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龙溪凹姚氏族谱》平议 [打印本页]
作者: yqllz 时间: 2018-9-25 08:36
标题: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龙溪凹姚氏族谱》平议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
——《龙溪凹姚氏族谱》平议
2015年底QQ信箱中偶然获得“龙溪凹姚氏族谱、祠堂”影印件,有明清序言多篇,内容庞杂而丰富。其中追寻唐时龙溪天宝姚氏先祖故事,盘旋环绕,不费一定精力梳理、推敲,则很难悟得真铨。兹不揣固陋,姑予分析平议,对福建漳州、湖南辰沅姚氏宗亲追寻开基肇姓初祖,或有裨益。
一
《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一》“姚氏建祠序”云:“龙溪凹”姚氏“···隋代宅于蒲坂,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盘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携手望辰郡,以爰居。宝磁三片各珍。原许符节有合,定鼎三区列势,更期世系无分。一自我始祖良珊公,卜吉沅西,继而先祖世泰公,归里联派,念矢一时,志笃万世。···爰是约我同宗,建祠龙市,庶几明伦有地,···讲让有时。···”落款“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岁季秋上浣十八代孙文贤谨撰”此序所述人(良珊、世泰)、物(盘、宝磁)、时(自隋、唐初、两宋、大明)、地(漳州、漳市、洪都、辰郡、沅西)故事,本文夹叙以飨。
二
《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二》首篇“姚氏谱传”讲述自帝舜肇姓至荣公世系。
荣公之前,依谱,大体世系是:后汉姚伷,武康人,···姚僧坦生姚全、姚察;姚全生懿,懿生元之(崇);察子姚思廉,思廉子璹,姚璹孙姚南仲(原注:唐代宗广德时生),南仲孙姚勗,勖孙洎,洎孙顗,姚顗孙姚坦(原注:后周世宗显德中生),太平兴国八年(983),为益王府翊善。这段记叙,看似世系联绵,却扭捏紊乱,稍有姚氏族史知识者,不敢认同。我亦无暇矫正。权且参考清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以及新旧《唐书》,简述南仲世系:南仲生于开元丁卯(727),官右拾遗、太子太保,贞冠十九年(802)卒,祖玄,烈考发,子衮,孙康,康字汝谐,元和十五年(820)进士。南仲乃姚璹九世孙,龙溪凹族谱却误作三世孙;且将同辈姚勗列为“南仲孙”,明显与史不合;至于列勗、洎、顗、坦为其三、五、七、九世孙,亦有待稽考。
三
龙溪凹谱将姚坦列为姚南仲九世孙。按通常25年为一世匡算,九世225年;南仲生于公元727年,姚坦生于公元952年前后,相当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与龙溪凹谱记姚坦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中生”,误差不大;所记叙“太平兴国八年(983),太宗以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其官爵、故事,与志史无异。惜姚振宗《姚氏百世源流考》记叙“京兆派”辍笔于姚察十一世孙姚康止。笔者手头尚欠姚南仲四世之後资料,故不敢贸然判定姚坦即是姚南仲後裔。姚坦性刚不阿。益王好作假山,坦谓“血山”,对王“检束不得自便”。王称“疾”,太宗赵匡义“杖乳母”。但序文评说姚坦“其忠良正直,略无隐讳”後,笔锋突然一转,突兀一句“其後裔匿迹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并紧接畅叙:“及姚荣出,偶因夜游,忽见有明珠从所住天宝山中飞府城东北、九龙江内。随往看时,但见江水深碧,果有宝珠光现,因乘小舟于江心,以手捞之,宝珠不得。一线光影移过江边。仅得八方炉子一个。携归,延相玊(恩健按:按原文)者视,为八宝磁炉,又名皮玊花盘,因珍藏之。后而流寓江西焉。此一脉本支之不紊也。至于旁支分派,远而期、伷,近而坦、荣所分者。由汉而还,不及絮纪。晋唐以下,代多名人。就其见闻确征者,约略纪叙于中,以备参考。”这种“笔锋突然折转”“及姚荣出”,以神话偷梁换柱将姚荣组接入姚坦世系,掩盖其不知唐初至北宋一段历史、族史;盖欲接“姚思廉之後”,实妄也。
