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舜帝庙 [打印本页]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8 10:34
标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舜帝庙
      浙江上虞是舜帝曾经活动的地方,我在《明·万历上虞县志》一书中看到:“上虞故舜封地,江海环带,山川盘郁,为浙东名邑,其间名公巨卿,骚客墨子代不乏人。龙山西尽有百官,临江有舜帝庙,庙前有重华石。”
  看过县志后,我以姚氏子孙的名义就去寻访舜帝庙,上虞就在我故乡馀姚的隔壁,我去过上虞很多次,到了舜帝庙址。见前面房子已改成粮油供应站,可建筑结构式样还存,在墙角还有一块建庙石碑,上书:“我虞百官,有大舜庙者,创于古延于今,抱山环水,多历年故,故龟龄作赋,编入郡志。所有舜江、舜井、舜桥以及重华石等古迹咸在焉!”后来我又找了几位年长而又熟悉舜帝庙情况的老上虞人。他们有的提供资料,有的讲亲身经历的往事,我才知道这古庙果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千年古庙曾名扬
  史籍中有多处记载虞舜到过上虞的故事。《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古通虞)乐,故曰上虞。”《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舜避丹朱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舜的后代封于上虞。《路史》云:“舜之支庶或食上虞。”《越中杂识》记载:“虞舜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明·万历县志)称:舜述之在上虞者遗迹之多,意者南巡时或驻跸之故地涉方后,或为子庶之封邑,民感其恩,子孙思表其德。在唐以前,上虞由舜的子孙建立家庙,对舜祭祀。
  到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百官里人集资,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建起了舜帝庙。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年)又多次重修。使舜帝庙成为气势壮观,建筑雄伟的名刹。曾被称为浙江两大祀之一。浙江两面大祀:一曰禹庙在绍兴;一曰舜庙在上虞。
  舜帝庙宽约23公尺,为五开间,山门前有荷花池,石拱桥。庙径深约100多公尺。第一进为舜帝殿;有虞舜全身坐像。虞舜姓姚,字重华,因双目重瞳,故又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尧曾叫舜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在狂风暴雨中行走不迷路。第二进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他因开始播种有芒的作物,因此被子历代崇奉为祭祀的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丰收。第三进为四岳殿(舜任用之大臣)。每一进均有戏台,二边为廊房。庙内有石雕、砖雕、木雕、浮雕。飞檐龙顶等能工巧匠之绝作。庙前有重华石,击之有声。庙北有舜井,东西各一,均有涌泉。
  历代名家书诗文
  上虞的虞舜遗迹,特别是舜庙建成后,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书写了著名的诗词和文章。有的在舜帝庙作了楹联、匾额,有的成了传世之作,供后人飨用。
  (唐)诗人朱庆荣有《舜井》诗云:“碧甃磷磷作有记牢,青萝深琐小山巅。回首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
  (宋)赵汝普《题舜庙》云:“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亦重华。”
  (南宋)陆游《舜庙怀古》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江山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此诗作为舜帝庙楹联石刻。
  (元)林景熙《舜庙》诗云:“声断薰弦万壑幽,三千年事水空流。衮衣剥落星晨古,野庙凄凉鹿冢游。孝友风微惟旧井,神明遗胄尚荒丘。九疑回首孤云远,老泪斑斑盼楚舟。“
  (明)倪元璐(户部尚书,著名书法家)舜殿匾额“居方飨保“。
  (清)曹恒吉《舜庙》诗:“帝辇何年过,荒祠起暮风。百官藓古石,两岸漾飞虹。松矗屯江鹤,沙深蓐塞鸿。垂衣天子象,野老话重瞳。”
  (清)谷肇祥书四岳殿楹联:“选政在公举虞鳏,其风尚已;祭典到酬庸侯伯,於传有之。”

t01892ca3b650c4c7be.jpg (36.78 KB, 下载次数: 372)

t01892ca3b650c4c7be.jpg

t01508087231363b4c0.jpg (29.37 KB, 下载次数: 350)

t01508087231363b4c0.jpg

t01342f5cc4feede207.jpg (36.27 KB, 下载次数: 385)

t01342f5cc4feede207.jpg

t01ba6ef6183476ed5c.jpg (42.5 KB, 下载次数: 368)

t01ba6ef6183476ed5c.jpg

t01d636dbe9c76e515a.jpg (34.48 KB, 下载次数: 374)

t01d636dbe9c76e515a.jpg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8-8-18 14:26
这个舜帝像和九嶷山的舜帝像很相似!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8 14:57
姚小平 发表于 2018-8-18 14:26
这个舜帝像和九嶷山的舜帝像很相似!

小平老您说的没错,那是因为舜帝的真龙尊颜在各地中华儿女的心目中是大同小异的,无论是什么舜帝圣像都流溢出不怒自威的肃穆帝皇之气。万乘至尊,千古流光。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18 15:30
浙江上虞舜帝庙
    在唐以前,由舜的子孙建立家庙祭祀。
  到唐穆宗长庆元年壬寅(公元821),百官里人集资,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建起了舜帝庙。到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和民国10年(公元1921)又重修,舜帝庙成为壮观雄伟的建筑。
    浙江两大祭祀:一曰舜庙在上虞,一曰禹庙在绍兴。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10:08


浙江两大祭祀:一曰舜庙在上虞,一曰禹庙在绍兴


浙江有两大庙,两大祭祀。说明浙江活动多,神话传说亦多!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12:23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29 编辑
姚敬文 发表于 2018-8-19 10:08


浙江两大祭祀:一曰舜庙在上虞,一曰禹庙在绍兴

敬文老总结的太好了,大禹治水的会稽山就在浙江绍兴,而舜帝的故乡姚墟其中一种说法就是姚江岸边的河姆渡古文明废墟,位于浙江馀姚。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16:39
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菏泽诸冯、姚圩应系舜之生地,诸城之诸冯乃系舜曾迁居之地,而《读史方舆记要》谓山西垣曲县东北五十里有诸冯山,为舜生处,这也可能舜由河泽诸冯迁此,最后建都蒲坂。”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16:41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的岀生地而伪造的!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
舜帝岀生在山东是无疑问的,中国造假几千年来都有例证!中国历史和中国人人人明白,个个清楚!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18:17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8:36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39
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菏泽诸冯、姚圩应系舜之生地,诸城之诸冯乃系舜曾迁居之地,而《读史 ...

舜帝出生地有河南濮阳,浙江余姚,山东诸城,山西永济等各种各样说法,都有各自的学者支持,山东菏泽也只是其中之一,舜帝陵在湖南永州和山西运城。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18:21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3 12:00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41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的岀生地而伪造的!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 ...

目前百度百科承认的姚墟主要是河南濮阳和浙江余姚。姚墟的所在地目前都是各执一词,等待后人的研究。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18:2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27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41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的岀生地而伪造的!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 ...

孟子是山东人,如果舜帝也是山东人,孟子绝不会仅仅说舜帝是东夷之人,还会说舜帝是我齐鲁大地之人,而齐鲁是中原诸侯与中原文明核心地区,夷人本来就是对化外之民的蔑称。目前只能确认舜帝是东夷人。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18:34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3 12:01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41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的岀生地而伪造的!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 ...

姚墟,古地名。或作姚虚、姚丘,又称妫墟,传说为帝舜的出生地。作为黄帝的七世孙,舜因生于姚墟,以地为氏,称姚氏,又名姚重华。
唐《括地志》记载的方位故址在今万里母亲河北岸的河南濮阳。另一说法在余姚、山东鄄城县。河南濮阳县南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经专家多方考证,2000年底,濮阳县被确认为舜帝故里。并立有白玉石雕刻的“帝舜故里”碑,2006年9月,世界舜裔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在濮阳县召开,来自十国舜裔华人于此上香朝拜,其盛况空前无比。

中文名:姚墟
分类:古地名
意义:舜出生地
考证1:河南濮阳     考证2:浙江余姚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0:08
本帖最后由 姚树一 于 2018-8-19 20:12 编辑
麒麟才子姚俊義 发表于 2018-8-19 18:34
姚墟
姚墟,古地名。或作姚虚、姚丘,又称妫墟,传说为帝舜的出生地。作为黄帝的七世孙,舜因生于姚墟, ...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余姚还不到2000年,
濮阳姚墟 (今河南范县)范县的历史都比余姚久,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余姚还不到2000年,
濮阳姚墟 (今河南范县)范县的历史都比余姚久,

范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范姓、顾姓、秦姓、姚姓的起源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丹朱文化遗址、闵子墓、苏佑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
范县1958年以前属山东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0:14
麒麟才子姚俊義 发表于 2018-8-19 18:25
孟子是山东人,如果舜帝也是山东人,孟子绝不会仅仅说舜帝是东夷之人,还会说舜帝是我齐鲁大地之人,而齐 ...

