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llz 发表于 2016-1-18 13:37:29

我用我的剩余抢救闽南文化




姚景良先生口述实录:我用我的剩余价值抢救闽南文化



姚景良2016年1月4日-8日口述(参考网上资料整理)

我今年八十周岁了。我一生四次摔伤,脑部和腰部都受过重伤,九死一生啊,曾经被医生断定为不治之症,有药吃到没药,有医生看到没医生,今天能到鹭江讲古场讲古,还有这么多粉丝,算是奇迹。
我那时真的病得很重,一段时间完全没法起床,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自学八段锦,坚持不懈的长跑,三十多年了,现在我的病历卡无任何记录,什么病都好了,现在,仍然坚持每天早上跑十公里。老年人最后的时间就是剩余价值,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我将抢救与传播闽南文化作为体现自己剩余价值的最重要工作。

我年轻时就开始收集闽南故事了,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我们晋江乡下,吃饭基本上没有桌子,我们端一碗饭,下面是番薯,上面是番薯叶,夹点萝卜干和咸豆豉,到榕树下听古,(吃饭配故事,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精神享受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儿时听古,引起我研究闽南文化的浓厚兴趣。

这一生一世,我都在研究闽南文化,搜集闽南语故事,辨析闽南方言用词用字,1958年,我从厦门公安局去参军,在部队里还托亲友搜集老故事,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在寻找会讲民间故事的人。有一次去采访一位老先生,第一次,人还在,第二次就不在了,连他自己珍藏的“话本”都烧掉了……闽南有把东西烧给逝者的风俗习惯嘛。

抢救即将流逝的闽南文化,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事儿。

我收集整理了数百个闽南近现代故事。这些故事源头多,版本也多,我搜集、整合、校对、考证,一些生僻字尽量查字典核对,比如查《辞海》、《康熙字典》。做这些事是很辛苦的,但不认真不行啊,闽南文化中很多东西,七十岁以下的人已经不懂了,这些东西再不研究整理就没了。

闽南话用字很有意思,有的字词典找不到,就民间造字,有组字法,有拆分法。我在赖厝埕讲故事,涉及方言问题就一点一点解析,顺带可以谈论许多有趣的民俗问题,说一些老少咸宜的故事。电视台曾经请我去讲古,我讲过一段,但不太喜欢,我最喜欢赖厝埕这款没有拘束,自然互动的民间活动。

我研究的是原汁原味的草根式内容,民间故事与俗语,原汁原味很难啊,没有深厚闽南文化积淀和持之以恒的采访与收集,坐在书斋里是做不出来的,研究这些东西要接地气啊。我退休十九年,除了锻练就是到处“采风”,回家就写作,有时说一段故事,有时编一个小品。我整理的东西乡土味很重,我个人以为“书呆子”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欣喜的是,我的粉丝们说,他们以前很难听到这样原汁原汁的闽南故事。

我能利用我的“剩余价值”,从事我最喜欢闽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与热爱闽南文化的人“逗阵来讲古”,分享这份文化遗产,也是一款缘份,我活到这个年纪,还能在这里讲古是一种福气,但时间还能给我多久?我们现在是两周一次,一次一小时,就我的积累,说上十年也说不完啊,所以我每次都尽可能多说一些!

我已经出了几本书,还有十来本没出版。

现在在电台、报纸流行或者刊登的闽南语错误很多,用字太随意,太生硬,我个人认为,闽南语的表述,能与普通话在意思上一致的就尽量保持一致,的确无词可用才用普通中的同音字代替。否则写出来谁也看不懂啊。比如“婚陶麦卵蛋”(烟头别乱丢),这样的句子,谁听得懂啊。

关于方言辨析,大家能提出不同意见更好,我们自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对,说错了,有人提出来可以更正。大家一起来探讨,研究,把这份文化财富留下来,(祖宗的遗产)不能白白让它们流失喽。

做点好事可以,出风头我可不要,平淡低调做人一生快活啊,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大和小而已。我这些东西,只要你需要,都可以拿去传播,我这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如果不传播出去,那就太可惜了,闽南文脉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喽……

