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良韬 发表于 2013-8-26 17:19:46

姚燧究竟卒葬何处?

姚燧,字端甫,枢从子(侄子),任翰林学士承旨、湖北提刑副使。后辞老寓居潜江旧县北,建藏书楼,日读书其中,有白鹤巢其上,更以名楼(白鹤楼)。卒葬城南。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9-22 18:23:25

   按:上传元代刘敏中所著《平宋录》(又名《丙子平宋录》)部分内容,该书记录了元军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从襄樊顺汉江进长江,南下临安灭南宋及宋幼主赵(显)被俘北迁事,颇有史料价值。现摘录元军在汉江中游地区进军经过的文字,供宗亲研究宋元时代“郢”城所处位置,推测“郢”城现为湖北哪个城市?     至元十一年甲戌正月,上命右丞相巴延节制诸军伐宋。七月,巴延陛辞,上谕之曰:“古之善取江南者,唯曹彬一人。汝能不杀,是亦曹彬也。”

  甲戌九月,大会兵于襄樊。是月丁亥,沿于汉江而下。前后延袤,旌旗数百里,水陆并进。丞相遣万户武显等前锋,趋郢州,至溧水。时值雨淋涨溢,以无舟楫病涉,遂驻兵于溧水之滨。丞相大军继至,武显等趋迎马首告曰:“溧水泛滥,兵马惧其漂没,以故待之。”丞相怒责曰:“此水小而不敢渡,焉敢渡大江耶?”伫马军中,召一壮士负甲仗渡水,而军马长驱悉渡,亦无漂没者,诸将伏其威武。诸军既渡,丞相令禁军中,有敢杀马,以罪罪之。于是一军人杀马,即遣诛之。

  至炎山,前锋来报郢州消息,丞相遂至郢,军郢城之西。其城在江北岸,以石为之,高接山形,矢石莫能近,攻之无益。有人来言:“江南有城曰新城,彼于江水中密树椿木,以绝舟楫往来,下流又置城于黄家原,彼军坚拒,诸将极难为力,于是丞相历观郢之形势。其黄家原堡西,有沟渠深阔数丈,淋雨月余,其水涨溢,南通一湖,至江甚近,可令战舰悉达汉江以避郢军。”言讫。丞相遣数将率兵进黄家原堡,即曰克之,总管刘二李劳山首获战功。丞相遣兵围郢,又遣兵众治平江堰,破竹为席地,荡舟而过郢城,遂入汉江。大军将进,诸将告曰:“郢城乃我之喉襟,今不取而过,后为归路患。必当取之。”不听。诸将数言郢之不利,丞相骂言:“汝曹欲为困襄阳之计,俱为龙断者耶?用兵缓急,我具知之。况攻城乃兵家之下计,大兵之用,岂惟在此一城哉!若攻此城,大事失矣。”

  冬十一月戊子,大军发郢城。丞相而下,平章阿珠及诸将帅,不满百骑,殿后而进。前去大军数里之间,后有郢州城将帅赵统军帅精兵数千骑追之。丞相暨平章阿珠等未及介胄,而回渡迎敌,大破郢兵于汉上。丞相亲将马军,挥戈毙之。其余将士,死者不可胜计,生获数十人。

  乙未,至沙洋,敷陈祸福,招谕归降。其守军串楼王、构索王等坚壁不降,遣兵攻之。时军中有相土李国用者,祭风,风遂大起,以助兵攻。丞相令炮手张元帅等顺风以火炮攻之,烟焰燎天。俄而城陷,生擒首将串楼等四人。丞相令曰:“应拒敌者,悉斩之。”

  沙洋南五里,至于新城,其将边都统镇守焉。丞相令军众,将戮沙洋军人首级列于城下,执缚沙洋将串楼王等,望城呼曰:“边都统,宜速归降。如其不然,则祸在于目前。”至暮,其将黄都统逾城而降。丞相拟授招讨使,即以金符佩之。又遣人复招边都统。回言曰:“请参政吕文焕话。”于是参政吕文焕乘骑于城下,彼军一时飞矢如雨,中吕文焕右臂,坠马,抵城避之。须臾,奔趋而已。己亥,丞相遣兵众攻之,彼将统副任宁逾城而降。丞相乃督众乘势攻之,下令曰:“如降者,悉免。应拒敌者,皆斩之。”其城中军民,往往逾城而降。是曰,进攻,拔之,首将边都统自焚而死。于是丞相将沙洋所擒将串楼等四人亦诛之。