关于一段“明珠”神话,见于清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地理·天宝山》:“···宋时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貢,因名。”宋·王冕作《漳州进珠表》云:“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春,冕自庐陵移典是郡。越明年三月,龙溪属邑民邱,于九龙江网鱼,得珠一粒,围阔三寸七分,中有小珠七颗,如七曜,次如七曜者,不可胜数。县不敢留,条。珠之始于郡,冕熟而视之,殊大欢休。即日召厥属验之,复相称庆曰:‘夫珠至宝也。’···于是列表以进,寻奉敕书以旌至宝。···”。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春,渔人邱于九龙江打鱼得一巨蚌,老蚌生珠无数。时邑令王冕具表以貢。既见志史,当有此事。但至“龙溪凹姚氏族谱”衍为姚家一段“史话”,蒙以神话色彩,其之旨意昭然:“唐初住在漳州”之“龙溪凹”姚氏,至大中祥符年间,仍住在漳州九龙溪畔;大中祥符人姚荣,在此蕃衍生息,其“後”有一支分析江西。" g9 q% p- [6 l1 I, S% F+ }
但神话色彩,虚实交错,模糊概念,令人一头雾水:; S( a) a( m1 Z. v% w) \
姚坦与姚荣相隔几代?按“龙溪凹谱”,姚坦生于后周显德年间,姚荣生活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相隔六十年三代。姚荣与其“裔孙”良能、良德、良珊“三公”相隔几代?“龙溪凹”谱记,明永乐年间“三公”迁江西,则可知相隔四百年十六代。十六代谱中全部断档,如何接?
) S/ ]8 A' v' D* q 按,《漳州府志》所记载“明珠”朝代,推测姚荣生于大中祥符之前,约略北宋初期。既不详“唐初住在漳州”人事,又罗列汉唐之后名人众多,谓“此皆炳炳史册,近则祖于坦、荣;远亦宗于期、伷。”又安能接续世系?如此以神话过渡时空、世序,于史无补。姚期、姚伷,汉时人;姚坦、姚荣,宋时人;独无唐时人,独无“唐初”人,岂不令人疑团难释?窃揣测:时至明末清初,七八百年繁衍、迁徙,裔孙淡忘族史,最终只剩一句“唐初住在漳州”流传一代又一代。七八百年间三十几代先祖,若无族谱记载流传,确实无法靠人脑记忆流传,至多流传模糊概念,诸如“唐初住在漳州”、“跟陈元光来的”、“随王(审知)入闽”、“唐末来闽东”等等。
类此情况,非独“龙溪凹”姚氏如此,八闽乃至中华诸姓,无不皆然。然则,清乾隆四十四年姚文贤纂谱寻祖,从帝舜直至姚思廉、姚南仲、姚坦,盘桓迂回,不知南箕北斗,不可谓不认真,不可谓不辛劳。问题在于姚文贤摸到牛鼻“唐初住在漳州”,却未牵住,走错方向;从姚坦、姚荣倒推到姚思廉,抱住不放,以大量篇幅畅叙姚思廉之後至“荣出”接“三公”。谬误寻祖,大错铸就,尤须解铃。系铃人远矣,三百年后今人我等,宜共解之。
四. j+ K H& |" M& C/ x! U6 o
“龙溪凹姚氏族谱”记:“永乐十四年(1416),奉旨征各处核实民户、财力俱备者,适辰州安插。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应诏来辰。良能分居沅陵四都···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因将荣公所遗八宝磁炉分作三片,以天地人为记:良能执天号,良德执地号,而人字一号,即良珊所执也。···良珊,元顺帝至正十二年生(1352),宣德癸丑九年(1434)迁沅烟岩子坪住···生子千邦,···(千邦)生子二,名姚泰、姚经。后因订派,乃为世泰、世经。世泰,永乐庚子(年生)···世经幼亡···(世泰)死葬老坟侧右,···子文献,号君赞,正统庚申五年生(1440)···”“因将荣公所遗八宝磁炉分作三片,以天地人为记”“三公”各一。可见,“三公”祖自“闽省漳州府城西北天宝山住”,迁辰沅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滥泥湾”,谱中明瞭,毋庸置疑。3 @. e- s. i8 e+ N) [3 J) D; S
五
兹再回前述,仅就《龙溪凹姚氏族谱·卷二·姚氏谱传》中阐述姚思廉行实中夹叙一语作一番分析。其语云:“···太宗置弘文馆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思廉···成父撰《梁》《陈》二史业。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当唐高祖兵入城时,思廉端笏正坐殿栏(槛),厉声曰:‘尔曹不得无礼!’”
