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以桐城麻溪姚氏家族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姚氏作家自十五世姚范、十六世姚鼐、十七世姚景衡、十八世姚莹、姚柬之、姚元之、十九世姚濬昌至二十世姚永朴、姚永概六代如何传承桐城派,并从姚氏的联姻行为、姚氏的重教传统、姚氏的藏书、编刻传统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表明麻溪姚氏家族在桐城派本土力量的发展与壮大、桐城派的传播、发展及学术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麻溪姚氏与桐城派的演进》的研究由点到面,运用文学研究和文献研究方法,充分展现了麻溪姚氏在桐城派兴衰嬗变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 Y6 u5 n4 E9 n9 I1 l) c
2 I9 S1 I% L( h7 [. r ?. F
I+ j2 m' E% | A- O8 ^2 x+ Y: d* x; D2 m
作者简介 · · · · · ·汪孔丰,男,1980年生,安徽安庆人,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安徽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理事。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主要从事桐城派与清代文化家族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l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另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在《北京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福建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 Y6 z7 S _5 J$ j1 z( U3 G" o2 b- B! ^" T: _& G
- I7 R& n |! t, F' ~目录 · · · · · ·绪论
; o; A) F) h; ?% J' h _上编 综合研究
! z h) {2 V4 T7 a8 G% K. Y第一i章 移民与桐城望族
* X: \' Q" g4 |1 t |# Y第一节 移民迁桐与望族勃兴% X H" f6 n! Y4 o" T
一、诸族何来: A* }: V* \5 M$ B) N* ^1 E% t5 \
二、移徙之由/ n2 \$ R. L3 }; x& o
三、文化迁播
, E& z5 X* v" }, c2 H( f四、望族递兴. R, p& z; r: S" y
第二节 世家望族与明清桐城文化气象
! W6 }; H" c( D. u- |! T' ~一、科举强县8 K2 H- _' K7 Y) o
二、理学重镇
: i; ~- \5 I* @5 M8 t- a6 W三、文章名邦$ V9 \8 J1 Y# {) }% A- N3 {
第二章 姚氏崛起:从移民之家到文化世家
8 r: I+ ]% D: Y; `( ^第一节 明代姚氏文化世家的形成与发展; A: ^7 O% Z# |" L1 G: D0 \
一、从四世耕读到五世始显3 K5 @* e7 o/ |
二、从书香不坠到十世再振) b8 T- _/ c; d' N6 i/ [; ?
第二节 清代姚氏文化世家的兴盛与转型: a* e; I$ p6 Z. K* ], ?$ k2 K5 H
一、十二世至二十世人文屡盛
& t" Y: ?! n/ o2 x; U二、二十一世的现代转型* x% B$ |. m% A! ? @
第三节 世家衍续中的重教传统9 `5 I# Z; |1 t$ m a
一、“父子友兼师”
7 f, |# v0 X8 q% |0 E9 F, z二、“母氏更操心”* b7 r& }: H9 i
三、姚氏科举佳绩, H- X5 C; _8 a* |' I: D
第三章 家族联姻与桐城派的姻亲传衍2 G9 ~( m4 \/ |4 k' b* P
第一节 姚氏家族的姻娅网络及其特征: B. {6 v' J1 Y" e0 e1 D
一、联姻望族
9 ~+ `6 v8 E( {# s) F/ @) A: z二、中表婚姻
* k' j4 c& f0 Z三、文化交融
) e# U; @- L# K' ^7 y6 Q第二节 姚鼐的姻亲圈与桐城派的姻亲传衍- l0 P3 T0 h- V. D3 T6 a( q
一、姚鼐与张氏) {. \, R3 o' S. q# W. Q
二、姚鼐与马氏: v# X5 @# @) L% E* M9 b% A
三、姚鼐与其他姻亲家族0 ]5 [1 k! z: e- Q
第四章 书院讲学与桐城派的书院传衍4 X) S8 h5 S$ K5 @$ Q* ]+ e" r- `
第一节 姚氏家族与书院教育+ x* t4 {6 i, |( l
一、授教书院
# O- T# I, c8 y/ ^( o二、授教学堂(大学)
% g! }) H( w! B/ D+ |三、书院教育与桐城派的发展& B( M- ?; `+ b" Y
