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1-14 21:35:19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核心提示:在我国文明社会产生的历史进程中,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相交汇的晋、陕、豫间一带地区,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已经积淀了及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原始文化发展序列,并连绵不断地延续了下来,到了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这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和农耕文化,为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率先大踏步跨进文明的门坎,并对其他各文化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向心力作用。这里事实上构成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从这个意义上,仍然可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在我国文明社会产生的历史进程中,中原黄河流域文化区,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相交汇的晋、陕、豫间一带地区,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已经积淀了及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原始文化发展序列,并连绵不断地延续了下来,到了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这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和地利,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农业和农耕文化,为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率先大踏步跨进文明的门坎,并对其他各文化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向心力作用。这里事实上构成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从这个意义上,仍然可以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农业文化、黄土文化,其根源理应产生于耜耕农业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蒙昧时期占了绝大部分,文明社会只有数千年的时间,中华文明充其量也不过五千年。蒙昧时期人们过的是采集狩猎生活,靠自然施恩来维持生命,生产力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到母系社会后期,由于金石并用出现耜耕农业萌芽,有了生产剩余产品。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从社会发展角度来审视,历史跃入文明萌芽时代,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即尧舜禹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伦理道德思想的奠基者,他删定的《尚书》,就是从《虞书》开始,涵盖《尧典》和《舜典》,文字虽然简略,但却是有文献依据的开始。

  在此之前,只能是游牧狩猎时代,逐水草而居,到处流动。从考古工作来看,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南到云南的元谋,北到内蒙红山,西到甘肃马家窑,东到浙江河姆渡,中原大地俯拾皆是,就是传说的炎黄时代也是处处有着他们的足迹。黄帝从陕西到山西、河南、安徽,上了黄山成了仙,炎帝神农氏也是从陕西到晋东南又到株州,上了湖北的神农架。他们为生活而奔走,如果说部落之间发生冲突,也只是遭遇性战争,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就是黄帝和蚩尤为争夺盐池而发生的战争。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在没有进入铁器时代就进入了奴隶社会,是不成熟的奴隶社会,这是为什么呢,奥秘就在于他们在特有的条件下能生产出剩余产品。这些国家的发展一般都在河流中游的冲积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埃及在尼罗河,巴比伦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在恒河,中国在黄河。上游砂石贫瘠,下游水泽,中游土地肥沃疏松,在金石并用的情况下,只能在这样的地段使生产力首先发展起来,产生剩余产品,战败的俘虏不杀,用于劳动生产,债务奴隶也随之会出现,人们之间平等的社会地位也随之被打破。用棒和石器到红土地和黑土地上是不能产生文明社会。因此,中国遍地开花的文化,回收到一枝独秀后,秀在哪里?那就是冀州夏墟——中国,也就是晋南,今天的运城市和临汾市。

  尧是五帝之一,帝喾儿子、挚的兄弟。帝喾在山东陶地,今天的菏泽。尧接任后,生产力有了大的跃进,耜耕农业已经萌动,黄河下游不能适应这种生产,于是带领其部落人马,寻找适宜地域,到了河北唐县。不适合,翻过太行山,到了山西中部,留下少数人,创建了北唐,继续率领大批人马到了夏墟北端,即天子位于平阳,也就是说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尧为什么选定冀州之地,除了我前边说的当时黄河中游的土地资源优势之外,还有垣曲古澄、平陆阳山的铜矿,是生产铜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运城天然盐池,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有从实沈起夏人创建的深厚文化积淀。尧在这里定居下来,首先踏入了文明门槛,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成了历代人们歌颂的偶像。以民为本,禅让于舜,舜又禅让于禹,后人用想象力把他们塑造的更加完美,基本业绩俱存,是无法否定的。

