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5755763.jpg (269.46 KB, 下载次数: 414)
“五帝”之舜
pszyyao 发表于 2020-4-29 17:29
高要姚永昌转发百度的"舜"
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 ...
宝贝姚卿 发表于 2020-4-29 20:10
舜帝(约公元前2287- 约公元前2067),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的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后居于妫水 ...
13-1P223164923158.jpg (70.69 KB, 下载次数: 326)
舜孝感动天
当舜五十岁时,尧帝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作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帝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
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帮助他辅佐尧帝,把天下管理得很好;他在举贤任能的同时,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作了惩处。
把号"穷奇"的共工流放到幽州,把号"浑沌"的欢兜发配到崇山,把号"桃杌"的鲧囚贬到羽山,把号"饕餮"的三苗驱逐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于是天下大治大安。
尧帝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这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pszyyao 发表于 2020-4-29 21:43
又一舜(近日多个姚群在传):
舜孝感动天
我国南方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稀有珍贵竹种,它的外形呈棕黑或紫褐色,表皮有如泪滴一样的斑点。这种竹叫斑竹,俗称泪竹,又有 一个动听的名字叫湘妃竹。据说这湘妃竹的名称来源于尧舜禅让时代,上面的斑点是舜的两个妻子洒下的泪痕。
传说尧16岁便担任了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领袖。他很善于治理天下,让羲、和两人掌管天和地,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掌管 东、西、南、北四方,制订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6天,分春、夏、秋、冬四季,使人们根据季节安排农业生产。传说那时天上出现过10个太阳,地里的庄稼被晒焦,草木也被烤干,人们几乎被饿死。
而且各种猛兽出没,伤害人们的生命。尧派骁勇善射的后羿,射落了其中的9 个太阳,赶走了野兽,铲除了祸害。后来,浑敦、祷杌(taowu)、穷奇、 饕餮(taotie)等“四凶”(周边的四个部族)又常来侵扰,尧没有力量抵 御他们,中原地区再次陷入混乱的状态。尧想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部落首领接替他的职位。后来终于找到了舜。
据说舜的母亲去世很早,双目失明的父亲给他娶了个后母,后来 又有了个弟弟名叫象。象好吃懒做,而且诡计多端,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父亲分不清是非,经常虐待舜,甚至与后妻、象密谋,想 置舜于死地。对于这些,舜毫不介意,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他的眼瞎心狠的父亲并没有被感化,竟然真的对舜下起了毒手。
有一次,他让舜修房子,舜登上房顶后,他便让人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急忙从房上跳下来,却安然无恙。瞎老子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过了几天,他又让舜去挖井。等挖到井底的时候,他却让人用土把井填 上,想把舜埋在井下。恰好舜在井底挖了个斜井,可以蔽身,井口被填死后,他便从斜井爬了出来。父母、弟弟多次想害死他,但他却表 现得若无其事,一点都没怨恨他们。
尧听说舜的事迹后,认为他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决定培养他做自己的继承人。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并派舜去各地与民众一起劳动。据说舜曾在今济南附近的历山脚下种过地,在雷泽地方捕过鱼,又在河滨烧制过陶器。舜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很多人追随他前往,很快形成经济繁荣的聚落或城邑,而且社会风气也有大变化,人们和睦相处,相互礼让。
尧用了三年时间对舜进行考察,后来适逢舜带领高阳、高辛各部族,联合伯益领导的部族,同“四凶”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把他们 赶出了中原地区。尧认为舜无论是品德,还是能力,都是无人可与相比的,于是便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传给了他。
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把各种事情办得井井有条,社会秩 稳定,部族民众对他十分钦佩。他经常到各地巡视,了解各个氏族部 落的情况。晚年,他长途跋涉到苍梧(今湖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地区)巡视,结果病死在那里。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思念丈夫,悲 痛欲绝,常常面对茂密的竹林落泪,泪水洒在了竹子上,印出一个个 斑点,形成了美丽的花纹。这就是今天我们仍然种植的斑竹,人们为纪念娥皇、女英,又把它称为湘妃竹。
有关尧舜禅让的故事常见于古代儒家的各种书籍中,这个故事显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且其中也有许多神话的色彩,但是任何传说都脱胎于社会事实的母体,可以曲折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在我国古代国家正式形成的前夕,部落联盟首领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上届联盟首领推举或者由各部族首领选举产生,古人称其为禅让。
