏的谱系。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思索,正确与否有待所有关注灵源的宗亲批评指正。希望有更多的资料能在网上浮出水面。加强姚氏的团结,澄清一些历史疑问是本人的初衷。感谢建刚、姚忠2011、克保、卿芳、钟尧教授以及所有关心关注灵源姚氏的所有宗亲。0 B$ C  y( d5 ~0 A
                                                              作者:姚绍弦

  m+ j6 L0 Y! P$ |+ N9 Z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5-31 17:27
学者的态度。0 a3 j4 S* h9 b# b2 ~6 Z0 W
4 K) z' B4 b' x7 s
学习了。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2-6-2 21:34
回复 2# 卧龙姚建中 # i3 Q' Q  z4 p) b3 {, j

8 W" d! y0 B/ _- p, ~6 K
$ L! Q  g0 y- ]3 X: H7 p    长知识了,高兴!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3 22:13
我认为以下结论:1:尚忠部份后人因姚文龙原因,迁湖南是真实的。2:尚忠是彦国公后人待考。3:勉自认为是思廉后人,唐宋不远,这是待考,错误机率大于正确。4:姚崇与尚忠,是不是一脉,待考。但至少很近很近,湖南记录,尚忠有好多亲兄弟,乱编不会如此详细。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3 22:18
还有没有这种可能呢?2 E2 @6 ~/ {5 R+ O: u" @' ~5 M
1:尚忠来江西后,本是姚崇后人的他,只身到江西,儿孙们便于安稳,故意与溶入当地姚了,特别是扯上彦国公后人。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3 22:22
2:姚文龙的确是分水岭。查清姚文龙的后几代,意义重大。因为没有人主动认耻,除非是事实。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3 22:29
3:都说尚忠从陕石(姚崇地)来,湖南有尚忠到汉云侍郎传世,而江西没有。说明湖南没直抄江西谱。& m, O  r7 b8 q7 M+ r! z( F+ J
4:请河南查尚忠信息。才有确认的可能,不猜不估才对。勉说为思谦后人,可能与政治有关。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6-4 08:10
   姚忠宗亲:你好!* m. `2 q3 p% P; ~2 X! e5 d$ x) I
你的猜想值得进一步研究.能否收集一些湖南的谱系.共同探讨.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13 19:31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14 09:52
這是曆史事件.改朝換代造成的.不應該歸罪某個人身上.這樣有失偏颇。應以當時的環境理解。這樣好比林彪事件。和那麼多國民黨的抗日將領的功勞和後來的事來看待。應考慮當時情況。不應該一峰窝說他什麼都不是。給外姓人造成錯覺。2 ]0 j& {2 a- }2 A! f* }$ M
    必盡天下無二姚。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14 09:57
回复 7# 姚忠2011 1 i2 t- @$ \2 \" G/ ]) ?. g5 ?

