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09-9-6 11:15:11

大唐贤相姚崇 -文/姚若水

引子
  
   大唐,世界所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强盛达到顶点的朝代。大唐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弘,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和怀念。
  
   但唐朝的发展并不是一片坦途。武周之后,政坛风暴迭起,买官卖官,行贿受贿,腐败得一塌糊涂。直到唐玄宗即位,力排众议,任用姚崇为宰相,唐朝才走出泥潭,逐渐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姚崇也因此被称为“救时之相”。
  
   今天,当我们重温大唐这段让我们激情澎湃的历史时,可能不会想到,我们的先祖们为了开创这太平盛世的基业,曾经作出过怎样的殚精竭虑的奋斗,甚至是殊死的政治搏击!尤其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建立了不世之功的政治家们!
  


   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写下的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诗中写道: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言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记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诗中借一个老人的见闻经历,探究了唐代治乱的由因,表达了人民对清平盛世和政治家姚崇、宋璟的无比怀念!
  
   司马光在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里评论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一位好评说“千秋功罪”的伟人在《新唐书•姚崇传》的天头上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在读到姚崇的“十事要说”时,批注道:“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出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历官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经历了多次宫廷政变的风浪,三次被起用为相,最终一举辅佐玄宗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的大政治家姚崇,无疑是盛唐时代最耀眼、最杰出的政治明星!
  
   历史的烟云已随风逝去。然而,一幕幕关于盛唐故事的惊心动魄、波诡云旖的政治纷争尤在昨天。姚崇,就是在这样一个唐王朝上升而又充满欲望和动荡的年代里,辅助一代明主成就了千秋伟业。
  
   随我来吧!我为你讲述一代贤相的故事。

姚尚明 发表于 2009-9-6 11:15:36

一、不凡的家世
  
   大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的一个寒冬的夜晚,陕州崤县(即陕州硖石)姚懿山庄。
  
   突然间,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的声音划破夜空---一个注定长大要改变大唐命运的孩子降生了。
  
   这是姚懿的第十个儿子,他为这个新生儿取名姚元崇(后改名为崇),字元之。
  
   小元崇的出生,令隐退在家多年的姚懿格外开心。
  
   姚懿娶过张氏、李氏两位夫人,都先后过世。后才续娶刘氏夫人。如今将近花甲之年,竟喜得爱子,不由得爱不释手。
  
  
  
   姚懿祖上本江南吴兴望族,即历史上有名的“吴兴姚”。
  
   这“吴兴姚”可来历不凡,是圣人舜帝之后,地地道道的贵族。
  
   “吴兴姚”的鼻祖,是上古五帝之一舜帝姚重华。这位黄帝姬轩辕的九世孙,出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一带),因以出生地为姓。
  
   他有一个可怕的,充满阴谋和杀机的家庭,父母兄弟全都比蛇蝎还要恶毒,只有姚重华恰恰相反,仁慈而且善良,集华语辞典上所有的美德于一身。
  
   他母亲死得早,而老爹瞎老头(瞽叟)是个糊涂透顶的人,续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后母和弟弟见尧帝伊祁放勋把两个女儿嫁给姚重华,还给他修建粮仓,又送数目可观的牛羊,心里又是羡慕,又是嫉妒,便与瞎老爹一起用计,对他数次进行陷害。
  
   事后姚重华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尧帝伊祁放勋听说姚重华孝顺的事迹,感动得泪花闪亮。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姚重华做自己的继承人。姚重华励精图治,实现了天下大治。
    
  
   说起来也挺辛酸的,这“吴兴姚”纵使是贵为正统帝胄,但因为战乱或者政治纷争,也不得不几次改姓又复姓。
  
  
   原来,姚重华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給他,让他们居住在妫訥。因此,姚重华的后既姓姚又姓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末期,禅让制走到了尽头。姚重华的继任者禹打破了“游戏规则”,将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了四百多年后,被商朝取代。商朝存在了大约六百年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商纣极尽残暴、淫糜之能事,被西周政权取代。
  
