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2-16 15:51:51

药王山《姚伯多兄弟造像碑》或为羌族姚氏

本帖最后由 姚绍明 于 2013-2-16 16:02 编辑


药王山《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刻造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高140cm、宽70cm、厚30cm,1931年出土于耀州城东漆水河。四面雕刻,左上角残损。碑的正面上部雕有矩形龛,造像三尊,其余全系发愿文。背面上部雕有两层龛,上龛造像一尊,下龛造像三尊。右侧雕姚氏兄弟五人供养像,左侧雕姚氏妯娌供养像,下部为发愿文。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文中有:“太和二十年,岁在丙子,姚伯多、伯龙、定龙……上为口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先君文石像一躯。”姚氏兄弟对造像备加推崇,称其“营耕庄饰、极工匠之奇雕;隐起形图,蜿若真容现于今世。绮错尽穹巧之制,修来请颜有若真对。非夫道协幽宗,理会上言,焉能若此者。”从碑文来看,姚氏家族是内迁的羌族,为当时北地郡道教首领。  该碑铭文叙述精湛,文采横溢,文字长达1200多字。书法体势雄健,苍劲有力,深厚稳健,自然超绝,极富情趣,直刻而书,体现了北魏书体的真谛。隶中存楷,楷中集隶,笔划雅拙,人称“孩儿体”。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很受鉴赏者推崇。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的正面造像,头戴道冠,聃耳长颈,双手置于腹前,盘两腿作跏趺坐式。两胁侍亦着冠,双手供于胸前,曲膝蹲于两旁。背面造像与正面造像雷同,两面七尊造像,均以极简炼的刀法勾勒凿镌出面相及四肢,给人以古朴浑厚,粗犷笨拙之感,但又神态生动,形致奇特,如我国传统的水墨画人物大写意,为现有造像碑中之佼佼者。  另外,除四面龛中造像及部分供养人外,大多是发愿词,楷而兼隶,世称“魏体”。充分体现了书法由隶变楷的痕迹,是我国书法演变的实物佐证。  从其造型看,古朴大方,刀法粗犷有力,不加过细修饰。无论是碑面或顶部,都是稍作斫凿,不太讲究修饰,因此显得凹凸不平,供养人造像不多,更无装饰花纹,表现出北魏初期道教碑石刀法粗犷的原始形态,对研究我国碑石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出土时就引起人们的嘱目。自1935年陈列展示后,就以其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力的特点,得到了海内学者、专家的珍视。1965年,加选在日本展出的“西安碑林”拓片之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日本友人关野雄称它“刻划细致”,“有潇洒雅致的风味”,赞许其书法是“一种罕见的楷书”,造像“粗犷”,“ 具备了龙争虎跃的真实感”。

药王山著名的碑文还有;
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造像碑》、太和二十年(496)《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正光五年(524)《仇臣生造像碑》、北周武成元年(559)《绛阿鲁造像碑》、隋开皇十五年(595)《张和仁造像碑》等。这些造像碑有四面、三面、二面、一面不等。龛内浮雕佛、菩萨,龛边浅雕天王、供养人。碑上多有刻字。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造像碑的雕刻技法、题刻内容、文字书体以及造像中刻绘的人物、服饰、马饰鞍辔、车舆形制、屋宇建筑等,都是研究佛教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珍贵资料。http://bbs.hsw.cn/thread-188180-1-1.html


http://att.bbs.hsw.cn/day_090420/20090420_acb822fdc231c71b33bdzCrOq2R46Zdy.jpg?104
图片:20070324_380446666a5b67b29411HbHngPCzRM0x.jpg

http://att.bbs.hsw.cn/day_090420/20090420_708f5f608c833c5b6738uvcNsRTqjE96.jpg?74
图片:20070324_a2ebd87f0efe7f0c5cc3B34BtNLR5vNi.jpg

http://att.bbs.hsw.cn/day_090420/20090420_c04d28cf9f7ad7a1602dxkDIufmPYwc5.jpg?71
图片:20070324_f50bdf3bc9560cded0ddw29GJdLjLxIX.jpg