这显然将姚思廉历史嫁接一番,谓姚思廉“迁福建漳州,住在孝贤坊下里”,又将唐高祖李渊灭隋得姚思廉故事佐证其气节;全然扭捏杜撰,只为说明“唐初住在漳州”者是姚思廉。姚文贤苦心至极。姚思廉历仕陈、隋、唐三朝,成父姚察之志,继撰《梁》《陈》二史大业;后为唐太宗朝“十八学士”之一,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赐爵丰城县男。贞观十一年(637)卒,李世民下诏谥“康”。《旧唐书》称其先世浙江吴兴武康人,陈亡,随父迁关中,为雍州(今西安)人。姚氏族史称其为“京兆万年派姚”。
8 u2 _3 Z2 f3 R( v6 c/ ] 志史未见记载姚思廉曾涉足八闽一步半寸;龙溪凹“姚氏谱传”谓其“由蒲坂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显然臆造。究其因,盖不知“唐初住在漳州”之开族肇基始祖名讳,而以大体时段之名人推测、组接。其作祟者乃虚荣心,攀慕名人以增光増粲。各地诸姓族谱常见,非独我姚氏。然则,唐初姚氏入闽者谁?“唐初住在漳州”“迁福建漳州,住孝贤坊下里”之姚姓者又是谁?惜姚文贤摸及牛鼻,却未牵牢牛绳。+ e+ V& d1 D7 d
六
查福建诸版省誌、漳州府志、云霄厅志以及台湾氏族志,均记载姚氏入闽最早见于志史者,是唐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入闽镇压“蛮獠啸乱”之“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姚姓“府兵”。斯为唐初,见于志史。姚文贤纂谱于乾隆四十四年,可能未见明弘治《八闽通志》、康熙《漳州府志》,以致不知有陈政率58姓南下镇压“蛮獠之乱”,中有“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其麾下姚姓“府兵”,却误认“唐初住在漳州”始祖为姚思廉。
志史均未见有姚崇、姚思廉本人及其後裔入闽确切记载;姚氏族谱记载,多为攀龙附凤、点缀门面而已。见于姚氏族谱记载姚氏入闽者,有“避黄巢乱入闽”“为侯官尹”之姚天明及其堂兄姚凤,有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入闽东任“盐铁副使”之姚廷义。此三人者,入闽均在唐末,离唐初约有两百年之遥。“龙溪凹姚氏族谱”罗列汉唐以来姚氏名人望族琳琳琅琅,面目各具,宗派殊异。唯独不明“唐初住在漳州”姚姓名人、不明自家显祖。亦难怪,自唐初至明初,七百多年;至清初,近千年,年湮世远,族谱不存,族史淡忘,传说纷呈,讹说敷衍,神话怪异,最终只剩此一句“唐初住在漳州”,势所必然。( o! W0 f; g6 p! M5 d, J
以不明始祖故,偶见某地“姚姓入闽始祖”即信以为同宗,纳头便拜,误认为祖,“一把香插错香炉”,亦非鲜见。( l% Y9 p7 e! V
七
唐初福建龙溪隶属漳浦,陈元光立郡奏准后,辟漳州府,府治从漳浦移龙溪,即今漳州。陈元光遂为民间拥戴为“开漳圣王”。推敲“龙溪凹姚氏族谱”所记,并依福建省志、漳州府志、云霄厅志、台湾氏族志等志史记载,姚氏入闽最早者,是唐初“府兵队正”姚廉洁及其麾下姚氏“府兵”。
