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三公和永隆公到底什么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1 22:55
标题: 三公和永隆公到底什么关系?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2-11 23:08 编辑
6 N- c% j+ _' Y$ V- y1 [' c. V
8 J$ h. P- `2 _0 y, y三公后裔文贤公於乾隆年间始修,至嘉庆七年修完的三公后裔家谱,关于永隆公的记载为:
, a. f$ p& c# Q2 F. {3 r! ]" t, D8 ?) d3 Z, \. w
永隆:良珊公七代孙(永顺姚注:有谱记载为良能公永字辈后裔),生於明,住龙溪口,殁葬仙人山龙形。我族姚氏祠基即其子孙:国兴、国宁、国明、国□所施,娶周氏,子二:希圣、希贤。
* F" M: x a3 y
; x8 r3 E/ l8 T3 o% V( s其中有一篇国宁公所纂的谱序,原文如下:* d5 B( F. G7 r5 @: n, F4 j
/ I7 N Q+ }8 }+ B6 y
国宁公族谱序
姚氏族谱自序
粤稽帝胄之谱,演於天潢。士民之谱,关乎世系,其义甚大,所举匪轻,无非欲其正名分,定尊卑,而使世世无容絮也。故尧笃九族,而亲长之伦正,周不遗亲,而昭穆之序明。所以观全代之全伦。豈忍任后人之失纪乎?故欲定世系之传,必当从宗谱之序。谨按姚氏,固虞帝之后裔也。虞帝生於诸冯,局於姚墟之地,遂因以为氏。其后子孙或列士因以列族。更以分宗,支屬蔓延,而散处天下。随在各省,皆有族焉。仅述吾始祖良珊公,起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许家巷烂泥湾。明永乐时奉诏来辰,而迁於沅。国历多朝,人经数代,其间治乱相乘,沧桑几换,废兴存已,难於尽述,万历全盛之世。吾族人文标炳,耕读相兼,不改起祖遗谋之范。传至崇祯末年,兵火流离,吾族之众十存一二,迄大清定鼎,顺治之初,而我沅尚在清明混宇。至康熙元年,人民稍安,又因吴逆兵变,人雖不乏,终聚散无常,至康熙二十年来,宇宙清平,残黎復业。吾族教养生聚,渐次殷繁。揽经者,奉圣人之训,课农者,安本分之休。人文渐起,世业日隆,雖不能媲美於先人,而熙熙攘攘,纷纭错出,星分碁置,辉映后先,是人才之盛,为邦家所推重者。诚不乏人,□非先世之盛,而后启之昌乎。沿至於今,同源分派,人远世迁,苟谱书不作,安知祖宗之源?子孙肇分之地,也恐即邂逅之间,视亲族如途人,待同支犹异姓,而世系尊卑未免有冠履倒置之虞。予也有怀於斯,每同宗人族众,商之再三,故有难焉。年远迹更,正如杞宋雖存,文献伤其不足,犹幸族中所遗,各计其支,各详其字,或一支而全得者,或数支而失半者有焉。予雖不敏,委屈求详,考高会之,发脉察遐迩之由来,鞠子孙之分派,访之故老,参之传闻,草创成编,几经岁月,今以工竣告成。俾后人家藏其籍,展卷间,祖宗之昭穆,子孙之世派,森然目睫,任百世递迁,东西南北,而循流溯本,皆得根源历历。不致世系混淆,尊卑倒置,后世子孙能以修谱之心为心,则世守不替,宗风永振,不更千古为昭也哉。是为序。
旹
雍正七年岁次巳酉季春之吉 裔孙国宁草纂
越
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仲秋月十八世孙文贤参订
国宁公既然是永隆公后裔,为什么修谱时“仅述吾始祖良珊公,起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许家巷烂泥湾。”
/ g: t2 f, m1 U
-
QQ图片20190211225509.png
(121.29 KB, 下载次数: 263)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1 22:59
姚氏建祠序
祠在龍溪口凹上
