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10-1-8 12:34:43

姚崇:做人是小人,治国是能臣

  姚崇,中国最著名的宰相之一,中学历史上都有他的介绍。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几朝,位及宰相,善改革通变,后期与守法持正的宋璟相辅共治,并称“姚宋”,与唐朝另一对杰出搭档“房杜”一起,赢得了唐朝四大贤相之美名。

  论治国,姚崇的能力,无人能出其左右。但做人方面,却阴险狠毒,不择手段,让人觉得历史真是比小说丰富多了。

  先说说他的做事能力和治国水平。

  早在武则天时代,酷吏横行,朝中百官,人人自危,姚崇以小小的夏官侍郎之职,不顾官微言轻,冒死进谏,申述酷吏迫害,构陷冤狱的种种实情,为保朝中百官无人谋反,不惜押上全家两百口人命。武则天深感其智勇无私,废除了严刑峻法,稳定了武周政权。

  睿宗时,面对中宗一朝遗留的种种吏治流弊,时任中书令的姚崇,和侍中宋璟,一面罢免了几千名靠花钱买来的“斜封官”;一面整顿了上万名超编的吏部候补官员,通过考试,仅仅选拔了不到二千人,予以录用,一时“人服其公”。民间更是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姚宋为相,邪不如政;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开元初年,姚崇迎来了他政治生命的黄金时期,开始了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公元713年,唐玄宗执政,年号开元,意在复兴李唐江山,重振贞观之风。姚崇被任命为宰相,他向玄宗皇帝提出了十条政事改革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大政方针,条条切中时弊,史称“十事要说”。唐玄宗视其为救世良方,全盘接受。1200多年后,毛泽东仍然给以这样的评价:“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除此之外,姚崇还劝谏唐玄宗“诸王外刺”,结束了中宗以来八年动荡不安的历史,赢得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光景。

  所以,作为宰相,姚崇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他裁冗员,简机构,任贤能;禁佛寺,汰僧侣;劝课农桑,赋役宽平;不贪边功,中外和平,使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唐诗人和评论家杜牧称赞姚崇“首佐玄宗起中兴业。”他的继任者宋璟、张嘉贞等“萧规曹随”,“守法持正”,不懈努力,终于开创了唐王朝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治上勤勤恳恳,能力超群,敢于犯颜直谏的姚崇,在涉及其为人方面,却不那么始终如一、那么厚道了。史书批评他“权谲”,意思是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一个小人。

  第一个人被他算计掉的人,叫张说。开元元年(713年),姚崇从同州到新丰见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为宰相。时任宰相的张说得知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别人对他进行弹劾,玄宗不听。姚崇当上宰相,张说因恐慌,想走玄宗的一个弟弟岐王的后门。姚崇想抓住这件事报张说复,但又不直接揭发。一天,罢朝之后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故作跛脚状,玄宗叫住他,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的脚坏了。”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又问是什么意思。他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秘密乘车出其家门,恐怕要坏事啊!所以我很担心。”张说宰自然是相当不下去了,被贬为了相州刺史。

  在贬张说为相州刺史时,另一宰相也被免职,刘幽求。有人告他的状,说他“有怨望语”,就是说在背后说怪话,发牢骚。玄宗下诏追查,姚崇等人故作姿态,劝说玄宗道:“刘幽求等是功臣,乍任闲职,稍微表现沮丧,也是人之常情。他们功业既大,地位又高,一旦被送进监狱,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动啊!” 这一席话,表面是保护刘幽求,实际上是证明他确有“怨望”之罪。结果刘幽求被调出京城,做了睦州(今浙江淳安县西南)刺史。史书说,姚崇对刘幽求是素怀嫉妒之心,看来是有根据的。而在他为官生涯中,此类事情可谓不少。

  正所谓没有绝对的忠臣,也没有绝对的奸臣,掀开历史的帷幕,姚崇,他也只是一个正常人,有公心,也有私念。

武康姚 发表于 2014-12-25 18:33:55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目光、价值观!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样比较客观,每个历史人物都有时代的局限性!
从政有为官的道、权谋术,试问:一个宰相身边,都是反对派、发出的都是不一样的声音,能当好宰相吗?道理很简单哦!
崇公的这些做法,最多只能算是权谋术罢了,怎么能随便说是“小人”呢?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濮氭 发表于 2015-6-6 00:45:37

人民怀念姚崇!

