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s6 t) m( p2 ~9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专家学者对汉代苍梧郡广信县的治所地究竟在何处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i( M3 G1 r) `% r. P9 j/ v+ E 5 J! w$ E- H- T& O6 `& I 汉代的苍梧郡治广信县治是在漓江入口处的梧州还是贺江入口处的封开?尽管两地仅相距25公里,但双方仍各执己见。梧州说的理由:一是历史上一直记载苍梧广信在梧州。如《旧汉书·地理志》记载:「苍梧,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治,隋立苍梧县,于此至郡。」二是漓水关的所在地。《汉书》明确记载:「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载:「漓水关,在府(梧州)西南,汉志苍梧郡有漓水关,即此。」漓水关作为汉置的重要海关,是苍梧郡治所地的重要证据。三是苍梧王城的所在地。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梧州府广信」条中也记载:「城邑考,府旧城(广信)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为广西最早建立的王城。四是留存士燮故居遗址。士燮字威彦,交趾太守,苍梧县京南镇有士燮故居遗址,在附近桂江山崖上留下有「汉士威彦先生故里」石刻,还有尚书庙(大人庙)和尚书学堂遗址。五是秦汉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如梧州出土有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铜仓、汉代羽人铜灯,二级文物战国大铜鼎,西汉陶窑遗址,等等。六是现代权威出版物的记载。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辭源》,在「广信」条中明确记载:(广信)「县名。汉元鼎六年置,为苍梧郡治。隋开皇十年改为苍梧县。唐武德四年置梧州,为州治。即今广西梧州市。」不仅历史上诸多文献不同版本的书籍这样认为,甚至于今天的互联网绝大多数网站都持这样的观点。 - ~/ |& {5 J5 R7 B . W* R7 a- W5 O 然而,近年来有封开学者提出广东封开县江口镇是汉代苍梧(广信)治所地的新说法,封开说的理由是此地发现了二颗14万年前的人类牙化石,发现「三陈」之一的岭南经学大师陈钦将军博士墓,还有「广信河」等以「广信」命名的文化遗存,潇水-贺江通道沿线汉代设置的县城较密集等。为此,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号召下,广东一批专家教授多次集中在封开考察,连续召开了几个研讨会,把封开定位为「岭南古都」,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广信文化」的规划设想。 2 C6 ?4 S7 U# O, ?# D( o K; d( k* a3 @- i8 ^2 j! | 尽管梧州和封开说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然而,著名考古专家、广东省博物馆原馆长杨式挺研究员认为:「梧州市发现的两汉及晋南朝文化遗存当会比封开县丰硕,特别是梧州市发现的这个时期的文物中,有数十件被鉴定为一、二级珍品。如果把这些重要文化遗存与汉代至南朝的广信县县治所在地联系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梧州市比封开县具有更多的优势。 : w7 m. u6 m+ K9 n7 v6 L) | $ Z0 r. [3 f5 b2 W5 Z 历史上,汉代苍梧郡广信县的治所地曾经在介于桂江与贺江之间,即梧州和封开两地之间变动。如在隋大业初至唐武德年间,苍梧郡曾经移至广东的封开县。只是郡治县治在梧州的时间长得多。 . c5 z2 m9 _0 Q& I $ h* Y6 o* b! M- y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强调指出;「如果说黄河文化的始祖是黄帝,长江文化的始祖是炎帝,那么,珠江文化的始祖则是舜帝。为什么?因为,在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祖先——三皇和五帝中,只有虞舜到过中国南方的珠江流域地区,并且在这地区逝世,而又葬于这地区的『苍梧之野』。 同时又说:「梧州是古广信所在地,是古苍梧文化的中心地,自然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 c8 R" I2 G- f j& p& ? : O- w5 u+ x( k' Z4 d8 n 由此可见,舜帝和苍梧文化在梧州乃至广西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广西开展「龙之旅寻根游」极待开发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4 I7 \, u0 c& B2 F9 C, X) U " X* c& p9 g8 k3 C% Q3 P三、「舜帝·苍梧文化世界」景区7 M, R/ B0 Z+ e% x5 M4 h9 p( p! h
/ e) ~ H' R ?! Z3 R$ W2 O r
史实是重要的,然而往往是宣传、包装更为重要。因为在这个读图时代,现代人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历史,往往是通过媒体、影视文学作品,特别是通过文化遗址景观,即文化旅游来了解历史的。如云南丽江古镇,是众多寻幽探古旅游者考察民族文化的首选之地。广东封开县建设「广信文化园」,再现古苍梧(广信)的辉煌。梧州建设岭南骑楼城,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对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P3 D O: W4 i7 [/ F y- U) ^5 A b' W; s* N
