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2:27:19

人,屋场,桥与歌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1-1-31 22:48 编辑

      人,屋场,桥与歌   
      姚兰友(1667一1746)讳春芷,号太和。
      人如其名。 这是一个托名咏志,“虚怀若竹,清气若兰”的名字。“芷”是香味令人止步的草。“春芷”更是平添了“芷”之香气可人。一如屈原《离骚》里“岸芷汀兰”的意思一样,河岸上的芳草本来就芳香,配上了兰花。倍觉花香袭人。可见,以兰为友,兰友春芷,取屈原辞意用来比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性。《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以“太和” 为号,其名得以精神上的升华 。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50:08

   “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杨家滩就是如今的杨市镇。这首古民谣道出了胜梅桥两岸昔日的繁盛,这里曾是去宝庆、长沙、安化、衡阳的要冲。清康熙年间,姚兰友捐建一座桥称杨滩桥后更名为“胜梅桥”。胜梅桥桥长39米,宽6.7米,高10米,半圆三拱四墩,整座桥由条石、墩石和板石建造,有上十七、下十八,三十五级台阶。两边护栏以青条石铺就。桥身由墩石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土砌筑而成,从外观上看不到砌筑痕迹。桥面由大青石板铺就,桥拱圆正,桥墩的迎水面还建有分水尖,以减轻水流对桥的冲击,造型精美、大方、独特、耐看,桥下的河水清澈干净,堪称中国古代古桥建造一绝。这座桥是孙水流域乃至湘中地区保存最完整,最为壮观的石拱桥。历经300余年的日晒雨淋,胜梅桥和它身下的孙水河一样,已与古镇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方方面面融为一体,成为承载杨家滩乃至湘中历史文化的一座地标式古建筑物。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28:17

   以杨市镇板桥村的“老福堂”作为“屋场会”群众工作方法的首创地,自2019年4月份以来,坚持以依法、及时、就地、便民为原则,坚持党员带头、群众主体,将屋场会贯穿至整治行动的始终,从宣传发动、政策讲解,到发现困难、解决问题,都充分利用了屋场会的方式方法。2019年,杨市镇共召开“屋场会”1000余场,化解信访矛盾86件,宣讲政策260余场,脱贫攻坚类360余场,收集汇总意见和建议近1000条,取得了听民声、聚民智、排民忧、解民难的良好效果,老百姓获得感大大提升。“屋场会”这种群众工作模式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湖南卫视》《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100余篇。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57:34

      有了这座胜梅桥,杨家滩更加兴旺,更加熙熙攘攘。到了晚清,曾国藩在杨家滩发起第一支团练湘军东征起,杨家滩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出现了一大批功臣名将,对湖南人的精神影响意义深远。自此杨家滩兴建了数十栋规模巨大的将军院落。杨市镇成了名副其实的湘军故里。而“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打胜仗”的湘军精神,开启了湖南人敢为人先的新纪元。到了抗战时期,正是湖南人喊出了“要想中国亡,除了湖南人都死光”的豪言壮语,表达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2-1 08:08:36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1-2-1 08:10 编辑

   
         文人骚客对胜梅桥多有歌颂,本土诗人姚永根倾情写下了《七律》赞曰:
先贤兰友架三桥,史载康乾名已骄,
横跨孙河连两岸,贯通南北乐今朝。
悠悠倩影隨波荡,滚滚涛声把韵调。
杰作依然长不朽,游人到此又歌姚。
   事实上,姚兰友在板桥老屋场还办了族塾一所,名叫“开元堂”。姚永根上诗中谈到的“三桥”,指的是姚兰友散尽千金在孙水河上分别建有胜梅桥、金石桥、冒河桥。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2-3 11:50:38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1-2-3 11:54 编辑

QQ_39B0E4 发表于 2021-2-2 22:09
博主,您好,我对您的帖子非常感兴趣,涟源屋场会确实做得非常好!我还想了解一下这个著名乡贤姚兰友,还望 ...
      回复14#15#16#      谢谢你关注我的帖子,我不是娄底板桥姚氏,姚网里很多人知道,绍弦是南昌姚。我也是姚氏文化的学习者,不敢说“赐教”。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2:53:34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1-1-31 22:54 编辑

         姚兰友是湖南娄底姚氏标志性人物。事实上,发源于江西的娄底姚氏集居地在涟源,而涟源姚氏的集居地又在誉为“千年古镇”的杨市镇。从根文化的思路追寻,板桥村又是杨市镇姚氏的中心。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02:12

      如今的板桥村被评为湖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我在村里看到,一条命名为“孝道长廊”的小道格外引人注目。可见,桥板村的姚氏文化有其厚重之内涵。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19:20

      沿着孝道长廊向龙山方向步行百步许,我来到姚兰友的故居。只见正门牌匾上上书“老福堂”。当地宗亲告诉我,这是原址。起初建的时候规模更大一些,当地人把原址附近叫做“屋场”。我知道,江南尤其是江西湖南一带,都把自然村亲切地叫做“屋场”。这屋场,那屋场,表明了血缘关系的亲疏。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23:11

   家谱上记载,兰友公自幼聪慧,考授州司马。退休后返乡定居。平居一言一动,极为规矩。其奉亲也,至性依依。生事死葬,必诚必信。聚族众一堂,或评论书史,或讲时说事,塾堂融乐怡怡。“荒岁发谷赈贷,贷者实繁。仓谷数百石为之一空。”兰友公曰:“以升斗之需济人最吾意也。”湘乡县正堂赠“老福无双”牌匾,“老福堂”因此而得名。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31:48

   寻根溯源,三百多年前,姚兰友创办的“屋场会”雏形,今天依然焕发了新的活力。

姚绍弦 发表于 2021-1-31 23:35:23

      老屋场旁边的那口古井,依然清沏照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人,屋场,桥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