  
   西周政权的建立者周武王,深感实施仁政的重要,推行“以德治国”的理念,礼遇先贤,同时也是为了形成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需要,实行了类似今天任命各方面有影响人士进入人大、政协当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一类职务的政策,即分封制。
   当时周武王分封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种人:第一种是先圣先贤的后人;第二种是西周开国功臣、谋士及其后人;第三种是西周王室成员。
  
  
  
   本来,在自夏经商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姚重华的后裔一直默默不显。《史记》中说到姚氏的这段历史,用“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八个字来形容他们。
  
  
  
   但机会终于来了,这一次他们就在周武王分封的第一种人之列!
  
   在寻找姚重华后代之时,周武王颇费了一些功夫。当周武王派人寻找到舜帝的后代时,发现这位名叫遏父的圣人之后,正在担任着一个叫陶正的职务,负责各种陶制用品的制作。
  
   周武王在确认了遏父的身份之后,主动跟他攀起了亲家,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了遏父的儿子姚妫满,并且把妫满分封到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地。
  
   妫满在成为周武王的乘龙快婿,并得到陈之后,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励精图治,很快就使陈国强盛起来,使陈国最终成为周朝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
   陈历公的一个儿子叫妫完(即敬仲)的,逃到了齐国。为避免遭到追杀,妫完改称田氏。
  
   这支由姚姓改的田氏传至田和,当时任齐国相国。他发动了一场政变,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强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
  
  
  
   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跨台。
   其中有一个叫田横的,在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仍不肯投降服输,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这就是有名的“田横五百壮士”。
  
   汉高祖刘邦为了防范和控制故旧诸侯贵族,下诏书命令原来的齐楚等大家族徙迁关中长陵。
  
   原齐国王室中的部分人,害怕田横事件牵连,只好隐姓埋名,便归并入另一支由姚姓衍生而来的王姓,改姓王。
  
  
  
   至景帝时,王姓女王娡成为汉景帝妃,后因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家族从而再次显贵。
   武帝刘彻即位,恩加王氏,特许舅氏男丁复旧姓田氏。
  
   于是,姚重华第六十五世王蚡恢复姓田。
  
   田蚡之子田延年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因奸臣诬陷他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
  
   田延年的儿子田渊害怕受到株连,逃至江南吴兴郡,又改成老祖宗的姓,姓妫。
   妫渊之孙妫平,西汉末年担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后来担任冀州刺史。自他开始,恢复古老的姚姓,自称姚平。姚平是姚重华第六十九世孙,吴兴姚姓因他兴盛起来,于是尊其为开基始祖。
    
  
   后来,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前面说过,王姓也是从姚姓里面分化出来的。这王莽其实也是正宗上古贵胄,舜帝之后。理论上来说,他比起那泗水亭长起家的流氓无产者刘邦其实来得正统多了,难怪他要篡汉。
  
   王莽得天下后,搜求舜裔姚氏,以续虞舜姚姓一支的香火。结果找到姚平之子、七十世姚丰,封他为代睦侯。
  
   正因为是圣人之后,这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有他的政治理念,也是一个正直的关心百姓疾苦的人。在民不聊生的微乱时代他挺身而出,推行“复古改制”,欲实施变法救民于水火。
  
   但由于刘氏集团顽固分子和地主豪强的阻挠破坏,最终失败了。
  
   王莽败亡后,姚丰之子姚恢为避免被灭门的厄运,化装逃跑,日夜兼程,渡江潜回吴兴。
   此后,姚姓在吴兴基本稳固下来,并代代相传,繁衍生息。
   吴兴姚姓就在江南人杰地灵之地,迅速发展成名门望族。
  
  
  
   北魏时期,吴兴八十五世孙姚纲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
  
   自姚纲至唐代中叶,陕州姚累世出显宦。
  
   姚崇及其父姚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历经磨难而终究显达的官宦之家。
  
  
  
