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网有必要改叫为《中华姚姓宗亲网》吗?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7-23 20:42
标题: 姚网有必要改叫为《中华姚姓宗亲网》吗?
姚网有必要改叫为《中华姚姓宗亲网》吗?( Q& W" n- c" U+ r2 q0 W X) l
pszyyao
4 d5 d: P* V; J9 A4 {" R0 Z 2011-07-23
0 N" j" o8 E1 A
7 S7 W" r/ q |4 M* S 个别上海宗亲提出“姚是姓还是氏?”的问题,引起了一场姓和氏的讨论。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后来讨论的气氛不好。到了最后才明白原来是为了姚网名称的一字之差。“我的最终意思是,这个网站的名字起错了!!!!”,重庆姚闻闻支持,说:“当然称姚姓网准确些。”
) @: q- F3 w* ?& Z0 M 下面是我回复姚闻闻的帖,表达了我的看法。请诸位批评指正。
/ b7 o! \0 z- j
' n5 J: Q, |, X* ? 自从明嘉靖允许民间建祠堂,我潮阳姚氏始祖祠就与全国各地各支姚氏始祖祠一样,门匾一直书“姚氏宗祠”或“姚氏大宗祠”,今天仍然这样称呼,而不书“姚姓宗祠”或“姚姓大宗祠”。同样,我潮阳姚氏族谱也与全国各地各支姚氏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等)一样,一直书《潮阳姚氏族谱》而不书《潮阳姚姓族谱》;就我所知,馆藏在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方志和各地方志办公室或档案馆的近百部姚氏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等)(旧谱),都称《姚氏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等)》,而未见称《姚姓族谱(宗谱、家谱或家乘等)》。我和其他宗亲在本网发过不少关于姚氏族谱目录或文摘的帖,便是明证。这些帖应该还在吧?如果不在,查查上海图书馆牵头编写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便清楚,这可是文化部、教育部等几部委联合下文指令编写的。
: b v, C* m! N4 y0 r. X8 Z 自从汉以后,特别是太史公后,姓与氏便合而为一,没有区别了,姚姓也好,姚氏也好,都是一回事。因此,口语有叫“姚氏祠堂”或“姚姓祠堂”,“姚氏族谱”或“姚姓族谱”。
' u& v9 c" A% y3 R* r$ E9 v 我认为,本网叫《中华姚氏宗亲网》没错。它从2007年便存在,确实是一个不赖的宗亲交流平台和学习园地,不知多少海内外姚氏宗亲来过,不知多少异姓网友来过,还未听说谁对此名称有异议。当然,要改叫《中华姚姓宗亲网》也未尝不可,有必要吗?站长姚尚明有这个要求吗?众宗亲同意吗? b$ h a" V$ Y0 |4 [
$ B$ B1 Q: h5 L/ k' h8 B* A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 f$ ^" f; b' v! E 这个帖只是直接回应《中华姚氏宗亲网》有没有必要改名。要基本解决问题,恐怕得解决问题的起源——弄清楚“姓和氏”的由来、区别、合一的发展历程。姚小平的《“姓”与“氏”的区别》,已接触和基本讲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此帖有些提法有可讨论之处,叙述“姓和氏”的历程的脉络不很清晰,所以想找时间也讲一讲“姓和氏”的问题。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7-23 21:34
姚教授讲得好“我认为,本网叫《中华姚氏宗亲网》没错。”/ R/ Z8 e. {) C& S* I% P
“中华姚氏宗亲网”谁人想改,我姚斌第一个不答应。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7-23 21:45
我很赞同和支持pszyyao宗亲的论证和观点!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3 21:5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7-23 22:21
回复 4# 姚建顺 * R5 e8 ~; X& A3 u0 W0 z& M
6 |' |3 H, p% v3 `
1 @" Y! H# A$ Z* a" m 建顺是成佛了还是?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3 23:50
回复 5# 闽南姚斌
6 c! \3 B' J7 X( f! h" T5 W) w
$ {, H0 @ C, o% n/ F1 T' L7 r$ B7 p, [+ O0 w: {' j
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太多的自寻烦恼
作者: zhishu 时间: 2011-7-23 23:51
《说文通训定声》中““氏”字本意为木本 是植物之根 为象形字 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 取木之根本之意”小子认为宗亲们没必要各持己见 理由 你说“姓”也好 “氏”也好 好像都是一回事 所不同的是 如果把《中华姚氏宗亲网》改为《中华姚姓宗亲网》 恕小子愚见 有点拗口 总感觉被外姓分类了 被“姓氏名谁”之嫌:shutup: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01
原主题是姚是姓还是氏?我的回答是姓,而且是中华最古老的姓之一,至于姚网改不改名我无异议,改与不改都一样。没必要与各位宗亲就改名之事争论。但确实历史典籍已经有标准的答案,姚是姓,而绝非氏。如果说到姚(铫),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人文始祖舜的姓。
