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0:08

《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考释
        姚学谋
       
        摘要:姚懿,唐名相姚崇之父。两《唐书·姚崇传》中仅叙其名讳而事迹失载。新近出土的《姚懿墓志》则翔实地记载了陕郡姚姓世系与姚懿和刘氏夫人的生平及其子姚元之(姚崇)、姚元景等景龙年任职情况,对于研究姚崇及其家族具有证史补史作用。
        关键词:姚懿墓志,刘氏夫人,姚崇,陕郡姚姓世系。
       
        姚懿,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唐朝名相姚崇之父。两《唐书·姚崇传》中仅记其名讳及官职而事迹失载。2004年10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驰先生在整理、点校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收藏唐代墓志之时,发现了新近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以下简称《姚懿墓志》)拓片,知我在收集、研究姚崇及其家族史料,遂寄我拓片之照片一幅。获之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我忙整理点校。它和现移树在三门峡市陕县大营镇刘秀峰上的《大唐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碑铭并序》(以下简称《姚懿神道碑》),均为研究唐朝陕郡姚姓及姚崇家族世系、人物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料,且能证史、补史、纠史。今考释之,愿与研究历史人物者分享,并请专家、学者指教。
       
        一、《大唐故幽州都督姚(懿)府君墓志并序》志文
        《姚懿墓志》现收藏于新安千唐志斋博物馆,志石为青石质,呈方形,边长75厘米,厚15厘米 。志文共33行,1033字,现已被收录入吴钢、王京阳主编,马驰、赵跟喜等先生点校《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版)一书中。
        现将墓志录文如下:
        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墓志并序
        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妫汭淼其昌源,姚墟奥其灵壤。因生是宅,爰此开宗。蒸蒸大烈,绵绵逾永。武都则声流东汉,太常则名重南国。晋宋齐梁,人英历秀,文武将相,吾门盈之矣!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汉朝丞相之子方膺此任,以公经济之材,故从斯委,乃密有部署,将攀鳞翼,未集大勋,奄违昭代。
        公食牛英气,扬乎金方,穿犀劲质,括乎赤羽,感遗志而不从,哀远图之此頓,遂因先部曲,更集豪雄,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子奇幼能,已追先曰:翁归兼用,更在兹辰。副六军而处右,翊千门而高卫;而功冠于群,飞苍点白,左迁建安府折冲都尉。公乃拂衣挂冠,散岸林壑,不交当代,自出羲皇。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公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寻加银青光禄大夫,宠良政也。龙朔二年,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拜嶲州都督,才闻叱驭,千里肃其自清;未及下车,六条翕其攸理。既而郑辰急节,谢酉延灾,将从扫第之期,遽迫奠之衅,以龙朔三年十二月一日薨于馆舍,春秋七十三。公志道秉义,克家光国,属龙战于野,鹿走中原,解扉献节,登山梦景,而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卷不离手。及载戢干戈,寄安州部,仁风大偃,惠声允塞,天无其惠,曾不憗留,馀庆有归,高门重启。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
          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故洺州刺史志逵之女也。端庄不忒,琴瑟友之,鹊巢兴而成颂,鱼轩归而叠轸。贞规裕兮,嫔则婉兮,及昼哭生哀,门示范,徙邹邻而教德,广孟被以宣慈,母仪载伟,女史承式。长安元年,以子官加太夫人。虞堂高而养典崇,潘筵满而家园盛。克祚黄发,盈芳白华。悲夫,劳息交贸,哀荣递袭。飒风树以惊枝,淼寒泉而阅水。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室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其词曰:
        姚墟奥兮灵壤崇,妫汭长兮宝派通,蔼三古兮声无穷,垂万祀兮烈有融,馀庆繁兮秀于公,干父蛊兮匪厥躬,分茅土兮奉攸同,总符节兮扬仁风。娈河洲兮兆凤,裕琴瑟兮惊鸿。肃梁案兮中缺,黯虞堂兮竟空。哀荣兮共尽,兰菊兮靡终。
        二,墓志主人生平
        《姚懿墓志》镌刻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正月至九月之间,其时正是姚懿妻、姚崇之母彭城郡夫人刘氏殡葬之日,距离姚懿逝世已46年。明明是刘氏夫人殡葬,为何墓志题款为“姚府君”即姚懿之名呢 ?因为,这时姚氏家族迁居洛阳已40余年,刘氏夫人逝世前“遗令曰:‘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见《姚懿神道碑》)其子姚崇等敬遵遗嘱,没有让刘氏母亲再回到陕州硖石和其父姚懿合葬,而是另起坟茔地,于景龙二年九月十五日葬母于万安山之南阳(在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成为姚崇家族万安山墓园的起家之祖坟。据姚崇墓园现存的墓冢、碑石及出土的墓志可知,姚崇兄弟及其子、孙、曾孙、玄孙等后裔,死后均葬于此。当时,在男权社会的环境中,刘氏夫人墓志遂冠以姚懿之名,而载夫妇二人之事迹。据《姚懿墓志》和《姚懿神道碑》相互对照、印证可知,墓志主人生平如下:
        1、姚懿的生平
        姚懿当生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时,(姚懿)“年十八,授陕州崤县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九月,唐“太宗济河,闻公名,密遣相诏。公(姚懿)告于州将曰:‘王充非主,天命在唐,宜速举众以应义。不尔,恐贻后慼。’因间道入谒,高祖嘉叹者久之,乃降赐墨书金帛,以此阖州离患。”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王世充,姚懿被“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平定王世充之后,姚懿遭谮,“乃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后,“高宗大帝睿文承历,纂戎念旧,举籍论功,割田议赏,召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开国男。公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拜使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寻加银光禄大夫,宠良政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邛僰酋渠,乱离边服,朝咨威重,寄静西南,拜嶲州都督。”姚懿“以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呜呼哀哉,以三年七月十五日藁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以神龙元年追赠幽州都督,旌旧德也。”(见《姚懿墓志》《姚崇神道碑》)“右奉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七月廿四日制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公。”(见《唐故银光禄大夫嶲州都督长沙县公赠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懿)府君玄堂记》)开元三年十月,在故乡陕州硖石姚崇又为父封义冢重树《姚懿神道碑》。
        2、刘氏夫人生平
        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故洺州刺史志逵之女也。”“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以子官加太夫人。”“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景龙二年九月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见《姚懿墓志》)
        三,《姚懿墓志》的证史补史纠史作用
        1、纠正了两《唐唐书》关于姚懿任职嶲州都督的年代错误。