聖主以孝治天下下,而追遠為先。盛世以仁育寰區,而篤親為急,我闔族蒙聖主之雅化,荷盛世之洪庥,業欲興仁,當思歸厚。粵稽姚氏,系虞帝之後裔,夏後代耕曆山,週末遷寓吳地,隋代宅于蒲阪,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盤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攜手望辰郡以爰居,寶磁三片各珍,原許符節有合,鼎足三區列勢,更期世系無分。一自我始祖良珊公,卜吉沅西,繼而先祖世泰公歸裏聯派,念矢一時,志篤萬世,奈後兵燹多故,聚散罔常,而族耗支蔓,星分碁置,相逢在道,不識親疏者固多,共處一方莫辨尊卑著不少。使於此而宗祠未立,溯淵源已無憑,世序不清,別倫常于何自,爰是約我同宗,建祠龍市,庶幾明倫有地,篤親者無不興仁,講讓有時,追遠者盡皆歸厚,植綱常於未墜,敦彛紀於不偷矣。是為序。
旹
乾隆四十四年巳亥歲季秋上浣十八代孫文賢謹撰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1 23:02
祠谱序 通撰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而尊亲端在乎敦本。祠堂者,汇族敦之一地也,祭会者,统众敦之一时也。第聚首所在,称呼问答,登降拜跪间,伦叙未明,昭穆莫辨,尊卑卑尊,不几灭裂倒置乎。顾赖有人焉。变理而挽回之,维持而鼓舞之,先贤世谱宗派之作作以此也。吾族肇自有虞,历至於今,年之远而又远,代之湮而又湮。间有传闻,不过畧纪载。明初永乐时,始祖良珊公,迁寓斯土,开基创业,后裔欲起而溯渊源,多有志而未逮。一自国宁公兄弟,矢志谱碟,创修本文,工方䢖而寿止。子孙善继其志,将龙市凹基,慷慨捐为祠所,学士公讳永邦者,不惜私囊,率众启宇,寝廟粗就,订以春秋祭期,祭未与而公先殂。厥子文贤任劳而承意续修。耑以谱碟为丞丞,留心搜访,矢志研求,矻矻於兹者,匪朝伊夕,刊刻一出,源流分明,承续书一,典仪周至,条诰谆详,是又得学士公,父子之继继承承,财力心思,莫和几费,此中变理维持之善,敦之一地一时者。将无时无地不敦焉。极力挽回,多方鼓舞,吾族顾重有赖於是人也。嗣是凡我族人,尽如其用心以为心,则世得其人,其时不废,其地日兴,文献之传,足之於今,徵之於后,非善继善述之望族也夫。
旹
乾隆五十六年仲秋上浣之吉贵州思州府廪生癸卯科副榜辛酉科举人第二十代孙通 沐手撰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1 23:04
总序 文贤 撰
姚氏谱派规条典仪总序
谱藏龙溪口祠内
甞读诗有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孝思一语,存为至德,圣道在焉。豈必达耶,即孝友而一家有政,维则一家也。发为至道,王业在焉,豈云近耶,即亲长而天下太平,维则天下也。但其中,有迫於性命之所莫巳,其自然也律以圣凡之所莫違,其当然也。揆於情理之不可不为,畏於典议之不敢不为,擬於势力之不容不为,激於分谊之不忍不为,其不得不然也。我族宗祠之建,历有年所矣,然必谱系明,而后族属有所攷,宗派订而后尊卑有所循。诰戒条例详,而和族睦宗,得以明礼让,祀典议则举,而蹈矩循规,得以正纲常,是皆伦常之要务,故祠建而诸事必备焉。备以事将备以叙,叙一事而诸事未叙,阅者议其简,以为简,而事事缕晰本末详叙之,识者将厌其烦,况所叙者,皆先人之所巳叙,再叙,反覆不巳,谆详且悉,后起者,局复多闹取厌乎。贤,叨合族之乐从,继先考讳永邦,字学士,巳兴未成之志,祠模粗就,遂与族众议及谱派诸条,索之家乘,访之故老,搜断残之简篇,综详畧之传记,参删补之遗籍,汇罗列之群书,揣古人孝思之所以然,而默会以后人维则之所同然,备诸事於一祠,更欲备各叙於一语,是则祠堂既建,而明所宜明,订所宜订,为详为举,皆所宜详宜举,亦欲维则古人孝思也。苟阖族永言维则焉,且世世永言维则焉,孝思一语,不彰明较著乎,即以是为一语之叙云。
旹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岁季秋月中浣之吉十八代孙文贤復撰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1 23:06
永邦学士公序
邦,劣陋不学而性嗜敦伦,笃族甄陶。圣喻,首二两条,恍於素性有勃勃焉,䌷绎第二条之笃宗族以昭雍睦,即尽首条敦孝悌以重人伦也。圣喻,广训有曰,宗族由人伦而推雍睦未昭,即孝悌有所未尽,可见先贤建立寝廟序昭穆、明礼让,用笃以敦行是道也,我族幸际。昌明日用周旋皆睿虑所详浃久道而不知为之恭。
录
圣喻,第二条,冠於篇首,合族有感激不鄙,建祠一举为任性之举焉,则浸渍於圣泽者渥也。