以“龙溪凹姚氏族谱”所记、所挂姚思廉之後,了无蛛丝马迹。姚思廉隋唐人,姚廉洁稍晚,可能生于贞观中叶,时姚思廉已作古。广西今人姚耀宁《姚氏历代人物传略》谓其隋末应征作战,似误;而记叙姚廉洁随陈氏父子入闽开漳,“为姚姓最早进入福建发展的开拓者”,无讹;谓其乡贯“光州固始”,符合陈政率部南下3600名“府兵”乡籍吻合。寿州、光州与姚思廉雍州,分属两地,安可同地、同日而语?唐初,姚思廉及其子孙何曾入闽?恩健迄今收集八闽姚氏族谱五十本,未见有此记载,即便臆造传说。可见,谓姚荣、“三公”是姚思廉之後说,不能成立。因以推断龙溪姚氏“唐初住在漳州”者,应是唐初姚姓“府兵”,绝非姚思廉;盖此说符合历史,符合逻辑。至此,柳暗花明,水落石出。
八
台湾姚昶在其所著《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四川威远姚氏宗谱八二——一二0世世系图”,将“姚荣裔孙: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挂于莆田姚天明七世孙朝璋之後,误。姚思廉五世孙崇桂、绩。崇桂四世孙孟瑜,即莆田韶溪姚天明父;绩四世孙南仲,“龙溪凹姚氏族谱”记南仲裔有姚坦、姚荣。固然同出姚思廉,派别不一(依龙溪凹谱)。且南仲、坦、荣均非“唐初住在漳州”者,姚思廉唐初未曾入闽,而南仲、姚坦亦未见志史记载涉足八闽。台湾姚昶未深考而轻率认定,有欠严谨。附叙备考。
福州琴亭瓮翁斋 姚恩健 2018/9/19
作者: yqllz 时间: 2018-9-25 08:48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8-9-26 21:53
本帖最后由 姚紫洪 于 2018-9-26 21:58 编辑
! V! x# }0 v5 ^& D6 ^0 A/ w
9 M z7 C; A7 ?% A. G7 }$ M 向恩健老学习!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8-9-26 21:57
为恩健老研究家谱的精神点赞!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8-9-27 15:32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8-9-27 15:34 编辑
) i' X" [, J7 T9 Y2 Z1 |% ]$ j: i
粵稽姚氏,系虞帝之後裔,夏後代耕曆山,週末遷寓吳地,隋代宅于蒲阪,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盤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攜手望辰郡以爰居。+ d" G5 e) I& f6 F: c' W! t( y
4 V" ?+ i* S# q P3 e u4 Y
乾隆四十四年巳亥歲季秋上浣十八代孫文賢謹撰8 C; \9 h3 e. c: \; t& e
2 N7 s% F/ y1 \* U; ]7 B4 F
谁(哪只姚氏)周末迁居吴地?谁(哪只姚氏)隋朝时期住蒲坂?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9-27 16:26
8 _5 ], }9 r) A' h4 B+ V3 s/ ^+ s你知道此新晃龙溪凹姚氏族谱?