        《旧唐书·姚崇传》云:“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父善意,贞观中任嶲州都督。”
        《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懿,字善懿,贞观中,为嶲州都督。赠幽州大都督,谥文献。”
        现根据《姚懿墓志》和《姚懿神道碑》可知,两《唐书》所载姚懿唐太宗贞观中为嶲州都督的年代有误。实为唐高宗龙朔年间任嶲州都督。
        2、补充了姚崇家族的世系内容。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陕郡姚氏亦出自武康。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安仁)生祥,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懿字善意,嶲州都督,文献公。(懿生元景,元之)元景,潭州刺史。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
        《姚懿墓志》载:姚懿“高祖(姚)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资士远之忠亮,秀恭泉之方范。百夫之强,声高比兴;万人之敌,气盖关张。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价重三倾,礼登八命。去襜为理,道革齐都,露冕临人,风遗魏国。父祥,隋怀州长史,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舆而就辟,仪端石而作范,以二崤之地,当两京之冲,遂兼检校函谷关都尉。”
        二者相较,《姚懿墓志》则比《姚懿神道碑》多记载了一代人,即姚懿的高祖、姚宣业的父亲姚宏。这就为研究姚崇的家族世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3、为姚崇任越州都督的年代提供了确切证据。
        唐中宗即位后,因姚崇同情武则天退位后的境遇,被中宗贬到地方做官。 《旧唐书·姚崇传》云:姚崇“无几,出为亳州刺史,转扬州刺史。”《新唐书。姚崇传》云:姚崇“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历宋常越许四州。”
        两《唐书》均未载姚崇任官越州的具体时间。
        而《姚懿墓志》云: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其年九月庚寅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长子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元之,次子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元景,恐山飞海变,盛烈靡形,遂镂金铭石,垂之来裔。”这说明了其时姚崇官“银青光禄大夫、守越州都督”。
        2006年,笔者从绍兴图书馆 获得了古籍《越中杂识》有关姚崇在越州任职的记载: “姚崇,字元之,洛阳人。景龙中,出典越郡,治尚简肃,不树威而民化之。及去,百姓送至钱塘江干者以千计,望崇去远,皆号泣而返。”
        《越中杂识》载姚崇在唐中宗景龙年间曾在越州任职且有政声,《姚懿墓志》则载明姚崇在越州任职的具体时间和职务,这对姚崇研究和证史补史均有一定的意义。
        5,载明了姚崇之弟姚元景当时的任职情况。
        《姚懿墓志》在载明姚崇时任越州都督同时,也载明了姚懿与刘氏夫人之次子、姚崇弟姚元景时任“朝散大夫行洛州汜水县令。”据清王昶《金石粹编》卷六十五《姚元景造像记》载姚元景长安四年九月任职为“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唐故濮州临濮县令赵郡李公夫人吴兴姚氏墓志铭并序》中姚元景任“宗正少卿”。这说明,姚崇在中宗朝遭贬之时,其弟姚元景受他影响,也出到洛州汜水任县令。
        四,《姚懿墓志》与《姚懿神道碑》记载不一致的地方
        1、记载关于姚宣业任征东将军时所处的朝代不同。
        《姚懿墓志》:姚懿“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按,公元557年,鲜卑族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以皇室姓宇文,又称宇文朝。据此,姚宣业当属北周朝征东将军。
        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又云:“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按,公元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梁。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代。又公元554年,梁岳阳王萧詧降西魏,西魏立詧为梁王,次年萧詧称帝,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时称后梁。公元587年为隋所灭。因此,若姚宣业为梁征东将军,从年代讲,任后梁的可能性较大。
        《姚懿神道碑》却称“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吴兴郡公。”按,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陈。公元589年为隋所灭。
        从以上三种记载及分析看,因三个朝代年代或相近或相存或相代,姚懿都有在三朝任职或连续任职的可能。具体情况待有新史料出土后方能定论。
        2、记载唐太宗东征时姚懿所任的职务不同。
        《姚懿墓志》载:“居无何,擢拜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累迁左卫亲府右郎将。”
        《姚懿神道碑》云:“太宗东伐王充,授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
        关于骠骑都尉和鹰扬郎将。鹰扬府,官署名。隋开皇中府兵制军府名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隋大业六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二将军为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因此,骠骑都尉和鹰扬郎将二者实指一职,只是称呼不同。
        《姚懿墓志》称姚懿此时任“水陆行军副总管”,而《姚懿神道碑》则称姚懿任“水陆道总管。”笔者认为《姚懿神道碑》似有拔高之嫌。
        3,姚懿逝世时间记载不同。
        《姚懿墓志》:“以龙朔三年十二月一日薨于馆舍,春秋七十三。”
        而《姚懿神道碑》云,姚懿“以龙朔二年十二月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七月十五日,藁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
        从以上两条记载可知,姚懿于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俱无疑。但《姚懿墓志》是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所刻,距姚懿逝世已46年;而《姚懿神道碑》则是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十月,姚崇在陕州故乡为父亲衣冠冢重树之神道碑,距姚懿逝世已53年。因年代久远,故逝世于龙朔二年或三年记载不同。
        4、姚懿妻彭城郡夫人刘氏安葬的时间记载不同。
        《姚懿墓志》载:“景龙二年正月八日薨于洛阳慈惠之里舍,春秋八十四………景龙二年九月十七日丙午安祔于兹堂也。”
        《姚懿神道碑》载:“以神龙三年正月初八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七日甲辰葬于万安山之南阳。”
        据《旧唐书·本纪第七 · 中宗》载,神龙三年(公元708年)九月庚子,改元为景龙。因此,神龙三年和景龙元年本是一年。两者记载刘夫人逝世时间不同,但安葬的时间基本相同。笔者认为,《姚懿墓志》为刘夫人逝世时所刻,而《姚懿神道碑》为刘夫人逝世7年后所树。故此事当以《姚懿墓志》所载为准。
        (作者:姚学谋,男,1948年生,河南渑池人,渑池县人大常委会干部)
        附:《姚懿墓志》拓片   
       

 
洛阳新发现唐朝著名诗人姚合墓志
 
 姚合,陕州硖石人,唐名相姚崇家族名人,以善诗著名,和唐诗人贾岛齐名,时称“姚贾”,世谓姚武功,全唐诗载其诗 521 首。两《唐书·姚崇传》,俱记姚合,然极其简略。《全唐诗》亦记其事迹,也甚简略。后人对姚合人品诗品极为推崇,于是考证其生平、籍贯、家族、事迹的论文甚多,然年代久远,所论莫衷一是,缺憾亦多。笔者近见洛阳《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下简称《姚合墓志》)拓本一幅,为姚合族子姚勖撰文,大喜。点校并细审志文,记载姚合祖宗世系、生平履历、家庭妻子甚详。对姚合研究有补史、纠史之作用。有鉴于此,笔者特录此文并对有关事实略加考证,以对姚合研究作有益补充。
 
