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姚氏考(姚生田)
镇原姚姓来自何方镇原县姚姓来自何方?有几种传说:一种传说:《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根据这个传说,笔者于二○○四年夏天专程去洪洞县考察,从洪洞县所得资料看,这个传说不确切。明初那次移民只是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和东北等地。没有往陕西、甘肃迁徙。再说,迁到各地移民数量并不多,各个姓氏都有,到姚姓能有几个人,几百年时间又能繁衍多少人。因此,笔者推断,甘肃陇东姚姓绝不是从山西洪洞迁徙来的。第二个传说是来自陕西。根据现有资料现显示,陇东姚姓是来自陕西雍州万年县(西安西北当今县不存在)或者还可加上宝鸡北的千阳县。因为在隋末唐初姚姓在这两个县都是大望族特是雍州万年姚姓人数众多。而且距陇东很近。距平凉灵台县只有约二百华里左右,自由向北迁徙很有条件。第三个比较广泛的传说镇原姚姓采自灵舌县。并说姚姓老祖宗到灵台县很早,比灵台县城还要早,因此传说:“先有姚家坟后有灵台城。这传说是不是事实笔者于2006年四月七日专程去灵台县考察,结果是:(一)灵台县沿革简史灵台县在殷商时为吉姓之“密国”,公元前一一三九年周文王伐密须作灵台。 周武王灭商后,在“密须国”故地村姬姓称为“密国”。战国时期,秦历公二十一年(前百五十)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共设立四十一县。其中在密地设“阴密县”。北国时废阴密入鹑触为灵台县至今。(二)灵舌县的姚姓历史悠久姚姓人在灵舌县历史悠久,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建立者姚苌北地起兵就在灵台。建元二十(三八四)年,姚苌起兵北地、安定、新平君、姜族响应。姚苌自称秦王,迁徙安定五千余户于长安。十六国战乱中阴密屡遭燹,是相互争夺的重要地。充分说明阴密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后秦王姚苌就是从阴密发展起来以后,以阴密为根据地建都长安。后秦灭亡后,在长安的全家迁往南方。其后阴密有无姚姓人无史考证。据请顺治,民国“灵台县志”记载,元朝建国(一二○六)年之初,姚脱银为灵台县尹,可以认为现在的灵台县姚姓是姚脱银的后裔。又传唐宰相姚崇的后裔大部散居在西安、宝鸡等关中一带,因此,也可认为姚脱银是姚崇的后裔。据姚姓先祖传说:“先有姚家坟后有灵台城”。先祖们说姚家老祖坟就在灵台县衙院内(现在改为县教师进修学校)。过去每年清明节,灵台姚姓人都集中到灵台县城敲锣打鼓吹哨呐、鸣放鞭炮,声势浩大的祭祖队伍去县老爷大堂扫墓祭祖。据老人们说这种祭祖话动一直延续到国二十二至二十五(1933—1936)年。张东野任县长时才被禁止。过去姚姓的老人们还传说姚姓先祖老影正中有一位宰相的画像。这个老影在“文革”前保存到灵台县城中的姚世统家中,见过这个老影的姚姓人很多,在文革前任灵台县农牧局局长姚浩儒、文卫局局长姚保诚等人都亲眼看见老影,文革后失传,可确认灵台县姚姓是来自原宰相姚崇和,元代县尹姚脱银的后裔。他们在这块文化土地上繁衍生息。枝叶繁茂,布满灵台各地。(三)镇原县姚姓可以确定是来自灵台。 ①灵台县姚姓族人历史久远,人口众多,自由向周边地区迁徒是很自然的。历史上灵台姚氏文化比较高,在各个朝代名人多,在外为官者也多。粗略统计,自明朝到民国在外为官姚姓人有八十二(明十五,清二十,民国四十七)人。②先祖们广泛传说镇原姚姓来自灵台。现在看来这个传说是个真实的历史事实。③甘肃省人大副主任姚文仓,现籍贯是宁县太昌乡三里店人,但是他知道他先祖是灵台市吊街乡姚李村人,先祖自由迁徒到宁县太昌,现任平凉市文联主席的姚学礼,祖籍是灵台什字镇人,清末先祖迁往陕渭南姚村,又于民国十八(1929)年迁回平凉,现居平凉柳湖乡。居笔者考察灵台姚姓迁往宁县径川等县都有,当然迁往镇原也有之。那就是赵家坡姚姓由灵台一姚家川一姚家塬—赵家坡。以上所说镇原姚姓传说来自三个地方,第一洪洞县,可以否定;第二雍丹万年县可基本否定,第三灵台县,可以肯定。但是,笔者把三处都详写出记载,以便后代子孙的研究参考。第五代子孙姚生田 2006.9.23,于兰州市 本文作者:姚生田(原广西武警总队副总队长 )简介附后姚公生田小传;字苗青,号杏树山人,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甘肃镇原三岔石咀行政村人,系先太公国相暨先太君申元英之长子申太公善明之甥。先生幼时,家乡地方,土匪滋扰,民团横行,家业调零,无力供读,牧樵为生,栉风沐雨,八岁牵驴,接送红军,儿童时站岗放哨,一九四六年欣然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又于建国(1949)之加入中国共产党,烈火炼真金,革命充英才,先生在人民军队中进步成长,职务由战士直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副总队长。先生自踏上征程之后,转战南北,西剿东征,亲历了解放西北,华北,西南,进军西藏,抗美援朝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或挥戈跃马,驰骋疆场,或拔山涉水,架桥铺路,置生死于度外,身经百战愈战愈勇,歉智勇于一身,克敌制胜,屡立军功,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的军功章十余次奖励。 镇原县开边中学校长 刘信 撰文 生田后任甘肃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队副总队长,现退休住甘肃省干休所,著有《苗青反思》两部。---姚杰补记 这篇是生田族高祖在编修《镇原县三岔赵坡口姚氏家谱》中的镇原姚氏考略,可做一家之言,供族人见仁见智! 姚生田,镇原姚五世。2006.9.23.于兰州市撰文 其中有:“以上所说镇原姚姓传说来自三个地方,第一洪洞县,可以否定;第二雍丹万年县可基本否定,第三灵台县,可以肯定。但是,笔者把三处都详写出记载,以便后代子孙的研究参考”
——隋唐时代出现的万年姚和陕州姚两支姚,是吴兴姚中兴或辉煌的标志。只说宰相,前者有武则天朝的宰相姚璹,后者有武则天等3或4朝的宰相姚崇。从地理位置和宰相来说,不要轻易否定第二雍州万年姚;楼上文“第二雍丹万年县可基本否定”,论据不充足。 pszyyao 发表于 2013-12-26 11:31
姚生田,镇原姚五世。2006.9.23.于兰州市撰文 其中有:
“以上所说镇原姚姓传说来自三个地 ...