第二节 姚鼐掌教钟山书院与姚门弟子群的形成( A+ B E" X; U, [
一、掌教钟山时间辨析" X A. A `) ], J# _4 o$ o( G
二、久居钟山之因
/ r! {; [& d3 N% q9 S; `6 J三、姚门弟子群的形成
?- ~5 A7 a7 L( v! X& }1 q7 ~第五章 书籍藏刻传统与桐城派的文化传承' x0 k( H2 s; W
第一节 姚氏藏书传统与桐城派文化的累积与传承
! R) _7 Q& P' d+ L6 Q. k7 W一、姚氏的藏书传统
6 |" f* c5 P# f; P6 @; U2 U5 Z1 @二、姚氏藏书与家学传承$ e. D& q& L! A
三、姚氏藏书与桐城派文化的积承
2 L+ i0 E9 B c. x5 ~第二节 姚氏编 刻传统与桐城派文化的留传+ C" K8 g5 p% r! p5 E# P
一、姚莹的编 刻活动
+ d2 @; p1 \/ y/ G: @( N- t! N二、姚溶昌的编 刻活动7 d4 d$ W; y5 R0 |+ j: j
三、姚氏编 刻与文化传承
6 U/ ^% c' @$ K2 c下编 个案研究
2 f# l. n$ [8 I. j) P @0 ~3 ^第六章 开宗立派:姚范、姚鼐与桐城派的形成
" w0 Y1 Y+ {2 s第一节 姚范与“桐城派三祖”
& h; @, q$ w& b/ U一、讥议方苞% U$ _6 E5 ^! @ k$ u0 n
二、契合刘大槐
% w1 v7 h$ {3 r4 @* o三、陶育姚鼐
/ K& j( r/ L4 t% R3 u& v; F第二节 姚鼐立派与其家族文人群
$ B7 h$ q* w! W" ?& d0 D. K. u) O一、长辈:族内叔父0 Z, N/ r( A* M) u! Y. P9 A
二、平辈:族内兄弟
$ a0 b# x: E6 S三、晚辈:子侄、孙、侄孙及从侄孙
7 Q% U. C) Y9 Z0 {第七章 业绍箕裘:姚景衡、姚莹与桐城派的发展
0 u. c" ]/ Y$ ^8 o. C6 H- F1 j' l第一节 姚景衡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k# K, s# d4 z% z6 Y
一、生平经历+ p4 a$ z5 |7 X! @
二、惜抱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 u4 M- n: m3 M) Z) V$ w p三、诗自达意与文有法度+ d, n2 b+ \$ B( _' y
第二节 姚莹“经济”说与桐城学风的转向
) L6 I- n) N! R& y: h: P一、“经济”说的背景成因6 J% d x) r5 ]+ g
二、为学“四端”说的内涵
6 W2 T, [$ D$ B0 A" `( p三、桐城学风的转向; l: ~* L2 g- c* L3 J( q# J) k" V
第八章 振起桐城:姚溶昌与桐城派的新境
* C, h* s" i+ x2 x" d$ b第一节 姚溶昌与曾国藩幕府
6 G; u8 A! @1 `! \. v T- a6 Z一、进入曾氏幕府# Z2 K- ^; O8 a$ h1 I4 C& E
二、师从莫友芝
+ g( c! L5 S2 h三、与幕府内桐城派文人的关系4 Y! }. G$ f! X, h5 I0 p4 l" Q' b
第二节 姚溶昌诗歌及其艺术特色
+ E0 k4 j( K+ f2 V一、乱世悲音与闲居清音2 ^4 x2 B8 ?/ u: \) O0 q3 j2 Q
二、创意造言,风格多样" \: J% E3 z( Z/ e/ K, V# G; p' n
三、诗学渊源,转益多师* ?! N% B4 u" Z6 b
四、振起桐城诗歌
( j+ v+ O8 U, r9 P: Y, b; G y第九章 守本纳新:姚永朴、姚永概与桐城派的转型
$ z9 g* o4 l; l- V+ S/ L# P4 n& M第一节 “桐城二妙”与晚清桐城诗学的新变. v' P z* v+ x7 r
一、创作本体论:才、学、境,构建文学要素
9 ]$ Y+ d* Y. N( C7 [- U! G+ J# [! p二、艺术表现论:重寄托,凸显主体真情, M) P9 X' o6 }6 f
三、创作师法论:宗唐宋,扩大取法对象5 w4 q x0 Y* r1 O+ M+ r1 Q
第二节 “桐城二妙”与清末民初桐城派的新陈代谢
$ y+ T# U/ N7 H4 ~- s, C% ~. D一、学术:汉宋兼综,西体中用
' _- `( k- G& R/ w二、文章 :经纶世务,因时救变
4 q) T# E1 W2 A) C, w$ S三、语体:由深变浅,由雅趋俗
9 y' y# a7 p7 s3 U四、姚氏兄弟抉择的辩证评价1 w; e- Z) x' l3 j
余论
Y8 E9 K1 L% O Y附录
" t5 r& _( U8 c" n6 d一、桐城麻溪姚氏世系简图2 Q. }) B2 _. l7 d/ ~ s
二、桐城麻溪姚氏作家著述简表0 L+ ]5 \ M( S! b( X
三、明清麻溪姚氏家族进士、举人表
8 [7 [) R& n7 h. v' O9 S6 Q参考文献) f- e2 ^4 H1 W$ ^! Z! \& F ^" o
后记0 F v8 h u$ A7 a( [$ {. @
" }9 ?5 N' k&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