7 W6 `3 p$ i4 y( y$ F$ g2 \本想为此谱立一条目和条文,因未见全谱或未了解此谱基本要素,未如愿。
+ q8 S# [9 l5 Z* T# s9 ^: U
2 s( L! R' h# I1 x6 }8 L: p封面题:“敦伦堂梓行 龙溪凹姚氏族谱 版藏龙溪凹上姚氏祠内”
5 a5 {: J+ r# Z6 \内含“乾隆四十四年巳亥歲季秋上浣十八代孫文賢謹撰”之序; J$ E+ Q, |& n e4 v* W
' o' x$ \1 M/ e s' o' @" C# M
——粵稽姚氏,系虞帝之後裔,夏後代耕曆山,周末遷寓吳地,隋代宅于蒲阪,唐初住在漳州,有宋聿興,持盤向洪都而胥宇,大明定鼎 攜手望辰郡以爰居。$ `' x% ?0 `/ |1 a. }' T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歲季秋上浣十八代孫文賢謹撰
4 Q6 `2 z! I+ e7 i3 ~0 Z s# l% A, ?# e0 U, _! F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8-9-27 20:14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18-9-27 20:18 编辑 1 G! ^& H7 Z$ Q7 D2 e5 y% V3 f% X3 P* [
pszyyao 发表于 2018-9-27 16:26& |% c) m- R0 u3 K; _1 k9 c& }) v
你知道此新晃龙溪凹姚氏族谱?
) G' @, D# z- A( z本想为此谱立一条目和条文,因未见全谱或未了解此谱基本要素,未如愿。
" o! y0 a# W' ^0 j# L) x ...
) s! r- J' c- B2 g
知道,去年把该谱发给嫂子张玉英转给恩健老了。该谱是荣恭公去江西寻根问祖之前的老谱,是三公后裔值得认真去读的一本谱。
! G. p( \# t6 ^2 _从楼主转发恩健老的这些内容来看,恩健老是认真的读了该谱,作为三公后裔是幸运的,在此非常感谢!' o( @' P( E/ u% t
) R+ ]; x: A* a- X: P3 J, N/ A
作者: 六合居士 时间: 2018-9-27 20:21
湖南新晃龙溪口永隆公裔 姚氏续修族谱公序
( a1 _( p2 g; \. W) a" T! \8 n尝闻姓氏之有谱,犹水之有其源,木有其本,诚人生甚不容己之要务也.况吾族之有谱,有容己于续修者三,何言之者?自吾国宁公辈以来至于今,历年九十有余矣.年久则人众,人众则支复分支,派复别派,而昭穆次序之易紊,亲疏同异之难明,诚有大过于宁公时者.况其年刊谱版,又复雕敝朽蠹,书缺有间乎!此续修不容己这一也。6 r4 P" m4 L$ C$ u' j1 H7 P* o
二者,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遗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
4 ~" T0 |/ n- i, T0 J9 m# ?三者,吾族徒居之处,莫文贤先生谱本所散之处⑨,偿续修糜意恐即携老谱而迁徒者,且睹⑩其谱内之载,有吾谱原序,而以吾永隆公为真出于矣?况迁徒而未及带谱者,夫至信非宗者,为宗势必不至,仅以同宗为非宗不止,此续修不容己之三者。
; d. H8 J$ u d夫惟有三不容己,用是互约会议,装订簿籍,或任校对于川中,或敛赀⑾财于族内,或监工匠于早暮,或总绪务⑿于晨昏,劳廿余人之心力,荷两大支乐从⒀,阅六春秋而工乃竣焉。
% n8 S& e% @5 ?嗟呼⒁!续修之举,缘于不容己,如彼其功之成于屡岁月,如此则后世子孙之不紊,本源之不失,宗支之不淆,固甚有赖于国宁公辈,而亦不能无资于吾等也,而续修焉,则幸甚。
, e* |2 N9 Q1 {+ X7 q) d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季秋月这上浣总理续修诸务十四代孙逢纂豫续修诸首领校刊(转)
# o- ~+ m1 i9 F# P3 f' l4 [. u
作者: 403875998 时间: 2018-9-28 08:45
顶一顶,因为我是永隆公后。顺便提醒一下:龙溪口、龙溪凹是如今的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城的地名。我们永隆公明朝初年从江西丰城迁龙溪口定居,三公良珊后人也逐渐从辰溪往新晃迁,据说两支后世在龙溪凹(即龙溪口的山坳上)合建祠堂,当地族亲说上个世纪因建学校才被拆除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9-28 15:54
2 }) A: L5 _' F
从8#的序看,“据说两支后世【良珊公裔姚氏和永隆公裔姚氏】在龙溪凹(即龙溪口的山坳上)合建祠堂(当地族亲说上个世纪因建学校才被拆除的)”是事实。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9-28 16:07
/ {: M a7 e' F! F" S- V a' P 你知道8#序撰者(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季秋月这上浣总理续修诸务)十四代孙逢(纂豫续修诸首领校刊)?
