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姓”“氏”杂抄谈之二) 先秦姓氏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7-26 12:39
标题: (“姓”“氏”杂抄谈之二) 先秦姓氏
(“姓”“氏”杂抄谈之二)  先秦姓氏) X  @7 v6 [" t- c, B: Z4 z+ r
                                                         8 J  s" H7 R4 M
                                                    pszyyao: g1 F6 x5 K* v6 l9 E, z
                                                    2011-07-26/ F8 e# f+ m( V  b- b! U7 A
& b! I* f. s. R3 c* ~9 }2 P( f
      “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同族称号,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为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父系氏族社会。古老的“姓”形成以后较为稳定;氏则是后起的,容易随着历史情况而改变。
9 c3 E, Q9 v- W. \0 ?       夏代的姓氏情况,因为缺乏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特别是没有殷商甲骨文那样的世系文字记录加以核验,所以无法详知。( J: O# B5 s' Z! F2 _$ Z/ r
先秦的姓氏,与封建宗法制度有密切的关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周代贵族之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O1 i: j* R+ i8 p4 v4 d& J! ~2 Y! R: `, q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周代同姓不可通婚,很严格,比商朝严得多,因此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就必须在女子的称谓中以“姓”为主要标志。贵族对于买来的侍妾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确知,甚至用占卜来决定,见于《左传 昭公元年》。: N: m$ J+ q; P9 N/ |
       关于商周时代的姓氏,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上古称呼贵族妇人,可以在本姓下面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骊姬被称为姬氏,敬嬴被称为嬴氏,等等。在这种情况下, “氏”之前的称呼为母系的姓,不是父系的氏。氏在这里的用法,与先秦古籍中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的“氏”的用法相当。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氏”与“族”是同义词,例如《战国策  秦策》中说:“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族者”,这里的 “族”就指“氏”。$ v6 ?. w& o: f0 G( a  c
       先秦的“姓”是固定不变的,然而贵族的“氏”却时常可变。特别对于诸侯公室,父子往往同姓不同氏,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复杂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势的起落消涨。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7 10:40
好帖!
作者: 姚立民    时间: 2011-7-27 22:00
论述这些的目的,就是想坚持原有“姚氏”是吧?姚姓已为定论,何须如此论述,不就是改一个字的事嘛,会丢面子或银子吗?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8 12:09
论述这些的目的,就是想坚持原有“姚氏”是吧?姚姓已为定论,何须如此论述,不就是改一个字的事嘛,会丢面 .../ t  \* r1 V5 A7 b. q, j$ P
姚立民 发表于 2011-7-27 22:00

8 [  f* I+ n0 F+ I0 `" c& I) R) p- ^6 s( Z7 D, H7 t& f

& C0 A# e! c' t* d    无耻,难为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8 14:44
回复 4# 姚小平 5 ^# m( R) d+ D/ n% |3 ?# ^$ [
8 [0 m& j" c! W. T7 p1 U4 X' b' p! M

+ l4 h" v% A1 k/ d7 v- W8 b0 l   肯定有目的,怀疑是‘非姚’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7-28 15:05
回复 5# 姚建顺
/ k4 h8 }3 v- A
  C* w6 Q2 o6 j; z/ L他是在侮辱姚氏,趁早滚出去吧。不欢迎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