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4-1-12 20:30:19

元代姚绂身世考略

本帖最后由 辉县姚勇 于 2014-1-12 20:40 编辑

       元泰定四年春,姚炜奉命行台陕西,路过陕州,拜谒在姚文献公懿墓前,写下《旌贤寺顷田记》一文,落款除了“荣禄大夫、陕西行台、中书平章政事、二十代孙姚炜”,还有“朝散大夫、签河南河北道肃政访事、裔孙姚紱”。 姚炜的身世我们都知道,那么姚绂何许人也?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一些关于姚绂的记载。中国学术评论出版社·姚枢、姚炜等姚绂,字号、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元朝学子。泰定年间,姚绂考试国子监生,名列前茅。余事不详。攸县概述·寺观卷·攸县禹王宫至顺六年(1335),元朝御史姚绂来到攸州,查看处理乱占学校土地的问题,应当地要求写了《复新黄甲洲记》碑文,其中记载谭任叔建禹庙一事。——《攸县新闻网》浯溪记去祁阳城三里许。隔江为浯溪。溪水自双井发源,绕漫郎宅书院前,过中宫禅寺之左,经渡香桥下,与潇湘水合。唐元次山为道州刺史,至此,爱其胜,遂卜居焉。次山自号漫郎,故后人呼其宅为漫郎宅。元至元中,即其地建浯溪书院,今故址存焉。渡香桥架石为之,平阔安步。溪左右古树百余株,丛阴森翳,甚宜幽赏。溪口之左,石崖陡立,镌“寒泉”二字,其泉则不可考矣。溪东北二十余丈,又有小峿台,崖壁陡绝,高五十余尺。左临深溪,有大樟树覆阴。旧有小亭,今亦废。溪之东百余步,石崖俯大江,高五六十丈,即峿台。崖悬绝壁,怪石纵横,古树倒垂,藤萝竹箭遍满崖隙。崖之麓为磨崖碑,以今尺较之,高八尺五寸,阔九尺许。其文即次山《大唐中兴颂》,颜鲁公所书也。字形大四寸七分,为平原生平第一得意书,亦元公之文有以助其笔力,故与山水相映发耳。元人题为“磨崖三绝”,作堂以表之。碑左有镜石,高一尺四寸,横二尺五寸,光莹如乌玉,以溪水洗之,则江山人物草木舟楫毕见。碑之左劖崖凹入一尺五寸,勒“圣寿万年”四大字,字阔四尺八寸。上下崖壁二十丈许,尽前人摹勒题识。宋熙宁中,柳应辰为道州刺史,屡过其下,有押记。崖之巅有亭三间,旧名笑岘,正临潇湘,石上勒“峿台”二字。中宫禅寺殿宇二层,门庑俱备,佛像拙陋,惟山水幽胜,真非凡境。然而千载下所以系人怀思者,一则鲁公书为天地留忠义之气,一则次山风流未坠耳。盖山水之胜,非其人不传,夫岂妄哉?予所以三过其下,每为之徘徊赋吟,而不忍遽去也。——作者:(明)钱邦芑作品注释双井:距浯溪三里左右,松山之麓。因上有三泉,又谓之三泉岭。其一泉南流过高桥蒋家口入湘,余二泉合流北注为浯溪。中宫禅寺:本是元结故宅,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僧显南建于浯溪之北,后移建溪东。卜居:择地而居。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即1264年至1294年。浯溪书院:元代至正年间(1341—1370)廉访使姚绂命零陵尉曾奎所建,到现代已为祁阳四中所在地。幽赏:清雅地观赏。寒泉:元结《寒泉铭序》说:“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于石穴……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大寒,故命曰‘寒泉’。”小峿台:在浯溪东峿台西,与东崖相对,有石门在其下,山巅横刻有“小峿台”三字。相映发:相互辉映而增美。作堂:建堂。表:彰示。“圣寿万年”四大字: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滇南阎士麟书。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即1068年至1077年。押记:宋溶《浯溪志》:“去摩崖碑之左一丈三尺许,崖壁上刻以符,如‘夬’字形,长七尺余,旁勒小字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笑岘(xiàn):笑岘亭,为次山右堂故址,宋代熙宁年间(1068—1077)知县蔡琼所建,已经毁坏。遽去:匆匆离开。 元史·卷一七六·列传第六十三·曹伯启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伯启性庄肃,奉身清约,在中台,所奖借名士尤多;为侍读学士,考试国子,首取吕思诚、姚绂。——(明)宋濂、王祎主编浯溪新志卷四(记胜)·浯溪书院在浯溪之东,漫郎故宅右。元至元中廉访使姚紱属零陵尉曾圭建,制度宏敞,明成化间僧正重修,今废。祁阳县志:三吾书院在漫郎宅右。元至元中佥岭北湖南廉访使姚紱按部过浯溪,与零陵尉衡山曾圭谋筑学宮,圭与其子尧臣捐资成之。奉先圣东庑为元颜祠,西庑为明伦堂。前为三门,周以崇垣,下枕崖石,前临浯水,规制宏伟,请于行省设官以司其教。圭又割稻田三百亩以忾学者,真定苏天爵邑进士程温俱有记。岁久,院宇无存,田亦不知所归矣。日前,在网上偶然发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上发表了吴建国、汤军的一篇论文《元人姚绂生平事迹考略》,欣喜若狂,立即和该杂志编辑部取得了联系,通过快递,购买了一本该杂志,现将主要内容摘抄如下。      