《姚合墓志》原文:
    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并序
    族子朝议郎守尚书右司郎中上柱国赐紫鱼袋勖撰
    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国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公之烈考也。起居舍人太原郭公讳润,公之外王父也。
 
  中外显德,萃庆于公。公性仁义而朴直,度量宽阔,临事能断,在醜不争,遗小节,去机巧,衿灵洞达,浩然冲和。与物接士,遂服群心。少耽书,识圣人旨。行止无违道,动必中礼。元和中,以进士随贡来京师就春闱。试而能诗,声振辇下。为诗脱俗韵,如洗尘滓,旨义必辅教化。学诗者望门而趋,若奔洙泗然。数岁登第,田令公镇魏,辟为节度巡官。始命试秘省校书,转节度参谋,改協律,为观察支使。中令入觐,公随之,授武功主簿。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入台为监察,改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寻迁户部外郎,出刺金州。仁泽惠风,到今歌咏不息。不满岁,徵为刑部郎中。持法惟公,吏不敢舞文,国无滥刑。复刺余杭。岁馀,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直道遂振。朝廷万务,稍不便者,未嘗緘默,谏疏无虚月日。惟直是守,不敢私身以旷官。开成初,豫章师有费官藏纳私室者,灵武师有以官骑入私厩,而以暴水溺闻者,公一日伏紫宸龙墀下,请降御史鞫之。上未听,公伏不退。时大臣牙谓虚诞,奏请不从。公伏诤之,引故事,言国体,喉舌明朗,无所忌畏。上从之,出御史鞫,果得情伪,符所奏。迁给事中,直气益振。制书有不便于时者,官司人有不得其才者,辄封进焉。奸邪詟怯,君子道长。数岁,复出廉问陕服兼御史中丞。赐金章紫绶,甘棠之化再兴焉。逾年入觐,拜秘书监,优硕儒也。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馀,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呜呼,天摧哲士,国丧直臣,士林齎咨,里巷涕洟,上增悼惜,为之一不视朝,诏赠礼部尚书。
 
 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嗣子覃,前数年已明二经,中第,性厚而文不陨先业,将应宗伯试而家不造,号慕陨塞,血睑濡苫。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始问蓍龟得日,其孤覃哭踴再拜,谓勖曰志事当铭。覃于兄五世之昆弟也,厥铭其可俟他族乎?勖才隘识短,不宜以文字宣重德,迫于勤请,不敢辞,哭而銘曰:
烨烨我宗,盛列元功,简册昭晰。冠仁服义,竭忠尽瘁,代有清哲。洎公司谏,有直无讪,群奸迹灭。伏奏清蒲,指滥祛谀,显见劲节。温饱三族,家无私蓄,声飞有截。雅韵清词,沥胆搜脂,如冰斯洁。文海滔滔,澜起风高,洪流靡咽。直躬不苟,神祜其后,遗风未绝。内孝外忠,厥道孔隆,正德冈缺。万安南原,一閟泉门,平生永诀。
 
一、姚合与姚崇之关系
   《姚合墓志》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吴郎中讳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國文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汝州别驾讳算,公之王父也。相州临河令、赠右庶子讳閛,公之烈考也。”而《旧唐书》载:姚崇“玄孙(姚)合,登进士第,授武功尉,迁监察御史,位终给事中。”《新唐书》载:姚崇:“曾孙(姚)合、(姚)勖。合,元和进士及第,调武功尉。”由《姚合墓志》可知,而两《唐书》并讹。姚合实为姚崇之母弟姚元景之曾孙。
    故而,姚合在仕途中,时有祖荫。据《册府元龟》卷一三一《帝王·近赏二》载:唐宝历“二年(826年)四月,以姚崇玄孙前富平县尉合为监察御史。”实“玄孙”应为“玄侄孙”,“富平县”应为“万年县”。
二、姚合生卒年月及寿限
    两《唐书·姚崇传》,俱记姚合,《全唐诗》亦记其事迹,然卒年及寿限俱不载。后人考证,生卒日期得其大约,俱不确切。1989年出版的《辞海》记:“姚合(约775年—约846年),唐诗人。”今按《姚合墓志》云:“会昌二年壬戌夏五月,辞以目视不明,颐摄私第。冬十二月寝疾,旬余,是月廿有五日乙酉,启手足于靖恭里第。享年六十有六。”由此可知,姚合逝世于唐武宗李湹会昌二年,即公元842年12月。享寿66岁。由此推断,姚合当生在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
三、姚合仕途及与名人瓜葛。
    姚合的仕途如《姚合墓志》所云:“元和中,以进士随贡就春闱。……然数岁登第,田令公镇魏,辟为节度巡官。始命试秘省校书,转节度参谋,改协律,为观察支使。中令入觐,公随之,授武功主簿。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入台为监察,改殿中侍御史,转侍御史,寻迁户部外郎,出刺金州。……不满岁,徵为刑部郎中。……复刺余杭。岁馀,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数岁,复出廉问陕服兼御史中丞,赐金章紫绶。……逾年入觐,拜秘书监,优硕儒也。”
    姚合登进士第,墓志云“元和中”。徐松《登科考记》卷十八具体记载为唐宪宗李纯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知贡举为中书舍人李逢吉,是年姚合四十岁。据墓志,姚合先任魏博节度推官、节度参谋、观察支使,后任武功主簿、万年尉,入朝为监察侍御史、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市)刺史,姚合有诗《金州书事寄山中旧友》为证。不满一年,又担任刑部郎中,后又再次出京,任杭州刺史,姚合有诗《杭州郡斋南亭》《杭州官舍偶书》《杭州官舍即事》《杭州观潮》等亦证杭州任职。一年多后,姚合入朝担任户部郎中,后又任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又被委任侍中省给事中。数年后,又以御史中丞出任陕虢观察使。《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八月庚午朔,以给事中姚合为陕虢观察使。”是年姚合63岁。隔了一年,姚合入觐,被任命为秘书监,一直到姚合66岁逝世。此是姚合终官。
    姚合任武功主簿得力于田弘正。据《旧唐书·田弘正传》载,田弘正,本名兴。割据藩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侄。承嗣二世之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十月,魏博将佑拥戴田兴为帅,田兴决定归顺朝廷,“宪宗嘉之,加兴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沂国公、充魏博等州节度观察使处置支使营田等使,仍赐名弘正。”后唐“穆宗以弘正检校司徒兼中书令、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成德军节度、镇冀深赵观察等使。”故称田弘正为田令公。《田弘正传》载:“是年(元和十四年)八月,弘正入觐,宪宗待之隆异,对于麟德殿,参佐将校二百余人皆有颁锡。”姚合随之入觐,授武功主簿,盖在此时。姚合任万年尉,得力于韩愈的推荐。《姚合墓志》云:“韩文公尹京兆,爱清才,奏为万年尉。”韩愈因谥文,故称韩文公。《资治通鉴》卷二四三载:唐穆宗长庆三年(824年)“六月,己丑,以吏部侍郎韩愈为京兆尹。……十月,丙戌,以愈为兵部侍郎。”韩愈爱惜姚合文才,被韩愈奏为万年尉当在长庆三年六至十月间。
    姚合担任杭州刺史似与宰相李德裕有关。姚合有诗《牧杭州谢李太尉德裕》,诗云:“皇恩特许拜杭坛,欲谢旌旄去就难。偷拟白头瞻画戟,四神俱散发毛寒。”
四、姚合葬地
   《姚合墓志》云:“以会昌三年正月廿三日护輤舆归东周。以其年八月二十有八日甲申,窆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皇祖茔,礼也。”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姚合葬在姚崇家族墓地——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即今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姚崇墓园。姚崇家族墓地葬在此地的第一人为姚崇之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姚崇父《姚懿神道碑》载:彭城郡夫人刘氏“以神龙三年正月八日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以景龙二年岁次戊申九月庚寅朔十五日甲申葬于万安山之南阳。”景龙二年即唐中宗李显年号,即公元708年。史载,姚崇和其弟元景及后世裔孙死葬俱在此地。到姚合葬此时,姚族墓地已经营了134年。
五、姚合籍贯
    姚合何方人氏?两《唐书·姚崇传》载姚崇为“陕州硖石人”,作为后辈的姚合也当为陕州硖石人。《全唐诗》诗人简介即云:“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陕州硖石姚姓其来亦久矣。《姚懿墓志》云:“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大族。明考以宦历陕圻,遂留家于硖石也。”最近出土的姚崇玄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更详细地阐述了姚崇家族的源流,志云:“勖,本吴兴人。……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堙之,侯孙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为勖五代祖也。”由此可知,陕郡姚姓自后魏(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姚仲和起,因官北迁,即定居在陕州硖石,至姚崇父姚懿时已历七世,至少100多年。故而《姚崇神道碑》云:“公讳崇字元之,姚姓有虞之后,远之吴兴,近徙于陕,今家洛阳焉。”姚合一生因生活居官迁徙多地,仅在长安即居住过亲仁里、常乐坊、新昌里,而最后居住靖恭里而逝世于此(见《姚合墓志》)。姚合在其诗中也显示过其多处故里、籍贯,但正如卫思捍先生在《姚合丛考》中指出的,“说为陕州、陕州硖石,指其祖籍;说为吴兴,指其郡望;说为洛阳,指其旧业;说为‘河朔’(临河),指其所居。”
六、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之讹
《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文艺下《李频传》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县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词,于诗尤长。与里人方干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千百年来。人们以此为据,传为佳话。然而,《姚合墓志》的出土,否定此一说法。《姚合墓志》云:“公娶相州内黄丞范阳卢公肇之女,生一子一女。子曰覃;女适进士、河东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太原郭图。别女二人,俱稚年。”由此可知,姚合共生一子三女。其长女早已嫁给官居河东节度推官、试協律郎的太原郭图。还有两个女儿,到姚合病逝时,尚年幼,未出阁。怎么有女嫁给李频呢?可见,“史载姚合以女妻李频”所载为讹传。
 
