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氏族谱新序 [打印本页]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1-6-12 15:28
标题: 姚氏族谱新序

姚氏族譜新序

自古國有史必也后修邑有乘稔而后一修家有譜或累世而后一修或越數百世而年不一修夫國史興邑乘固有司譜則切於吾身者也遙遙遠祖匪譜弗傅泛匕雲礽匪譜弗統使今日已上吾未知身之所自后千哉而下又何由而知吾身之使從来故歐陽文公有曰人不知姓之所自而昧昭穆之序則蠻夷之不若良有以夫吾觀姚氏姓其先起於大舜生於諸馮以邑爲氏至周武王定淵之后則封胡公於陳厥後姓陳者祖胡公之而姓姚者實大舜之裔也至東漢時爲遷尉諱有雲臺之颂唐朝爲左相諱崇有賢良之稱厥后夏商周秦两漢六朝宋子孫繁衍碁布中洲宋真宗年間始祖彦章相居湖南后廣遷於宜春廣生六子思堯思舜思禹思湯思文思武堯徙紫盖禹湯文由赣洲遷於巴邱今之峽江縣思武不知其祥思文公生二子兆斌居下房兆魁居上房厯山始祖也即两房俱盛子孫衆多其分居車江仁和墊溪章溪鄢溪皆自厯山派淵源相繼而求昌求織者也玉峽姚氏自宋朝名思舜者由武林而徙於峽江上盖至三世祖曰伯俊仍居上盖四世祖希廉遷永豐泂溪第七世祖昭幼子璲遷浒江上創光裕堂十七世祖孟  長子沛然遷斜里創餘慶堂孟  次子  然遷中村創徽毅堂三世始祖伯俊公居紫盖傅至十二世祖觀静居後房創步 堂觀達居車房創萃英堂觀省居民房創致中堂次曰伯仲徙新淦之洋墟又遷樂邑  溪由此轉於今之地曰枧田迨夫七世祖諱容又曰達可由上盖而寓永邑十都泂溪以薦舉任樂邑縣尉生子三長曰顺欽以椽曹援通判次曰昌智昌益尋遷於今之  坑至十一世祖器玉器歳由此徙於林溪其仲曰達祥之後裔又徙樂邑之烏江有諱遥甫者仍居泂溪今之後裔以子姓番多居住不一族譜而欲之編次也系使祖宗之昭穆自一世二世至於十世百世而無等者胥在目中恍若生聚一堂之上而坐列登降之不紊者也族議既成有正達子货者興於蜀同庚莫逆特  於家而请編脩固知其祥悉而序之予思夫術之有本也水之有源也斯譜之與發彼夫居址之遥遠未免有關河修阻之嘆世代之繁衍又不免有情盡服盡之說然而……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6-12 15:49
回复 1# 姚新华 : N, y. x  R/ P* @; x* R5 ?/ ^" @7 r

