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元英雄:潮阳姚三世祖姚鼎
--从《潮州志》“宋 潮阳 职官表”有错漏说起
潮阳姚廿七世 pszyyao
2011.6.28.
近日读饶宗颐总纂《潮州志》1,发现其中“分纂吴钰辑”的“职官一 宋 潮阳职官表”末列(见参考文献1P2045)有错漏,原文如下所示(竖排改为横写),表(或下文)中□表示缺1个字,连续6个□则表示未明残缺多少。
表1 《潮州志》 宋 潮阳职官表(末尾列)
宋 | 年代未详 | |
县令 | 姚鼎 号宗工 字宪民(据潮阳周志茔墓 潮阳姚氏族谱补) | |
县丞 | 汪天锡 长汀人 淳祐元年进士(据长汀志补○志注云 旧志作江天锡) | |
主簿 | ||
县尉 | 姚粢 字□夫(据潮阳姚氏族谱补) |
表中县令姚鼎和县尉姚粢,都是“据潮阳姚氏族谱补”的。我是潮阳姚廿七世,也持有和读过潮阳姚氏族谱2、潮阳县志3,4和其他有关潮阳姚氏的书籍及资料5,6。因此,发现表1有错漏;简明地说,有下列3处错误:
1 “县尉 姚粢”是错写,是姚楶而不是姚粢。宋潮阳县尉姚楶是我潮阳姚氏始祖姚孚(字绵光,号宣教)的祖父,是上始祖姚琳的父亲2,5,6;而姚鼎是潮阳姚三世(孟房)祖。这样的世系关系就是族谱所说的:“今仍旧例,以楶公、琳公、孚公为脉络,断自宣教公为始祖焉。由二祖分而三宗” 始祖姚孚,字绵光,号宣教,子一:建中,字卫伯,号致政。二世祖建中,子三:长鼎,孟房之祖;次文规,仲房之祖;三洪道,季房之祖。这就是“由二祖分而三宗”的涵义。
2 依据《[光绪]潮阳县志》等,姚鼎任县令的时间是(南宋端宗)景炎间(1276~1278)3~5,而不应该“年代未详”。
3 姚楶是姚鼎的高祖,或者说,姚鼎是潮阳姚三世祖,是姚楶的玄孙。两者在不同时期在潮阳分别当县尉和县令,因此,必须分期而列,不应该列于同一列。
4 根据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所言:“入闽姚氏始祖姚天明第10代孙 宋 姚粢(著者注:应是姚楶),以乡贡授潮阳县尉,任满时因淳熙八年(1181)沈师起事,攻打汀、漳等地,‘路途有惊’,暂居县城城西,至事后才回故里;其子姚琳携孙姚孚,卜居江南古埕(今属井都镇),晚年姚琳亦回故里就养于长子,留姚孚于古埕,故古埕(姚)奉姚孚为一世祖”5(见参考文献5P101)也就是说,族谱所云 “(姚楶)秩满言归,时漳南沟变,路途有惊,因就居于邑之西焉”的时间,参考文献3认定:“路途有惊”是因“沈师起事”,时间为宋淳熙八年(1181)。我从其说,因此,姚楶任潮阳县尉应是在宋淳熙八年(1181)之前几年。
5 表1将县丞汪天锡与县令姚鼎列在同一列,可理解为宋同一时期的潮阳职官。汪是淳祐元年(1241)进士,即使一中进士便当县丞也不见得是我主格外隆恩,我想汪不会三十几年后(1276~1278)还来潮阳任县丞吧?只是疑惑,没有史证,不敢妄加否定。然而,县令姚鼎与县丞汪天锡在潮阳同期为官是值得怀疑的。表1末列栏头原是“年代未详”,于是分纂者便将姚鼎、汪天锡、姚楶置于同一列,却未加任何说明,是可能导致误会的。
基于上列的原因,将表1改变成表2,这样便与族谱2和县志3记载符合,也尊重了原著。
表2 表1纠错后应有的表述
宋 |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前几年 | 年代未详 | (南宋)端宗景炎间(1276~1278) | |
县令 | 姚鼎 号宗工 字宪民(据潮阳周志茔墓 潮阳姚氏族谱补) | |||
县丞 | 汪天锡 长汀人 淳祐元年进士(据长汀志补○志注云 旧志作江天锡) | |||
主簿 | ||||
县尉 | 姚楶 字□夫(pszyyao据潮阳姚氏族谱和[光绪]潮阳县志等) |
下面录出(光绪)潮阳县志涉及“姚鼎”部分:
【(光绪)县志卷五 山川 茔墓】姚鼎墓
辟知潮阳县姚鼎墓 在古埕白墓。左一世宣教葬白墓。二世致政葬大坭都。(见P56)
【(光绪)县志卷十五 选举 辟荐】宋 姚鼎
姚鼎 古埕人,景炎间(1276~1278)丞相文天祥辟知潮阳县事。依《臧志》列传补入。(见P265)
【(光绪)县志卷十七 人物列传 义行列传】姚鼎
姚鼎 古埕里人,廉访使莆田姚宗之玄孙也。祖乡贡楶,尉潮阳,始家于邑南。鼎才智过人,重大义。景炎中(1276~1278),文丞相天祥来潮,择人望辟知县事。时百计拮据,鼎督民兵,备刍粮遥相应援,历二三年,宋亡乃去位《潮府周志》。至明弘治戊午(1498),族孙治中琛修墓,为勒石表彰义列焉《臧志》。(见P385)
(未完,待续)
【新县志 人物传】姚鼎(P1041)
姚鼎(1232~1279)《潮阳姚氏族谱》有姚鼎行实录和列传
【族谱 行实】三世
鼎 字宪民,号宗工,宋潮阳知县。……(略)配叶氏安人。生卒月日遭元兵火失记。葬本里白墓左,坐丁向癸。子三:济,涣,亹。
【族谱 列传】名贤荐辟知县公传
公生宋末,其行状无可详考,但族之故老相传才智人望,素负君臣大义。当文丞相循潮,公暨萧御疾谒见,竟以大义饮泣相激。丞相察御疾颇谙韬略,暑为巡海宪佥,公独慈祥,命摄县事。虽宋祚将移,力不能支,然督率民兵,与文丞相遥相应援,崎岖二三年间,至宋□□避位去。故世号为知县公。(对照县志姚鼎传,族谱知县公传中“至宋□□避位去”,应是“至宋亡乃避位去”。)
(续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