《姚合墓志》全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合)府君墓铭》拓片,正方形,边长为76厘米,共34行,满行34字,正楷书。为族子姚勖撰。有墓志盖,正书题曰“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四行十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姚合夫人卢綺墓铭》及墓志盖,卢氏墓志全称为《唐故秘书监姚府君夫人范阳县君卢氏墓铭》。姚合夫妇墓志出土后,俱为私家收藏。


(作者:姚学谋,1948年生,河南省渑池县人。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渑池县人大退休干部)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0:24

唐姚勖墓志考释

        《姚勖墓志》全称为《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墓志石,青石质,长    厘米,宽    厘米,厚   厘米。志文楷书,共31行,满行31字,共794字。《姚勖墓志》(后简称《墓志》)近年来出土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姚崇家族墓地。2009年春笔者于洛阳获《墓志》拓片。志主姚勖,为大唐贤相姚崇四代孙,《新唐书·姚崇传》载有其事迹,然及其简略。《墓志》为志主姚勖自撰,记载其宗族、外族、子孙、婚娶、入仕及志主与高祖、曾祖、祖、父墓茔相互位置等内容俱详,文字朴实无华,不蔓不枝。可补《新唐书·姚崇传》后姚勖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关陕郡姚姓之不足,对于研究姚勖和先祖姚崇及其家族有其重要意义。现将志文标点照录于后并对照史籍对志文作简要考释,希冀方家教正。
       
志文

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自撰)
        叙宗族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陕之硖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赠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茔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赠晋阳县太君。
        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友,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
        叙婚娶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軍府君讳胜,即勖亲外叔祖。
        纪子孙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瓒,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长女实王氏出,适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
        叙入仕勖,长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为掌书记,授試太常寺协律郎,改試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
        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