& Z# ?; r" k: I0 `4 y- ~0 ^; d     标题“姚氏族谱新序”,读后始知实是旧谱序。可惜功亏一篑,我看录完整为好,于己于人都是善事;特别未见作序者和作序时间,使人茫然。4 G0 Y% J( s4 `* j
     与南溪相邻且同系的下泉乡姚氏族人有没有参加新宗祠入伙庆典?
作者: 姚勇523833    时间: 2011-12-3 18:19
既然是新序我看就写简体字,用白话文好了。要不文字功底浅的人(如我)还不知你的所写是些什么意思。不便于推广。见笑{:10_171:}
作者: 姚维侃    时间: 2011-12-4 14:15
当时作此序时,相对“古谱”而言,自是“新序”,今人观之,早已是“古序”了。用繁体字乃合彼代时宜,只是如钟尧先生所言,何以虎头蛇尾耶?期待楼主有后继之文,以飨宗亲。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19 18:41
歴山姚氏重修族譜序
- z2 E- {# N1 W6 v族譜之作也良由丁繁人衆無所統攝其中世系宗枝不能得其條分縷柝相繼逓承之詳故作之作之者祖宗之淵源明有系也子孫之嗣續得其傳也今淦南十餘里有地曰歴山吾友姚君之所居焉遡其始祖諱思文者自宋之初居於贛遷於巴邱終於徙歴山生子兆斌兆魁斌居下房魁居上房既而两房俱盛人文蔚起子孫衆多其分居於異地者亦指不勝屈若車江若仁和若墊溪若漳溪若鄢溪皆自歴山分泒淵源相繼而永昌永織者也而要其科甲蟬聯名宦不絕者則惟湖廣潜江之長安郷為尤著彼進士則有激鄉試則有胤選其餘生員貢監代不乏人譜牒所載朗如日星苐慮世遠年湮嗣續繁衍雍正年間幸子文復起而修之而譜牒益炳炳燐燐井然不紊其倫迄於今五十有餘載歴年又已久遠生齒益加甚繁倘無人以繼修之則宗祖失其系子孫失其傳其不至厚其所薄薄其所厚者幾希今孟賢孟德孟祯孟祥孟營孟宇諸君一旦奮志重修父作子述讚承祖武由是歴代宗枝各有次序尊卑長幼各有定分伯叔兄弟各有差等親踈厚薄各有攸辨則其後綿綿瓜瓞賢子賢孫覩斯譜者皆得其源流逓承之詳而知萬泒之出於一源萬殊之出於一本也古之所謂仁人孝子尊祖而敬宗承先而啟後者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兹當譜牒告竣之日孟宇諸君因索序於予予不侫忝在友誼雖不能文亦不敢辭爰是率意記其大畧以共勷盛舉云爾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3-19 20:3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3-19 20:38 编辑 2 S3 x7 C2 [7 i  m9 K; I, r
2 h* R$ a% f( s2 o  ^
吾友姚君之所居焉。因索序於予,予不侫忝在友誼,雖不能文亦不敢辭,爰是率意記其大畧,以共勷盛舉云爾。4 h4 G! j  J1 v: X

- B7 B, b1 W8 s# Z     5楼的序未录全,起码漏了撰序者和作序时间。/ y* c6 f: q! _4 T* z; J- ~
     功亏一篑!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19 22:47
录了撰序者和作序时间,只是没有上传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19 22:48
皇清乾隆四十年乙未歳仲冬月   榖旦
* P& B# d+ e$ D" O5 U            眷教弟邑庠生謝  桐拜譔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19 22:49
姚氏重修族譜序, S% \! u: D- S
本宗系出有虞氏瞽叟娶握登生帝於姚墟因地爲姓望出吳興天下同姓皆本諸此歴夏商周秦两漢六朝唐宋子孫繁衍碁布中洲宋真宗年間始祖思文公由赣州至金水自巴邱遷於歴山生子兆斌居下房兆魁居上房另泒一支於湖廣潜江縣之长安鄉兆斌九世至奇林公元至元間又由歴山而遷墊溪墊溪生齒日眾又分淦南橋背鄢溪等處有明萬歴壬子章溪□老外祖以則陳公及以女而舘甥吾祖廷珍公於斯焉今百六十餘年感外祖之恩沐外祖之德我子若孫固永永不忘所自顧家譜久未增輯記載或恐遺忘則又為人後者所冝深念也嗟乎自始祖一人之身繁衍至千萬人之身自歷山一處之地遷至數十處之地皆思文公之適裔也祉等由其後而溯其前思其身而念其祖爰集各房傑嗣聿建重修且因舊譜圖缺勾支觀者於上下承接處難尋頭緒今則五世一圖即詳註釋於圖後知某公位下人眾某公位下人稀長幼尊卑等殺開卷而朗然在目子孫積善昌後之心睹斯圖亦油然以興矣是為序0 L4 O+ ?+ d/ z2 P. A: F& P9 u