我的价值观就是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

我教电台的人出闽南味谜语,我把自己书房的书捐给故乡的学校,《合四句》这本打印的书稿让他们放到网上去传播,就像我积极传递养生保健信息。我自己练文武结合的八锻锦,练了三十八年,一是为自己保命,静心练功事半功倍;二是将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传授给别人,大家一起锻练,我高兴别人高兴,我健康别人也健康。所谓和谐社会,不就是这样嘛。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用心编了《养生保健十二讲》,到社区与街道还有一些单位去讲解并传授八段锦,效果很好。

我2006年在跑步时被后面的自行车撞成重伤,那时已经七十岁了,后来,有朋友看到我还在长跑,就说,啊,你还能锻练啊,我说我到毛泽东那里报到,他的门刚好关着。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好一些,健康一些。我总结出几个字:一是看,就是读书;二是听,走到哪儿听到哪儿;记,笔头要勤;想,就是动脑筋研究问题;最后是讲,老年人不哼不哈,很容易痴呆。看听记想讲,就是这五个字。

我给你送精神营养,不必吃补药,我自己是从来不吃补药的。

我很高兴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听你讲话像青年,看你体态是壮年,瞧你的脸部才是老年!我活到老,就要传播闽南文化到老;活到老,要锻练到老,传递健康的养生信息到老……

姚景良先生和他的宝贝们(图片第二至三张1月4日摄于姚先生家)
泓莹注:姚景良先生学问很深,一生亦颇具传奇色彩,最令人感动是他总是无代价为社会为别人做事,他写了十几本关于闽南文化的书,虽然出版了几本,却不过是沧海一粟!我很希望能帮他做点什么,可惜才疏学浅,不研究闽南文化,古文字功柢差。个人力量又过于单薄。希望有识之士,特别是文化部门或出版社来做这件事。泓莹博客


yqllz 发表于 2016-2-5 14:57:29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6-1-30 13:59
这几年我一直和王建设教授学习闽南语。

                  为留住闽南文化讲古
       姚景良虽已80岁,他在言谈中却透着老一辈厦门人的精神劲儿——健康、奉献、热爱生活。
      “抢救即将流逝的闽南文化,这是和时间赛跑的事儿,而我的价值就是贡献自己的“剩余价值”。坚持公益讲古的姚景良这辈子都在研究闽南文化,搜集闽南话故事,辨析闽南方言用词用字。他表示,“我收集整理了数百个闽南近现代故事。这些故事源头多,版本也多,我搜集、整合、校对、考证,一些生僻字尽量查字典核对。做这些事是很辛苦的,但不认真不行啊,闽南文化中很多东西,70岁以下的人已经不懂了,这些东西再不研究整理就没了。形成文字,有据可依。”

yqllz 发表于 2016-1-19 22:18:35

yqllz 发表于 2016-1-18 17:13
乡贤姚景良先生,祖籍福建晋江钱仓,长期生活于厦门。先后在公安和政府机关工作,但他从年轻时就对 ...



http://i0.hexunimg.cn/2015-06-10/176637136.jpg姚景良将把60多年的积累分享给大家。  本报讯 (文/记者 戴懿 实习生 吴鹭飞 图/刘东华)身处讲古场,手执折扇,用生动丰富、风趣诙谐的闽南话讲述曲折变化的故事,这样的讲古不多见了。不过,本报和鹭江街道办事处将联合在大元路老剧场文化公园开办讲古角,讲古场景有望再现老城区。  讲古角由闽南话公益培训班开设,姚景良将为市民讲古。今后,讲古活动将常态化,每两周举办一次。  79岁的姚景良已经出版《趣味闽南话》《闽南歇后语》等多本书籍,收集闽南话、闽南文化相关资料逾60年。  姚景良的方言积累一直没有停止过,就连参军时,也托亲友帮忙收集故事寄给他。时至今日,白发苍苍的他仍在寻访有故事的老人。  姚景良介绍,以前饭点时,大家都端着饭集聚大树下等公共场所,边吃边听有趣故事。而他的记性特别好,听到的俗语、故事会记心里,张口就来。目前,他已经收集了数百个近现代故事。然而收集故事并不容易。《秀才赴考,渡口相遇》,单单这个故事完成收集就花了10多年。姚景良说,这个故事就有10多个版本,有人只知道故事开头,有人只知道结尾,有的知道大意却说不清楚。姚景良只能将多年累积的资料整合校对。姚景良还收集不少字典,学习查阅不会写的生僻字。  姚景良说,闽南话的字很有意思,有些字在字典里找不到,于是就用民间造字,有的用组字法,有的用拆分法。在讲古活动中,姚景良每次将讲述一两则故事,涉及的有趣字、词、俗语等,将会详细介绍典故和书写方式,方便听众传播出去。“60多年的成果如果不传播出去,就太可惜了,不能到了我这代就断了。”

