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迁徙线路,我在《武康城山山麓,是吴兴姚氏的发源地和祖陵源考》一文中已经写写得很清楚了:
《古余姚氏宗谱》图片版,其中有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一文。节录部分原文:“。。。。汉高祖八年,诏秦楚大族徙关中,遂家雍长陵,疾祐子昌,得故韩王藏荼(TU)女,藏儿生二子,长蚡次胜,先藏儿适王仲,生子女各一,子王信,女纳大(应为“太”字)子宫中,生武帝,及即位,封母舅王信盖侯,田蚡左丞相武安侯,田胜周阳侯。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牟生延年,字子宾,昭帝时以才略给事,迁左长史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与霍光定议废昌邑王,后坐罪当刑。时汉法尚袭秦,多族诛子。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自念田本妫氏,归于妫,同音安者,示妫氏可安也,意妫氏其复昌。于此,遂复妫,居霅溪之崖,因易姓名妫征,征子平。。。。叹曰:妫原于舜木姚姓,胡公始为妫,敬仲改妫称田,避祸举耳。今氏妫也未协,乃始复姓姚焉。元帝朝举孝廉,拜右中郎,京房上考功吏,上令房上弟子知课吏疏,平迁冀州刺史卒。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莽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敷生膺。。。。汾生纲、纪,纪生王祖、僧坦,僧坦生察、最,宿王考察陈礼部尚书生思廉、思才,最生思聪。。。”
这里是说恢公居吴郡,而且当时是西汉,还没有吴兴郡,当时叫归安,是吴郡属地!如果你用“吴郡”是可以的,但是用“苏州”就不准确了。恢公避乱过江,应该在归安的某个地方居住过,但肯定不是苏州!!!!!肯定是吴兴一带!
姚夔(1414-1473),(公元一四一四年至一四七三年)字大章,桐庐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卒于宪宗成化九年,年六十岁。正统七年,(公元一四四二年)进士第一。迁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景泰初,(公元一四五O年)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寻改礼部。后累官礼部尚书,知贡举,加太子少保有干能,朝议不定,每一言立决。卒,谥文敏。夔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四库总目》诗文皆直抒胸臆。
元末明初担尸夜渡、泣血悲亲的名孝姚伯华
元末明初的姚甫,字伯华,生在浙江严州府桐庐县,二十未娶,事父母极孝,昏定晨省,不肯离父母左右。
那时正是元顺帝末年,荒淫酒色。因元朝法度废弛,以此“红巾贼”纷纷而起,都以白莲教烧香聚众,割据地方,四散抢掳劫掠,杀人如麻,尸横遍野。徐寿辉部下先锋项普略领数千兵蜂拥而来,所过之地,杀人如砍瓜切菜,百姓哭声震天,四散奔走。那些红巾贼到处抢掳杀人,姚伯华父亲以为“红巾贼”去远,才走出招呼儿子。不料正碰见红巾贼,被一把拿住。姚伯华母亲在树林中见丈夫被贼人拿住,急忙走出,取出袖中金银首饰,送给贼人做为买命钱。贼人驱赶两位老人前行,山路崎岖难走,两位老人人老力衰,不能走险路,就向贼人哀告祈求,贼人大怒,说完便把这两位老人,从山崖上推下来摔死了。那时姚伯华从乱军中失散了父母,四处寻觅喊叫,并不见踪影,心下慌张,不顾性命寻找。当夜在星月之下四处徘徊顾望,杳无踪迹。第二天贼人稍退,姚伯华心急如焚,走投无路,大声恸哭,以至于血泪流出。姚伯华望空祷告天地道:“我父母何在,请天地神明指示。”祷告已毕,忽然背后有人说:“你父母在前面山崖之下,快去寻觅。”姚伯华回头看,空无一人。
姚伯华急忙走到前面山崖之下,呼喊不见回应。仔细寻找,只见父母的尸体摔死在地上,已经肿胀发臭,姚伯华恸哭不止。他估计贼人还会再来,如果撞见,自己也不能保命,急忙用红丝被,撕成两半,裹了父母尸体,一边一个,担在肩上。
姚伯华乘夜从小路而走,直奔桐庐,走到桐江边,正是夜半时分,万籁无声,姚伯华正在徘徊踌躇之时,忽然有一只渔船远远地划来,好像有东西驱使似的。姚伯华从袖中取出银镯二只,拿给渔人作为船费。顺利地度过了桐江,到达南岸。
姚伯华担起双亲,虽然力气已竭,腿脚酸软,但一心想到达姚家山的祖坟。他艰难地奔走,渐渐来到祖坟边,解开了丝被,把父母的尸体放在地下端正,采了很多树叶遮盖。姚伯华找了一个木锥用来挖土。他怕盗贼再来,只得白天躲藏,夜里前去掘土,用石头做砖。这样过了两昼夜,才挖掘成穴,深一丈余,姚伯华将父母的尸体藏于穴内。并背土筑坟,筑高三尺,他悲恸哀伤,无法自已,甚至吐了很多鲜血。那时候,盗贼风起之际,姚伯华只得东奔西窜,躲避兵匪。
过了不久,大明推翻了元朝,天下安定,盗贼敛迹,百姓复业。姚伯华再次走到故基一看,那里成了一片荒地,只见苔草青青、狐兔纵横。他砍伐些树木,搭起一间蓬屋居住,逐渐修缮起来,慢慢建成了一间房子。那时姚伯华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后来渐复了故业,经过族嫂宋氏牵线,聘钱塘杨氏为妻
姚伯华想起双亲死于非命,痛苦不堪。他只记得遇难之时是二月,也不知父母是何日死亡。所以后来每到二月,就断绝酒食,不吃荤血,不见宾客,拥炉独自哀泣,手持火杖画灰。他肝肠寸断,泪下如雨。眼泪滴于灰中,其灰尽湿。家人、妻子问他原因也不说,劝说他反而更加悲伤。为他端上饭菜,常因泣血思亲无法举箸而推到一边。每逢祭祀,姚伯华手拿爵器(盛酒的器皿),一声声呼唤着爹娘。路人听到哭声,都为之感动落泪。
姚伯华又走到父母坠死之处,伏地痛哭,声彻天地,山中鸟兽随之悲鸣哀嚎,为之徘徊踯躅。泪滴土下,所滴之处,草木不生,人人称其孝感,因名之为“哭亲崖”。
姚伯华记得逃难之时没有草履,步行不便,几乎性命不保,幸亏用银钗一只,换来一双草履,才得以救命,于是终身手织草履以施贫穷之人,不取其钱。姚伯华与妻子杨氏后连生三个儿子,長子姚唯可,次子姚唯善,三子姚唯大,为官洛阳令。三个儿子也极其孝顺,姚伯华患病,三个儿子至诚祷告北斗,愿减己寿以益父亲。
三子共生八孙。姚夔字大章,正统七年中进士,做到吏部尚书,赠少保,谥“文敏”。姚龙做到河南左参政。曾孙姚壁,甲申年中进士,做兵部郎中。子孙男女共有七百多人。姚伯华活至七十余岁而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今称孝子者,莫不称姚伯华焉。称孝子有显报者,亦莫不称姚伯华焉。源自《名山藏》、《西湖二集》、《国朝献征录》
《名山藏》、《西湖二集》、《国朝献征录》
有这记录? 谢谢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