% q% Y- `, k( }2 d* A9 Z% P皇清乾隆四十年乙未洪歳孟冬上浣之吉( I3 m5 D' k2 h: e8 z
            章溪房二十七世裔孫之祉薰沐敬書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19 22:52
廷珍公序' R! Z( D+ o. I  B. X7 g. P& c; F
譜之叙也何為哉蓋先王之設教也以為人道莫大乎親親於是為之上治祖禰下治子孫旁治昆弟又懼其久相離而至於相傷由是設為大宗小宗之法以明其等殺序其昭穆明尊卑之分而聯遐邇之情俾數十傳後知千`萬人之身原為一人之身也即至昔異方星散時勢懸殊而族黨之義卒不同於途人故三代而下世族大家靡不以此為兢兢嘗考姚氏始自有虞昔叟娶握登居姚墟握登感大虹而生舜後遂因地為姓由虞迄今數千百年其間流傳之次遷徙之由與其先代崛起之英前序已道之詳矣若廷珍居漳溪則自萬歷壬子年始夫廷珍日華公次子也赋質環偉宅心温和敦孝而懷仁義雅有羲之丰度陳公諱以則者奇其才德以女舘甥之制產創田有由来矣後生二子長曰守忠次曰守厚亦皆卓犖不群夫繼序其皇繩繩振振孰非廷珍公这埀綂與陳孺人之淑德所積而發焉者哉今也合宗會叙譜牒其裔孫贵新義新與之禄等厪念水源不遠千里而請序於余余嘉其誠意懇摯县善繼善述可謂孝矣故不辭而序之後之孝子兹孫不忘所自崇本厚始敦禮讓隆婣睦不失先王親親之教則發祥寧有量乎是為叙
; J5 x* P2 _! O, k) {" J雍正三年桂月前二日  0 \0 H; z/ G6 s3 c4 H9 ~
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户部黄妙清吏司郎中- A# R( e. P1 q' y1 c
欽點戊戌科武會試主考前刑部山東司員外刑部湖廣" e- H- M& l9 k8 \, |4 a
司主事通家生楊希魯  拜譔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3-20 07:43
“廷珍公序”    ?, E, H0 F' [/ ^3 ]
“賜進士第奉議大夫户部黄妙清吏司郎中”      有没有错?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20 12:46
3月18日有机会查阅老谱,也许是近几年寻根的人多,经常翻阅,老谱较以前更显破旧,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史料,我打算将老谱制成影像资料,这几天将保存下来的谱序录入电脑,等天气好转后,再拍照留存。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20 12:50

, j% E/ z6 |- E  D+ X; r0 P5 ]- w1 W

SAM_1579.JPG (218.58 KB, 下载次数: 179)

SAM_1579.JP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3-20 16:40
读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你是不是将“廷珍公序”的题名张冠李戴了?5 q; D2 R* Q7 H9 q, `2 [
    你发了几篇序和叙,还没讲什么地方哪一姚氏的族谱。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20 19:38
我是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姚家村人,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都没错,只是谱页有些残缺,文字是2001年续谱时我整理到新谱上的,当时怕续谱时校对有误,现在新老谱序比较了,才上传的,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20 19:44
我是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姚家村人,10楼的文字和13楼的谱页都没错,只是谱页有些残缺,文字是2001年重修族谱时我整理到新谱上的,怕当时续谱校对有误,现在新老族谱的谱序经过了比较。
作者: 姚新华    时间: 2012-3-20 19:55