关于尧和舜职位的更替,古时候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尧死后,舜逼 迫尧的儿子离开尧的宫室,篡夺了尧的位置。也有人说尧年老以后, 威望大大降低,于是舜乘机囚禁了尧,而且阻止他的儿子与他见面, 最终夺取了尧的职位。尽管这些说法没有更多历史记载印证,但这 种禅让并非像儒家经典中所说的那样,都是以“和平”“谦让”的方式 进行的。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每一次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的更替,总 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权力争夺和政治冲突。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历来传说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伤心悲痛,赶往南方奔丧。一路上泪如泉涌,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舜帝的陵墓历来被认为在宁远县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诗歌述说这则凄婉动人的传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然而有人认为舜帝根本不是葬在九嶷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古代部族联盟的一位首领,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舜德大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为五帝之一。舜最重道德,是个道德榜样。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实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其时尚无文字,有关舜的事迹,只能在口头流传,到了用文字记事的时代,相隔已经千百年了,所以古史中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有很多分歧,时间、地点、姓名都不相符合。关于舜陵的陵址问题,也是相传了千百年,如果单凭一本书或某个人说的话作为根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准确了。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说,舜是“陟方乃死”,后人解释认为是巡狩方国时死的,很有可能是死于巡狩途中。但《尚书》没有指明舜葬之地,从而引起了后人的纷纭争论。
一般认为,舜陵在九嶷山。舜荐禹为天子,起初是代其摄政,并非正式让位,这时南方三苗叛乱,舜亲自南征,如《淮南子》所说:“舜征三苗,遂死苍梧。”或说是按例来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中国历代帝王都认定舜陵在九嶷山并不断遣官祭祀。至于舜在九嶷的其他遗迹和民间传说更多,多少能说明舜与九嶷的关系。《山海经》、《礼记》以及司马迁、刘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记载了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或苍梧。尽管这些地方既无封土也没树碑,但上古时代埋尸的确不垒土为坟,也不树碑,垒土作冢是周朝才有的事,而树碑到秦汉才有。
关于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应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所载较为准确。司马迁对舜葬九嶷既没有惟书定论,也没有唯传说是听,而是在读了有关的书,听了有关的传说后,亲自到九嶷进行考察。他在《史记》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这就是说,司马迁把他收集的有关舜的资料和在九嶷山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史书,因而是比较可信的。其次,司马迁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出任太史令,使他得以阅读史馆所藏的众多图书。这些图书一般人或其他官员都很难看到,而他可以博览无余。各种书简中有关舜的记载他都看过,对舜葬九嶷的各种不同说法也分析比较过。因此,他的写史结论绝不是据其一端而生发出来的,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舜葬九嶷,当然是比较可信的。
九嶷山上的湘妃竹,据说是娥皇、女英的血泪滴于竹上而成 实际上在司马迁来九嶷以前,已经有另外两位名家在其诗文中阐述了舜葬九嶷的史实。屈原在《湘夫人》、《离骚》等诗篇中说:“济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明确指出舜帝南征到达沅湘以南,沅湘以南只有古圣舜帝的葬地,故只能“就重华而陈词了”。而“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则肯定了二妃对舜葬九嶷的怀念之情。西汉有位王室的后代叫刘熊渠,在九嶷山游览后谒拜了舜陵,写下《舜庙怀古》一诗:“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苦,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九嶷天一半,山尽海沉沉。”这座陵庙应该就是晚几年来的司马迁考察时所目睹的舜帝陵庙。
从考古发掘来看,舜葬在九嶷山也是有可能的。1954年,在永州市西30里余黄田铺的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宗教纪念物石棚,由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空高1.1米,坐东北朝西南,象征着石棚主人是由东北向西南迁来的。我国只有山东、辽宁发现有三处石棚,朝鲜、曰本、西伯利亚都有石棚发现,这种石棚与东夷族的宗教祭祀有关,或系舜帝南巡时传播来的东夷文化。
而玉琯岩出土的玉箫,有些人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箫,可能为舜的遗物。因此舜南巡于九嶷山是有可能的事,至少也是舜的子孙所迁,也是奉舜为部落之名。随同舜南迁的还有东夷之同族,都居于周围地区。此外,古代中原部落大量南迁者,如黄帝的后裔资氏部族迁居于资水,扶夷居于扶夷水,云阳氏裔族迁居茶陵云阳山等。这些都说明了湘东、湘南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不断南迁而来。舜、商均南迁,有可能是被夏禹所驱逐,想报舜杀其父鲧之仇,且又恢复了炎黄族重新主宰中原部落大联盟的统治权。因此,无论从民族迁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舜帝南迁或南巡是可能的,崩葬于九嶷山是可信的。