  历史上认为唐虞时代是传说时代,但陶寺遗址的发掘,可以说使这一时代由传说进入了信使时代。陶寺遗址的年代为前2500-前1900年,这个文化年代大体上相当于故事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从地理位置看,历史文献有关于“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记载,三地都在山西南部,因此有考古学家认为,“陶寺类型龙山文化,是夏代以前帝尧陶唐氏时代的文化,陶寺遗存可能就是陶唐氏的文化遗存之一”,或者说曾是“帝尧陶唐氏的所都和所居之地”(《华夏文明》第1集,第106-107页)。从发掘的墓葬来看,大型墓有木棺,随葬品较多,有的多达一、二百件,包括彩绘陶器、彩绘木器、成组的玉器或石制礼器。有的墓还有整副的猪骨骼。彩绘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标志。中型墓也使用木棺,但随葬品没有大型墓的丰富,一般有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小型墓既无木棺也没随葬品。陶寺墓地的这三类墓葬,根据其大小、葬具的有无、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可以看出其大致呈“金字塔”的比例关系,这应该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反映。他们之间的悬殊差别显示出社会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已遭到破坏,生活中的贫富差别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已明显地反映在这些葬具葬品中。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来发现了城墙遗址,还发现了个别文字。可以肯定尧都平阳,不在河西的金殿,也不在临汾城,理应在襄汾的陶寺。陶寺城墙的发现,说明尧都平阳就在此地。耜耕农业,使先民们定居在夏墟。尧禅让给舜,舜禅让给禹,他们都是尧的大臣,不会远离这片热土。传说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是不会有问题的,但仍需考古来证明。

尧生活俭朴,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粗米饭,穿的是麻布衣,住的是茅茨土坯,推广水井,治理河害,制定历法。契为司徒,“敬敷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建立伦理道德新秩序。置敢谏鼓,设诽谤木,广开言路,营建民本主义理念,同老幼共享击壤的快乐。一位老人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这样的生活老人认为与帝尧有关,尧反而拜他为师。总之,尧能“平章百姓”,“协和万邦”,“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年老时,要求推荐继承人,放弃推举尧的儿子朱丹,尧认为朱丹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难当大任。经四岳推荐舜,尧作了认真考察,并嫁二女于舜,后尧把国事交给舜。

  舜任职后,国号虞,都蒲坂。舜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与人民同甘共苦,掘地财,修水利,编蒲苇,织渔网,带头耕种渔猎,烧陶,炼铜,节用财物,推广五教,好学孝友,闻于四海。大批优秀人才前来辅佐他治理国政,惩小凶,避丹朱于域外,天下人归心,入中国,败丹朱,可谓仁至义尽。有高度管理才能,艺术天才,亲操五弦之琴,歌咏南风,制作九韶、云英等乐章。《古唐诗合解卷一古诗》录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反映了南风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为民解愠和阜财,把民众的精神与财富作为他执政的重中之重。他任用“八恺”的后人主持地政,作物丰收;用“八元”的后裔推广五教,家庭协同,社会祥和。舜代政后,命禹作司空,治理洪水;后稷作农官,种植百谷;契作司徒,推行五教;皋陶作士官,主持刑狱;垂作共工,主持建筑;夷作虞官,管理山泽;夔作乐官,主持音乐;伯益作秩宗,主持典礼;龙作纳言,宣布政令。又命十二州州长,宣扬尧的德行,施惠百姓。这样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天下太平,后人称其为“尧天舜日”,可谓“民至于今受其施”。