如果说余姚是东夷人恐怕要挨打,呵呵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0:20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9:34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0:14
如果说余姚是东夷人恐怕要挨打,呵呵

余姚河姆渡文明7000年,余姚只是建县2000年,本来就是夷服之地,山东历史悠久是事实,因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像尧帝就是中原地区的,而舜是不同于中原地区华人的东夷人。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0:23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28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0:14
如果说余姚是东夷人恐怕要挨打,呵呵

至于之前“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其实完全没必要,上虞人民只是说舜帝在上虞一带活动,有恩德于上虞,募捐为舜帝建立庙宇歌颂舜帝恩泽,我们姚氏后人应该持欢迎态度。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0:2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19 22:10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0:14
如果说余姚是东夷人恐怕要挨打,呵呵

目前河南濮阳与浙江余姚占据了百度百科“姚墟”考据第一名和第二名,我希望宗亲可以引经据典向全国人民为山东菏泽正名,让百度百科把“姚墟”考据改为山东菏泽。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0:3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28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0:14
如果说余姚是东夷人恐怕要挨打,呵呵

我给宗亲科普一下,中国是秦朝正式推行郡县制(夏商周都是分封制),所以基本上中国各地建立郡县的历史不会早于秦朝,范县也是秦朝建县的。你不能用建县的历史衡量一个地方的历史。百度百科说道:
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诞生于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一个依据,那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仅局限于黄河流域一个地方,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对河姆渡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定,也有了结果:河姆渡遗址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最上面的一层已有4700年;第二层有5800年;第三层和第四层距今6210年到6950年。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20:46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8-8-20 10:44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41! Z5 {1 e( M3 x/ Q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的岀生地而伪造的!舜帝庙是不能和舜帝陵相提并论的! ...

<<载自百度>>什么是庙堂?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互联网

范仲淹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什么是庙堂?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庄子曰:“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由此,庙堂也引申为朝廷、庙宇等意思。
中国人的庙堂情结
庙堂作为中华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庙堂情结。
范仲淹的那句话说明了:唯有忧君方可入庙堂,入庙堂方可忧民,所以中国知识分子一生最大愿望就是跻身庙堂。
不仅是知识分子,普通人也是一样。
庙是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陵是帝王的坟墓。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0:5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8:40 编辑
姚敬文 发表于 2018-8-19 20:46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16:41! Z5 {1 e( M3 x/ Q
我们只知道舜是东夷人,其他雷同的地名都是後人争舜帝 ...

敬文老说得没错,上虞舜帝庙承载了上虞80万人民对舜帝姚重华的怀念,上虞舜帝庙是上虞人民募捐得来的善款建筑的,我们应该欣慰上虞人民乃至浙江人民的舜帝情怀。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0:58
麒麟才子姚俊義 发表于 2018-8-19 20:25
目前河南濮阳与浙江余姚占据了百度百科“姚墟”考据第一名和第二名,我希望你可以引经据典向全国人民为山 ...

年轻人,有空还是多关注了解浙江本地吴兴姚吧,这才是正道
浙江姚氏有几十万人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1:02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1:55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0:58
年轻人,有空还是多关注了解浙江本地吴兴姚吧,这才是正道
浙江姚氏有几十万人

我就是吴兴姚氏的,属于吴兴姚的分支马渚云楼姚氏。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21:41
  三皇五帝是华夏56个民族的祖先。舜帝是姚姓人的始祖。寿县姚,南昌姚,吴兴姚,深渡姚等等一一天下姚姓是一家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1:55
舜帝后裔姓氏有一百多个,
不知有几个舜裔姓氏起源余姚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1:56
舜帝后裔姓氏有一百多个,
不知有几个舜裔姓氏起源余姚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1:58
舜帝后裔姓氏有一百多个,
不知有几个舜裔姓氏起源余姚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2:02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32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1:56
舜帝后裔姓氏有一百多个,
不知有几个舜裔姓氏起源余姚

舜裔姓氏基本上都是姚氏一族在后世在各地不同分化的,比如舜帝治理妫汭,部分姚氏子孙改为妫姓,舜帝嫡子商均率领有虞氏建都虞城,虞国灭亡部分姚氏王族改姓虞。妫姓后人妫满受封陈国,陈国灭亡后代改姓陈或胡,陈国遗孤陈完后人改姓田。诸如此类.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2:07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1:55
舜帝后裔姓氏有一百多个,
不知有几个舜裔姓氏起源余姚

每个舜裔姓氏都有属于自己的郡望与故事,姚姓与姚墟,虞姓与虞城,妫姓与妫汭,陈姓,胡姓与宛丘(陈国后期首都),田姓与田地(齐国给陈完的封地,不是农田的意思)。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2:14
十大姓同源——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

妫汭五姓联宗:虞姚胡陈田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rui)五姓”之称。由于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称为“妫汭五姓”。

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故习称虞舜。《史记》之《索引》曰:“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嘉庆重修一统志》曰:“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即今平陆县南八里茅津渡村东。因虞为远古部落名或曰国名,舜为其酋长,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还一种说法是,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是为虞氏。这两种说法都认为,舜即是虞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据《左传》记载,周武王克商后,求太伯、仲雍之后裔,得虞仲,封于夏墟,是为虞公,建立虞国。僖公五年(前655),虞国被晋献公所灭,其后裔被迁往汾阳虞城定居。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后裔。

姚姓,源于帝舜。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为姓,是为姚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但姚墟位于何处,则有不同记载。《括地志》云:“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据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姚姓就起源于山西永济。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姚墟“在山东濮县南”。濮县于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而范县又划归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郾城一带。又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又记载,西汉末,田敬仲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江苏苏州),改姓为妫。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妫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县西)。由于妫姓与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姚与妫二姓可通”。由此可见,姚姓来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于东汉时期,但田姓又为陈姓所改,而陈姓又源于妫姓。所以,这两支姚姓,归根到底,都源于帝舜,都是帝舜的后裔。

胡姓和陈姓,都起源于西周时的妫姓,都是虞舜的后裔。夏王朝建立后,虞舜的后裔,长期受到冷落。史籍记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很不得志。商汤灭夏后,舜的后裔才受到重视,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个陈国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时候陈丰氏部落活动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灭商之前,在陈国,舜的后裔已传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裔世代继承了这一技艺,擅长制陶成为舜裔家族的传家宝。其时,遏父在陈地依然担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谆厚,技术精湛,又不跟着商王淫乱,且与周族友善,深受当地民众拥护。所以,周武王便把长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给他,生子名满。其后,周武王又封妫满于陈地,重建陈国,并让妫满奉守帝舜的宗祀。这样,周初妫满所封的陈国便取代了商汤时所封的陈国,它们虽说是商代和周代先后分封的两个陈国,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虞舜后代,是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同祖同宗,都是妫姓的后代。再加上妫满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亲,所以便被认为是虞舜的嫡系正统,妫姓之正宗。这样,妫满的正统地位便被确立了下来。在周代,妫满便成了倍受人们尊敬的“圣贤”后裔。周成王在位期间,妫满谢世,谥号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其墓葬就在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至今犹存。自妫满始,陈国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历时600

年。陈国王室世代为妫姓,在胡公满的后裔中,凡继承王位者,一律姓妫。在不继承王位的诸公子中,以胡公满的谥号为姓者,是为胡姓。所以,胡公满就是胡氏开宗立姓之始祖。据胡氏家谱记载,公子澄就是使用胡姓之第一人。妫满建立陈国后,陈国的王位传承,有父死子继者,亦有兄终弟及者。一般说来,在陈桓公(前744-前707)以前,比较平稳。陈桓公以后,宗室子弟为争夺王位,不断发生内讧。据《史记》卷36《陈杞世家》、卷46《田敬仲世家》记载,陈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结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厉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国寻欢。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同蔡国约定,乘厉公到蔡国寻欢之机,用美人计诛杀厉公,另立跃为国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仅五个月而卒,又立其弟林为君,是为庄公。庄公七年而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宣公晚年欲立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君,遂于公元前672年,杀害太子御寇。陈厉公的儿子名完,在陈国任大夫,同太子御寇有莫逆之交,为避免株连,遂逃往齐国。当妫完逃到齐国时,正值齐桓公网罗人才,励精图治之时。舜的后裔妫满又有祖传的制陶技艺,所以很快受到重用,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负责管理百工匠艺。当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名叫懿仲,特别器重妫完,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这样,妫完便在齐国的贵族中站稳了脚跟,其影响日益扩大。妫完为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姓,是为陈氏。此即妫姓陈国建立在河南,而以国为姓的陈氏却起源于山东齐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并改姓为田。陈完卒,谥号曰敬仲,故又称田敬仲。敬仲为何改姓田?史家说法不一。东汉应劭说:“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郑樵、清人张澍经过考查认为,“齐无田邑”,故东汉应劭的说法难以成立。按照《史记》中《正义》与《索引》的解释,陈完改姓为田的原因是:“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又“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传至田完的七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这样,姜姓的齐国便被田氏的齐国所取代,此即历史上所说的“田齐代姜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传至第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此即名垂青史的颖川陈氏。可见,颖川陈氏乃是从山东齐国迁入河南之陈氏