姚尚明 发表于 2010-1-8 12:37:39

人无完人,宗亲们明鉴~


    姚崇(650年—721年),原名姚元崇,后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开元”年号之讳,因此改名为姚崇。650年,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721年于长安去世,享年72岁。

    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一代女皇武则天统治时,姚崇官至凤阁侍郎;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睿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玄宗李隆基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又加封为梁国公。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0-6-12 11:58:00

姚崇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更为了大唐帝国的巩固,采取果断措施搬掉拦路虎,这正是政治家所必备的魄力。试想——假如姚崇是个老好人,他就很难被唐玄宗看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宰相,唐朝就不会出现“开元盛世”,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一种情形——所以,看姚崇,要从他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所起作用的高度来看待。:lol

姚文明 发表于 2010-8-22 19:44:31

看姚崇,要从他对整个社会和整个历史所起作用的高度来看待。所言极是!

zhishu 发表于 2010-11-20 13:37:14

小人也罢 能臣然是 关键的事实就如宗亲姚斌曰 人民怀念姚崇!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0-12-7 17:02:32

人民怀念姚崇!

姚维侃 发表于 2010-12-27 22:13:06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0-12-27 22:20 编辑

      尚明宗亲的这篇短文恐怕有点立论偏颇,且论据不充分,不能支撑论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是和“君子”相对立的。汉典里的解释是,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但在尚明宗亲的文里,“小人”的概念内涵变成了“好弄权术,滑头,耍小动作”。这样立论在逻辑里叫偷换概念。“小人”和“权谲”不能混为一谈。再说了,在封建社会,上层官僚之间的斗争,谁都要玩点手腕的,没有点斗争艺术,就只能被玩弄权术的人挤下去。就具体的事说,姚崇要被皇上任用,张说也是“出于嫉妒,指使别人对他进行弹劾”,而且“因恐慌,想走玄宗的一个弟弟岐王的后门”,这也是玩弄权术啊,也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政治地位的需要嘛。按照尚明宗亲的观点,这也是“小人”之所为,既是“小人”之所为,和“小人”斗的人,应该是“君子”。再说了,张说在台上当宰相,无所作为,不能振兴国家朝廷,却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而排挤贤才,其行为也的确够不上“君子”的标准。姚崇使用权谋挤掉张说,就大而言,有利于国家朝廷;就小而言,姚崇比张说有才能,适合“宰相”这个位置。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怎么能区分“君子”“小人”呢?
      玩弄权术,是任何一个封建官僚包括现代的官僚都在所不免的,但现代汉语从来都是丰富的,同样的意思,可以褒扬地说“智谋”,也可以贬抑地说“阴谋”。单纯地看,是说不清正邪的,那就要看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了。如果其动机是为国为民的,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而且,其结果是推动了历史发展的,我们就应该称其为“智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为自己的,为小团体的,而且,其结果是阻碍了历史发展的,我们就应该称其为“阴谋”“权谲”。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被我们称作“政治家”,有些人被我们称作“阴谋家”,也是从其作为的动机和结果上来说的。
      还有,我们品评历史人物,只能历史地、唯物地看,用当时当地的标准来衡量他,不能拿已经发展了的、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人。就像将来我们的后代子孙不能拿将来的观点和标准来要求现代的我们一样。
      从尚明宗亲所举的两个例子来说,姚崇当时的做法根本不能证明他的人格卑下。尤其是在玄宗面前为刘幽求说的那些话,完全可以从正面来理解,并无恶意。客观地分析,一定要说姚崇“表面是保护刘幽求,实际上是证明他确有‘怨望’之罪”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深文周纳,是强加于人!即使这个人不是我们姚氏的祖先,是另外一个人,我也要为之鸣不平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尚明宗亲的话题有点立论偏颇,论据不足以支撑其立论。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1-6 02:27:28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1-1-6 02:32 编辑

7楼维侃兄的论说很雄辩,批驳有力,好文,赞一个!不过,我感觉您把矛头指错了,1楼文章可能是尚明转载的,他在2楼“人无完人,宗亲们明鉴”一语似已表明。:lol
尚明站长为姚网转载了很多极有价值的资料(但有好多没注明出处)。{:10_166:} 维侃兄明鉴。

姚维侃 发表于 2011-1-6 11:02:57

呵呵,幸亏建中宗亲提醒,要不真误会了尚明宗亲了。因为尚明宗亲没有注明出处,我按照惯例,针对版主跟帖。若是尚明宗亲看见此帖了,想来能谅宥。{:10_169:}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1-6 11:29:33

我在三楼的观点和7楼一致,但没有维侃兄那样的文采。哈哈:lol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姚崇:做人是小人,治国是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