作者: 姚江南 时间: 2011-7-24 00:03
钟尧宗亲说的有道理,历来各家族谱和祠堂名称都是称某氏,姚姓也不例外。我看现在已经姓氏合一,没有必要在网站名称上争论不休。姓和氏的由来和发展到是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我看大家还是在这方面多下下功夫。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08
我的“当然称姚姓网准确些”就是从“姚是姓,还是氏”这一问题回答的,并没有说要将此网改为姚姓网,请诸位宗亲看明白。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14
pszyyao宗亲我的所有跟帖就没有说要改名的意思,你可看一看我的贴,我说的是“当然称姚姓网准确些”是“称”。而不是“改”,还有必要争论吗。
作者: zhishu 时间: 2011-7-24 00:20
现在人文化程度高了 勇于纠正过去先贤们的错误 感叹一下一并欣赏一哈 仅此!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21
如果我跟你这个主题帖,改与不改都一样。但姚是姓,而绝非氏,是舜帝的姓,而绝非舜帝的氏。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25
回复 6# 姚建顺
( Y0 d; ]3 ]+ Z6 w5 w* y
' g; I% p) n2 g) A8 n& r+ M- W. e% Y2 b( ]1 |4 X
此话说得好
作者: 姚炯桂 时间: 2011-7-24 00:26
学习学习!
作者: zhishu 时间: 2011-7-24 00:28
当然姚是姓 那为什么老祖宗修谱修家庙非得要用“姚氏”一词呢 谁能告诉我:handshake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36
氏的中文解释9 f* R: P; l" x d2 K: I5 r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5 e( }" N4 G% D6 `3 F% }8 g o( b
氏 shì0 Y; d6 g6 T6 q& y% R" V# ^
部首笔画
( T$ |7 |! I' V: I# p w部首:氏 部外笔画:0 总笔画:4
: O8 Y2 Q+ E8 D# t五笔86:QAV 五笔98:QAV 仓颉:HVP# e) X% z& ?/ ^
笔顺编号:3515 四角号码:727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0F
# s# W B% C( k+ ~) S# u9 F
5 c- r2 {, s. }6 C基本字义: X5 X" J7 Q/ W2 Z" N" T( F$ ]
6 {9 K3 P F P7 A& e8 H( N7 f& ?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 i) m2 ~ @' ~& w3 J!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2 I. d3 R2 G( W! c7 B; V/ [6 N! ]4 I% l0 `; }+ _9 I0 g0 y- l
* d" ~: D. ~' j" `: C- V% O; R, ~详细字义
) t' t9 {, G: O2 G; M〈名〉
8 A( {: ~: W9 @" C7 @8 Y
! S! B* V) `" d0 \" H7 f5 a8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f% u9 { I3 n8 Z* v7 z
2. 同本义 [family;family name]; D6 W, H1 U9 i' a }1 f/ Y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9 @8 J+ T: w( K1 i) D% p- J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r; p2 A4 O3 L4 g8 u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8 ]0 e. a: {; Z+ f* a3 I8 ?3 a
3.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 h/ Q: Y$ _8 A n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3 ]: z( i) z+ @; J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G+ T3 J& }, }: T1 ~2 E6 }. G% R" d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 h4 V9 J0 k2 |6 q2 B, b. g4.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 ]$ [9 |' l" V; U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6 D! {3 \0 S6 n% [7 ]7 j3 `: Q; s5.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4 N! E* N& |6 n' {! n' S# s3 O% [. w% N1 {
6.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v( }5 X' P. _3 _ E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R. [& }4 e: d6 T