9 U% U$ W1 k! f8 }4 Y2 P  D& M' ^2 S  h
    把自己近代的世系查清楚,才有機會研究以前。不應以一面之詞看待姚姓先祖的曆史事件。抱著學習的態度審視。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6-14 10:40
学习了,作者辛苦了:handshake
作者: 姚祖军    时间: 2012-6-14 10:40
本帖最后由 姚祖军 于 2012-6-14 10:42 编辑   J7 U5 _! M/ o- O6 ^
5 @# ^2 {- i9 K' N$ l) Q" b% p+ M8 G
我先祖良能、良德、良珊三公于大明永乐十四年(1406年)响应朝廷征召,来到湖广辰州(今湖南怀化市境内),现三公之后已遍及湘、黔、鄂、川、瑜、桂、瑱等中、西部数省市区。我们的谱牒记载,姚文龙是我等之直系先祖,但谱牒上记述甚少,寥寥数语而已,仅反映姚文龙武功过人,四处征伐,屡建功勋云云。至于其后以代,仅有“始五郎、小三郎、八郎”之类代称,并无名姓,符合蒙元统治下我中华汉族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或数字为名。
作者: 姚祖军    时间: 2012-6-14 10:57
关于历史事件,是非曲直,实属说不清楚。当时蒙古政权统一中国,已成大势,非个人能力所能阻挡。据史载,当时南宋官员特别是武将降元者甚众。元史记载:元世祖平定宋朝以后,召集宋朝诸将问道:“你们为什么这样轻易地就投降了呢?”诸将回答说:“宋朝朝中有权臣贾似道独掌国家大权,总是优待、礼遇文人,唯独轻视武官,臣等内心长期郁积着不满,心已离,体已懈,所以就望风而纳款输诚了。”可见当时南宋小朝廷在内忧外患面前,仍权臣当道,政治腐败,导致为国效命的武将不仅不受重视,反而可能招致权臣打击迫害,以致离心背德。
作者: 姚祖军    时间: 2012-6-14 11:22
本帖最后由 姚祖军 于 2012-6-14 11:24 编辑
, f0 i+ |1 K& Z2 d% y! h
) G2 i3 r  }: M' _9 g3 r# W史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管辖蒙山的南宋安抚使姚文龙据守瑞州孤城,与元军周旋,于至元十四年才被迫投降。可见,姚文龙是在其时奸臣当道,南宋气数已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困守孤城,弹尽粮绝之后才被迫降元的。并且“其家属为宋人所害”。是否为当地熊姓所杀,已无从考证。大胆推测,是否有这种可能:姚文龙降元后,招降熊襄不成,熊反而在新昌城内尽杀其家属。熊姓为新昌大族当然不把姚文龙放在眼里。于是姚文龙引兵攻打新昌,杀戮抵抗的熊姓人。元朝灭亡后,熊姓夸大姚文龙罪行,指“姚文龙为了贪图一己之富贵,引元兵残杀父母之邦”,给他戴上了一座屠杀父母之邦的帽子。由此,明代官方记载姚文龙肯定没有好话,后世沿用,不可避免。其于姚文龙降元后,是否引元兵在家乡滥杀无辜,实无证据,也不合常理。
作者: 姚祖军    时间: 2012-6-14 11:31
史载: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为饶州路,辖三县三州,户六十八万二百三十五,人口四百三万六千五百七十。饶州路在元代成了管理人口最多的路。姚文龙任饶州路第一任总管兼江西道宣慰使,并在朝廷的重视和支持下,集中了全国的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使景德镇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可见,抛开历史问题,姚文龙在治理地方上颇有才干。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14 11:31
應從不同角度了解.
作者: 姚祖军    时间: 2012-6-14 11:38
另外,需要纠正的是,关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这两次发生在改朝换代初期的明清两次大移民中,关于“离娘山”的传说广泛存在于迁移的各个姓氏当中,不只姚姓。将离娘山传说与所谓“姚文龙、熊襄事件”联系起来,甚至将“娘”字与“襄”字进行拆解,穿凿附会,实属文字游戏而已。作者的文章为我们三公后人提供了许多资料、线索,但其中一些立场和叙述,我们存严重保留态度。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14 12:25
姚文龙的确是三公先人,关于他历史自有评判.任何事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而不能光他好,还是不好.( {  \8 j" P: `- K# }4 P' |
: }2 i' M0 S& P: j8 P+ K1 R% j5 A
如果姚文龙在元时,再反朝庭,做了皇帝呢.历史就不一样了.
( g/ W5 m0 K' K% u
9 c; x# O" i+ ?- S  d% ?7 N, t天下无正确标准,只有是非,任何一个组织都会灭亡,共产党也会倒.到了那个时候,后人不是说先辈是共产党人就要蒙耻吗?  s' U9 a+ n. D8 z7 B
  j  @) Z, C) Z, f: v. @! ?& M
朱容基,他在当总理时,才知道自已是朱元璋的后代,结果呢?大家都清楚的嘛.9 O6 ~) K% z$ w/ p% |" a5 x! \: r" C. ]