源于妫姓之五姓:袁孙车陆王

袁姓是出自祖字异写的姓。相传,妫满即胡公满的第11世孙,有一个名叫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名叫涛涂,因功赐邑阳夏(今河南太康),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爰姓世袭为陈国上卿。其时“爰”与“辕”同音、且通用,所以,爰涛涂又写作“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河南洛阳、偃师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姓。唐、宋时期的姓氏著作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如《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爰氏。爰、辕一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子声,声子惠,惠子雅,雅子颇,为司徒,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袁氏出自妫满,是帝舜的后裔,这是确凿无疑的。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起源多元的姓氏。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就有出自姬姓的卫国孙氏、有出自芈姓的楚国孙氏、有出自妫姓齐国孙氏三支。公元前672年,妫满的10世孙妫完逃到齐国,改姓为陈。传至陈桓子,改姓田氏。传至田常时,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安乐(山东博兴北),赐姓孙氏,称曰孙书。孙书生凭,凭生武,因避乱奔吴(今江苏、浙江一带),此即起源于山东齐国妫姓之孙氏。《新唐书穃~

宰相世系表》记载:孙氏“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于富春,自是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到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春秋末,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膑,皆是其后裔。

车姓是一个起源多元的姓氏。车姓初见于《世本》,上古黄帝有大臣名车区,专事占卜星气,此为车姓始祖。又车姓出自子车氏,春秋时秦国公族之后。时有子车仲行,为大夫,事秦穆公有政绩,称为贤良,与子车奄息、钳虎并称“三良”,穆公死,以“三良”殉葬。子车仲行、子车奄息的后代多省文改为“车”姓,此即出自子车氏之车姓。还有一支车姓,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汉书》记载,这一支车姓,出自西汉时的田氏。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前77),系战国田齐贵族后裔,汉初移居长陵(陕西咸阳东北)。初为高寝郎,负责护卫汉高祖的灵寝。汉武帝因听信倭臣江充的谗言,因巫蛊事件杀死太子刘据。田千秋便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武帝览书,为之所动,遂召见田千秋。田千秋身高八尺,相貌魁伟,武帝见后,非常喜爱,并说:“父子之间的事,外人难以说清,你却说清楚了。这恐怕是高祖有灵,特派你来指点吧!”于是立即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由高寝郎到大鸿胪,晋升了九级,此即所谓“千秋九迁”。后又提升为宰相,他为人持重老成而有智谋。汉昭帝时,见田千秋年老,且有功于汉室,特准乘车入朝,时人谓之“车丞相”。他的子孙便以引以为荣的特准乘车入朝之事为氏,是为车姓。这支车氏,其实就是田氏。田氏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出自田氏的车姓,自然同样出自妫姓,同样是帝舜的后裔。

陆姓起源于妫姓田氏,形成于战国时的齐国。春秋时,“田齐代姜齐”后,田齐政权传至齐宣王时,齐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乐陵县西南),即原来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陆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在《通志》的《氏族略》中说:“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这一史实被许多史籍和族谱所记载。陆通遂被尊奉为开宗立姓之始祖。这一支陆氏,在陆氏家族史上,被称为陆姓正宗。许多陆氏族谱,例如,陆炜编修的《陆氏族谱》,陆鸣銮编修的《陆氏家史》,陆瑞星编修的《陆氏族谱》等,均以陆通为开宗立姓之始祖。陆姓还有出自族名的一支。古代有一支允姓之戎,原居瓜州(甘肃敦煌境),后徙居阴地(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其后再迁于陆浑(河南嵩县东北),又称为陆浑之戎。周景王二十年(前525),为晋国所并。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所载,九月二十四日,晋国的中行穆子领兵从棘津徒步涉水,让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乘陆浑毫无防备之机,九月二十七日,一举消灭陆浑。晋国之所以出兵消灭陆浑的理由是,因为陆浑与楚国相勾结。陆浑被消灭后,其公族子孙逃亡外地,为不忘其所出,遂以族名为姓,是为陆姓。

王姓起源中,有一支起源于妫姓的王氏,也是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同时追封前代圣王后裔,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建立陈国。妫满的十世孙妫完,出奔到齐国后,被桓公任命为工正。妫满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陈氏。其后,又改姓为田氏。于公元前404年,田齐取代姜齐后,“田齐”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田齐”传至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通志穃~氏族略》云:“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北海,相当于今山东昌乐县东南;陈留即今河南开封。这两支王氏的开基始祖,都是齐王田建之孙田安,自然也都是帝舜的后裔。



姚姓的一支属代眭候田丰之后,为避王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姚姓,浙江、福建、广东姚姓即属其裔,全国总人口410万人。

吴氏——吴姓列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占总人口的2.05%。一般认为吴姓来源于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于吴,建吴国(今江苏一带),子孙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有一支源于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与"虞"

同音相转,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吴氏由虞氏而来。在一些吴氏族谱族上记载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忌恨西楚霸王项羽之妻虞姬,要刘邦将虞姓人全杀掉,刘邦以为不妥,但"妻命难违",于是命下官"将虞姓的头砍掉",下官会意,命虞姓人改姓为吴。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太康)。

妫氏——因舜居沩汭,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广韵》: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

遂氏——舜的后代虞遂之后裔,《左传》舜后封遂国,在济北。郡望在山东钜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后。

幕氏——《风俗通》:舜祖幕,支孙以王父为氏。《左传·昭公八年》载:楚灭陈,晋平公以问史赵。对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幕、瞽叟皆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后。《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当今常见的复姓。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

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圭氏——《姓考》: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息县即其故地。息国有二,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姓觽》:古邹国,舜后,姚姓。又有《通志》言:邹氏,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因氏。

饶氏——《姓源》: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柄之后,以直为氏。

舀氏——《潜夫论·志氏姓》谓舀氏为舜后。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除田姓为陈姓的分支外,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风云变幻,陈胡公始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代子孙,长于孔子世族四十多代,陈姓分支的田孙胡等61个(一说75个)姓氏,其中:有王姓的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四十五年),卒于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祖籍东平陵(山东省历城县东)齐王建八世孙。从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庭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一出世的时候王政君已当了四年皇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之子凭此改为孙姓,为姜姓齐国之卿,如孙武的祖父田书改为孙书,其后孙武孙膑皆以孙为姓,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孙氏名人,大都是陈胡公满之裔孙。三国时期的孙权、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亦属其后裔。查阅孙氏祖谱便知。车、陆、敬、针、袁、孔、庆、少西、夏、司徒、司城、威、靖、尝法、胡、胡非氏、胡母氏、爱氏、辕氏、榱氏、五王、子鞅、子寤、禀丘、子芒、子禽、仇子、子沮、子石、子与、子献、子占氏、赐氏、于陵氏、威王氏、穰氏、车氏、偃师氏、公良氏、恩氏、斗门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宗氏、盎氏、颛孙氏、原伴氏、原氏、舀氏、仪氏、来氏、子使氏、子宋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风俗通等载汉高祖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八氏,都为此八姓为齐田氏之后,后改为第氏。这些分支姓除胡、王、袁、田、孙、陆仍是中国的大姓外,它们中的一些姓氏如复姓已不见于现代。

田姓:陈姓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分支 。田姓是陈姓的主要分支,今列中华100大姓的第34位,总人口640万人。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时的陈国公子完,陈完又称田完,谥号敬仲,其事在《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司马迁《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田姓因取代姜姓齐国崛起而成为战国七雄而闻名遐迩。

胡姓:陈满谥胡公,21世陈衍次子陈玙以满公谥号胡为姓。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胡姓是以陈胡公封号为姓,总人口达1400多万人。(编者按:胡氏族谱都将陈国世系载入,这也是陈胡本一家的历史见证。)