7.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 ^" s6 S, ?& L/ \) _
8.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 x4 S) |8 [/ J1 j; `) b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8 `# R6 R2 p# E7 }0 H9.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 p8 d1 _9 [) ^10. 姓$ R5 m9 p4 q, }9 ^6 _% r
$ L1 t9 U4 }0 B1 `$ ^5 m+ K
' H2 A% X3 C: i4 A# ~; v1. 通“是”。此,这 [this]5 J6 p+ ~3 f$ G( o* w1 _) _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m8 m J$ V- @6 Y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6 F. L Y- d" O# _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Y" e3 R8 O6 H, {& }8 q3 [
2. 另见 zhī8 c! ^7 E; \6 y Y
9 C" f. v3 g$ i% j- G: s常用词组
* d+ |0 A3 T! R" c& m L( ~( |9 Q+ i+ ^8 r% h) ~
1. 氏族 shìzú
3 G1 W. z" r8 K# m3 s. u[clan] 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禁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产和集体消费% E. n! t5 u+ a
氏 zhī* u, m9 Y+ i) d3 R
基本字义2 x$ [* H+ n3 K' m
! x4 }! w4 ^0 s- s r* j
1. 〔阏(yān)~〕见“阏”。
5 }* _" j9 o5 w0 T- P2. 〔月~〕见“月”。' x: U9 _& J# |) o3 f' a7 E* D
6 I* r! U' N. W4 p0 o w+ X4 s详细字义
) u9 f0 E! w P- r
$ C! q- Q x' P; L1. ——见“月氏”( 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 n6 }" }/ I4 F8 J V2. 另见 shì
, e; i# I% R# Q, u* t1 D
: ~2 O* I' V" B5 @- G2 W
+ F: O4 s! H# q+ x m& g$ L8 O- h隐藏更多释义
6 O# U- H$ j* R5 p8 |
) y" a9 ?% Z4 p#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J K. g, ~. [! d: U
汉字首尾分解:丿七 汉字部件分解:丿七
, e4 m0 G8 u5 k x( P笔顺编号:3515' [9 A3 |! A3 z: _0 l6 |$ p
笔顺读写:撇折横折
作者: zhishu 时间: 2011-7-24 00:39
; r' W6 H% `. @- G: L& A$ A2 C8 b
《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43
你的也对。说文通训定声,清人朱骏声著。凡18卷,是一部按古韵部改编《说文解字》的书。全书以谐声声符为纲,按音分别归属古韵十八部。同从一声符孳衍的字都联缀在一起,秩然有序。每字之下,先释《说文》本训,引群书古注为证,即所谓说文;次陈述字的引伸义和因文字假借而产生的假借义,即所谓通训;最后举出上古韵文中的用韵来证明古音,凡同韵相押叫做古韵,邻韵相押叫做转音,阐明字音,即所谓定声。这3部分的主要部分是通训,对研究词义的发展和转变大有帮助。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44
朱骏声(1788~1858) 中国清代文字学家。字丰芑,号允倩,晚年又号石隐,清代大学者,自署元和人。雍正二年(1724)分江苏省长洲县置元和县,1912年元和县与长洲县并入吴县,有关传记或作江苏吴县人。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著作甚多,刻板的只有《说文通训定声》和《传经堂文集》。
作者: 姚立民 时间: 2011-7-24 00:49
本帖最后由 姚立民 于 2011-7-24 00:54 编辑 ; {. h6 {& R: l) ]3 |% T- U
" U7 Z) F* j7 D. ^& Y6 e. Y呵呵,* \( x1 I& g3 U% u6 E- T
给版主站长们增加了烦恼,/ R l- o) p" |
立民之罪过,
% B: T; [- K5 q; n在此拱手。
" ?% B$ {4 W' ~/ U5 R4 `# T, @0 q/ h$ R" y4 l" u$ `
但我还是要说了,7 x7 I: q3 {# Y9 V, c9 E. v
不要拿姚网说事,
$ }/ u* F9 p& ?, R/ x0 m$ P也不要太拿姚网太当回事,& f9 V) O% t- d( n* @
如果姚网是权威,
$ M$ R2 L: c9 O, A+ I k; S如果没有错,0 m5 C& `$ J" `+ K
或者保证不出错,
* H7 G a: Q2 _4 o5 b那可以继续,
7 u* C+ I- O; U8 _9 q6 B% s! {8 ]但是,5 l3 U! |* `. {% ] C
如果2007就错了,- X" H4 l. [( |* g' O5 p8 `+ C
或者许多前辈也错了,
; E. V6 u4 S8 F- Y4 _那就要有人纠正,0 Q5 C4 G8 @4 E' F2 h& C4 E* t
不要象神马一样,! }% A# }7 P' I* S- s4 g' P
被格式化了,