我认为这是生田高祖考证不充分的原因,据我本人在县内调查,镇原姚氏有两处迁来地:一、洪武移民;先祖口传至今,当时移到镇原兄弟两人,按大明移民规定,不许同住一地,一人改姓安,一人保留原有姚姓,一住洪河川,其地更名为“姚家川”,一住姚家川附近,始有“安大庄”之名,这两地两姓人祖上明传教诲,是本家不许通婚。近年来,才有人冲破这一藩篱。同治前,姚家河有家祠、家谱,毁于回乱。从出土墓志记载文字推断,不过三代人,就分支姚家塬,姚家河,进而散居镇原环县、庆阳县等地,及外居其它地域。二、四川迁入:只有一户,清末民初落户新集乡(原王寨乡),人不过百口。详细资料有待整理后提供。 小姚杰 发表于 2013-12-26 10:30
这篇是生田族高祖在编修《镇原县三岔赵坡口姚氏家谱》中的镇原姚氏考略,可做一家之言,供族人见仁见智!
姚生田认为镇原姚氏来自灵台县。
然而,镇原姚氏被正宁县纪村堡姚氏认为是其衍支。
姚生田小传(镇原县开边中学校长刘信撰) 姚生田,字苗青,号杏树山人,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甘肃镇原三岔石咀行政村人。系先太公国相暨先太君申元英之长子,申太公善明之甥。先生幼时,家乡地方土匪滋扰,民团横行,家业调零,无力供读。牧樵为生,栉风沐雨,八岁牵驴,接送红军,儿童时站岗放哨。一九四六年欣然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又于建国(1949)之初加入中国共产党,烈火炼真金,革命充英才。先生在人民军队中进步成长,职务由战士直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广西总队副总队长。先生自踏上征程之后,转战南北,西剿东征,亲历了解放西北、华北、西南,进军西藏,抗美援朝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或挥戈跃马,驰骋疆场,或跋山涉水,架桥铺路,置生死于度外,身经百战愈战愈勇,兼智勇于一身,克敌制胜,屡立军功,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的军功章十余次奖励。 姚杰补记:姚生田后任甘肃省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队副总队长,现退休住甘肃省干休所。著有《苗青反思》两部。 小姚杰 发表于 2013-12-26 16:24
我认为这是生田高祖考证不充分的原因,据我本人在县内调查,镇原姚氏有两处迁来地:一、洪武移民;先祖口 ...
4#,楼主镇原姚家川姚杰(姚网版主)
姚生田认为镇原姚氏先祖来自灵台县。然而,镇原姚氏被正宁县纪村堡姚氏认为不单镇原姚氏是其衍支,灵台县姚玉甫之族也是其衍支。
姚网版主姚杰认为这是生田高祖考证不充分。据我本人在县内调查,镇原姚氏有两处迁来地:
一、明洪武年移民;先祖口传至今,当时移到镇原兄弟两人,按大明移民规定,不许同住一地,一人保留原有姚姓,住洪河川,更名为“姚家川”;一人改姓安,住姚家川附近,始有“安大庄”之名;这两地两姓人祖上明传教诲,是本家,不许通婚。近年来,才有人冲破这一藩篱。
清同治年前,姚家河有家祠、家谱,毁于回乱。从出土墓志记载文字推断,不过三代人就分支姚家塬,姚家河,进而散居镇原、环县、庆阳县等地,及外迁其它地域。
二、四川迁入:只有一户,清末民初落户新集乡(原王寨乡),人不过百口。详细资料有待整理后提供。
姚网版主姚杰是永字辈,他称姚“生田高祖”,低4辈。
而 姚生田自称是“第五代裔孙”,称赵家坡姚杰是“第六代裔孙”。楼主镇原姚家川姚杰比赵家坡姚杰低3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