; l! y- e  s% z4 z我再问大家: 当共产党正势的时候,一些资本家跑到香港,和国外.你们认为对不对.我认为肯定是对的.三十年后,不是一样回家投资,当家政府很是欢迎.显著的例子就是西安杨森.6 n. b/ s0 U; z8 p, H! @+ V) h
% g5 Y) b0 ~, E
一句话:用科学的发展观发展个人,家庭,姚氏是绝对没有错的.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6-14 13:04
回复 19# 姚忠2011 & A; G- I' p0 y3 m5 w

8 F3 A: o$ E0 T
& {8 R5 F. x3 y    赞同!不能拿姚文龙来说事,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老往自己祖先上贴金。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14 13:21
回复 19# 姚忠2011 0 \8 }6 n- g5 e# m! P+ @& \$ o5 I2 Q

- s3 C4 z0 |* L3 t& S  S1 H/ C7 @5 E, v8 ^! E
    這只是你手上的資料.我看的又一種說辭.你祖軍那篇文章看了.分析了前因後果.不想同你爭議.自己沒有重要的史料.妄下評語.
作者: 姚忠2011    时间: 2012-6-14 13:46
我得三公先祖是不是因姚文龙来的湖南,这根本就不重要.4 {. r7 K# z* N* z3 D
重要的是在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件事.  n9 k( j' e1 ~, A9 z
三公先祖是不是姚崇,这件事情还是可以认真的讨论一下的.! [- w/ ^: ~$ h  \; ?) c
我绝对不赞成要修铺来卖钱的说法,我认为我手中的资料,只要那个姓姚的可以要,我都可以给,而不是说只给三公后人,不给别人的说话,我更不容忍,别人说我是三公后人的叛徒的说法.
/ S* A, f5 w/ n* B, X" L天下无二姓,研究姚代,尊重姚氏历史,爱护姚氏是每一个姚氏后人的根本所在.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6-14 13:56
回复 22# 姚忠2011
8 l; l( g7 I6 N/ `9 [' }: O
) K4 U( V0 p, `0 c
) Q, N" E1 `$ ?; q# v    应该这样看待问题。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6-14 21:39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6-15 13:29 编辑
4 a  D! W0 B. }1 I  l% y- |
. o% V1 }/ |6 @. C请10#1156824942再阅读一下绍弦写的原文1 S2 b. g. q, N+ t4 f( F( I
1.绍弦反对的是“尚忠是灵源之源”的说法和做法。在历史上灵源在唐朝有安褔的正雅公一支、还有隋朝的彦囯公一支。都早于尚忠公一二个朝代。其后人说他是灵源之源有道理吗。绍弦定为尚忠可能是灵源姚氏一支不为过吧。

$ N$ @( v& c+ r* U7 r  a* N% b2.绍弦引用明嘉靖年修<新昌县志>序中之说.其中没有对文龙有预设立场.相反对一些外姓人横加支节贬低文龙叔公姚勉的糊说八道给了批评.但他也有文龙时期对我姚氏族谱造成混乱的设想.2 w0 F& w2 k7 r6 o7 T: M! ^3 Q
3.是我的看法.南宋小王朝忘先祖被俘。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应改朝换代这是众知的事.但蒙古政权是外族异邦.是民族存亡的民族矛盾.正如祖军说的汉人结婚先让蒙人睡三天. 这不是典型灭我民族.这就是延续数十代历史学家定岳飞和韩世忠,红娘子夫妇还有文天祥定为民族英雄之故.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蒙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那又作别论了.我们不应祖先一时或较长时的荣辱所左右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好与不好都是我祖.
9 n3 l3 Y! T8 a* ^4.要历史唯物的看问题.否则汉族亡于蒙族、汉族亡于满族最后统一了蒙古和东三省,不历史地看问题将会变成亡国有功之说.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