- e/ U& _! _6 w" Z9 z我们是寻根,
# q$ c! }; ]: ~寻的是客客观观的根缘,
$ A5 ~/ D% c) D4 G& y. Q3 } @否则,% A+ T# u- E3 Y- a o0 @( B
要这个网何益?+ K: R/ n8 q0 {: P5 B1 d
1 [! a( b( n: C$ Z: A. a0 x
不要玩什么权威,
3 w" _, M# ^8 G3 c3 Z& }) x+ u+ u谁的观点对,
8 X/ S* h$ E$ x* d+ O哪种方案或通说对姚家最客观最有利,, s2 L% e* [1 j4 s6 j. L/ f
就按哪个来,) L& W3 g$ n/ ]8 x) p
一字之差," i' s. G8 B% K4 k* Y* x- ` R
差之久远,
* z* F8 d4 t; \6 ~ V8 q为何不改,5 H9 e9 [4 h3 q' G$ A7 `" i
只因为你或你们的面子吗?* P5 I7 b3 X# E ?% l
那如果真的错了,# q" t" R$ w! M
先祖的面子又哪里去了呢?
: |2 R) w" O- g& j, Y& x- l9 @( X- w: i4 v+ K
所以我还是建议,3 s6 z$ r6 m, Z# m: u( \! Q3 w% A
改,- l. h T0 h' H9 f& i, ~% s
必须改!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0:55
《康熙字典》- 《辰集下》《氏字部》 ·氏 ·康熙筆画:4 ·部外筆画:0
-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又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又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又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又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 《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又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又《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又《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又《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又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又《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又《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音精。狋氏,縣名。《前漢·地理志》代郡有狋氏縣。《註》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古今印史》������,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統族,族統������。適出繼位之餘,凡側出者皆曰������。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考證:〔《趙彥衞·雲麓漫抄》如魯衞毛耼邗晉應韓之分。〕 謹照原文邗改邘。〔《史記·貨殖傳》烏氏倮。〕 謹照原文鳥改烏。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1:04
別而稱之謂之氏.
0 _. _" A5 C6 {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1:05
如姚姓陈氏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1:08
回复 21# 姚立民
+ z# u+ O9 w3 [5 M
: a+ f! U2 e9 Q
8 D6 |8 {3 l6 n% v0 W) E 法律人如此,追求真理如是。
作者: zhishu 时间: 2011-7-24 01:30
某些宗亲就是一根筋 既然明白“我们是寻根” 这“根”字是什么 她是指“氏” 取“木之根本 水之源头”之意 说白了 就是我们这些姚姓(氏族)宗亲们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在这里《中华姚氏宗亲网》说“姓氏” 不扯了 没多大意思 祝在线的亲们晚安!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01:45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7-24 01:50
回复 21# 姚立民
! S; B' r" v: ]9 Y, n
( i) u8 d: `6 X2 o d
L4 t5 o5 n. e1 `& R( m不是凭你一人的一句话就要改。
2 |4 @2 D. q3 |4 D" i你还没回答我,为何历来修谱修祠都要叫“姚氏”而不叫姚姓?谱尚有,祠没有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4 10:18
姓和氏的融合 :- E2 L: ]) M2 ~