# L0 n( x2 m2 y0 y% D# K" C 他似乎有意见?——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遗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
& q" f! g n# O( ^# Q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9-28 16:10
$ C- \& g) a+ w0 x. B9 d
8#序撰者(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季秋月这上浣总理续修诸务)十四代孙逢(纂豫续修诸首领校刊)似乎对同祠文贤先生有意见?
" P: {$ H$ `/ g! r
+ c* j% d+ ~: I& S——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遗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
" C& i1 Y: {" _: y( E& W, j( T9 @- B$ o- r0 g; p' {- q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9-28 16:12
" a9 S! l8 A0 K' Y$ P 8#序撰者(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季秋月这上浣总理续修诸务)【永隆公裔】十四代孙逢(纂豫续修诸首领校刊)似乎对同祠文贤先生有意见?
8 p5 |% j9 Y n$ }& {' ~, Q& M5 f+ ?4 F
——同祠文贤先生④亦尝拾遗考订,焦神劳思,而后先修谱矣。其乾隆四十年之散于近祠者,则断吾辈之太祖永隆公始,其嘉庆辛酉岁之散于四方者,则断自伊之太祖良珊公始。夫永隆公之与良珊公,一来迁于洪武创业之时,一迁于永乐承平之际,先后攸殊⑤,有不可不辩者。彼以吾永隆公误置为珊公七代之裔,虽谓一本联属,未必非贤先生⑥亲亲之雅意,而无如吾辈之根本源流?殆⑦自此统⑧同失序而长没矣!此续修不容己之二也。) K/ F; o7 H( i/ @/ p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8-9-28 21:25
和三公裔和龙溪凹《姚氏族谱》探讨
; t! @' Y- H: s. o k8 t7 w6 X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2&fromuid=32085
: _5 Z; o6 j6 g0 G+ k8 ~$ h(出处: 姚氏宗亲网)
e @' J8 \4 ^+ I4 }6 L1 @4 A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8-9-28 21:50
请发恩健老看一下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8-9-28 21:52
请发恩健老看一下
-
微信图片_20180928214720.jpg
(165.41 KB, 下载次数: 343)
-
微信图片_20180928214734.jpg
(152.53 KB, 下载次数: 306)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8-9-28 22:09
请福建特别是泉州宗亲查找一下。! k) w& F% g% r& n8 r7 |4 B* q
+ v/ W$ u3 X$ j9 c
$ k% f& K. g- a* v, T" v; Y訔(2),希得公次子,字季和,号蒙泉,行登六,宋咸淳乙丑(1265年)进土,任福建泉州司李,丁艰归。值常州降元,公与锡山陈召起兵,民恢复。遂命公为知常州事,带行军器监簿。德佑乙亥,伯颜复统兵围常,至十一月乙酉日城陷,死节于十二月 初八日甲辰。赐葬义兴龙颈山,赠龙图阁待制学土,谥曰忠毅,官其三子,仍赐银、绢、祭田,敕建常州忠义祠祀之,大宗' h, I6 L0 O. g" N9 v