        笔者按:从叙述称呼可知,此墓志基本为墓志主人姚勖自撰。惟墓志标题《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傅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墓志》与最后一段内容即“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之文字为姚勖去世后以子姚环等名义所撰。
二、宗族世系:
        《墓志》云:“勖,本吴兴人。始虞帝生姚墟得姓,后裔遏父封陈为氏。至历公之子完仕齐为田,后有其地。齐太公和十四代至西汉执金吾代睦侯讳丰,生东汉散骑常侍讳邕,避新室乱,遂家吴兴武康成山。五代至吴郎中讳敷,举宗复姚氏。又五代,至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陝之硤石。由秘书五代至隋函谷关都尉讳祥,都尉生唐幽嶲都督贈吏部尚书府君讳善懿,谥文献,实勖五代祖也。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塋去寂居东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贈刑部员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词。皇妣,祁县王夫人贈晋阳县太君.”
        而姚勖为其族叔姚合撰写的墓铭其全称为《唐故朝请大夫秘书监礼部尚书吴兴姚府君墓铭》亦云:“公讳合字大凝。惟姚氏由吳郎中諱敷,始渡江居吴兴。五世至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七世至我唐初嶲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長沙文献公讳善意。文献公生宗正少卿赠博州刺史讳元景,即开元初中书令、梁公文贞公之母弟,而公之曾王父也。”其记家世祖先略同,《姚合墓铭》中,“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被写为“宋渤海太守五城侯”,显然是东晋被南北朝刘宋所替代而延续之缘故。惟《姚合墓志》记载宋渤海太守五城侯姚禋之,“生后魏祠部郎中讳滂”,而《墓志》不载。
        《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铭并序》云:“公讳懿,子善意。其先吴兴郡大姓。明考以宦历陕者,遂留家于硖石也。” (见《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八胡皓文)《墓志》亦云:“晋渤海太守五城侯讳禋之。侯孙讳仲和,入后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遂居陝之硤石。”可见,陕郡姚姓,起家之祖应为北魏时姚仲和,至姚崇父姚懿居陕州硖石时,陕郡姚姓已在此居住七世。
        又《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君(懿)墓志铭》(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载:“君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因官北徙,今为洛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祖安仁,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
        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唐雟州都督、文献公姚懿生姚元之名崇,相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姚崇生邓海二州刺史姚彝;姚彝生河南县丞姚闢;姚闢生泾县主簿姚偁;姚偁生谏议大夫姚勖。”而《墓志》则又载姚勖祖河南府河南县丞姚闢赠官为太常少卿,父宣州泾县主簿姚偁之赠官为刑部员外郎。
        综上可知,姚勖较为详细的宗族世系为:
        舜帝生姚墟得姚姓;舜帝后人遏父封陈为陈氏;至陈厉公子完仕齐则为田氏;齐太公田和十四代孙田丰被封为西汉代睦侯,生子东汉散骑常侍邕,五世至三国吴郎中敷恢复姚姓。吴郎中姚敷——吴太常姚信——佚名——佚名——晋渤海太守姚禋之——后魏祠部郎中姚滂——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姚仲和——佚名——姚宏——北周征东将军姚宣业——隋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隋怀州刺史、函谷都尉姚祥——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唐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姚崇——唐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姚彝——唐河南县丞姚闢——唐泾县主簿姚偁——唐谏议大夫、夔王傅姚勖。
生平仕途:
   《墓志》云:“勖,長庆元年进士出身。后选授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事。忠武军辟為掌书记,授試太常寺协律郎,改試大理評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罢,累月授监察御史里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緋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郎中,充盐铁转运判官,迁水部郎中。又迁尚书都官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右谏议大夫。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別业。府君以大中七年三月改夔王傅分司东都。其年八月廿三日辛巳启手足于道化里,享年六十九。”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字斯勤。长庆初擢进士第,数为使府表辟,迁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终夔王傅。”《新唐书》记载和《墓誌》记载基本相同。而《墓志》则记载更为详实。
        按《墓志》载,姚勖逝世于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八月,享年六十九岁,据此推算姚勖当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中进士,是年35岁。先任太子右司御率府仓曹参军(从八品),又被“忠武军辟为掌书记,试授太常寺协律郎,改试大理评事充武宁军节度判官,又守本官充忠武军节度判官”。《新唐书·方镇二》载:“贞元三年以许州隶陈、许节度使,置陈许节度使,治许州。十年陈许节度使赐号忠武军节度使。”又云:“元和二年,废泗濠二州观察使,置武宁军节度使,治徐州,领徐、泗、濠三州。”《墓志》云:“罢,累月授监察御史,褏行充浙江西道观察支使,入台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赐緋鱼袋,充盐铁转运推官。”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四月,姚勖平反昭雪河阴院冤狱,得到文宗皇帝的赞许。《旧唐书·韦温传》载:“盐铁判官姚勖知河阴院,尝雪冤狱。盐铁使崔珙奏加酬奖,乃令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令勖上省。温执奏曰:国朝已来,郎官最为清选,不可以赏能吏。上令中使宣谕,言勖能官,且放入省。温坚执不奉诏,乃改勖检校礼部郎中。翌日,帝谓杨嗣复曰:韦温不放姚勖入省,有故事否?嗣复对曰:韦温志在铨择清流。然姚勖士行无玷,梁公元崇之孙,自殿中判盐铁案,陛下奖之,宜也。若人有吏能,不入清流,孰为陛下当烦剧者?此衰晋之风也。”这就是《墓志》载姚勖“迁尚书职方员外郎,又改检校礼部员外郎”的背景及经过。不过,《旧唐书》把姚勖“改检校礼部员外郎”误记为“检校礼部郎中”,当正之。
        姚勖后又“知盐铁江淮留后摄盐铁副使”时,曾接济过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据唐代笔记小说《玉泉子》载:“温庭筠有词赋盛名,初将从乡里举,客游江淮间,扬子留后姚勖厚遗之。”
        《墓志》载姚勖“入迁尚书右司郎中加朝散大夫,改守湖州刺史加朝议大夫,迁尚书吏部郎中,又迁谏议大夫”,但未载任湖州刺史和吏部郎中的具体时间。据南宋谈鈅纂修的《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则载明了任职的具体时间。《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云:“姚勖,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二十九日,自尚书右司郎中授湖州刺史。会昌六年(公元846年),迁吏部郎中。”
        《墓志》又云:姚勖“改常州刺史加通议大夫。大中四年(公元650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姚勖为什么会在仕途中受挫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姚勖受到朝廷中牛李党争的影响所致。据《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为宰相李德裕厚善。及德裕为令狐綯等谮逐,擿索支党,无敢通劳问;既居海上,家无资,病无汤剂,勖数馈饷侯问,不傅时为厚薄。”
        唐武宗会昌六年三月驾崩后,唐宣宗于武宗灵前即位,李德裕罢相,暂“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李德裕到东都洛阳后,曾到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姚勖家拜访,并观瞻了姚崇当年所撰写的《口箴》石刻,可见二人交情之深。(见《全唐文》李德裕撰文《舌箴并序》。
        后来,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途中再贬为崖州司户。自洛阳乘船沿水路赴贬地。在牛党令狐綯等严厉追索并打击李德裕同党的情况下,无人敢问侯、接济这位昔日赫赫有名的宰相。李德裕全家“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处于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境地。唯有姚勖却冒着风险不断派人给李德裕送财物及药剂接济。现《全唐文》卷七百七《李德裕十二》尚存李德裕回复给姚勖的三封书信。文章的题名为《与姚谏议邰书三首》。文曰:
         闰冬极寒,伏惟谏议十五郎尊体动止万福。即日某悲绪外,蒙差赵押衙至,奉示问,不任悚荷,无由拜伏,倍积瞻恋。谨因使回,奉状不次。闰十二月二十八日,从表文崖州司户参军同正李某状上。
          天地穷人,物情所弃,无复音书,平生旧知,无复吊问。阁老至仁念旧,盛德矜孤,再降专人,远逾溟涨,兼赐衣服、器物、茶药至多,槁木暂荣,寒灰稍暖,开缄感切,涕咽难胜。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块独穷悴,终日苦饥,惟恨垂没之年,顿作馁死之鬼。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裒(pou),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羸惫至甚,生意方微,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病後多书不得,伏惟恕察。谨状。
          伏蒙又赐《口箴》,不任感戴。东都日所惠本留洛中,无人检得,兼以道路艰阻,二年来不曾有人至洛,以此前状谘请,倍深惶悚。小生《舌箴》更改三五字,不欲两本流传,今谨录新本献上,旧本伏望封还。如不能远寄,伏惟必赐焚却,下情切望。赵总管知广州时多,此月下旬方至此。伏惟照察。谨状。
       