  尧典记载,在整个尧、舜、禹时代,洪水是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尧派共工治水,他不但不治洪水,反而以洪水谋取私利,祸害百姓,终于身败名裂。四岳又举荐鲧,尧虽然心怀疑虑,但在四岳的坚持下,还是确定由崇侯鲧来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九载无功,此时舜摄行天下事,鲧被处死于羽山。舜以博大的胸怀,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继承舜的“明德”精神,以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言而有信,以身作则,带头和洪水作斗争。他用疏导的办法,宣泄洪水,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以自己的故里冀州开始,从壶口开始,开辟5000米龙槽,出口处宽只有20余米,落差20-30米的壶口瀑布。接着又开凿了孟门、石门、龙门,龙门也称禹门。龙门以下便成平坦宽畅的河道。大禹走斜道穿过中条山,到了芮城的大禹渡,至今还有一棵神柏,后人还为他修了大禹庙,出土过彩陶。顺着黄河往下就到了三门——人门、鬼门、神门。凿开了砥柱山,才形成三门。如果说尧是立言的精神,舜是立德的典范,大禹是立功的标本。尧舜禹是立言、立德、立功三立的不朽业绩。由于有治水的功劳,舜举禹为接班人。舜为禹在鸣条岗上修了牧宫(现名礼乐城),让舜颐养天年。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虽然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似乎走了个否定之否定的道路。就拿民本主义来讲,尧舜禹是原始共产主义向阶级社会过渡,其目的完全为了人民。到了阶级社会虽然也讲民本主义,但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怕翻船,但效果也还是不错,出现政治清明,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当然也是来源于尧舜禹,只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贞观政要》记唐太宗的话说:“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以说明对人民实行的让步,是为了他的皇位不被推翻。但这话最早还是荀子在其《王制》篇中讲,也不是荀子首倡,荀子引古书上的原话,可见与以人为本的尧舜禹时期,有着渊源关系,不过在阶级社会被扭曲。

  儒家的至圣和亚圣对尧舜禹作了高度评价,其原因就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都是得益于尧舜禹,如仁、礼、忠、孝、恭、宽、信、敏、惠,都萌芽于此。例如,《论语》上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上说的中庸之道,来源于“允执厥中”,《论语》上有“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舜就是孝悌的典型。例子太多,不必一一列举。现就史书缺载的内容,加以钩沉索隐。例如六经之首的《易经》,不是轻易形成,夏有《连山》,商有《归藏》,传说伏羲画八卦,这几部书虽然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以阳爻和阴爻作为基本内容。尧舜禹时期是耜耕农业,先王们开始定居下来,当时进行农业活动,首先是接受先辈的传授,敬祖是非常重要,定居一定要搞好伦理道德。发展农业,要和水旱作斗争,龙图腾的出现,龙既可以兴云降水,又可以划地为沟,洪水归焉,又是多各部落的综合体,反映了中华民族开始走向统一。农业生产要“相其阴阳”,资料中并未出现阴阳字样,尧发明围棋,用阴阳启发,用黑白二子,创建我国的农历,初步具有阴阳历的规模。舜懂音律,音律是由六阴六阳所组成。数字也是由阴阳组成,单数是阳,双数是阴,崇阳而轻阴。用九的地方相当多,如九宫、九州、九是阳数最高,是吉祥的数,不一定是实数。总之,这时亦有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概念,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到了战国末年,邹衍的阴阳定位,董仲舒的三纲结合,使这种学说成了形而上学,一些人利用它的宗教形式,大搞迷信活动。党中央提倡哲学社会科学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似乎也在走否定之否定道路,在更高的层次上,用唯物辩证法一定会战胜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关于五行学说,《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已初具规模,但绝不是商代萁子所开始启用。因为水、火、土,在人们母系时代的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到。金属铜器的出现,特别是金木复合工具的应用。五行学说才有客观的坚实基础。这种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应很好的予以批判继承。

  (作者:李孟存 杨秋梅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姚雄生 发表于 2013-11-14 22:35:19

尚明兄 发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 是我们的宗旨

姚先登 发表于 2013-11-14 23:08:59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3-11-15 01:09 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流,就在我姚氏先祖舜帝姚重华公之孝之仁之德之民主传贤者也,……

姚林勇 发表于 2013-11-15 10:29:57

尚明你把姚网加个-----舜帝文化网络书社------吗

把文化故事。。。类的全部放里面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11-15 11:04:24

“尧舜禹是立言、立德、立功三立的不朽业绩。由于有治水的功劳,舜举禹为接班人。舜为禹在鸣条岗上修了牧宫(现名礼乐城),让舜颐养天年。”——这句话中(粗体字)把人物关系搞反了。

pszyyao 发表于 2013-11-15 20:34:49

      作者:李孟存,杨秋梅 (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考古发现和证明,中华文明不只一个源头 ,是多元,至少还有长江流域。   

      舜“有高度管理才能,艺术天才,亲操五弦之琴,歌咏南风,制作九韶、云英等乐章。《古唐诗合解卷一古诗》录有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