   下面,请同志们跟我来看一下姚崇的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
    
   称谓 姓 名 籍 贯 生 卒 年 月 政治面貌 职务及主要业绩
   鼻祖 姚重华 姚墟 生卒年月不详 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领袖 五帝中的第五帝,号称舜帝,在位期间实现天下大治。
  
   远祖 妫满 虞城人 生卒年月不详 西周侯国国君 受封为陈侯,励精图治,使陈国最终成为周朝的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太祖 姚平 吴兴人 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官员 任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冀州刺史。据说是舜帝第六十九世孙,为吴兴姚始祖。
   烈祖 姚丰 吴兴人 生卒年月不详 新朝侯国国君 受王莽封为代睦侯,后复归吴兴。
   天祖 姚纲 吴兴郡人 生卒年月不详 北朝北魏官员 具体职务不详,因仕魏举家徙陕州硖石,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
   高祖 姚宣业 吴兴郡人 生卒年月不详 南朝梁陈官员 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 随父徙陕州,屡建奇功,武帝最倚重之。
   曾祖 姚安仁 陕州郡人 生卒年月不详 隋朝官员 青、汾二州刺史,为官清廉,秉公无仅,远图膺锡,大名垂休。
   祖父 姚 祥 陕州郡人 生卒年月不详 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慰。
   父亲 姚 懿 陕州郡人 590-662年 唐朝官员 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史部尚书,文献公。
   本人 姚 崇 陕州硖石人 650-721年唐朝、武周官员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代宰相兼兵部尚书,封梁国公。
   胞弟 姚元景 陕州硖石人 ?-715年 唐朝官员 曾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
   长子 姚 彝 陕州硖石人 生卒年月不详 唐朝官员 历任太子通事舍人,都水使者,延州司马,泽州长使,邓、海二州刺史。
   次子 姚 异 陕州硖石人 生卒年月不详 唐朝官员 历任太子中舍人,坊、许二州刺史、吏部司爵郎中、大理寺卿。
   三子 姚奕 陕州硖石 生卒年月不详唐朝官员 历任右千牛、行鸿舻寺卿、太子中舍人、侍御史、礼部祠部员外郎、吏部司封郎中雎阳太守、太仆卿、礼部侍郎、尚书左丞。
  
  
  
  
  
   以上罗嗦半天,其实只想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从政为官是需要背景的,在官场上,背景远远比能力重要。这是官场最大的潜规则,古今中外莫不遵循这条铁律。就连民主高度发展的美利坚合众国,也出现了N对大小布什、克林顿西拉克那样的父子总统、夫妻搭档就很能印证这个命题。
  
   要介绍姚崇,就得把其祖宗八辈甚至数千年以前的远祖的陈年旧帐翻出来。这就好比如今官场里,当要向某领导推荐某官场新人时,一定会说“他是某某的某某亲属或亲戚”,而那个人本身姓甚名谁或者能力几许远没有这条来得重要。
  
   假如明白了这点,那些因为金融危机而拼命想当公务员,而又没有良好背景更不是太子党的年轻人,就别抱太大的幻想,你想当个吃不饱饿不死的小公务员可以,要做大官,没门,至少比较困难。当然,钻营投机的能力非同寻常者不在此列。

姚尚明 发表于 2009-9-6 11:16:00

二、父亲的光荣史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什么都不如有个好爸爸。假如他的老爸不是成龙,房祖名能迅速走红吗?假如张默不是张国立的儿子,能上那么多戏吗?你不服都不行。
   当官更是需要遗传的。
  
  
   姚崇家族自从其天祖姚纲因当魏官迁到陕州来,就把当官从政当作了一种家族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做出了不扉的业绩。
   从天祖姚刚到父亲姚懿,历经五代,没有一人不是省部级以上高官。既有文臣也有武将,既有权倾一方的地方大员,又有手握实权的部堂主官,还有拥兵自重的大军区司令员。
   最重要的一点是:尽管这段时期统治中国的政权如走马观花般频繁更替,但姚崇家族仍然照旧做官不误。真是任尔改朝换代,我自巍然不倒,俨然政坛上的不倒翁。
   估计经过数代人的经验积累,姚崇家族已经掌握了当官的独门秘笈,所以能打破“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在不同政治集团执政的情况下,兀自游刃有余。
  