元人姚绂生平事迹考略——兼论元代肃政廉访司及地方教育      摘要:姚绂为元人,但《元史》无传,诸方志、文集中亦无传记以述其生平者。现于永州地区,还存有姚绂题刻两通,一为榜书,一为诗刻,据其款识、诗跋,兼之资以文献,尚可知其生平之大略。就其宦历来看,姚多任肃政廉访司官,在任期间又多致力于学校。另外姚绂在巡按地方时,所作诗文亦多有可观。一、姚绂榜书石刻的发现姚绂,字子徵,元人,《元史》无传,诸方志、文集中亦无传记以述其生平者。然考诸金石,兼之资以文献,虽只言片语,缀集连贯,亦尚可窥其生平之大略。2009年9月,笔者时在零陵朝阳岩作实地考察。朝阳岩在潇水浒,与零陵城相对,自唐元结以来,登览题咏者不乏其人,经考察后,发现其现存碑刻计有一百五十余通,这是使我们致力于此的原因。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有一榜书逐渐为我们所关注,其刻于朝阳洞左岩壁上,题“冯夷宫”三大字,后署款识为:“儒林郎佥湖南宪事陕郡姚子徵。”……此刻为摩崖,高137公分,宽46公分,阴刻,楷体。元代书法以赵孟頫一派为盛,特别是在成宗以后,其书风笼罩所及,直至明代中叶,赵孟頫的书法踪迹晋人,首推二王,不同于唐人的雄放,也异于宋人的奇逸,然而姚子徵在署歀中,虽著有职衔、郡望、姓名,却未书时次。后来,在研究朝阳岩的过程中,翻检方志时寻得两则材料,一为光绪《零陵县志·金石》中著录有姚子徵在群玉山的题刻,署有时次,其时为至元三年,由此而知其为元人。二为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衡州府·进士题名记》中记述姚子徵于至元三年晋谒庙学,奖掖士子。于其他则杳渺无所知。直至得览洪武《永州府志》后,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始出现转机。洪武《永州府志》是湖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刻本方志,也是永州现存最早的方志,可谓难得。此志所著录诗文中,在作者“姚绂”下,又署有“子徵”二字,并见于多处,进而可知,“姚绂”为其姓名,“子徵”为其字。尔后,据姚绂来检索相关文献,始得顺畅,从而为展开此项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另外,关于姚绂的金石资料,除朝阳岩一处外,在群玉山及浯溪也有题刻。其中群玉山处题刻,在上文中已提及,惜现已被毁。在浯溪则现存有姚绂诗刻一通,此刻在桂多荪所编《浯溪志》,及浯溪文物管理处所编《湖湘碑刻·浯溪卷》中皆有著录,且《湖湘碑刻·浯溪卷》中还刊布了姚绂诗刻的拓片,殊为难得,只是在著录中,称姚绂为陕西人,此为不谙地理者。姚绂自署郡望为“陕郡”,此乃河南之“陕州”,而非“陕西”之谓。二、姚绂之家世庐陵刘岳申尝为姚绂之父作墓表,据刘岳申《申斋集·元承务郎江州路彭泽县尹姚君墓表》:“府君讳某,字敬甫。其先河中人,有仕金为虢州某官者,遂为陕人。考讳某,监陕州酒税,赠某官。敬甫由广东宣慰司历南陵簿、刘庄盐丞、长阳尹、采石盐引提领,授承务郎江州路彭泽县尹,未上而卒于真州之寓舍。”《墓表》中所云河中,金时称蒲州,入元改河中府,即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虢州金时隶京兆府路,入元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即今之灵宝市,属河南省三门峡市。在元代,人民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类之分,由此可见,姚绂之先世为金人,入元后则当在汉人之列。姚敬甫任于广东宣慰司时,有“广东富商被强盗,而诬服其仇者,因贿成之。宣慰有入其语者,所连三十人,冤死狱者已十一人,余皆诬服,然终无赃仗。会岁终,改隶敬甫,得其冤状以闻。于时广东论囚不俟报,宣慰命十九人皆致诸辟,敬甫廷诤:‘安有赃仗不具而人可杀者,即死不敢奉命。’宣慰大怒,愈益急,趣则抱牍踰垣走,匿僧舍。后五日,梅州送正贼,赃仗具备,敬甫引十九人破械而廷释之”(《申斋集·元承务郎江州路彭泽县尹姚君墓表》)。其此后所历多洗冤平反,为政以宽。刘岳申以为:“为政何必赫赫之功哉!此敬甫所以有后。”苏天爵尝作《书姚君墓志铭后》以赞其事。三、姚绂之出身与宦历据《元史·曹伯启传》:曹伯启“为侍读学士,考试国子,首取吕思诚、姚绂”,又云:“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曹伯启《神道碑铭》中则有“数月除山北廉访使,召为集贤侍读学士,俄拜侍御史”之语,据此可知此时当为至治元年。另据《元史·吕思诚传》:吕思诚“及长,从萧漠学治经。已而入国子学为陪堂生,试国子伴读,中其选”。故姚绂此次考试应亦为试国子伴读。国子学作为儒生入仕途经之一,行“试贡法”。至大四年,“复立国子学试贡法,蒙古授官六品”(《元史·选举志·学校》)。另外,“国子监学岁贡生员及伴读出身,并依旧制,愿试者听。中选者,于监学合得资品上从优铨注”(《元史·选举志·科目》)。