旹
乾隆戊戌孟秋上浣十七代孙永邦学士氏沐手撰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9-2-12 08:48
龙溪口姚氏续修族谱公序
3 T$ _! |( V/ ^. `! }
3 j( [. F+ V. L8 ~尝闻姓氏之有谱,犹水之有其源,木有其本,诚人生甚不容①己之要务也,况吾族之有谱有容己,于续修者三,何言之者?自吾国宁公辈以来,至于今历②,年九十有余矣,年久则人众,人众则支复,分支派复别派而昭穆,次序之易紊,亲疏同异之难明,诚有大过。于宁公时者,况其年刊谱版,又复雕敝朽蠹③,书缺有间乎,此续修不容己这一也。/ Y* d% J# p3 |+ Q+ e
二者,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贵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2 Y% }+ C0 A+ |$ G: {$ ~! p
三者,吾族徙居之处,莫文贤先生谱本所散之处⑨,偿续修糜意恐即携老谱而迁徙者,且睹⑩其谱内之载有吾谱原序而以吾永隆公为真出于矣,况迁徙而未及带谱者,夫至信非宗者,为宗势必不至,仅以同宗为非宗不止,此续修不容己之三者。1 J: T2 v! B0 J7 R4 Q1 o4 \
夫惟有三不容己,用是互约会议,装订簿籍,或任校对于川中,或敛赀⑾财于族内,或监工匠于早暮,或总绪务⑿于晨昏,劳廿余人之心力,荷两大支乐从⒀,阅六春秋而工乃竣焉。
1 P# W9 F% ^# R8 j1 ~嗟呼⒁!续修之举,缘于不容己,如彼其功之成于屡岁月,如此则后世子孙之不紊,本源之不失,宗支之不淆,固甚有赖于国宁公辈,而亦不能无资于吾等也,而续修焉,则幸甚。
/ x+ o' l8 q7 f! ^* P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季秋月这上浣总理续修诸务十四代孙逢纂豫续修诸首领校刊。) S5 W3 q3 y% Z8 t1 b
倡修总领若干人(略)⒂。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9-2-12 08:52
这才是正宗的永隆公谱序。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2-12 10:44
; Z8 C6 \# o M# e# L湖南新晃永隆公和良珊公(以下简称两公)的裔孙常为争论字派,尊卑称呼不睦,甚至相互诋讦。例如:良珊公的裔孙诋讦永隆公为“引来公”;永隆公的裔孙诋讦良珊公为“扛伞公”,对此,两公的裔孙要求查证两公间的关系并套查字派和世数,以解两公裔孙无谓之争。为此,经良珊公裔姚正(绍)凡,永隆公裔姚芳烊共同考核两公族史,字派和世数,现将查证资料简录下:
永隆公生于元顺帝甲戊(1334年),于明洪武丙子(1396)年应明太祖诏,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对岸乡迁来沅陵,征剿南蛮,抚边有功,官升御史,致仁籍沅而造家于晃县龙溪口。良珊公生于元顺帝壬辰(1352)年,于明永乐丙申(1416)年,应明成祖诏,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迁徙来沅,卜居沅陵一都灰窑长平,复迁芷江岩子坪。从两公宗族谱系四十世定典公查证,上系四世皆单传(详见姚氏宗族谱系表),唯定典公生六子,即总荣,总华,总富,总贵,总福,总*。永隆公之父为“荣”,良珊公之父为贵,两公实属堂兄堂弟关系。从两公出生和分宗来沅时间查证:永隆公比良珊公大18岁,永隆公比良珊公来沅早二十年。从两公分迁住址查证:两公都是从江西南昌丰城县相迁而来,只不过是乡村地名小异而已。
查证结论:
两公同为姚氏宗族谱系四十二世。据此等等,足可化解两公后裔之嫌隙。
注:两公关系考校人,良珊公裔六十五世孙姚本谦。
一九九四年
——————上传人:永隆公六十世孙廷字派建军
国宁公是永隆公后裔,他的谱序是雍正七年1729年,为什么认良珊公为始祖?比正宗的永隆公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谱序早88年。永隆公什么年代的人?最早记录他生殁年代的资料出自哪里?