  
   姚崇的父亲姚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姚懿的曾祖父姚宣业,当过南朝梁陈征东大将军。
   祖父姚安仁曾任隋朝青、汾二州刺史。
   父亲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慰。
   姚懿是姚祥最小的儿子,自幼在父兄的言传身教下学文习武,并从就小胸怀大志,胆识过人,行事果敢。按现在的话说,这是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有为青年。
   按理说,这样一个既有着良好背景又有着良好素质的人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完全可以踏着他祖父、父亲为他铺就的道路,轻松地在仕途上如鱼得水,大展宏图。
    
   然而,意外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有时候,个人的命运在国家、民族的命运面前,就是那样脆弱和渺小。随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变故,使得姚懿原本可以象父兄那样为开创统一后的太平盛世而一展抱负的梦想破灭了。
    
   隋文帝杨坚刚刚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并励精图治,初步实现了大乱到大治。
  
   然而,东汉以来国家分崩离析、混乱不堪的巨大惯性似乎还要继续。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杀死父亲隋文帝杨坚及兄长杨勇夺取帝位。被称做隋炀帝的杨广,当皇帝后骄恣无忌,纵情声色,滥用人力财力,连年征战,致使人民苦不堪言,天下共讨之声汹涌如潮。
   一时间,义兵四起,天下大乱!
   在各路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朝政权摇摇欲坠。各地贵族、官吏乘机拥兵自重,统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大业十四年(618),部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率军士冲入江都宫中,将杨广缢死,统一中国仅三十余年的隋朝政权短命而亡。
   群雄逐鹿中原,争当霸主。
  
  
   自古英雄出少年。
   此时的姚懿正在家乡陕州崤县(即硖石县)潜心读书习武。
   然而天下之大,竟然已经安放不下他姚少爷的一个书桌。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外面的混乱打破了!
    
   把守函谷关要塞的父亲姚祥,也不得不回家避祸来了,来的时候带着他的一部分部下。
   乱军即将杀过来的谣言,象瘟疫一样传播着。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县衙的官吏早就逃得不知所踪。不法分子乘机作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处明偷暗抢。整个崤县处在一片混乱之中。
    
   看到这一切,姚懿坐不住了,他去同父亲商量对策。
   既然已经没有以道德文章振兴邦国的可能,那就召集乡勇以武力来保境安民吧!
   请求似乎合情合理,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他召集父亲的旧部,成立了一支团练武装。附近的地方英雄豪杰,一时间都来归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十八岁的姚家少爷年轻英武,弓马纯熟,武艺超群,又有父亲部下一帮虎狼之士,很快平息了乱象。附近的盗贼强人闻风丧胆,乱兵也不敢过境,老百姓交口称赞。
    
   此时,隋炀帝的旧臣王世充已经占据崤县附近的东都洛阳,成为割据河南最强大的地方军阀。
   崤县境内的崤山西接秦岭,东连邙山,南合伏牛,北临黄河,巍峨横亘数百里,成为中原与关中来往的障碍。崤山古道,自古就是洛阳与长安、中原与关中之间的一个咽喉要冲、战略重地。王世充对崤县很感兴趣,多次派人联络姚懿,并许以官职。
  
   姚懿虽然不看好王世充此人,但考虑到王势大,不好硬碰,便勉强应承下来。
   没多久,任职文件下来了,姚懿被任命为崤县令。
   这一年,姚懿年仅二十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县长。
  
  
  
   没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他这县长的位子是他用武力取得的。
   年轻的姚懿始终没有机会用满腹经纶定国安邦,却先实践了老毛的这一伟大理论。
   他对于这个著名理论的有效应用,不仅保卫了崤县百姓的平安,也使得陕州全境远离了一场惨烈的战争灾难。

姚自卿 发表于 2009-9-15 22:21:04

难得有这么详细的资料,站长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唐贤相姚崇 -文/姚若水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