姓和氏,既有十分亲近的关系,又是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当时,各个氏族为在交往中表明身份,用氏族的龙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龙腾的徽记便成为姓的雏形,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 氏出现在父系社会。氏是部落、氏族的标志,是姓族中的重要支系。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功臣都以封地为氏,使氏的数量超过姓。 姓代表血缘关系,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姓中衍生的分支,主要功能是“别贵贱”,用以区别高低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不呼姓。秦代开始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氏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也成为父系血缘相袭的标志,延续至今。中国人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作者: 上海姚能宏 时间: 2011-7-24 11:32
全国所有各姓的宗祠全是‘某氏宗祠’。
& _1 v; \: ~0 A& I全国各姓的绝大多数家谱都是‘某氏家谱’。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4 12:53
回复 21# 姚立民 6 g* B a4 y+ s" z3 k
' O# K. @* |; M' |0 l/ X姚网并不是什么权威,它只是起到一个供中华姚氏宗亲交流的一个平台,我认为它并没有什么错,错的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这里自以为是。姚网也不会玩什么权威,如果姚网硬要按你个人的目的去做,我看你才是在这里耍你的权威,但你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很对,我奉告一句话,不要目中无人,宗亲们不是阿斗。是不会为你左右的。你提建议欢迎,但改不改是由不得你的了。
作者: 姚江南 时间: 2011-7-24 16:41
全国所有各姓的宗祠全是。
9 a* c/ ~) B2 F。
" x+ F& H& }/ A: fyaonenghong 发表于 2011-7-24 11:32 
! [+ m5 Q% c" T) D4 |
; y$ \5 k$ g: Q6 t2 p
3 e, R7 ^, R2 H: C( C1 W2 A 根本没有必要改,yaonenghong 宗亲说得对,全国所有各姓的宗祠全是‘某氏宗祠’,全国各姓的绝大多数家谱都是‘某氏家谱’。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姚氏?既然已经姓、氏合一,读起来顺口就行。我看不要为这个争论了,继续争论才会叫旁姓笑话。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4 17:17
无必要了,现在不是很好吗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4 17:36
根本没有必要改, 宗亲说得对,全国所有各姓的宗祠全是‘某氏宗祠’,全国各姓的绝大多数家谱都是 ...
' k; I# i$ N: X! r7 \8 O& [. h姚江南 发表于 2011-7-24 16:41 
0 T9 v/ L+ ]0 F" X! I9 R- o% G
; `# F& d& _1 i9 S4 T& a4 D* u* j
$ P& z' ?) V) V) P& A: H/ `! A 
作者: 上海姚能宏 时间: 2011-7-24 17:48
老朽才疏学浅提一点不成熟的个人想法:我认为对一些历史上的有关词汇进行辨论是有好处的,无论是与非,今天各位宗亲给我上了一堂历史课,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谢谢了。中国自古以来学者辩论比比皆是,但是辩论时的语气用词要互相尊重才是,不尊重别人等于不尊重自己!我想以后是要注意的。我们是一家人、亲情似海深。
* a2 L1 u0 t1 r4 u2 t0 n4 z 另外,为什么自古以来无论宗祠家谱都要在姓的后面加上氏字呢?为什么不加上姓字呢?可能有三:一是古代曾经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男子用氏,妇人用姓,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而宗祠家谱对一个家族而言是至高无上的,要顶礼膜拜的,而家族传承是男人,所以就代代相传至今。二是中国古代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一个家族总希望荣华富贵,所以也就沿袭下来了。三是中国华夏文化的传承,家谱宗祠都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上代祖先不会改变下代子孙不断增加扩展,家谱只有续的没有改的,因此这种家族文化用词就沿袭下来了。
4 t i6 C. t2 v% { 以上看法可能不准确,只是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19:40
回复 35# yaonenghong 0 p- V: {3 d$ A4 B2 o2 e/ L
9 k' t8 Q7 g3 R: r Ryaonenghong 宗亲,应是姓为贵,姓是根,氏为枝,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20:40
yaonenghong 宗亲 ,一家之言哈,不要生气哈,玩笑,玩笑
作者: 上海姚能宏 时间: 2011-7-24 21:00
闻闻宗亲晚上好!大家讨论没关系的,为了弄清观点都是善意的。我也是从书上看到的,原先我也不知道姓与氏的关系,历史知识还请您多多指导为是。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22:32
回复 38# yaonenghong
) w& Y, u7 q5 M5 T- X6 p2 P- T9 l$ I' C( t9 n9 v9 p. G( t+ Q2 s9 i
" N& I/ a5 ?$ F- x8 i/ ?