[*]http://att.bbs.hsw.cn/day_090420/20090420_81608bb3eab1eb82fea1ChFDdE4JZ6wt.jpg?94


http://bbs.hsw.cn/read-htm-tid-795500.html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2-16 16:00:20

本帖最后由 姚绍明 于 2013-2-16 16:05 编辑

回复 1# 姚绍明


    铜川药王山碑林最著名的碑药王山《姚伯多兄弟造像碑》。河南书法家周俊杰到药王山看到此碑后,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以示膜拜。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刻造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高140cm、宽70cm、厚30cm,1931年出土于耀州城东漆水河。四面雕刻,左上角残损。碑的正面上部雕有矩形龛,造像三尊,其余全系发愿文。背面上部雕有两层龛,上龛造像一尊,下龛造像三尊。右侧雕姚氏兄弟五人供养像,左侧雕姚氏妯娌供养像,下部为发愿文。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文中有:“太和二十年,岁在丙子,姚伯多、伯龙、定龙……上为口主,下为七祖眷属敬造皇先君文石像一躯。”姚氏兄弟对造像备加推崇,称其“营耕庄饰、极工匠之奇雕;隐起形图,蜿若真容现于今世。绮错尽穹巧之制,修来请颜有若真对。非夫道协幽宗,理会上言,焉能若此者。”从碑文来看,姚氏家族是内迁的羌族,为当时北地郡道教首领。  该碑铭文叙述精湛,文采横溢,文字长达1200多字。书法体势雄健,苍劲有力,深厚稳健,自然超绝,极富情趣,直刻而书,体现了北魏书体的真谛。隶中存楷,楷中集隶,笔划雅拙,人称“孩儿体”。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很受鉴赏者推崇。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的正面造像,头戴道冠,聃耳长颈,双手置于腹前,盘两腿作跏趺坐式。两胁侍亦着冠,双手供于胸前,曲膝蹲于两旁。背面造像与正面造像雷同,两面七尊造像,均以极简炼的刀法勾勒凿镌出面相及四肢,给人以古朴浑厚,粗犷笨拙之感,但又神态生动,形致奇特,如我国传统的水墨画人物大写意,为现有造像碑中之佼佼者。  另外,除四面龛中造像及部分供养人外,大多是发愿词,楷而兼隶,世称“魏体”。充分体现了书法由隶变楷的痕迹,是我国书法演变的实物佐证。  从其造型看,古朴大方,刀法粗犷有力,不加过细修饰。无论是碑面或顶部,都是稍作斫凿,不太讲究修饰,因此显得凹凸不平,供养人造像不多,更无装饰花纹,表现出北魏初期道教碑石刀法粗犷的原始形态,对研究我国碑石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出土时就引起人们的嘱目。自1935年陈列展示后,就以其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力的特点,得到了海内学者、专家的珍视。1965年,加选在日本展出的“西安碑林”拓片之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日本友人关野雄称它“刻划细致”,“有潇洒雅致的风味”,赞许其书法是“一种罕见的楷书”,造像“粗犷”,“ 具备了龙争虎跃的真实感”。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2-16 16:06:37

回复 2# 姚绍明


    此文对研究羌族姚氏有意义。

姚月圆 发表于 2013-2-18 15:48:54

好好学习一下

武康姚 发表于 2015-3-28 13:02:20

请上传碑文,以供研究,谢谢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0-27 19:50:31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13-2-16 16:06
回复 2# 姚绍明




该碑铭文叙述精湛,文采横溢,文字长达1200多字。书法体势雄健,苍劲有力,深厚稳健,自然超绝,极富情趣,直刻而书,体现了北魏书体的真谛。隶中存楷,楷中集隶,笔划雅拙,人称“孩儿体”。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很受鉴赏者推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王山《姚伯多兄弟造像碑》或为羌族姚氏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