. D5 n0 x) s7 O% H f9 n 祠建于奔牛镇东文昌阁之西,于道光庚子年采入县志,配余氏,生三子,巽翰,维翰,书翰。(第九世)
8 z5 m" I8 J% }: K: S 巽翰(1),訔公长子,行明六,恩荫修职郎,配欧氏,赠孺人,生三子,源! N! d( s! D d8 n5 C( B
孙、澄孙、溢孙。(第十世)
6 p" w& L: z8 ? _9 p }& N# t4 |# N 维翰(2),訔公次子,行明七,恩荫承务郎,配顾氏,生二子,淇孙,忠孙。 (第十世)0 e" S" G2 x# x6 N; \
书翰(3),訔公三子,行明八,恩荫将仕郎,配氏,赠孺人,生二子,淳孙,浩孙。淳孙生子一 复祖 (吴渎分祖第十一世)! n) O8 f7 \; h \* ^+ O
昆(3)。希得公三子,字季玉,号颐山,行登七,宋咸淳癸酉(1273年)科举人,配氏,生二子,英翰,文翰。(第九世)
0 ]6 C7 R9 u! h2 B) d4 ] 英翰,昆长子,行明四,官提干,生二子,澎孙,冲孙。 (第十世)
3 K6 a) C, O# M# Y, Q$ M+ ^ 文翰。昆次子,行明五,仕都仓寺丞,赠承务郎,配氏,赠孺人,生子二,洪孙、泳孙。 (第十世)2 {4 ^$ m6 p% |+ G3 n2 y
: S8 T0 L6 t2 I+ d
第九世、 书翰(3)訔公三子,行明八,恩荫将仕郎,配氏,赠孺人,生二子,淳孙,浩孙。 (第十世)
/ v7 V; U0 n# y9 E/ A2 `
% r5 \; T. f: @4 e- A& A4 N第十世 、 淳孙,书韩公长子,字良甫,行长五,配邵氏,生俱未详,生子一复祖 。) f* N* n7 x/ f, j" x/ b! O
作者: YZH姚忠华 时间: 2018-9-28 22:19
武进横山桥发现抗元英雄包圭墓碑5 G" x. L; D6 y) N1 Q' q- b
$ _4 L n: m9 q/ I5 Q+ G: J
% k" ~0 l" ]; y* x2 m马 奔7 R; i. K. v. z1 q; I7 w# E
. n% k* S: G K3 ?
本报讯 日前,宋末“抗元英雄”包圭墓碑在武进横山桥被发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 l1 s% o7 s4 w9 b; R6 @; w
5 Q* L0 a: R2 J: k/ U1 \+ R* C 据史料记载,包圭(1226-1275年),字元洁,号执如,晋陵(今常州武进)人,为北宋义臣包拯的九世孙。南宋末年,伯颜率20万元军挥戈南下,欲灭南宋。德佑元年(1275)初,常州失守,元军入城后,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时任福建泉州司理的姚訔正因丧母守制在家,遂召集志士包圭等回乡发动、联络,组织起两万多人的义军,于5月的一天一举光复常州。消息传到临安,南宋朝廷非常振奋,任命姚訔为常州知州。姚訔邀请包圭署武进知县。常州城坚守数月后,终因粮尽援绝,于11月失守,全城军民无一投降,姚訔在城破后自焚,包圭在化龙巷被执,大骂不屈而死。常州百姓仅有七人幸免于难。伯颜也不得不感叹常州“纸城铁人”。 g. Y% Y) F: }: l' t8 c
C8 R- L$ }. E5 l# P 包圭殉国后,他的儿子将父亲的遗体安葬于横山桥,并落籍居住于此。随着岁月的流逝,包圭的墓址已经湮没失考。近日发现的包圭墓碑为青石质,高1.5米,宽0.45米,厚0.25米,墓碑文为“署武进县事殉难元洁公讳包公之墓”,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常州府为表彰包圭事迹而重立。这块墓碑也是迄今常州仅存的抗元英雄墓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9 W0 ?3 M, r& P6 r- w3 J, T" V
3 {$ @8 N% s) }* d# X; S* H" V5 x" { 为弘扬名人精神,保存先贤遗泽,包氏族人将择址重修包圭墓,并续修《毗陵横山包氏族谱》,将包圭墓碑印入族谱,让子孙永远缅怀。$ W f0 w% J: k+ g2 Q
& V' I9 M' c. ]: F (包立本 郭靖宇 马奔)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