本谦公1994年的考证资料出自哪里?永隆公最早的谱序是哪年的?
" \' s5 x& A$ V( C. P7 c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9-2-12 14:32
回永顺姚:
8 B5 p+ y* q* ]3 i- M, H- s1.永隆公谱没有你上传的带“仅述吾始祖良珊公。。。。。。”一类话的这个序,我们并不知道国宁公认了良珊公为祖,至于在你们谱里有只能借用我上传公序的一句话“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
0 }7 A: d8 v, `3 {( E# N1 r2.永隆公什么年代的人上一帖有了,你们文贤公乾隆年间修谱把我们永隆公当成你们七世孙,我们后面嘉庆年澄清符合时间逻辑吧?
) f9 v2 m0 g* Q* Q: o; O+ x! I% k3.家谱资料历经几百年多有缺失,上世纪90年代湖南怀化市新晃县与邻近的贵州玉屏县永隆公后裔组织第四次修谱,姚本谦作为贵族的见证人记录入当时的谱。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9-3-7 15:25
- W7 D9 ~' J2 R8 `. J1 h 永隆公和良珊公这世系和关系都很复杂,我倒是看晕了
,能找到那么多资料并加以解释和说明,真是辛苦你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8 16:01
: m+ R. x1 k( A0 `+ x$ l Q, @, p/ j1 X新晃县与邻近的贵州玉屏县永隆公后裔组织第四次修谱——你有此谱?你可简介此谱?
1 A4 N/ ?1 h+ u4 s/ P$ n: c姚本谦作为新晃良珊公派姚族的见证人记录入当时的谱。
: R V$ J" o5 d: `7 U0 o. f4 e/ O% d k! D/ X/ M
8 ^# ^& ]7 W7 R- j1 e贵州玉屏县永隆公后裔在玉屏哪些地方?有多少人?
7 J- @' n* L! D: v
- x) g) x+ ?1 i, e0 C' m" D
+ e" Z5 [3 n# _- B. _1 d0 w: x5 o% U8 o; l! n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8 16:29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3-8 17:22 编辑
! i' w1 ^6 c5 _/ L( o8 N8 l# x0 X" @# A5 `6 G
我也是近期整理文贤公版本的家谱才发现这些问题的。
+ \; i% @: `- F6 j* l. ]9 D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8 16:43
永隆公后裔清嘉庆二十二的谱序有同于灵源姚氏家谱《汴梁派存疑》,但《汴梁派存疑》根据一些文献得到了证实,如:姚锡墓志铭、运属姚公伯武墓志铭及姚勉集部分文章。5 A5 }+ ]9 s& Z8 O: k
永隆公后裔新谱载明洪武年间来湖南,不知是否还有更早的谱或谱序?也很想知道本谦公作证的依据来源,以解心中疑惑。0 C& x; b' \; A/ G3 n5 G6 {9 y& F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9-3-8 18:50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19-3-8 19:02 编辑 . @$ Q5 z$ I/ W$ H
9 k; N8 f, u _& i
好!三公谱系以及和三公谱系扯上关系的支系开始清谱,是好事。' T9 |7 x: c6 v3 d4 O3 s
作者: 姚荣玟 时间: 2019-3-18 21:09
V6 Q2 H% M: w1 f2 F这么说来,你们的关系弄清了。值得祝贺!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21 18:48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3-21 19:26 编辑 % V' |; K) }% g2 u, c6 B; j& f/ ^
k0 m5 T6 ]4 s3 n% e
文贤公版本的家谱
! T9 g! D) i8 ]) e5 i' T5 X4 R
-
IMG_20190321_192519.jpg
(249.46 KB, 下载次数: 390)
-
IMG_20190321_153045.jpg
(236.95 KB, 下载次数: 410)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21 20:19
姚大榜,字必印,号占彪,1882年生于湘西晃县(现新晃侗族自治县)方家屯乡杨家桥的牯牛溪。6 a' `, h8 P D5 l3 u; G s
) g$ h5 @3 |+ Y) ^9 Y, P
0 m- U9 Y7 Y; \8 ]$ M! f0 `1 p
永隆公后裔字辈:
$ D" e3 M, u" O7 t* @永希大定宏,文在启名光,国世仕朝邦,德必应廷芳,贤才升佐理,宗惠象天长。5 c" t' |3 n% Y. E; y' p( Q) P