        笔者认为正是姚勖慰问接济了昔日的恩相李德裕,被牛党令狐綯等所谮,所以招致了 “大中四年受替遂权居润州别业”的后果。但又因为姚勖不避风险接济李德裕的正直忠义行为,随着李德裕死后其名誉和官职的恢复,也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赞许。据《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载:“宣宗十一子。……夔王濨,宣宗第三子也。”史称“宣宗爱夔王濨,欲立为皇太子。”(见《旧唐书》本纪第九,《懿宗 僖宗》)可能是宣宗皇帝看中了姚勖德高望重和正直忠义,于是在大中七年任命姚勖任“夔王傅分司东都。”《唐六典》卷二十九载:“亲王府:傅一人,从三品。”“王傅掌傅相训导,而匡其过失。”
外族、婚娶及子孙。
        《墓志》记载子嗣及其外族甚详。《墓志》载:“外族祁县王氏: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有,皇楚州刺史。内大外祖颍州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祖河南府河阴县主簿河东薛府君讳回。”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姚勖的外曾叔祖王琚。据《新唐书王琚传》云:“王琚,怀州河内人。……先天二年七月,(王琚)乃与岐王、薛王、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王守一以铁骑至承天门。……(王)琚从帝至楼下,诛萧至忠、岑羲、窦怀贞,斩常元楷、李慈北阙下、贾膺福于内客省。事平,琚进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帝于琚眷委特异,豫大政事,时号内宰相。”可见,王琚为唐玄宗平息太平公主集团叛乱之功臣,深受玄宗信用。
        《墓志》载“叙婚娶:(姚)勖娶堂舅婺州金华县尉讳公幹女;金华公先考金州录事参军府君讳胜,即亲外叔祖。”
        《墓志》又载:姚勖“生男子三人:曰环,小字都官;曰瓚,小字丹霞;曰琢,小字初阳。生女子三人:長女实王氏出,適虢州弘农县令陇西李察,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三人;次女二人并孾稚”可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陕郡姚姓之简略。
姚勖“寂居穴”与其先祖及父莹相互之地理方位。
        《新唐书·姚崇传》载:姚勖“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即姚勖生前即在高祖姚崇的坟墓旁边为自己预先做好一座坟墓。他把墓穴命名为“寂居穴”,把坟墓命名为“复真堂”,墓穴内做一土床命名为“化台。”并自撰碑文刻石树于墓前。现今出土的《墓志》中则自称墓穴为“寂居穴”,和《新唐书》所载相同。还在志文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自己的“寂居穴”和高祖姚崇、曾祖姚彝、祖姚闢、父姚偁坟茔之相互地理方位。《墓志》云:“高王父府君,皇中書令梁國公諡文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由梁公至員外府君諱字具在烈考玄堂記平涼、潁川二公之詞。”
        《墓志》云:姚勖逝世后,“嗣子环等号奉遗旨,以是年癸酉十月戊午十六日癸酉以皇妣祁县王夫人合窆于寂居穴。”也就是说其子姚环等遵照父亲姚勖生前的遗嘱,合葬父亲与母亲王夫人于寂居穴。
       
        2010年1月13日写于三门峡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0:46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
       
        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在河南省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二里处。
        姚懿(公元590~662年),隋末唐初陕州硖石(县治在今陕县南县村)人。据伊川县姚崇墓园新近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姚勖墓志》载,姚懿家族本江南吴兴望族,因官北徙,至后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郡公姚仲和定居陕州硖石,至姚懿已历七世。姚懿,少有大志,武杰文英。隋末天下大乱,十八岁的姚懿以其父原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部曲维护地方秩序,被任命为崤县(即硖石县)县令。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九月,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姚懿归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唐太宗李世民东讨洛阳王世充,被任命为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屡立战功。后遭贬,遂携全家定居于“硖石重岗之曲”(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唐高宗时又出任峡州(治今湖北宜昌市)刺史;龙朔二年(公元661),以七十二岁高龄,被任命为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都督,团结各族人民,为稳定、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殉职于任所。龙朔三年(公元663)七月,归葬于陕州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陕县菜园乡南阳村东),由此可知,姚懿墓所在地当是陕郡姚姓家族墓地。
        唐开元三年(公元715),唐玄宗追念忠臣,又追赠姚懿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公。其第十子唐紫薇令兼兵部尚书姚崇在故乡张茅镇西为其父再造义冢一座,树“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一通,且置旌贤寺护墓,虽历千余年而墓冢、碑石尚存。1983年因陇海铁路加宽工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姚懿义冢文物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今义冢不存,古碑现树陕县大营镇刘秀峰,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清明节,在三门峡市、陕县文物和史志部门的支持下,河南洛阳、渑池、巩义、陕县、义马、宜阳、偃师、泌阳,山东巨野等地後裔集资,在今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原姚懿墓前重树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墓碑,同原唐神道碑规制一样,碑高2·5米,宽1米,碑阳镌刻“唐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之碑”,碑阴镌刻“重修大唐故嶲州都督贈幽州都督礼部尚书姚文献公碑记”并同时建碑楼保护。由其後裔河南渑池姚学谋撰文、福建福州姚恩健撰对联,碑楼对联及碑文分别由洛阳市著名书法家寇北辰、秦安之书丹。
        现姚懿墓已成为三门峡市著名古迹,除当地人民到此凭吊、怀古纪念这位历史名人外,前来祭祀、扫墓的河南、山东、安徽、福建等姚氏后人一年四季更是络绎不绝。
       
