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3-7 10:41:33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
口崔荣昌
族谱又名宗谱、家谱、家乘、谱喋, 在四川民间还有
叫谱书、意旨谱的。宋人黄庭坚山谷撰有《宜州家乘》。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 山谷晚年作目录, 题日家乘,
取《孟子》‘晋之乘’之义。”后相沿称家谱为“ 家乘” 。作为
记载一姓世系、族源、迁徙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的
家谱, 始于宋代。《宋史· 艺文志三》有司马光《臣寮家
谱》一卷。苏沟著有《族谱引》。明清两朝外省籍来川移民
普遍都修有家谱, 各地县志曾有所搜集转录, 而更多的
则散藏于民间, 特别是交通闭塞、远离城市的山乡。在十
多年的方言文化调查中, 这些内容翔实的族谱使我们大
开了眼界, 拓展了思路, 不仅看到了历次北民南迁与东
南移民西进, 即“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
因战争、饥荒、瘟疫迫使人民颠沛流离的真实情景和移
民落业异乡的艰苦创业精神, 而且看到了伴随移民浪
潮, 汉语方

言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波澜壮阔
的扩散运动, 进而弄清了四川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以
及汉语方言间的亲疏关系。本文约略谈谈族谱的方言与
文化价值。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世系史、迁徙史、文化史, 是正史
和方志之外的保存于民间的重要历史文献。它弥补了正
史和方志的不足, 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正史和方志的
补充和注释, 而正史和方志亦往往征引族谱的材料以说
明某些重大的历史间题。例如方志中的“ 祠祀志” 、“ 宗
祠” 、“ 氏族”等就是据族谱编写的。民国年《续修大竹
县志》卷“ 祠祀志· 宗祠” 大竹有宗祠座, 其中鄂
籍人座, 湘籍人座, 粤籍人座, 闽籍,簿章南
昌籍, 赣籍, 其余籍不明座。这里以宗祠即姓
氏的数量与省籍的多寡进一步揭示清初移民于大竹的
情况说明了“ 湖广填四川”的具体内容湖北人为姓
祠, 占宗祠数的环湖南人为姓祠, 占湖广籍
合计为姓祠, 占。由此可知清初移民至此地的确
实以湖广为主。我们在《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一书中收
录族谱下份计宗支, 其中吴姓分两支, 来自
个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安徽、贵州
、福建、江西、胡北、湖南、广东。在入川时
问上, 同一族人有一次来的, 有分批来的, 因此这份
族谱共计支元末, 明代明初最多, 清代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时可
不明的。从这些族谱所载入川时间, 证明我们把元明清
的移民分为“ 元末明初”和“ 清朝前期”两次是有史实根
据的。
族谱是人文历史的珍贵文献。例如, 记载明玉珍父
子及其后裔的《甘氏族谱》, 关于明代将领寥永忠及其子
孙的《廖氏族谱》, 以“ 宗圣”为始祖, 记述曾子后裔的《奉
旨救封宗圣族谱》等。资阳县档案馆所存《甘氏族谱》于
年重修, 谱称“ 吾族聚处于资阳五百六十余年
矣, 尤以明代为甚盛。甘楼房沟之按院, 中城街坊之进
士, 载入邑乘, 皆昭昭在人耳目者。泊献贼之乱, 举族歼
焉。惟逢荣暨洪父子远遁得存” 。“ 吾族肇自江南, 继迁于
楚。元末明初由楚入蜀, 有明玉珍公抚有四川, 传之明
升公, 封归义侯。⋯ ⋯明末遭兵火, 逢荣公携其子避难洪
雅, 寇平复归资阳。” 明玉珍, 红巾军将领, 楚随州人, 元
末据蜀称夏帝。其子明升, 洪武四年入明, 封归义侯, 后
徙高丽, 四子八房。该谱以明升为入蜀始祖, 庆三为二世
祖, 逢荣为三世祖。所记史实比清人谷应泰撰《明史纪事
本末》为详。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避难, 明升的后世子孙
已改姓“ 甘”了。廖永忠是明代德庆侯、右副将军, 原籍安
徽巢人。廖永忠平蜀在方志中多有记载, 其后裔在川落
业情况则见于大足县明星乡《廖氏族谱》其先祖“ 伐蜀
明升, 遵庆藩之命, 清阅边疆, 睹棠邑即大足壮丽, 土
田肥美, 而占籍于此” 。明清交接之际, 避兵于遵义府桐
梓县。康熙二十六年“ 复业原籍五云山今累丰村” 。金
堂县曾参的世孙曾国枢珍藏的武城曾氏重修《奉旨
软封宗圣族谱》, 木刻本, 共册, 页。有曾子等图像
幅, 历代帝王诏、谙篇, 祭、赞、诗、论、序、匾、乐
篇, 有关对曾子后裔优抚的叙奏、案读篇, 地图幅,
曾子言行等舆记与遗事则, 艺文庙碑篇, 以及从
世至世的姓名、配偶、子嗣、任职、迁徙、葬地等史实。
族谱对历次移民的真实记载, 为我们展示了北民南
迁, 东南移民西进, 特别是“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的
一幅幅动荡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例如《奉旨救封宗圣族
谱》记述了曾氏后裔历次迁徙情况巧传孙关内侯曾据