袁姓:以字为氏 ,袁姓列中华大姓第33位,占总人口的0.54%,约700万人。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为爰姓,或记为辕姓。由于当时"爰"字和"袁"

、"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之为姓。

敬氏——《元和姓纂》:敬,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陈桓公五世孙有庆氏,陈有庆虎、庆寅。

夏氏,子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子改姓夏,子夏后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针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针,出自妫姓,陈僖公之孙针子之后。

宗氏——《元和姓纂》言:陈宣公六世孙有宗来氏,陈公族。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公族有来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子石氏——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占氏——《世本》:陈桓公生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

子舆氏——《姓谱》: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沮氏——陈桓公生子沮,为子沮氏。

子献氏——《世本》:陈桓公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陈僖公八子后人所承父祖之字为姓。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师徒氏——陈成公之子公子招,官任师徒,其后代以师徒为姓。师徒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后裔遍布海内外。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为陈姓之后,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宗氏:陈宣公五世孙宗来,改姓宗。

文氏——敬姓传至五代晋朝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唐之讳,凡敬姓人都改为文姓。

三、源于陈氏大分支---田齐的分支姓氏

孙姓:因赐为氏 。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列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孙氏大多是以田书支系赐姓孙氏,全球约1800多万。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居于第三位,是中国传统大姓之一。孙姓历史悠久,来源较多,但主脉为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

王氏:王姓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齐国王族支系人口无法统计。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也是陈胡公后裔。渤海王、陈留王,两支后裔人口估计有1000万。《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陆姓:以乡为氏 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总人口达420万人。 陆姓源出妫姓陈氏的田齐一系。《通志·氏族略》载:"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氏之故地,因以为氏。"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元和姓纂》将陆氏世系说得更详细。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其小儿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因乡为氏。汉代陆贾,官拜大中大夫,著《新语》12篇。陆贾子孙过江居于吴郡吴县,到三国时的吴国,陆贾后裔陆逊为三国名将,孙吴大都督,其子陆抗,也官到大司马。其后陆机、陆云均为晋代文学家。陆云在其《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把自己的祖源上溯到妫姓。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名法章,因以为姓。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以法为氏。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第五氏、第六、第七、第八氏——《后汉书·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田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先迁者为第一。以后第一至第八统一改为第姓。

廪邱氏——《通志》:齐大夫廪邱子之后。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齐国有威、宣、闵、襄、建五王,秦灭齐后,其后裔中有一支以五王为姓。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

母氏——

齐宣王奉其弟子母丘,叫其继承先祖满公的祭祀,赐姓胡母。其后代分为胡母、母丘、母三姓,以后统一为母姓。

丁氏——三国时吴国大将军孙匡,因贻误战机被孙权强令改姓丁。

薛氏——陈完第十代孙孟尝君,被封邑薛地,齐亡后,后裔以薛为姓。唐朝名将薛仁贵即其后裔。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2:15
十大姓同源——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

妫汭五姓联宗:虞姚胡陈田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rui)五姓”之称。由于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称为“妫汭五姓”。

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故习称虞舜。《史记》之《索引》曰:“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嘉庆重修一统志》曰:“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即今平陆县南八里茅津渡村东。因虞为远古部落名或曰国名,舜为其酋长,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还一种说法是,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是为虞氏。这两种说法都认为,舜即是虞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据《左传》记载,周武王克商后,求太伯、仲雍之后裔,得虞仲,封于夏墟,是为虞公,建立虞国。僖公五年(前655),虞国被晋献公所灭,其后裔被迁往汾阳虞城定居。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后裔。

姚姓,源于帝舜。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为姓,是为姚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但姚墟位于何处,则有不同记载。《括地志》云:“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据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姚姓就起源于山西永济。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姚墟“在山东濮县南”。濮县于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而范县又划归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郾城一带。又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又记载,西汉末,田敬仲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江苏苏州),改姓为妫。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妫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县西)。由于妫姓与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云:“姚与妫二姓可通”。由此可见,姚姓来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于东汉时期,但田姓又为陈姓所改,而陈姓又源于妫姓。所以,这两支姚姓,归根到底,都源于帝舜,都是帝舜的后裔。

胡姓和陈姓,都起源于西周时的妫姓,都是虞舜的后裔。夏王朝建立后,虞舜的后裔,长期受到冷落。史籍记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很不得志。商汤灭夏后,舜的后裔才受到重视,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个陈国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时候陈丰氏部落活动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灭商之前,在陈国,舜的后裔已传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裔世代继承了这一技艺,擅长制陶成为舜裔家族的传家宝。其时,遏父在陈地依然担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谆厚,技术精湛,又不跟着商王淫乱,且与周族友善,深受当地民众拥护。所以,周武王便把长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给他,生子名满。其后,周武王又封妫满于陈地,重建陈国,并让妫满奉守帝舜的宗祀。这样,周初妫满所封的陈国便取代了商汤时所封的陈国,它们虽说是商代和周代先后分封的两个陈国,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虞舜后代,是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同祖同宗,都是妫姓的后代。再加上妫满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亲,所以便被认为是虞舜的嫡系正统,妫姓之正宗。这样,妫满的正统地位便被确立了下来。在周代,妫满便成了倍受人们尊敬的“圣贤”后裔。周成王在位期间,妫满谢世,谥号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其墓葬就在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至今犹存。自妫满始,陈国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历时600

年。陈国王室世代为妫姓,在胡公满的后裔中,凡继承王位者,一律姓妫。在不继承王位的诸公子中,以胡公满的谥号为姓者,是为胡姓。所以,胡公满就是胡氏开宗立姓之始祖。据胡氏家谱记载,公子澄就是使用胡姓之第一人。妫满建立陈国后,陈国的王位传承,有父死子继者,亦有兄终弟及者。一般说来,在陈桓公(前744-前707)以前,比较平稳。陈桓公以后,宗室子弟为争夺王位,不断发生内讧。据《史记》卷36《陈杞世家》、卷46《田敬仲世家》记载,陈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结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厉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国寻欢。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同蔡国约定,乘厉公到蔡国寻欢之机,用美人计诛杀厉公,另立跃为国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仅五个月而卒,又立其弟林为君,是为庄公。庄公七年而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宣公晚年欲立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君,遂于公元前672年,杀害太子御寇。陈厉公的儿子名完,在陈国任大夫,同太子御寇有莫逆之交,为避免株连,遂逃往齐国。当妫完逃到齐国时,正值齐桓公网罗人才,励精图治之时。舜的后裔妫满又有祖传的制陶技艺,所以很快受到重用,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负责管理百工匠艺。当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名叫懿仲,特别器重妫完,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这样,妫完便在齐国的贵族中站稳了脚跟,其影响日益扩大。妫完为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姓,是为陈氏。此即妫姓陈国建立在河南,而以国为姓的陈氏却起源于山东齐国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并改姓为田。陈完卒,谥号曰敬仲,故又称田敬仲。敬仲为何改姓田?史家说法不一。东汉应劭说:“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郑樵、清人张澍经过考查认为,“齐无田邑”,故东汉应劭的说法难以成立。按照《史记》中《正义》与《索引》的解释,陈完改姓为田的原因是:“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又“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传至田完的七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这样,姜姓的齐国便被田氏的齐国所取代,此即历史上所说的“田齐代姜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传至第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此即名垂青史的颖川陈氏。可见,颖川陈氏乃是从山东齐国迁入河南之陈氏



源于妫姓之五姓:袁孙车陆王

袁姓是出自祖字异写的姓。相传,妫满即胡公满的第11世孙,有一个名叫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名叫涛涂,因功赐邑阳夏(今河南太康),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爰姓世袭为陈国上卿。其时“爰”与“辕”同音、且通用,所以,爰涛涂又写作“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河南洛阳、偃师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姓。唐、宋时期的姓氏著作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如《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爰氏。爰、辕一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子声,声子惠,惠子雅,雅子颇,为司徒,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袁氏出自妫满,是帝舜的后裔,这是确凿无疑的。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起源多元的姓氏。据《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就有出自姬姓的卫国孙氏、有出自芈姓的楚国孙氏、有出自妫姓齐国孙氏三支。公元前672年,妫满的10世孙妫完逃到齐国,改姓为陈。传至陈桓子,改姓田氏。传至田常时,有兄弟二人。田常的弟弟叫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安乐(山东博兴北),赐姓孙氏,称曰孙书。孙书生凭,凭生武,因避乱奔吴(今江苏、浙江一带),此即起源于山东齐国妫姓之孙氏。《新唐书穃~