        唐贤相姚崇家族墓地
       
        大唐贤相姚崇墓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三华里处,背靠万安山,西北距北宋名相范仲淹墓园约200多米。
        清乾隆十年龚松林编撰的《洛阳县志》记载:“唐姚崇墓,《旧志》(指原《洛阳县志》)云:万安山下,唐姚崇、宋范仲淹之墓在焉。”
        姚崇 (公元651一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在今三门峡市陕县东南)人。一生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为稳定国家局势,改革朝廷弊政,抑制宗教迷信,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开元之初,他独当重任,励精图治,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名留青史。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姚崇逝世,十年二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其母茔之侧。大手笔张说为其撰写神道碑文。一千多年来,历代都对姚崇有很高的评价。唐朝杜牧说:“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道:“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把他列为河南中原先贤名流。
        姚崇家族墓地始于姚崇母亲彭城郡夫人刘氏。据《姚懿碑》载,姚崇父姚懿,“初娶张氏、李氏,并早殂殁,后娶刘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也。”龙朔二年(公元662)十二月,姚懿终于嶲州都督任所,后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墓地。45年后,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于神龙三年正月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第,享年八十四岁。临终遗嘱:“生以形累,死以魂游。然事尊在冥,无远不至,何必合葬,然后为礼。昔邴根矩沐德信并通儒达识,咸以同窆为非。实获我心,当从其议,无改吾志,尔惟孝乎?殁已可于龙门山外,用为窀穸,冀近家园,以慰吾平生之好耳。”姚崇按照母亲遗愿,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八月葬母于此。因墓地在唐代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又在万安山之南,故唐朝记载为“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之阳”。
        据史书记载和历代出土的墓志可知,葬在此地的姚氏家族成员还有姚崇妻沛国夫人刘氏(三十四岁亡,有墓志)、郑国夫人郑氏(见《通志》卷七十三,金石);长子光禄少卿姚彝(有唐碑,今尚存)、二子坊州刺史姚异、三子尚书左丞姚弈(《通志》卷七十三,金石);姚崇兄姚德敏子姚辩义(见《姚辩义墓志》),姚崇孙姚闢,曾孙姚侑、姚稱和姚伾等(见《姚侑墓志》《姚勖墓志》《姚伾墓志》),玄孙姚勖、姚栖云(见《姚勖墓志》《姚栖云墓志》),及姚勖女姚缙(见《姚缙墓志》);姚崇弟姚元景曾孙姚合及其妻卢氏(见《姚合墓志》《姚合妻卢氏墓志》),姚合子姚潜及其妻马氏(见《姚潜墓志》《姚潜妻马氏墓志》)等。根据史料记载推断,姚崇弟姚元景也当葬于此。
        姚崇家族墓地从姚崇母亲刘氏夫人葬于此地开始,到目前出土的姚崇六代孙女姚缙(未婚)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0年)二月藏入此地计算,姚崇家族经营此墓地至少160多年。
        原姚崇陵墓高大,据上年纪人回忆,有十几米高。历经一千二百余年,一直保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惜平整土地时被毁,幕砖亦被作水利渡槽用。只有距姚崇墓地西北500米处的开元五年所立长子姚彝神道碑尚在。这块唐碑为唐秘书少监崔沔撰,唐书法家将作少匠徐嶠子所书。1962年该碑被列为县级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姚氏后裔恢复姚崇墓冢,并树立姚崇、姚崇母亲刘氏、姚崇五代孙姚勖等四通碑。
        据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老人们说,姚家墓地规模很大。据近年出土的姚崇五代孙姚勖自撰的墓志叙述:“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塋去寂居東南六百廿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鄧、海二州刺史、光祿少卿(塋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縣丞、贈太常少卿(塋去寂居東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涇縣主簿、贈刑部員外郎(塋在寂居南,地相接)。”姚勖生前把自己的墓穴称为寂居穴。根据姚勖墓志记载的数据推算,姚崇家族墓地占地至少有150亩以上。
        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洛阳市、伊川县政府决定重修姚崇墓园,并得到了河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2006年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规划设计。2007年11月动工修建,到2008年4月11日,墓碑竖起,历时共5个多月,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姚崇墓园已初步落成。墓园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墓碑高4·18米,墓冢高约5米,墓园已栽植松柏300余株。
        重修姚崇墓园,符合人民的心愿。不但为国人追念先贤提供了场所,而且也为伊川县的旅游多了一处亮丽的景点!
        2008年6月,姚崇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1:08

