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4-17 22:07:05

两个老姚的柑橘种植“悲喜路”:一样的开始 不一样的结局(图)

姚太明的“星座庄园”里还留着1000斤果子给踏青的顾客品尝 天气逐渐暖和,姚志高的妻子看着存放的柑橘有些发愁 “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不时还会拣出腐烂的柑橘。”3月1日,东兴区平坦乡聚源村,柑橘种植户姚志高和妻子在村口的公路边摆摊卖柑橘,一脸无奈。
  而在东兴区双才镇十字村姚太明的“星座水果庄园”里,还有约1000斤的果子特意留在树上,等待春暖花开时前来踏青的顾客采摘品尝。
  两个老姚很有“缘”,今年都是58岁,都是10年前开始着手承包土地,种植同一个品种的柑橘——“春见”。
  然而10年过去了,同样迎来丰收季节的两位老姚,境遇却大相径庭——一个在家愁眉苦脸,柑橘连续三个月一直滞销;一个春风得意,从果子成熟到基本上销售一空,用了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为什么一样的开始,却迎来不一样的结局?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4-17 22:08:29

同一个品种,不一样的悲喜

  2003年,从内江市机床厂下岗后的姚志高在距离城区30公里的平坦乡聚源村租下了120亩山地,开始种植柑橘。“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品种,我对春见充满了信心。”姚志高说。
  同一年,从内江市农业局停薪留职的姚太明,则选择了距离城区10公里的双才镇十字村承包了260亩地,种植的也是当时时兴的品种“春见”。
  两年前,姚志高的30余亩柑橘开始进入丰产期。2012年11月底,姚志高专门请了几十个当地村民,花了半个多月时间采摘完6万多斤果子,并用保鲜袋包装储存。然而迎接姚志高的,却是意料之外的滞销。“在媒体帮忙牵线搭桥后,虽有所缓解,但还是困难。到现在不仅烂掉了10%,还剩下6000多斤卖不出去,两块钱一斤都没人要。”姚志高有些无奈。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老姚”姚太明却迎来了真正的丰收。“价格在春节前后都没有变动,4元钱一斤不讲价。”从元旦到春节,姚太明家门口前来购买柑橘的车辆络绎不绝。“尤其是春节期间,每天前来购买的车辆有三四十辆,近的来自内江周边安岳、乐至、宜宾等地,远的还有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车辆。”姚太明高兴地告诉记者。
  不同的路径,不一样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的品种,却是迥然不同的收获?
  首先“让产品自己来说话”,看看两个人的产品都有什么差别。
  由于雨水多,果子成长期受了病虫害,也未套袋,记者看到姚志高家的果子外观相对不那么好看,一些果子皮上长满了黑色的斑,即俗称的“牛皮柑”,但即便如此也并未影响果子的口感,仍然松脆可口,清甜多汁。
  而姚太明的“春见”品相则更好,色泽光鲜。不仅如此,他还进行定向定量生产。针对有的消费者讲究品质和美观,姚太明每年会为他们定量生产1万斤左右的“精品果”。果子在生长期间就给予特殊照料,套袋生长,施肥加重农家肥的比例,注重各种营养元素的搭配,连包装也更新颖。姚太明说:“在包装上精品果用竹编筐进行包装,每个果子贴上标签,一件果子10斤售价150元。”
  在销售上,两个人也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姚志高集中采摘后全部储藏起来,而且大都是用塑料袋,根本就谈不上包装,唯一像样又节省成本的包装是装酒用的纸箱。而姚太明有着不一样的理念——进行挂果销售,随采随卖,不储藏。“现在消费者十分注意食品安全,随采随卖消费者更放心。”在姚太明看来,挂树即便因为过于成熟或鸟啄,要掉一部分,但也比提前采摘下来贮藏过程中腐烂的损失小得多,挂在树上至少还能吸收天然水分和营养。
  更有趣的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姚太明,明显“好耍得多”,比姚志高轻松得多。同样是面对上百亩的果林,姚志高和妻子二人常年住在田间地头,终日忙碌,只是采摘时才临时请些人帮忙;而姚太明则专门请了6个村民对果树进行常年管理。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4-17 22:09:00

搞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是方向

  对于不同境遇的原因,二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这让人再次感到意外。
  姚志高认为自己“运气不佳”,在他看来,姚太明的生意好是因为客源都是开车一族,而自己的客源则是“背篼客”。此外,自己果园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点,离城区要多20公里。而姚太明则认为,姚志高的“失手”,很大程度上是其管理不够精细、投入不够导致。事实证明投入大不一定会亏本,“他经常给我打电话请教,我告诉他该覆膜、该套袋了,他就是做不到。果子八成熟就开始采摘,着色不好,品质也都还未转化。”姚太明说。
  在内江市农业局多经站站长刘岱看来,两位老姚的不同境遇,在于他们经营家庭农场理念的差异—— 一个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的传统模式上,“想着只要精耕细作、辛勤努力就能获得好的收成”,一个已经显现出现代农业的雏形,不管是技术、管理上,还是在对市场的理解上,都胜出一筹。
  “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农场主不是那么好当的。”刘岱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下乡当起了“家庭农场主”,但实际上经营家庭农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大规模的种植户,一流转土地往往都是上百亩,前期投入本来就比较高,风险很大。如果还是粗放式经营,一遇到自然灾害、市场等风险,很容易就血本无归。”
  在遭遇了“滑铁卢”后,姚志高也开始试着反思自己,什么时候能赶上姚太明的“运气”。“不能只是自己买本书在那里看,还是得向人家虚心学习,果农不仅得讲究技术含量,还得要跟上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新的管理和市场理念。”(内江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个老姚的柑橘种植“悲喜路”:一样的开始 不一样的结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