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士龙 发表于 2015-11-22 20:02:11

pszyyao 发表于 2015-11-21 08:30
今黄山市(三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能包含过去的 ...

改名争议2000年1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摘播了当天《中国消费者报》关于"黄山市张冠李戴误导游客十三载"的报道。14天后,20日的《法制日报》又以《黄山市到底应该在哪里》为题,一针见血地指出:"鼎鼎徽州世上如今已无你,赫赫黄山美名已被别人挂;来到'黄山'不见黄山游人怨,欲寻徽州难觅踪影谁之过"。两篇报道殊途同归,再次提出了恢复徽州与黄山市地位的问题。徽州文化,不仅对中华大地有深刻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大有名望。1998年在绩溪就专门召开过"国际徽学研讨会"。徽州经济,过去也很发达,明清时期,徽商遍及华东各地,早就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州的林产品和茶叶是安徽省的经济支柱产品,"祁红"、"屯绿"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品。徽州不仅是富饶、美丽的地方,而且有大量精美绝伦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向往流连的旅游胜地。这一切的一切形成了徽州的辉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徽州,在1987年改制中,成立地级黄山市(俗称大黄山市),将黄山山名取代了徽州地名,从此,徽州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撤销了1983年在黄山脚下刚刚成立的新兴旅游城市省辖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将"徽州六子"之一的绩溪划给了宣州管辖。不仅在中国地图上硬是把一座历史名城给抹掉了,原徽州地区也被搞得残缺不全。难怪高级记者李辉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惊呼"可惜从此无徽州!"1987年将徽州易名为黄山市,徽州的历史被人为地割断了,并造成皖南处处皆黄山,地名严重混乱。屯溪市和原县级黄山市本来是两个好端端的市,都改为行政职能不伦不类的市辖区。徽州与黄山两张牌本来可以同时打,互相补,齐发展,双辉映,如今两张牌简化为一张牌,顾此失彼,既丢掉了徽州,又顾不上黄山,使得徽州经济多年得不到发展,黄山的旅游事业也远不如泰山、武夷山、张家界等地发展迅速。实践是检查真理的惟一标准,人们在13年的实践中应当清醒了。

姚敬文 发表于 2015-11-22 20:14:45

      士龙宗亲:我的寻根路在何方?请您指点。原因有三,一是您对深渡姚族的渊源有一定的研究和造旨。二是歙县是您的出身地,又在当地文化站谋过事,按您的社会地位和能力,与深渡老家姚族族长、贤达、精英肯定有过交往,人头熟。三是您非常关心关注姚网宗亲<<深渡姚>>寻根问祖事宜。基于上述原因,恳请士龙宗亲指点方向。不胜感谢!

姚士龙 发表于 2015-11-23 01:08:38

姚敬文 发表于 2015-11-22 12:14
士龙宗亲:我的寻根路在何方?请您指点。原因有三,一是您对深渡姚族的渊源有一定的研究和造旨。 ...

我没有在文化站工作过,我曾在林业局各乡镇待过20载认识不少人而已,后离职来到深圳做生意。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8 13:57:08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1-28 13:59 编辑

姚士龙 发表于 2015-11-22 20:02
改名争议2000年1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摘播了当天《中国消费者报》关于"黄山市张冠 ...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地方适当、合理、科学地改个名,应该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如果毫无理性地乱改一气,那就非但没必要,而且也很不应该了。

很多地方其实也存在这方面的困扰。譬如山东的泰安市,“泰安”是地名,泰安市下辖其规划内的一定区域,泰安市的人们生活在这个区域内;“泰山”是山名,只代表着那座山。可是当地一些企事业单位命名时为了听上去响亮,偏偏去冠以“泰山某某”,而不是“泰安某某”。叫人感觉上挺别扭。虽说没有把泰安市更名为泰山市,可人们都去拿“泰山”来做文章,这种一股劲儿地“热捧泰山”而“冷落泰安”的做法,总不是好现象。



姚士龙 发表于 2015-11-29 02:01:55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28 05:5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些地方适当、合理、科学地改个名,应该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如果毫无理 ...

搞旅游 或市场经济来说,什么也没有成就,弄得一塌糊涂地域名。黄山风景区还 好些,最要命的 是歙县一 个岩寺镇改名徽州区,又把歙县原徽州府衙名字混淆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古徽州(歙)几支姚氏对名利、历史视如白纸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