过谦了。姓与氏,古代争议大,现在学界也存在争论。因为史前文明只是口传,有文字记载的很少,夏商周有一个断代史工程,上面说的那些氏都是传说,所以历史学家在写这段史时,都用“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关于尧,舜,禹的传说”“夏的传说”等等,因为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所以,只能靠先秦以前的典籍(有些还是伪托),比如有名的《竹书纪年》王国维先生就判断是伪托,盘瓠这个神话人物也是三国时由徐整作《三五历纪》时才将这个人纳入汉族神话的。尧,舜,禹也是在后人写的《尚书》中反映了他们的事迹。这段历史至今争论较大,从无定论。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22:46
从公元前841年起,周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在这以前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尚书》《诗经》他们记载的史实都是各自孤立的,也缺乏在时间上的完整记录。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4 23:25
推荐几本关于姓氏的书《白虎通姓名篇》《左传》《左盒集卷二释氏》《通志氏族略》《日知录氏族条附原姓篇》《十驾斋养新录》《通鉴外纪》《铎史》《潜夫论》《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7-25 01:45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查查工具书,“姓”与“氏”清楚明白,实在没有什么好争执的。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1-7-25 06:46
好好的网站名,没必要自寻烦恼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5 10:13
回复 42# 姚维侃
6 y& s# g8 t6 s: ` j
% f. @; f k, n9 f- c支持,周谷城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作的《中国政治史》一书说得明明白白,第一篇《部族联合的完成》就讲了古代氏族的慨观,也讲了姓与氏之别,二十二姓说,五十二姓说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1-7-25 10:37
当然,这是周家之言。还有许多历史学家有自己的观点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7 10:49
尊重历史,也更加要尊重现实。
作者: 四川姚亮 时间: 2011-7-28 17:57
学习了。恶补历史中、、、也请宗亲和谐讨论!
作者: 姚广南 时间: 2011-7-29 03:59
0 G. p8 M$ v3 i$ l" ^
不争不论,只高呼:; x4 v8 u# K) x4 w1 V# q) _; T
《中华姚氏宗亲网》万岁!哈哈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1-7-29 10:44
我们尊重科学的论证,但如果科学与普及的知识区别不大的情况下,建议不要做修改。
* V% c2 x. o4 w! c* R5 c m姚网自2007年开始便以“中华姚氏宗亲网”名义存在,而且被全球的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雅虎等)所收录,如果临时修改可能会导致以前访问姚氏宗亲网的宗亲搜索不到网址。
& q1 T ~1 U, J; |5 k7 Q. b; V# K: u
) y9 r& K# l, [8 O5 i此外,姚网的域名是以英文方式命名的,不少国内宗亲对域名的识别并不顺利,更多的是通过百度搜索“姚氏宗亲网”访问姚网的,如果修改姚姓宗亲网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让相当一部分宗亲访问不到咱姚网。
6 p- k! q$ ]0 r; s% _8 B# o& K' q
所以尚明建议暂不做修改。感谢仲尧宗亲的论证和严谨的态度,姚网感谢您!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29 16:21
我认为不必要改。提出要改的人无非是想在姚网出一下风头。引起宗亲对他注意多一点罢了。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29 17:27
回复 50# 姚小平
- _2 [8 z6 j7 @, t8 u- _; [( b$ S) u6 v
D* ^# ?8 v; W- S- f. W3 s# k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么多人围着他转
作者: 姚晓彬 时间: 2011-7-30 09:54
我也认为没必要讨论这个。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7-30 10:08
可以锁帖了
作者: 舜裔姚小龙 时间: 2011-7-31 22:03
请不要改名,我喜欢这个姚氏宗亲网!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7-31 23:25
请不要改名,我喜欢这个姚氏宗亲网!7 a: W+ g% _& b- A3 I
舜裔姚小龙 发表于 2011-7-31 22:03 
" C" Z1 d/ ?- w# y$ q8 _' }! e
- W+ Y, S- J) M& A
, C! ]8 t8 Y8 X9 T 要改名,宗亲不会答应的。放心吧!
作者: 姚中友 时间: 2011-8-2 09:32
在《中华姚氏宗亲网》中恐怕没有人把他意作“氏”吧,这就够了。就看他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那就区别大了。在这里“氏”就是“姓”,“姓”就是“氏”。呵呵,我是这样认为的哈。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8-2 10:29
回复 56# 姚中友
K* k5 W5 @/ b# f2 I8 a8 U3 W' e" v; @
$ E2 ~/ B5 J( P6 H, A 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姚世清 时间: 2011-8-2 20:22
我觉改了好些,这样亲切多了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8-4 15:41
请世清宗亲讲出怎样才算亲切呢?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1-8-21 17:47
学习学习!共同提高!谢谢你们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1-8-21 18:08
各位宗亲大家好!各自的见觧、提髙了对姓氏的认知、姚是姓这没问题、氏好像有代表传承之意、用姚姓是否意思有重覄、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