宰相世系表》记载:孙氏“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于富春,自是为富春人。明生膑,膑生胜,字国辅,秦将。”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到吴国(今江苏、浙江一带)。春秋末,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膑,皆是其后裔。

车姓是一个起源多元的姓氏。车姓初见于《世本》,上古黄帝有大臣名车区,专事占卜星气,此为车姓始祖。又车姓出自子车氏,春秋时秦国公族之后。时有子车仲行,为大夫,事秦穆公有政绩,称为贤良,与子车奄息、钳虎并称“三良”,穆公死,以“三良”殉葬。子车仲行、子车奄息的后代多省文改为“车”姓,此即出自子车氏之车姓。还有一支车姓,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汉书》记载,这一支车姓,出自西汉时的田氏。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前77),系战国田齐贵族后裔,汉初移居长陵(陕西咸阳东北)。初为高寝郎,负责护卫汉高祖的灵寝。汉武帝因听信倭臣江充的谗言,因巫蛊事件杀死太子刘据。田千秋便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武帝览书,为之所动,遂召见田千秋。田千秋身高八尺,相貌魁伟,武帝见后,非常喜爱,并说:“父子之间的事,外人难以说清,你却说清楚了。这恐怕是高祖有灵,特派你来指点吧!”于是立即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由高寝郎到大鸿胪,晋升了九级,此即所谓“千秋九迁”。后又提升为宰相,他为人持重老成而有智谋。汉昭帝时,见田千秋年老,且有功于汉室,特准乘车入朝,时人谓之“车丞相”。他的子孙便以引以为荣的特准乘车入朝之事为氏,是为车姓。这支车氏,其实就是田氏。田氏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裔;出自田氏的车姓,自然同样出自妫姓,同样是帝舜的后裔。

陆姓起源于妫姓田氏,形成于战国时的齐国。春秋时,“田齐代姜齐”后,田齐政权传至齐宣王时,齐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乐陵县西南),即原来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陆氏。《新唐书穃~宰相世系表》记载: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郑樵在《通志》的《氏族略》中说:“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十一世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之故地,因此为氏。”这一史实被许多史籍和族谱所记载。陆通遂被尊奉为开宗立姓之始祖。这一支陆氏,在陆氏家族史上,被称为陆姓正宗。许多陆氏族谱,例如,陆炜编修的《陆氏族谱》,陆鸣銮编修的《陆氏家史》,陆瑞星编修的《陆氏族谱》等,均以陆通为开宗立姓之始祖。陆姓还有出自族名的一支。古代有一支允姓之戎,原居瓜州(甘肃敦煌境),后徙居阴地(河南卢氏县东北),称为阴戎。其后再迁于陆浑(河南嵩县东北),又称为陆浑之戎。周景王二十年(前525),为晋国所并。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前525)所载,九月二十四日,晋国的中行穆子领兵从棘津徒步涉水,让祭史先用牲口祭祀洛水。乘陆浑毫无防备之机,九月二十七日,一举消灭陆浑。晋国之所以出兵消灭陆浑的理由是,因为陆浑与楚国相勾结。陆浑被消灭后,其公族子孙逃亡外地,为不忘其所出,遂以族名为姓,是为陆姓。

王姓起源中,有一支起源于妫姓的王氏,也是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同时追封前代圣王后裔,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建立陈国。妫满的十世孙妫完,出奔到齐国后,被桓公任命为工正。妫满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陈氏。其后,又改姓为田氏。于公元前404年,田齐取代姜齐后,“田齐”遂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田齐”传至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通志穃~氏族略》云:“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为妫姓之王也。”北海,相当于今山东昌乐县东南;陈留即今河南开封。这两支王氏的开基始祖,都是齐王田建之孙田安,自然也都是帝舜的后裔。



姚姓的一支属代眭候田丰之后,为避王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姚姓,浙江、福建、广东姚姓即属其裔,全国总人口410万人。

吴氏——吴姓列当今中国第十大姓,占总人口的2.05%。一般认为吴姓来源于姬姓,周太王之子周太伯、仲雍封于吴,建吴国(今江苏一带),子孙以国为氏。但也有人认为有一支源于虞舜,《姓氏急就篇》:"周太王子太伯封吴,其后为氏。舜后封虞,吴、虞音相近,故舜后亦姓吴。""吴"与"虞"

同音相转,且字形相近,所以可以通用。因而吴氏由虞氏而来。在一些吴氏族谱族上记载一个故事: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忌恨西楚霸王项羽之妻虞姬,要刘邦将虞姓人全杀掉,刘邦以为不妥,但"妻命难违",于是命下官"将虞姓的头砍掉",下官会意,命虞姓人改姓为吴。所以舜后亦有吴氏。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自舜后陈国之地阳夏(今河南太康)。

妫氏——因舜居沩汭,子孙姓妫氏,后来有改作姚氏、虞氏或其他姓氏。

甄氏——《广韵》: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

遂氏——舜的后代虞遂之后裔,《左传》舜后封遂国,在济北。郡望在山东钜野。

舜氏——《姓源》:虞舜之后。

幕氏——《风俗通》:舜祖幕,支孙以王父为氏。《左传·昭公八年》载:楚灭陈,晋平公以问史赵。对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幕、瞽叟皆为舜之先。

鼻氏——舜弟象之后。《千家姓》:象郡族。

司徒氏——《帝王本纪》上说,舜为尧司徒,子孙氏焉。《通志·氏族略》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司徒氏也是当今常见的复姓。

卫氏——卫氏有二源:一为姬姓,周文王子卫康叔之后,封卫国,以国为氏;二为古卫国。

姚姓,舜后,灭于商,见《后汉书·郡国志》。

圭氏——《姓考》:圭国,舜后。《左传》郑穆公妃圭妫是也。因舜创玉圭,其裔有以圭为部落之名。

铫氏——由姚演变而来。

负氏——《世纪》说舜迁负黍。

息氏——《元和姓纂》:息,妫姓侯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今息县即其故地。息国有二,周灭商封宗子于妫姓息国之故地。

邹氏——《姓觽》:古邹国,舜后,姚姓。又有《通志》言:邹氏,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父食采于邹,因氏。

饶氏——《姓源》:姚舜之后。舜的支裔取饶为部落名,后为氏。

直氏——舜之后裔直柄之后,以直为氏。

舀氏——《潜夫论·志氏姓》谓舀氏为舜后。

咸氏——《路史》记,咸氏为舜后。



除田姓为陈姓的分支外,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与风云变幻,陈胡公始祖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代子孙,长于孔子世族四十多代,陈姓分支的田孙胡等61个(一说75个)姓氏,其中:有王姓的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前四十五年),卒于地皇四年(公元二十三年),祖籍东平陵(山东省历城县东)齐王建八世孙。从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庭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一出世的时候王政君已当了四年皇后。陈完的五世孙陈书之子凭此改为孙姓,为姜姓齐国之卿,如孙武的祖父田书改为孙书,其后孙武孙膑皆以孙为姓,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孙氏名人,大都是陈胡公满之裔孙。三国时期的孙权、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亦属其后裔。查阅孙氏祖谱便知。车、陆、敬、针、袁、孔、庆、少西、夏、司徒、司城、威、靖、尝法、胡、胡非氏、胡母氏、爱氏、辕氏、榱氏、五王、子鞅、子寤、禀丘、子芒、子禽、仇子、子沮、子石、子与、子献、子占氏、赐氏、于陵氏、威王氏、穰氏、车氏、偃师氏、公良氏、恩氏、斗门氏、子穆氏、子枋氏、子尚氏、宗氏、盎氏、颛孙氏、原伴氏、原氏、舀氏、仪氏、来氏、子使氏、子宋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风俗通等载汉高祖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八氏,都为此八姓为齐田氏之后,后改为第氏。这些分支姓除胡、王、袁、田、孙、陆仍是中国的大姓外,它们中的一些姓氏如复姓已不见于现代。

田姓:陈姓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分支 。田姓是陈姓的主要分支,今列中华100大姓的第34位,总人口640万人。田姓的始祖是春秋时的陈国公子完,陈完又称田完,谥号敬仲,其事在《左传》中有多处记载,司马迁《史记》有《田敬仲完世家》。田姓因取代姜姓齐国崛起而成为战国七雄而闻名遐迩。