  大兵遂至复州。遣人谕其主帅曰:“汝曹若知机而降,有官者仍居其官,吏民按堵如故,衣冠仍旧,市肆不易,秋毫无犯,关会铜钱,依例行用。”兵至,翟安抚贵即曰出降。诸将言于丞相曰:“自古降礼,当要降表,须知计点钱粮军数,差官镇守。”丞相不听,省谕诸将,无令一军入城,违者斩之,于是无秋毫之扰。丞相温言慰谕之。翟贵曰:“贵今官守复州,如是不降,一郡生灵必遭殄灭。贵今已降,家属在鄂州,必不能免。”丞相曰:“汝今迎师而降,鄂州亲属可令无虞”云云。丞相召贵曰:“复州去江陵不远,汝遣使去招谕云云。付汝蒙古文字,今使江陵之人赍之。如遇后军见之,不敢为害”云云。诸将又曰:“当要降表,须知钱粮军数。”丞相曰:“不然。倘复州不肯归附,亦不宜攻击。自今时曰相逼,前去大江不远,我军悉战力争,不在于斯,在于渡江耳。”诸将皆曰:“诺。”丞相大会诸将,议渡江事。即曰遣总管刘深、千户马福观沙湖水势,令诸将皆趋汉口渡江。诸将曰:“汉口水急,彼军且有备御。”丞相不听。我军径过沦河,军于蔡店,去汉口且近。是曰,兵众围汉阳军,取汉口渡江。夏贵并力守御。丞相遣数将帅舟师,至夜复回沦河、沙湖,曰:“汝辈如至阳逻堡或沙湖近处,遣人速来报我。”先遣万户阿喇哈蒙古骑兵倍道兼趋沙河口。丞相帅兵前进。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9-6 12:35:23

本人认为根据钟祥的历代名称,被燧公称为”郢“”石城“,应是湖北钟祥。 附:钟祥历代名称: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西汉初年,改郊郢为郢县。三国时期,吴置牙门戍筑城,名为石城。西晋元康九年,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置苌寿县。北朝,西魏大统十七年,改苌寿县为长寿县,置郢州,治长寿。北周改名石城郡。隋代大业三年改为竟陵郡。唐代武德四年复置郢州。元代升郢州为安陆府,仍治长寿。明代洪武九年,降安陆府为安陆州,废长寿县并入安陆州。明嘉靖十年,升安陆州为承天府,为中央三大直辖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复立县,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取“祥瑞钟聚”之意。八年后,加设兴都留守司。清顺治三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民国废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名仍为钟祥,1992年5月撤县设钟祥市。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9-22 13:14:44



这几天看姚燧诗词,
有几首都是写钟祥城东北大洪山的,
燧公对大洪山情有独钟,
也可能是他晚年安家及卒葬于此的原因,
所以我认为燧公所说“郢”为现钟祥的可能性大!

如:
《浪淘沙·七十鬓双蓬》余年七十,洪山僧相遇,言:“别公十余年,面颊红润,益加于昔,有道然耶?”因为一莞,赋此晓之——七十鬓双蓬,已分衰翁。烦君休誉面如童。只此正为我老验,物理曾穷。天地一微躬,草木还同。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又如:《南乡子 游洪山寺》良月大洪山。枫叶青青柏叶殷。一树桃花修竹里,天悭。连见春风一岁闲。争挽插云鬟。日暮金鞍未拟还。偏与歌姝相照,朱颜。应笑诗人两。

姚良韬 发表于 2013-9-5 21:24:07

关于燧公究竟卒葬何处的问题,已引起姚网及相关城市网友的关注,现在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潜江之说,二是江陵之说,三是钟祥之说,四是辉县之说。本人提出潜江之说,也是在钟祥论论坛发帖求教之后受网友指点而提出,现将本人在钟祥和潜江论坛所发帖的网址链接共享,期盼宗亲参与讨论!钟祥潜江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9-3 20:58:57

据文书宗亲说辉县文物管理部门可能有燧公墓碑的拓片`,不知姚勇宗亲能否帮忙打听是否确有拓片呢?另外湖北不少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称为郢~,但我认为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宋元时期被称为郢城的地方!

姚良韬 发表于 2013-8-26 17:31:25

姚立行宗亲认为在钟祥,姚勇说在荆州,估计你们都对啊,注意:我认为这是古潜江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8-26 22:01:15

回复 2# 姚良韬



不过,辉县也有个姚燧墓。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8-26 22:04:07

回复 3# 南阳姚文书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8-26 22:26:32

良韬宗亲认为燧公晚年在湖北潜江白鹤楼度过,
逝世后葬于潜江县城的城南,
请问良韬宗亲,您的结论出自古书记载还是网络文章,
还是宗亲口头传说,
烦您给出结论的源由!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8-26 23:06:34

请问文书宗亲,
您给出的燧公墓碑图片,
来自何处?
难道是个无字碑吗?

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8-27 08:40:35

回复 6# 姚立行


          燧公墓的图片来自《明清.辉县志》,不是无字碑(历史上好像只有武则天有无字碑,呵呵)。只是字迹风化严重,图片上看不清楚而已。相信辉县文物局有拓片。       不知道潜江县城的城南现在还有无燧公墓的遗迹可寻?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3-8-27 19:06:04

本帖最后由 辉县姚勇 于 2013-8-27 19:13 编辑

据元代刘致《牧庵年谱》记载:“皇庆二年癸丑(公元1313年)先生七十六岁。是年,复以翰林承旨如。先生已卧病郢城矣。有《宁国路修庙学碑》、《赏花十诗》、《九日》、[感皇恩]乐府。盖先生绝笔也。先生九月十有四日薨,葬郢城北台之陂乡。”古代潜江曾经属于荆州域,郢城古遗址位于荆州城郊外的东北方,距荆州古城约3公里。不知道两者是不是一个地方。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8-27 23:07:50

请问姚勇宗亲,
您认为刘致所撰年谱中的"郢",
应为荆州古城,
是指现在荆州下辖的江陵吗?

辉县姚勇 发表于 2013-8-28 07:52:10

是的,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姚燧究竟卒葬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