作者: ezyao    时间: 2012-4-3 21:45
通讯员周金山周波曹平 # K7 q8 E4 Y: B- v
     鄂州境内,当人们坐在一起闲聊祖籍时,有近85%的老年人都说是从江西瓦西坝迁来的!
9 o+ f3 }, p8 `     瓦西坝这个地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耳熟能详;说陌生,瓦西坝到底在江西什么地方?谁都是摇摇头说不知道。瓦西坝到底在哪里?我无数次试图从江西地图上寻觅,却连个影子都找不到。寻到地道的江西老表,他们听后,也都摇头,难道瓦西坝只是停留在移民后裔口头中的一种传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线索。有人说:瓦西坝在瑞昌市以东,还有人说在修水以北。经考证,江西当年的鄱阳县城,曾是饶州府的驻地,瓦西坝就在鄱阳城西十公里处。瓦西坝实为瓦屑坝,地址即今鄱阳湖东岸的莲花乡瓦屑冷村。
5 R9 X* e" r' D     相传,姑苏陶人看中了瓦西坝这块能制陶的风水宝地,曾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的制陶工厂,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和宫殿所用的琉璃瓦、陶器,以供世人享用。因避黄巢之乱,复徙吴地,加之兵灾荼毒,这个制陶工厂便成为一片废墟,荒凉冷淡。而移民者只知城西,制陶留下大量的瓦屑,起土挡湖水围有大坝,移民脑海中难忘瓦西坝。 : P! j: M4 x3 D9 R+ v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打了一场决定胜负的水战,主战场就在大莲子湖上。打仗必死人,瓦西坝人更是心寒意冷,故称瓦屑冷。据周启志的《瓦屑坝考》和《姜氏宗谱》载,瓦屑坝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 7 G+ y  R3 c7 C6 l* W, h
     唐宋元末,天下大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乱三大移民,大批皇亲国戚、贵族士大夫和平民百姓,渡过长江“东南飞”。但江西没有发生过大的人口损失,且是接受地之一。
9 T/ v( `' Y) f" H$ s9 {     湖北那时前期是奋勇“杀鞑子”的红巾军与元军反复拉锯战,是改朝换代的前哨、主战场。战乱连年,加之长江水患瘟役,人口损失惨重。如黄州府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巾军府上坐。平民百姓死的死、逃的逃、迁的迁,梦地榛莽千里,虚无人烟,沃野荒芜。兵燹后,朝廷下令赣民填实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并以牛具、插草为界,划地为业,免其六年赋税和杂役等优惠政策。 ' T& _8 f! U5 [+ ~: \; e
     据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统计,元末明初是移民高潮,江西迁至湖北的有130万人,其中黄冈、麻城达50万多人。在鄂东北迁入的136姓中,其中江西达110族。始迁先民移居湖北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建设家园,为湖北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 \* C% h. a* L4 Z     瓦屑坝作为当年的交通要津,其繁华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瓦屑坝已不具水陆码头的功能,昔日的市井浮华也随之不再。 5 {7 T9 ~' _' Y8 [0 M  G- L
     瓦屑坝曾是中国古代移民集散地之一。当年祖辈们带着诀别,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守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清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现在许多家谱中都记载祖辈来自江西瓦屑坝———祖先架一叶扁舟,涉鄱阳之浩瀚,经湖口驶向长江,始卜居岗邑。因交通信息不灵,天长日久,逐渐忘记了祖居地点。随着朝廷的一纸禁止回迁令,无情地斩断了这些移民的回乡念头,瓦屑坝的地名也就随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 G( N6 ]. I* b$ ~3 @" p
     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过程,老百姓首当其冲,人们为了谋生,保全财产和身家性命,走西口,闯关东,过长江,下南洋,不断寻觅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多次战争、多次逃难的移民,瓦屑坝也就成了中原人民不断迁徙的中转站、移民的集散地。 7 t. t$ t2 C" b1 ~
     湖北人大多数是江西移民的后裔,俗说话:“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江西遗风犹存。很多故乡的地名搬到他乡,如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城东有地名称“瓦屑坝”,武汉有鄱阳街、鄂州有“筷子街”、荆州有“江西脘”等;因湖北省界与江西接壤,故江西老表的称呼在鄂东也很流行,一句老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j4 l$ {# n% R5 b" E2 y1 m- I     人们平素闲逛时,习惯将双手反握身后,诙谐地说,这是当时朝廷强迫移民所养成的。移民高峰期发生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定鼎后,即圣令大批江西先民迁两湖,为防逃脱,先民们被反绑双手上路,用绳索互相牵连,因迁徙途中要方便时:“解手啊!”就呼叫押送官兵解开双手,就地解决。没想到先民们一句苦涩的呼喊“解手”,竟形成今天上厕所的惯用名词。还有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口语,如将名词外祖母(外婆、姥姥),叫“家(咖)婆”;将外祖父(外公、姥爷),叫“家公或家爹”;将方向词“去”字,读着“器”;将动词“站”字,念着“跻”;将吃饭念着“乞饭”或“恰饭”;将“鞋子”念着“孩子”等等。在今天的改革大潮中,仍是难以改变“说惯了”的乡音,这些都不胜枚举。“方言”长期保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n/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