胡姓:陈满谥胡公,21世陈衍次子陈玙以满公谥号胡为姓。关于胡公的这两个来源,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胡氏,子爵。其地在今颍州汝阳西三里胡城是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或云:胡公满封于陈,其后亦为胡氏。"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来源,但最早的姓氏书籍、早在汉代的《世本》认为胡姓源于陈胡公,且大多数胡姓族谱均记为源于陈胡公,所以我们还是取胡姓以胡公谥号为氏,与陈姓同源之说。胡姓是以陈胡公封号为姓,总人口达1400多万人。(编者按:胡氏族谱都将陈国世系载入,这也是陈胡本一家的历史见证。)

袁姓:以字为氏 ,袁姓列中华大姓第33位,占总人口的0.54%,约700万人。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元和姓纂》诸书记载: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孙名诸,字伯爰(或记为伯辕),其孙涛涂,春秋为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为爰姓,或记为辕姓。由于当时"爰"字和"袁"

、"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之为姓。

敬氏——《元和姓纂》:敬,陈厉公子敬仲之后,以谥为氏。 庆氏——陈桓公五世孙有庆氏,陈有庆虎、庆寅。

夏氏,子夏氏,少西氏——陈宣公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子改姓夏,子夏后人有子夏氏、少西氏。

针氏(针氏)——《元和姓纂》言:针,出自妫姓,陈僖公之孙针子之后。

宗氏——《元和姓纂》言:陈宣公六世孙有宗来氏,陈公族。

盎氏——爰盎之后,即袁涛涂之所传。

颛孙氏——《风俗通》:陈公子颛孙仕鲁,因颛孙为氏。

原氏、原仲氏——陈大夫原仲之后。

仪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姓之后有仪氏。

来氏——《潜夫论·志氏姓》:陈公族有来氏。

子仲氏——《风俗通》:陈宣公之子子仲之后。

子宋氏——《元和姓纂》:陈宣公子楚,其后为子宋氏。

子石氏——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占氏——《世本》:陈桓公生书字子占,其后以字为氏。

子舆氏——《姓谱》:陈桓公之子石之后。

子沮氏——陈桓公生子沮,为子沮氏。

子献氏——《世本》:陈桓公孙子献之后。

子鞅氏、子穆氏、子枋氏、子芒氏、子禽氏、子寤氏——皆陈僖公八子后人所承父祖之字为姓。

偃师氏——陈悼公太子偃师,后代以王父字为氏。

司城氏——陈哀公之子邾胜之后。

师徒氏——陈成公之子公子招,官任师徒,其后代以师徒为姓。师徒氏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后裔遍布海内外。

恩氏——陈大夫成仲不恩之后。

公良氏——陈姓之支族。春秋时孔子弟子有公良孺,陈人,贤而有勇。曾以家车五辆跟随孔子。

斗门氏——《元和姓纂》:陈斗父之后。

孔氏——孔氏有二源,主支为子姓,宋公族,即孔子之族。另一支为陈姓之后,陈公族有公孙宁,称孔宁,其后有孔奂。

宗氏:陈宣公五世孙宗来,改姓宗。

文氏——敬姓传至五代晋朝时为避晋高祖石敬唐之讳,凡敬姓人都改为文姓。

三、源于陈氏大分支---田齐的分支姓氏

孙姓:因赐为氏 。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列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54%。孙氏大多是以田书支系赐姓孙氏,全球约1800多万。在宋代的《百家姓》中居于第三位,是中国传统大姓之一。孙姓历史悠久,来源较多,但主脉为战国军事家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孙权,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系,源于妫陈田氏,是陈田的一个主要分支。

王氏:王姓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齐国王族支系人口无法统计。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也是陈胡公后裔。渤海王、陈留王,两支后裔人口估计有1000万。《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陆姓:以乡为氏 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总人口达420万人。 陆姓源出妫姓陈氏的田齐一系。《通志·氏族略》载:"陆氏,妫姓。田敬仲之后也。齐宣王少子通,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氏之故地,因以为氏。"陆姓源出齐宣王田辟少子田通,田通封地陆乡在今山东乐陵西南。《元和姓纂》将陆氏世系说得更详细。陆,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其小儿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因乡为氏。汉代陆贾,官拜大中大夫,著《新语》12篇。陆贾子孙过江居于吴郡吴县,到三国时的吴国,陆贾后裔陆逊为三国名将,孙吴大都督,其子陆抗,也官到大司马。其后陆机、陆云均为晋代文学家。陆云在其《祖考颂》中称:"承黄虞之苗绪,在周之衰,有妫之后。"把自己的祖源上溯到妫姓。

尝氏——齐孟尝君之后。

法氏——田氏之裔,齐襄王名法章,因以为姓。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氏,以法为氏。

车氏——汉丞相田千秋,因为年老,出人乘车,人称车丞相,子孙有取车为氏者。

靖氏——单靖公之后,田姓族。

第氏、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第四、第五氏、第六、第七、第八氏——《后汉书·第五伦传》:齐诸田徙园田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先迁者为第一。以后第一至第八统一改为第姓。

廪邱氏——《通志》:齐大夫廪邱子之后。

赐氏——齐大夫简子赐之后。

於陵氏,田姓之后于於陵,以地为氏。

五王氏——齐国有威、宣、闵、襄、建五王,秦灭齐后,其后裔中有一支以五王为姓。

威王氏——齐威王之后。

穰氏——齐穰苴之后。

母氏——

齐宣王奉其弟子母丘,叫其继承先祖满公的祭祀,赐姓胡母。其后代分为胡母、母丘、母三姓,以后统一为母姓。

丁氏——三国时吴国大将军孙匡,因贻误战机被孙权强令改姓丁。

薛氏——陈完第十代孙孟尝君,被封邑薛地,齐亡后,后裔以薛为姓。唐朝名将薛仁贵即其后裔。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余姚只是沾了姚姓的光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22:31
上虞故事】虞 舜 传 说 [复制链接]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23:03
    有关舜帝出身地的说法有几种版本,究竟以哪个版本为准?结论怎样?各说各理。因此,作为我们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初学习者,更应慎之!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3:22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32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舜帝子孙获封在北方的虞城,陈国等地,当然留存的子孙多。舜裔姓氏在北方多是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地区,舜帝后裔封地多演变多。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3:26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3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宗亲你还是好好研究,挖掘山东菏泽的实据吧。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3:31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3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其一,我们不能贬低上虞舜帝庙与上虞人民的舜帝情怀。人家没有主张舜帝故里就是为了纪念舜帝不能说人家造假。重庆还举办舜德文化节呢。
其二,现在舜帝故里版本多,以河南濮阳和浙江余姚占据百度百科考据排序前两位,还是以客观调查为重,不能武断下定论,百度百科不受个人的影响。
其三,不能用舜裔子孙的姓氏来判断舜帝故里,这是用儿子证明爸爸的逻辑,因为用老子推断儿子是因为爸爸有的体征儿子肯定或多或少都有,而儿子有的爸爸未必会有,儿子体征不能确定哪些是爸爸的。用舜裔姓氏逆推舜帝故里是不正确的。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3:34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09:47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明,河南山东的中原文明的确是华夏最兴盛的中央文明,这一点我一直都是肯定的。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19 23:37
<<载自百度>>舜帝出生地共有6种版本 “舜帝故里在余姚”最为靠谱

  中国宁波网   2014-12-14 07:20:0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①余姚舜江楼和舜江桥。
②余姚姚墟古迹牌坊。

主讲人叶鑫龙

1959年10月出生,浙江余姚人,业余文化爱好者。

据《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只说舜生于诸冯,并没有说明诸冯在哪里。但全国有6处诸冯,21处历山(传舜帝耕作的地方),且有关传说都与舜的生平相关。为此,舜的故里在哪里有颇多争议。

目前,关于舜帝出生地的考证,基本上是采取收集散落在中华大地上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加上一些古迹,再根据《史记》、《尚书》、《论语》及一些地方志记载,对姚舜的祖籍、身世及早年的生活、活动作出的推测。这些推测共有6种代表性的版本。

姚舜出生地的六种版本

版本一:姚舜出生在余姚。余姚县西30里有诸冯、姚墟,诸冯至上虞封惠30里有握登山,据说是后人为纪念舜母姚握登出生地而命名;康熙《余姚县志》记载:历山在县北三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石壁镌“耕隐”二字,相传是舜耕处,有舜庙,留有遗迹。目前余姚历山虞舜的传说已被浙江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记载:“虞山在县北三十里”,今属慈溪市横河街道石堰村。晋《太康志》载:“舜在余姚故乡避丹朱(尧帝长子)石屋山。”此地是舜的垦荒之地,因此称为“虞山”。今虞山庙尚在,三间平瓦房坐东西面东,内有“虞舜塑像”。右经堂、左经堂有一醒目对联:“秋风禾粟有虞田,晓日山川神禹迹。”这里说到的虞田,也是舜在这里种过田的意思,肯定了虞山、虞山庙是舜的古迹,不远处立有“慈溪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的石碑。附近石屋山的石屋洞内,还存有石床、石椅等,传说是舜避难时的遗物。