蓬安姚波 发表于 2013-3-7 10:43:40

于西汉末王莽始建国二年。年庚午岁月日, 率
家属近千人徙江南之庐陵今江西吉安吉阳乡传孙
曾开国由吉阳徙云盖传孙曾志诚由吉水徙长乐广
东五华传孙曾克让于清康熙年间由长乐徙四川金
堂。成都《廖氏族谱》民国年重修称廖姓为有熊氏
之后, “ 有熊氏的后裔名叔安, 春秋时受封于廖地河南
唐河, 人称廖叔安。子孙以封地为姓。”廖姓望族居矩鹿
郡河北平乡、汝南郡, 因名“ 汝南堂” 。唐贞观年间廖崇
德官江西虔州令, 子孙留居宁都。传至廖四十一郎, 宋时
避乱入闽, 居汀州宁化石壁。明代廖北泉迁长汀南山廖
家坊。明洪武年间廖德源沿江南下, 迁粤之兴宁。廖德源
的第世孙廖以敏于康熙十五年平应募出征台
湾, 其子廖明达于雍正四年年由兴宁县上蓝埔来
, 先居什郁新市镇, 后迁新都繁阳山下。如同多数客家
人一样, 廖姓先民亦经历了由河南、河北江西, 福建
‘ 四川台湾的次大迁徙。在我们所参阅的份湖
广人族谱中有份明确记载, 他们曾落籍江西, 而且有
。份记载有江西迁湖广的时间。例如, 资中王氏出自“ 太
原郡” 。王氏世为名门望族, 号称“ 麻城第一家” , 因避陈
友谅之乱, 于明初徙蜀, 落业于嘉定、仁寿、资中、资阳各
地。
族谱的翔实史料是我们确定四川方言类别的证据
之一。份客家人族谱证明四川的客家人来自江西、福
建和广东三省的个县市, 即赣南、闽西和粤东北我国
客家人最为集中、客家话最为盛行的地区这宗支
吴姓分两支有宗支来自广东, 宗支来自福建,
宗支来于江西, 入川后落业于个县市入川原因是粤
东北连岁荒旱, “ 闻蜀中地旷人稀, 岁丰捻, 流人至者咸
得意, 辄欣然愿往” 来川时间则以清代的康熙、雍正、乾
隆为最盛时。“ 份湘籍族谱证明这些移民来自今夭湖
南省的个县市, 基本上是由湘方言区来的入川后落
业于四川的个县市, 这些地区至今仍是湘方言在四
川境内的流行区域入川时间以清代康熙年间最盛, 其
原因是“ 明末献逆屠川, 人烟几无。清一夭下, 令楚填
蜀” , “ 康熙中因四川省地广人稀, 奉旨迁蜀” , “ 康熙三十
三年, 下诏迁民” 。湘民人川比客家人早, 人川原因亦不
尽同。我们查阅的份闽籍族谱中, 有份属闽西客
家移民, 份属闽南闽语区移民。这些族谱使我们得知闽
西的客家人与福建人讲闽语的福建入、客家话与闽方
言曾经有过长时期的接触和交往。同时我们也弄清了直
接由闽方言区来川的移民, 先后落业于金堂、青白江、新
都、广汉、什郁、中江、灌县、彭县、大足、安岳等地。我们
曾多次到这些地区调查, 从乡民的交谈中常常听到一些
带有闽语特征的方言词语。
族谱所载的大量史实, 让我们目睹了先民们颠沛流
离的艰辛, 对昔日故土同宗的眷恋以及落籍异乡后奋发
图强的创业精神。例如金堂《贺氏族谱· 柯公墓志》云
西蜀始祖贺才柯, 世居楚南宝庆府武冈州之龙管乡。雍
正二年年自楚之蜀, 仅龄耳。赤贫, 来金堂佣
工食力, 三载不倦。以所积工资佃田耕种二年。有余, 购
产于五凤溪陈家沟。于是回楚接二老之蜀中, 二老携弱
弟从行。有行李二肩, 皆公一人往返负运。嘻此皆迎亲
之心, 与友爱之念, 奚惮万里之劳, 而负兼人之任哉成
都《钟氏族谱》述其先祖兄弟分散, 南宋高宗十年
年春各立谱书一本, 载明源流, 以贻后世子孙。别有誓
辞云“ 系本钟离一脉传, 愿兹世世产英贤后来若卖宗
支者, 永代家无立锥田。”同姓同族的强烈的宗族观念于
此可见。
族谱的内容极为丰富, 所载姓氏来源, 历次迁徙的
原因、时间、地点、碑记、墓志, 族规、族约, 异闻、趣事, 重
要人物事迹等, 对我们研究氏族史, 人口史以至语言、文
化、民俗无疑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因此对族谱的搜集、
整理和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
资任校对秦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族谱的方言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