姚大榜父亲姚德钦,儿子姚应科
$ _2 l8 x9 l9 D( f) D. `9 h姚德钦-姚大榜-姚应科/ g" Q' u: Q- |5 \" H8 ~
永隆公生于元顺帝甲戊(1334年),于明洪武丙子(1396)年应明太祖诏,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对岸乡迁来沅陵。9 b+ y7 u2 e; `* j9 }
- h0 k! \1 q% ~0 _1882-1334=548 D% g/ k& P: @: u$ R
按字辈算,姚大榜是永隆公17世孙。548/17=32.2年1代人。
0 }; s% ` D5 f: \8 g; {; n0 j
$ e' \" \9 V% _) P. d三公之良能公生于1350年,我村姚氏始迁祖明华公是良能公17世孙,清朝康熙年间出生,与永隆公17世孙相差200多年时间。* t1 | v( ]; `2 P( ^ V
% @+ V x6 W, s) M: Z3 z2018-1350=668' K) E- A& u0 ]# e& S
668/28=23.8年1代人。, y+ `0 \" I5 a/ u
三公后裔28世伦字辈,比较普遍的字辈。3 }( @7 @; U& A
! f0 j3 g k7 _, M c' O o
按目前信息来看,永隆公比三公之良能公大16岁。
R& U% Z2 C6 U- e( P
; w+ D( O- x! f" Q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9-3-22 09:19
荣珑满公,我们永隆公以下的世系脉络很清楚,但永隆公及其以上的根源有待探究,现在的现实是从江西到新晃再发散到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无不与三公后杂居一起,才造成混乱,确切的说是三公支之乱的影响造成复杂化。, l) @$ l) r% P V8 L
永顺姚宗亲,再严谨的构思还是以事实来证明,你上面的计算只是在人的世代传承后的总结、参考,并不是一个数学公式并由它来对人的世代传承进行精准定位。你的探究精神我很敬佩,你我两支的纠葛上面已经有序澄清,但我认为这不是重点,我的重点是理清永隆公其人的根源及其后裔的来龙去脉,而你们三公后要弄清的问题应该比我们多吧?
作者: 姚荣玟 时间: 2019-3-22 09:49
8 c- p2 c4 E6 d; e: E1 p( L/ _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22 10:37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9-3-22 10:43 编辑 2 E9 q2 I' e# i! D: w
) T* M5 K/ {3 m从97年的永顺县《姚氏族谱》来看,有几支姚氏跟了良能公后裔字辈,永顺县姚氏97年修谱,把跟了良能公后裔字辈的支系表达得很清楚,看谱的人都能看懂哪支是跟派的。你说的,确切的说是三公支之乱的影响造成复杂化。三公后裔支系明白,字辈清晰,到底是不是乱,我还没仔细研究过。我看到的是历朝历代姚氏宗亲抱团发展的情景。
: o2 n9 E' c1 Q$ ~- i, H% X& q
% j. i( d3 }5 }/ ~( X8 K: }2 c我关注的其实是:后面撰写谱序推翻前面的谱序的依据是什么而已,本谦公1994年的考证资料出自哪里?
* O& E- ^! ?2 h) w6 N' s# B0 V: o! X9 h G0 O3 h. I
你回了几个贴,我问的一个问题也没解决。
( w! ^; q" ~& i( I7 O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22 12:48
自吾国宁公辈以来,至于今历,年九十有余矣,年久则人众,人众则支复,分支派复别派而昭穆,次序之易紊,亲疏同异之难明,诚有大过。于宁公时者,况其年刊谱版,又复雕敝朽蠹,书缺有间乎,此续修不容己这一也。% w8 S% N" O W
作者: 姚俊兴 时间: 2019-3-22 13:27
越辩越明,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9-3-23 20:23
本帖最后由 403875998 于 2019-3-23 20:26 编辑
3 s) D. {/ g" d- ]( O9 P7 P; j
, ?" b. w5 x7 E5 L 二者,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贵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
}6 J- d; W0 I- @$ {" S5 f* w 三者,吾族徙居之处,莫文贤先生谱本所散之处⑨,偿续修糜意恐即携老谱而迁徙者,且睹⑩其谱内之载有吾谱原序而以吾永隆公为真出于矣,况迁徙而未及带谱者,夫至信非宗者,为宗势必不至,仅以同宗为非宗不止,此续修不容己之三者。 说得够明白了,怎么就只看到其一看不到其二、其三呢?; K6 f0 _1 E0 [7 _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