据考,余姚诸冯馒头山舜做陶器的窑址尚存,并且很完整,有大量先秦时期的古陶器;此外,还有舜母握登祭地“孝娘门”和尧嫁二女之地“清水门”。“清水门”又曰“清四门”,《史记·五帝本记》云:“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因当时尧、舜、禹在会稽指挥治水,会稽县离余姚诸冯只有60里,于是经常在诸冯清四门召集百官。

传说尧相舜处的“尧山”,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太阳山”,舜钓鱼处赛天洞的“钓鱼坑”,以及舜在诸冯放牛读书之地“笔架山”,如今都保留着原名。据《荀子·大略》记载:“姚舜拜师务成子”,相传姚舜求学处即在今余姚清贤寺位置,原有三间石屋,称社稷庙,毁于文革时期。

此外,明代大学者赵谦将大舜考古处称为“考古山”、大禹治水时禹藏秘图处称为“秘图山”。

百里姚墟,舜迹遍地,余姚世代相传的“舜生诸冯,耕于历山,避难虞山,禹藏秘图”,多方印证了孟子“舜生于诸冯”的结果。以帝命名的余姚、上虞县名在全国也很罕见,出典也在于舜。

版本二:虞舜出生在上虞。不错,上虞有握登山,是舜母出生地,有历山,全国21个历山都同一个“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故事,舜母姓姚,因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交替之中,虞舜又姓姚;舜、禹在上虞经常召集百官参政议政的地方,后人称该地为“百官”;因禹是舜的女婿,又是舜的接班人,会稽绍兴吼山有大禹陵。余姚、上虞自古同属会稽郡,地缘文化相同,有不少舜的影子。

版本三:舜出生在山东诸城。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山东菏泽南50里的诸城有诸冯,也有历山,因为诸城的诸冯是舜曾经迁居之地,也有好多舜的传说。

版本四:舜出生在河南濮阳。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清代刘藻在《曹州府志》中说:“姚圩在濮州东南九十里。”古籍《援神契》曰:“舜生姚圩”,东汉学者应劭说:“姚圩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春秋时期属卫地。

版本五:舜出生在山西。山西人说山西有3处诸冯,一为运城;二是山西垣曲县,该县同善镇有诸冯山,孟子提到过舜“迁于负夏”,这里也有大舜的遗迹;三是山西洪洞县的诸冯。这3处都为舜迁徙之地,也都有舜的有关传说。

版本六:舜出生在湖南永州。湖南永州同样也有姚墟,有舜的足迹。孟子曰舜“卒于鸣条”,应当是指鸣条九嶷山,九嶷山是舜帝陵无可非议,可把九嶷山当历山就有些牵强附会了。

东夷:解密舜帝故里的钥匙

研究舜的出生地,应该全方位考量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过程。农耕时期的舜迁徙于大江南北,后来他的地位变了,但不忘农耕、不忘诸冯故里的本质没有变,将他后来留驻过的一些地方也叫作历山、诸冯,所以全国出现了21处历山、6处诸冯与姚墟,有关的传说也大同小异,这并不奇怪。

那么,舜的故里究竟在哪里?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也”。所以,只要厘清东夷是指哪里就基本可以了。

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我国古代分为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是炎帝和黄帝,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太昊、少昊、蚩尤,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其中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东自浙江东部至沿海,南自安徽中部至沿海,西自河南东部至极南部,北自山东北部至北京燕山。”

徐旭生先生1921年开始在北大任教,1932年又应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之聘,专心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也肯定了舜居于东夷族。余姚从先秦时期一直属吴越东夷。东夷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位于东海,地处浙江江苏一带,故夷人称为东夷。

又据近代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在论《孟子师说·舜生于诸冯章》中说:“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经过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其水之经上虞者曰百官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虹漾,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古曰‘东夷之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东夷人是用大弓射飞鸟的人。从汉字字形的解释来看,是有渊源的。东夷族和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凤和龙文化的两个源头,是舜崇拜的图腾,河姆渡是“双鸟舁日”的地方,亦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目前,只有余姚冯村这座本名“诸冯姚墟”的山村,与古文献记载中的东夷位置,以及诸冯、姚墟、历山、握登等古今地名全部吻合,而山西、山东、河南、湖南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舜帝故里在余姚”,是目前关于舜帝故里最靠谱的说法。

至于版本二“虞舜出生在上虞”之说,是因为余姚的舜出生地离上虞封惠舜母的出生地仅30里,余姚与上虞在古代同属会稽郡,地方文化融为一体,上虞为舜母的出生地,也可谓舜的第二故乡。



编辑: 陈晓怡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19 23:41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3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19 22:17
舜裔姓氏很多
起源都在北方和余姚不沾边

舜裔在北方封国多因为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是华夏文明中央地区,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中原王朝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舜帝这个东夷人既然接受了中原尧帝的邀请成为新的华夏共主,他的子孙受到中原人民的尊崇自然繁衍在华夏中央地区,被历代中原王朝分封到许多地方。所以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舜裔姓氏多,这才是因果关系。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04:36

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夏朝以前余姚不属于舜帝管,
舜的出生地不在浙江,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04:42
舜帝后裔祭祖都是到
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
还没有听说过,有舜裔到余姚祭祖的
余姚和舜的出生地没有关系
舜帝岀生不在余姚 是无疑问的,中国造假几千年来都有例证!中国历史和中国人人人明白,个个清楚!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07:39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3 10:08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36
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 ...

夏朝领域没有湖南,可是为什么舜帝去世在湖南九疑山?湖南属于三苗的南蛮人,夏朝是中原人建立的中原王朝,继承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联盟,东夷,南蛮等地区与中原王朝有交流往来,东夷人舜帝担任中原华夏共主几十年,活动区域自然是中原为主,在中原留下大量的遗迹,但是那个时代东夷,南蛮等地区也是可以到达的化外之地,所以舜帝生于东夷,治于中原,葬于南蛮。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07:42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0:37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42
舜帝后裔祭祖都是到
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
还没有听说过,有舜裔到余姚祭祖的

山东自古都是中原文明,姜子牙的齐国,周公姬旦的鲁国受周武王恩泽都是分封在中原文明最核心的地区,而当时浙江的东夷地区是周朝的化外之地,周朝仅仅在临近东夷的江苏南部分封了一个吴国,大部分诸侯都是密集在河南山东的中原核心地区。你把齐鲁大地硬拗成东夷人,对齐鲁大地的中原文明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齐鲁大宗师孔子就认为东夷人是齐鲁人的威胁。齐鲁之人孟子也站在自己中原人的视角发出:舜是东夷之人的感慨。意思是东夷人虽然是蛮夷,但是也出过舜帝这样与我们中原文明齐名的大圣人。

《论语》: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贡说: 管仲不是仁德之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和公子纠同死,还要辅佐齐桓公。

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让齐称霸诸侯,匡扶天下,人民现在都享受着他的恩泽。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已经披着头发,衣襟已经向左开了。怎么可以像市井小民拘泥于小信义,自己掉死在沟渎都不知道。


(文中的“披发左衽”就是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是“夷狄”的习俗,因为中原王朝的华夏人是:束发右衽。齐鲁的中原诸侯一直有和江浙的东夷人有冲突。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多次打退了东夷人对齐鲁大地的北上侵略,保卫了中原文明,所以齐鲁的中原人包括孔子感谢管仲的功德。)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07:4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0:39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42
舜帝后裔祭祖都是到
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
还没有听说过,有舜裔到余姚祭祖的

我以前的大学导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孙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山东济宁人,在浙江杭州工作,对山东和浙江都很熟悉,他就说山东人是和河南人一样的中原人,属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发祥地,而东夷人是东海沿岸的浙江,江苏南部人。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07:48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31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36
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 ...