舜帝因苍梧而伟大,开拓岭南功不可没;苍梧因舜帝而精彩,接受中原文化得风气之先。舜帝是苍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苍梧文化的内涵很深,人文精神很丰富,而且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源文化。因此,提出在白云山建设「舜帝·苍梧文化世界」景区,进一步整合八桂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显然,同时打造舜帝和苍梧文化两个品牌,比较起单独地打出其中的任何一个品牌来说,竞争力会更强,影响力也会更大。 0 L' W/ @7 G9 x; r' H9 Y B: O 9 z% m! S5 O6 B7 `; O 设想中的「舜帝·苍梧文化世界」景区由苍梧塔、舜帝园、苍梧名人园、苍梧书院、报恩园、冰井园和龙泉飞瀑等几个主题园区组成: 6 j! o( B5 u5 y" K8 n
——苍梧塔。在白云山最高峰建设苍梧塔,便于登高揽胜。 + _7 X9 I7 G. u7 b( o7 w
l: ~; n) l* Z4 L——舜帝园。历史上梧州曾于唐代在白云山建有舜帝庙。据《苍梧县治》记载:「虞帝庙在大云山(白云山)麓锦鸡岩西,城东四里许。」梧州的虞帝庙是舜帝南巡路上最早建起的舜庙。这样,在白云山恢复重建舜帝庙是顺理成章。在舜帝园内建舜帝庙、虞舜纪念馆、舜帝青铜像和「苍梧之野」浮雕等,可供人们及海外游子祭拜和瞻仰。 ; w/ v( H8 V& g7 q& S. T ^. v1 K) S4 O3 q) h8 U
——苍梧名人园。苍梧名人园由苍梧名人馆、名人雕塑群、苍梧状元牌楼等组成。苍梧名人辈出,如龙母、赵光、陈钦、陈元、士燮、牟子、元结、吴廷举、袁崇焕、李秀成、陈玉成、马君武、李济深等,还有旅梧名人鉴真、苏东坡等;其重教思想影响了整个岭南学风,并孕育了两广状元17人,包括「三元及第」冯京(藤县)、莫宣卿(封开)和毛自之(富川)等,他们与古苍梧地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4 e) @0 c' k0 `8 k- _
——苍梧书院。苍梧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是岭南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有「经学远在苍梧」之说。在书院旁建苍梧碑林,可欣赏到众多历史名人咏苍梧的诗词以及书法作品;还可以在书院旁设立茶道和秦汉古风表演等。' ]# o8 w6 ]( w' z/ Y
" U4 H" j# A6 x. N- G
——报恩园。园中有由佛教协会募捐善款在白云山麓易地正在重建的四恩寺,是梧州最大的佛寺,意在报天地恩,国家恩,父母恩和众生恩,以祈求安居乐业,保佑人们福祉。在园内树立牟子和鉴真塑像,牟子是苍梧人,所著《理惑论》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鉴真曾经到过梧州光华寺,他们都是与苍梧休戚相关的佛学大师。 " {% r4 t8 L) {" y4 {1 y/ N
3 @' o u# G3 D0 v* @
——冰井园。唐代文学家元结曾任容州刺史,将梧州东门白云山麓发现的清泉曰冰井,并在井侧建冰井寺,写有《冰井铭》:「火山无火,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于泉上,彰厥后生。」 在冰井园内挖掘古冰井,重建冰井寺,重新装修冰泉豆浆馆,再配套建设商业购物休闲景区。 $ @, o6 N, C+ Z1 Q& o, s! \/ m0 g 8 H4 k4 k" k, ^: s0 p2 f. {4 C——龙泉飞瀑。白云山下有龙泉瀑布,瀑布下有小溪潺潺,景色清幽。4 a! Z- H2 i0 M
2 }( x/ ` c: p. {
「舜帝·苍梧文化公园」的市场开发前景看好:一是满足祭拜舜帝、寻根祭祖的需求。此地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发祥地;历史上曾经有舜帝庙,并有名人诗词作证,祭拜舜帝始祖顺理成章;与港澳距离近、交通便利,有区位优势等。二是倡导尊师重教、好学上进的学风。有苍梧书院、苍梧状元牌楼等,满足人们望子成龙的心愿。三是提供认识历史、传承文明的课堂。供人们了解、认识舜帝和苍梧文化的丰富内涵,传承其人文精神。四是打造登高望远、探古溯源的胜地。白云山环境幽雅、古树参天,山下有龙泉飞瀑,登上白云山、可以一揽众山小。 " i3 e0 ~# J/ d
9 |' n0 Z5 W& e( G 「舜帝·苍梧文化世界」融知识性、历史性、溯源性、休闲娱乐性于一体,突出了舜帝在开发岭南地区的重要作用以及苍梧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倘若该项目方案一旦得以实施,那将是梧州旅游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登白云山,可以沐云海、祭舜帝、瞰苍梧、饮两江。不仅会进一步丰富「龙之旅寻根游」的内涵,而且还会给梧州乃至西江中部地区及两广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发展的契机。并将以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知识娱乐相得益彰,溯源祭祖长盛不衰的优势,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西江沿岸最亮丽、最有特色的城市名片,成为岭南历史宗教文化游的重要标志性景观。 ) F7 I# i/ T B# b. D. q%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