yqllz 发表于 2016-1-18 17:13:37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6-1-18 22:13 编辑

      乡贤姚景良先生,祖籍福建晋江钱仓,长期生活于厦门。先后在公安和政府机关工作,但他从年轻时就对闽南方言充满兴趣,在繁忙的工作中业余搜集了大量的闽南俗语、成语、谜语、歇后语、俏皮话以及故事、传说、民谣、掌故等。几十年间,累积了大量闽南方言材料,并极为认真刻苦地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已经先后出版了《趣味闽南话》、《趣味闽南方言词语》、《闽南歇后语》、《闽台方言集锦》、《厦门成语》等多本“闽南方言”系列书。明至今日,先生虽然已年届八十仍孜孜不倦、日耕不掇,整理出《闽南方言顺口溜》、《闽南合四句》《闽南风俗》等书,为抢救、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作出巨大贡献。《闽南合四句》是景良先生整理完成尚未出版的又一力作,经作者同意,发在网上与宗亲分享。为了方便宗亲们更好地领略闽南风俗习惯,解读闽南风俗文化,庆礼勉为其难、略尽其力,稍事注释。满心期望宗亲们共同感受,了解闽南的故有特色、景良先生的幸勤与奉献。



yqllz 发表于 2016-1-29 18:39:43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6-1-27 22:48
保护闽南语就是保护闽南文化。

                  到处采风回家写作
                  只为抢救闽南文化
   精神抖擞,笑容满面,姚景良不像80岁老者。他说“人生都是有价值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人到老,只有“剩余价值”,我退休后就考虑如何奉献“剩余价值”。
      “我觉得自己健康是幸福,让更多人健康才能更幸福。所以,我花了很大力气编写12讲保健常识。"姚景良还到单位、街道、社区开讲座,让更多人受益。
       退休19年来,姚景良还到处采风,回家写作,抢救闽南文化,在多个平台上宣讲。”做好事可以,出风头我不要。我的东西,只要你需要,都 可以拿去传播。闽南文脉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

姚先登 发表于 2016-1-18 19:10:28

yqllz 发表于 2016-1-18 17:13
乡贤姚景良先生,祖籍福建晋江钱仓,长期生活于厦门。先后在公安和政府机关工作,但他从年轻时就对闽南方 ...

姚景良先生实在了不起!他有着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理想,所以要做伟大的事业。用自己的“剩余价值”抢救闽南文化,这就是伟大的事业!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1-18 20:22:57

赞景良宗亲!

湖南临湘姚郑保 发表于 2016-1-18 21:19:13

姚小平 发表于 2016-1-18 20:22
赞景良宗亲!


赞景良宗亲!

yqllz 发表于 2016-1-18 22:15:23

湖南临湘姚郑保 发表于 2016-1-18 21:19


万分感谢先登、小平、郑保宗亲浓浓的亲谊。

pszyyao 发表于 2016-1-18 22:35:24

       标题漏词。

姚紫洪 发表于 2016-1-19 08:01:23

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点赞!

yqllz 发表于 2016-1-19 11:18:45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6-1-19 11:19 编辑

pszyyao 发表于 2016-1-18 22:35
标题漏词。
原文标题是:“我用我的剩余价值抢救闽南文化”庆礼用的是:“我用我的剩余抢救闽南文化”看似“标题漏词”个人认为:还是采用“我用我的剩余抢救闽南文化”作为标题比较适当。
“剩余价值”词义比较局限,而“剩余”比较宽泛。剩余可以包容诸如:生命、岁月、精力、热情、爱好、爱心、能力、学识等等,不一而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用我的剩余抢救闽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