舜帝接管的是尧帝的中原人地域,东夷人当然不归他管,就好像一个汉人被拥戴为美国总统,因果关系搞清楚,都说了河南为核心的地区是中原文明,夏朝也是河南建都的,中原人是黄河流域文明,东夷人是长江流域文明。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07:56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2:02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42
舜帝后裔祭祖都是到
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
还没有听说过,有舜裔到余姚祭祖的

既然舜帝出生地只有一个,为什么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都有人祭祖?因为版本多,而且舜帝在治理中原的几十年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谁都没有资格说其他人造假 宗亲你自己都承认中国各地一堆地方大家祭祀舜帝,舜帝陵都有湖南九嶷和山西运城两个,如果树一宗亲痛恨造假,那么你刚才说的地方至少三个地方是造假的。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10:37
虞舜出生山东姚墟、耕历山、今山东省菏泽、建都城山西省蒲坂、葬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

舜的出生地余姚造假太离谱,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10:40
你还是看看余姚,姚氏族谱记载的舜出生地在那吧,
估计余姚姚氏,没有一部谱书 记载舜出生地余姚的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0:41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19:59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0:37
虞舜出生山东姚墟、耕历山、今山东省菏泽、建都城山西省蒲坂、葬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

舜的出生地余姚造假 ...

舜帝出生地好几个版本,那么山东诸城与山东菏泽请问哪一个是造假的?
宗亲,你还是多多宣传山东菏泽的历史文化吧,这才是正道。你要自己向大家展示山东菏泽,姚家不是我说了算,你可以为山东菏泽争取全国姚氏宗亲的共同认同。建议你在报刊上写文章,介绍山东菏泽,或者出资举办山东菏泽姚氏祭祖舜帝大会,或者出资支持山东菏泽的学者出新的成果。与我一昧痴缠,反而伤了我们的宗亲情谊。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0:43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09:15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0:40
你还是看看余姚,姚氏族谱记载的舜出生地在那吧,
估计余姚姚氏,没有一部谱书 记载舜出生地余姚的

我已经给你列举了很多中国历史基本常识,客观分析了山东与浙江各自的文明,更没有否认华夏文明的主体地区是河南山东,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你可以听进去。绝对没有偏颇的意味。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0:46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5:21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0:40
你还是看看余姚,姚氏族谱记载的舜出生地在那吧,
估计余姚姚氏,没有一部谱书 记载舜出生地余姚的

后世修的家谱对舜帝出生地都是没有统一的说法只说是姚墟。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0:48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19:59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0:40
你还是看看余姚,姚氏族谱记载的舜出生地在那吧,
估计余姚姚氏,没有一部谱书 记载舜出生地余姚的

目前舜帝故里还在研究中,河南濮阳和浙江余姚,这是百度百科的事实,姚墟的研究需要科学家考古学家继续发掘,要为菏泽争取全中国的认同的话就自己好好努力。中国人民与百度百科都是客观的。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0:5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22:1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04:42
舜帝后裔祭祖都是到
山东 山西 河南 湖南
还没有听说过,有舜裔到余姚祭祖的

基本上中国各地姚氏一族基本上是各自认各自的姚墟,支持河南濮阳,浙江余姚,山东诸城的都有各自相当的一部分,宗亲可以在姚网甚至公开媒体为山东菏泽做宣传,做些实事,第一百度百科不是我编的,第二你说服不了我。姚家内部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你我不过是其中的尘埃,目前考据第一名的是河南濮阳这种说法,如果你要是真的爱山东菏泽,希望你把对山东菏泽的爱付诸实践。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0 13:20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8-8-20 14:33 编辑

始祖出生地,学考述争论。
历时数千年,版本六种余。
弃其己有理,一统舜帝裔。
华夏是祖家,姚姓同血脉。
守道品人格,舜德甲天下。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3:23
姚敬文 发表于 2018-8-20 13:20
始祖出生地,学考述论争。
历时数千年,版本六种余。
弃其己有理,一统舜帝裔。

敬文老说的太对了,姚氏一族的姚墟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域而是一个崇高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源地。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网上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挖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3:28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0 15:2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各地的姚氏族谱都对姚墟有不同的表述,你说我可悲是你的自由,但是有什么实际意义?是图了个所谓的言语痛快,百度百科依然为每天搜索姚墟的人提供他的资料,大家应该心平气和好好交流,求同存异。
百度权威尚可信三分,家谱编写虚荣成分酌情可知。
树一宗亲你如果想好好探讨历史,可以加我QQ:1252948125.愿意跟你推心置腹好好交流。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3:30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如果树一宗亲你主张的山东菏泽是真正的姚墟,但是不被百度百科承认,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可悲吗?你现在应该好好出成果为山东菏泽宣传,而不是贬斥其他姚家人。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3:32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10:04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挖,你说的对,所以我建议宗亲用客观实据宣传山东菏泽啊,说些有用的实质性的东西,不要老是造假造假挂在嘴上,宗亲还是自己写文章宣传山东菏泽吧,无论姚墟在哪里,姚氏后人都会心怀崇敬。


作者: 麒麟才子姚俊義    时间: 2018-8-20 13:35
本帖最后由 麒麟才子姚俊義 于 2018-8-21 09:13 编辑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0 13:24
你的依据是百度
而不是自己的姚氏族谱
太可悲了

如果想真正好好交流就加我QQ吧。都是姚家人,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1 07:15
本帖最后由 姚树一 于 2018-8-21 07:27 编辑
麒麟才子姚俊義 发表于 2018-8-20 13:35
如果想真正好好交流就加我QQ吧。都是姚家人,我也喜欢山东悠久的华夏千年底蕴。

我见过国内姚氏谱书有几十部,
给你发个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姚氏谱书所记载的姚墟在何地

mmexport1534806640774.jpg (39.69 KB, 下载次数: 756)

姚墟

姚墟

mmexport1534807492166.jpg (204.96 KB, 下载次数: 733)

mmexport1534807492166.jpg

mmexport1534807497003.jpg (189.89 KB, 下载次数: 718)

mmexport1534807497003.jp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21 10:20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1 07:15
我见过国内姚氏谱书有几十部,
给你发个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姚氏谱书所记载的姚墟在何地

      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哪年月的局长?名字?是哪里人?

      你读过姚朝其编撰《天官姚夔》?谁、什么年月出版?编者姚朝其是浙江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21 15:55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1 07:15
我见过国内姚氏谱书有几十部,
给你发个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姚氏谱书所记载的姚墟在何地

       浙江桐庐档案局局长姚朝其编撰谁家的姚氏族谱?你的“姚墟”就是他的谱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21 16:02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1 07:15
我见过国内姚氏谱书有几十部,
给你发个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姚氏谱书所记载的姚墟在何地

温州市姚树一:你好
       你是哪里哪支姚?
       你有你自家的姚氏族谱?
       你读过哪几十部姚氏谱书?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1 22:31
本帖最后由 姚敬文 于 2018-8-21 22:44 编辑

       树一宗亲应该是山東巨野姚,对吗?现在浙江温州发财或早就迁居入籍。您出门不改乡音,走南闯北不忘祖根,令人十分欣佩!所谓;入门既不难,独树一帜也是办得到的!

作者: 姚先登    时间: 2018-8-22 00:29
如是可见我祖虞舜大帝名声之大、影响之广也!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22 06:01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1 07:15
我见过国内姚氏谱书有几十部,
给你发个浙江档案局姚局长姚氏谱书所记载的姚墟在何地

姚树一:你好。
       62#图1,是浙江桐庐县档案局姚局长姚朝其编纂的《姚氏族谱》?哪年出版?你有?

作者: 姚树一    时间: 2018-8-22 07:58
pszyyao 发表于 2018-8-22 06:01
姚树一:你好。
       62#图1,是浙江桐庐县档案局姚局长姚朝其编纂的《姚氏族谱》?哪年出版?你有? ...

我是在别处借来的,又送回去了,昨天拍了三本姚氏谱书,
可惜,弄错了,内存格式化了,好多拍的照片没有了,

2017 2016都有,

姚氏谱书 记载的姚墟在哪里,谱页照片,一天发一个,一个月都发不完,
大致都一样
山东 河南 山西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8-22 09:42
姚树一 发表于 2018-8-22 07:58
我是在别处借来的,又送回去了,昨天拍了三本姚氏谱书,
可惜,弄错了,内存格式化了,好多拍的照片没有 ...

看不懂你的回复。可否有针对性地回复我的问题?
你是巨野姚?树字辈?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3 10:03
如果想真正好好交流就加我QQ吧。都是姚家人。

说得好!一个学养人应该说的话!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4 14:15
如是可见我祖虞舜大帝名声之大、影响之广也!

先登(教授)宗亲:"如是"?久未直接跟帖交流了!暑假休闲好?甚念!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5 21:28
舜帝岀生在山东是无疑问的,中国造假几千年来都有例证!中国历史和中国人人人明白,个个清楚!

     此话怎讲?


作者: 姚敬文    时间: 2018-8-27 22:21

      俊義宗亲:很想再听听有关舜帝在馀姚,上虞活动传说的神话故事!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