姚绂于至治元年由考试成为国子伴读,其可以通过“试贡”入仕,若参加科举中选,还可“从优铨注”。惜资料所限,未能管窥全豹。关于姚绂的宦历,据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行御史台》,姚绂于元统二年以承务郎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江南行御史台始设于至元十四年,驻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至“大德元年,定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官设九员,以监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刘岳申《申斋集·元承务郎江州路彭泽县尹姚君墓表》中有云:“元统二年秋七月,监察御史姚绂将旨东粤,道出庐陵,过余衡门之下。”其所云“东粤”者,即江西行省广东道。姚绂在零陵朝阳岩题名中,自署“佥湖南宪事陕郡姚子徵”,可知其曾任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傅若金尝作《寄湖广佥宪姚子徵》:“忆君骢马赴金陵,送别题诗久未能。秋后也知鹰自系,出来惟恨雁无凭。洞庭地坼连青草,林邑天回带白藤。南北驱驰只相望,飞霜何处濯炎蒸。”及《送姚子徵二首》,其一:“双阙除书下玉阶,三湘回棹拂珠厓。天垂铜柱南低海,地入金陵北近淮。江国雁来秋肃肃,驿楼鸡动晓喈喈。大家定有东征赋,鲑菜随船慰老怀。”其二:“野人忆别寸心倾,台宪频闻被宠荣。湖外树围乌府立,岭头花夹绣衣行。平原未得收毛遂,北海亲劳荐祢衡。惭愧弩骀后骐骥,西风回首独长鸣。”……从时间来看,在《寄湖广佥宪姚子徵》中“忆君骢马赴金陵”一句,当是指姚绂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一事。“洞庭地坼连青草,林邑天回带白藤。南北驱驰只相望,飞霜何处濯炎蒸”两句,则说明傅若金当时尚承使越之任。林邑,秦汉时为象郡象林县,东汉末年自立,此时称占城,为安南属国。由此可见,姚绂于元统三年已在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任上。姚绂《新复黄甲洲记》中云:“至元二年春,绂按部将之……明年,余有南台之命。”苏天爵《浯溪书院记》有言:“至元三年春,签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事陕郡姚侯绂按部祁阳之境……是年姚侯司宪广西,明年又拜南台都事。”按此,姚绂任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当在元统三年至后至元三年之间,改任广西道应在后至元三年,在后至元四年又改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然而康熙《广西通志·秩官志》中记为:后至元四年,姚绂以朝请大夫任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至正《金陵新志·官守志·行御史台》中则云:后至元五年,姚绂以朝请大夫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或今年受命,明年方履任亦未可知。在《送姚子徵二首》中,从“双阙除书下玉阶,三湘回棹拂珠厓。天垂铜柱南低海,地入金陵北近淮”两句来看,此诗应为姚绂自广西赴建康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时所作。所云“铜柱”者,东汉初,马援征交趾,抚定后立铜柱为界。另外,“大家定有东征赋”、“ 台宪频闻被宠荣”诸句亦可为佐证。由上可知,姚绂此间之宦历大略为:元统二年,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元统三年至后至元三年,任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后至元四年,任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后至元五年,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据以上来看,姚绂生平所历,约略在元代中后期,以国子监入仕,前后宦历则皆在宪司。……关于姚绂生平,若就事实而论,或当不止于此,但限于所知,则惟有如是。另外,关于姚绂之宦历,尚有未尽者。姚绂在湖南任职最久,据现有之资料,亦惟此间之事最为明晰,其中以关注学校、作兴士类,尤为事关大节者。……根据文中记载,“姚绂之先世为金人,入元后则当在汉人之列”,加之“朝散大夫、签河南河北道肃政访事、裔孙姚紱”推断,姚绂应为枢公同宗同族后代。不知是否有些牵强,烦请宗亲研究。

姚立行 发表于 2014-1-12 23:19:35

好资料!姚勇宗亲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代姚绂身世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