《尚书》说:“(舜)岁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有一些人认为,南岳即今之衡山,去九嶷五百余里,舜南巡既止于南岳,又怎么去了九嶷呢?上古时既没有出现国家,当然也没有州县一类的行政区域,只是将当时的“天下”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各区域以最高山峰命名,谓之“五岳”,便于王者轮回巡狩。因此,南岳绝不是专指衡山而言,而是包括九嶷山在内的湘南地域。虞舜南巡到九嶷的说法,与舜南巡至于南岳的说法并无矛盾。
那么舜陵在九嶷山的什么地方?唐代元结说:“谨按地图,舜陵在九嶷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其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按元结的话,陵与庙当时是分开的。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迁移,舜帝陵庙逐渐由山里向山外发展。清代有人认为,元结所说的舜陵其实是舜庙,地点在大阳溪的白鹤观前。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张《地形图》,画有长沙国南部的山川、县治及居民点等内容,图的右面九个柱状物其实就是指九嶷山,旁注“舜帝”二字,所标处当是舜庙所在地。可以推测,玉琯岩前的遗址就是秦汉舜庙遗址。这幅地图的主人据史料记载葬于公元前168年,学者们经考证认为,这幅地图绘制时间约在事后二年,它比司马迁“窥九嶷”还早近一个世纪。#p#分页标题#e#
2001年,在九嶷山玉琯岩前的一片田里,发现了汉代的青灰色绳纹板瓦片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灰黄色瓦片,器形厚重。经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这里是秦汉至宋元时期的特大型古舜帝陵庙遗址,是历代帝王为朝祭舜帝而建的庙宇。一些柱洞和用来祭祀的灰坑状遗址,可能比秦汉更早。专家们推断,舜帝陵庙遗址正殿在不同时代总在同一个地方,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不同时代的面积和方位都不太一样。三国到两晋时期,正殿坐南朝北,唐宋时期正殿面积最广。所有的舜帝陵庙遗址原建筑都是梁柱式,采用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对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唐宋以来就有人怀疑。元结、欧阳修都认为有问题,说“虞舜老倦勤,荐禹为天子。岂复有南巡,迢迢渡江水”?认为舜年岁太大,不可能南巡。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舜葬九嶷,为何没有封土和墓碑?哪个位置?《郡国志》注:“舜冢在女英峰下。”《九嶷山志》载:“三峰石上,以铜为碑,字不可识,疑为舜冢。”也有说舜葬于舜源峰下的。
如果舜不葬在九嶷,那么他有可能葬在什么地方?一些人认为,孟子曾说“舜卒于鸣条”,这是值得相信的。孟子是战国时人,比其他言舜陵的人离舜的时代最近,如果孟子之言尚不可信,后人之言就更不可信了。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今人推崇《史记》所言“葬于江南九嶷”的说法,却不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典籍,从而给司马迁写作《史记》认定舜帝卒葬带来一定的困难。关于舜帝的卒葬,当时有许多书说舜死于苍梧之野,而司马迁不知鸣条也有苍梧之山,便认定舜死在西汉所置的苍梧郡。舜帝晚年居冀州,距南方苍梧五千里,如何能卒于苍梧?于是好事者就造出了南巡狩作为理由。至于《山海经》也说舜葬在“南方苍梧之丘”,因其书不属于历史史书,不应作为凭据。
舜帝晚年并无巡狩之事。巡狩是天子政事之一,但舜在帝位33年就已经“耄期倦于勤”,让禹摄天子政,他绝不可能将禅让给禹的帝位权力再要回来去巡狩,因而舜晚年不可能去巡狩的,即使有巡狩也是大禹。即使舜有巡狩之事,也仅如一些书说的“南至霍山”,即到达今安徽地区,不会到达湖南的九嶷山,更不可能到达苍梧。如果说舜卒于苍梧,为何不葬苍梧,却有九嶷山五百里之返,途中开山架桥,行程十数天,五月炎夏,尸体怎能不腐烂?汉代王充《论衡》中曾说“舜南治水,死于苍梧”,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舜帝治水从不见于古代任何其他史籍经传。
《白虎通》“巡狩篇”有“生者道死归葬之义”。就算舜南巡时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其时大禹不可能率天下诸侯来荒远的九嶷主持葬礼,按古礼必须改葬于中原,鸣条是舜的旧都,改葬于此是可能的。
舜帝是不可能去苍梧和九嶷的,因为这两处当时为化外之地,途中的洞庭湖之滨还聚居着时叛时服的有苗部落,阻断交通,舜帝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去过。根据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在位49年,居于鸣条,“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鸣条冈在今山西运城市区北,西距帝都蒲坂60公里,舜帝晚年在此休息。舜帝出生在蒲坂的姚墟,110岁时居于帝都蒲坂附近的鸣条,次年卒葬于鸣条的苍梧山一带。几千年来,河东一直是历代帝王国祭舜帝的地方,自北朝元魏太和年间始,诏“祭尧于平阳,祭舜于河东”。《唐六典》也说“享虞舜于河东”,宋太祖乾德元年的诏书中说“舜庙在河中府”。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司马迁根据《山海经》关于舜葬九嶷作为史实根据,酿成千古之错。
但鸣条说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帝王世纪》有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叛,南征。崩于鸣条”。这里的鸣条与《竹书纪年》上的鸣条是两个地域,根据文意,应在南方。《孟子》的“卒于鸣条”易让人理解为在舜的帝都负夏这个地方。《竹书纪年》一方面说舜“帝陟”外出巡狩,但却是“居于呜条”。因此鸣条说不仅令各典籍说法不一,而且有的与实际也相去甚远。今山西安邑鸣条山建有舜帝陵,该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为地方官依据《孟子》的记载所建,晚于九嶷山帝陵二千七百余年。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说舜葬在纪市。《墨子》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吕氏春秋》也说:“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舜是死在西教途中,死的地方是纪市。至于这个纪市到底在哪里,至今无从查考。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