姚懿传略
姚懿(690--661),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人,后居于洛阳,是唐名相姚崇之父。他身处乱世,一生经历坎坷,起伏跌宕。先后任硖石县令、硖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边疆。两《唐书》的《姚崇传》及《宰相世系表》中都有所提及,但记载简略且有误。今根据收集到的史料及碑碣石刻,希冀考证并勾勒其生平轮廓,以补正史所缺。本文亦对陕郡姚姓的起源进行了考究。 姚懿,字善意,祖籍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高祖名姚宏,洛阳万安山出土的《大唐故幽州都督姚府郡墓志》(后简称《姚懿墓志》)赞扬他“高行邈世,大德有闲,动少微之光景,郁断山之峰崿。”可见,一生没有做过官。曾祖姚宣业,南北朝时陈朝征东将军,爵封吴兴郡公。(见《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后简称《姚懿碑》)但《新唐书卷七十四·宰相世系表》却记载为“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姚懿墓志》又称:“曾祖宣业,宇文朝征东将军”,宇文朝即南北朝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因《姚懿碑》在后,作为神道碑较慎重,故取其前说。祖父姚安仁,任隋朝青州、汾州二州刺史。父亲姚祥,“有德有行,令问令望,应题輿而就辟,仪端石而作范”,因任怀州长史有政绩,又被委以“兼检校函谷关都尉”之重任。姚祥故后葬“陕州东硖石县东北廿里崇孝乡南陔里安阳公之原”,即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见《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西州都督长沙郡公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玄堂记》后简称《玄堂记》)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 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90年),姚懿出生。为姚祥幼子。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因受父辈影响,弓马纯熟,且喜读经史。《姚懿墓志》称赞其“食牛英气,扬乎金方,穿犀劲质,括乎赤羽。” 隋朝末年,隋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几次下江南,出游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对外发动战争,许多州县甚至强迫农民预交十年的租调。民不聊生,纷纷揭杆而起。陕州崤县(治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地处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和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二京要道之间。隋炀帝大业三年(617),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集反抗。结果,县令逃走,地方混乱。时年十八岁的姚懿,召集陕硖地方豪杰,利用父亲遗留下来的部曲,“少用辑宁”,保境安民,维持了一方治安。乱世出英才,姚懿以其勇气和智慧,被任命为陕州崤县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全国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蜂起,战争连绵不断,隋王朝风雨飘摇。隋太原留守李渊,审时度势,决定取乱隋而代之。七月,起兵太原,南下攻取长安。九月,其二子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渡过黄河,打听到姚懿的名字后,知其实力和才干,就派人去争取他投唐。当时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也派人来争取他。富有眼光的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很有作为,就决定投奔唐室。姚懿劝说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陕州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陕州州将就和姚懿一起快速从小道去拜谒李渊。时李渊已渡过了黄河,进驻朝邑(今陕西大荔东朝邑)的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见《大唐创业起居注》)关东的姚懿和陕州州将的来归,不但解除了唐军的东顾之忧,而且为唐军东进攻取洛阳打下了基础。因此,李渊感到特别高兴,热情地赞许了他们的行动,还赏赐给他们文书和许多金银布帛。“以此阖州离患,”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日,李渊建唐称帝,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史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割据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攻陷了李渊的老根据地太原。太原留守李渊的三子李元吉放弃太原,逃回长安。十一月,高祖亲派镇守长春宫的“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刘武周将)相持。”(见《资治通鉴卷一八八》)为策应秦王,十二月,高祖“又命永安王孝基、陕州总管于筠、工部尚书独孤怀恩、内史侍郎唐俭进取夏县,不能克,军于城南。”(《旧唐书·刘武周传》)陕州总管的于筠北渡黄渡河御敌,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姚懿墓志》中写道:“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姚懿不但冲锋陷阵,英勇作战,而且参加筹谋,屡立功勋。姚懿不仅武略超群,且喜博览群书。《姚懿墓志》载:“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说明姚懿富于文才,在行军打仗中,亲自草拟文书;军旅之中,一有时间,他都会静下心来读书。 唐王朝在平定了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李轨、河东刘武周后,开始进兵中原,把矛头对准盘踞在洛阳的割据势力——自称“郑国皇帝”的王世充。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黄河,南有洛河,陆路北有北崤道,南有南崤道;李世民对姚懿的谋略和勇武又十分了解,知人善任,破格任命姚懿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见《姚懿墓志》。《姚懿碑》中说姚懿任“水陆道总管”。今取前说。)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姚懿担当重任后,征调劳役、畜力、车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姚懿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见《姚懿墓志》)左右卫为唐十六卫之属。其职在“掌领宫廷警卫之法,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他反映了李世民对他是何等信任!若干年后,姚崇在追怀父亲时说:“翁归兼用,更在兹展。副六军而处右,翊千门而高卫,而功冠于群,飞苍点白。”(见《姚懿墓志》)认为这段经历是其父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情。 武德四年(621)七月,唐军在围困王世充的同时,还歼灭了前来救援的河北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的十万之众。王世充纳城投降。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在论功行赏之时,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朝中有人出于对姚懿功绩和才能的嫉妒,就进谗言,说姚懿曾经和王世充有过联系。姚懿因此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这是一个地方折冲府军事长官。三十二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决意归隐山林。于是卜宅于陕州东群山之中,带领全家“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将以道德幽栖,高尚其事”。(见《姚懿碑》)遗址在今陕县张茅镇西二里的张茅中学附近,北依卫地岭,东、西、南面皆有较陡峭的崖地,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又且此地四山环绕,涧水盘环,林木森郁。反映了姚懿当时在全国尚未统一情况下,不仅考虑了自己的归隐,而且对族人安全有良苦用心。姚懿带领全家人在农忙时躬耕垄亩,闲时教读子孙。“中养浩气,外衍遐风;紫芝淹留,赤松不返。”(见《姚懿碑》)这样的隐居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李世民逝世,太子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高宗召见了退隐山林的姚懿,任命他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以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表求明试,褏为举首。”(见《姚懿墓志》)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长史。姚懿认为长史一职不能用其所长,尽展才华,就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姚懿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十的姚懿考虑到朝廷再三诚召,就没有再推辞,赶赴硖州上任。 硖州,即今湖北宜昌市一带,因在长江三峡之口而得名。姚懿三十多年来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见《姚懿碑》)努力督察州县官员,勤政兴利,硖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局面。“择蒍敖之旧典,扬彦伯之遗风。荆巫所次,讴谣属响。”(见《姚懿墓志》)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由于他政绩卓著,朝廷又授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龙朔(661— 663 )初年,唐朝地处临近吐蕃边疆重镇的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局势动荡。朝廷挑选平乱人选,由于姚懿年高德劭,文武兼备,决定派他持节到嶲州任都督,掌管地方军政大权,“寄静西南”,安定边疆。嶲州,在京师长安西南三千六百五十四里。管十六羌州。(见岑仲勉《隋唐史》)又辖台登、越西、邛部、苏祁、西泸、昆明、会川等九县。境内有昆明军,辖兵五千一百人,马二百匹;宁远军,驻今盐源,有兵三百人。(见《新唐书·地理志》)州内番汉杂居,又处于边境前线,情况复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七十一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畏路遥道险,不以年高为辞,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到任后,顾不上鞍马劳顿,在听取了地方的汇报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他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见《姚懿碑》)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就很快平息。 由于长途奔波和庶务繁忙,七十三岁的姚懿一病不起,于龙朔二年(661)十二月一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2)七月,历经千山万水,姚懿的灵柩运回陕州,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唐中宗神龙年,因姚懿子姚崇拥立之功,姚懿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七月,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姚懿不仅治国有功,而且治家有方。他初娶张氏夫人、李氏夫人,二夫人亡故后,续娶刘氏夫人。他晚年“龙朔年中”在东都洛阳购有“河南之别业”,(见《姚夫人残刻》),所以,《姚懿墓志》又称他“今为河南洛阳人也”。共生十一个儿子。其中,刘氏夫人生二子,长子姚元崇(后改名姚崇),次子姚元景。(见《玄堂记》)由于姚懿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最有成就当数第十子姚崇。姚崇先后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对“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他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则赞誉他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懿后裔知名度较高的还有:唐玄宗时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的姚弈;同张巡一起抗击安禄山叛军而殉国的姚訚;同贾岛齐名的唐代诗人秘书监姚合,元和进士,其诗派称“武功体”;还有受唐后期著名宰相李德裕推崇的姚勖,长庆进士,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陕郡姚氏,终唐一代,冠缨不绝。 2005年5月 作者:姚学谋 来源: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2005年5月 作者:姚学谋 来源: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1:22

殉职边疆的唐嶲州都督——姚懿

姚懿(590--662),字善意,隋末唐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东)人,祖籍吴兴郡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是唐名相姚崇之父。
隋文帝开皇七年(590年),姚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姚祥,隋怀州长史兼检校函谷关都尉。他为姚祥幼子,弓马纯熟,喜读经史。少年胸怀壮志,做事坚毅果敢。隋末,炀帝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滥征徭役。大业三年(607),陕州崤县(治今陕县菜园乡南县村。唐武德三年更名为硖石县)因徭役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苦不堪负,聚众反抗,官吏逃走。时年18岁的姚懿,召集地方豪杰,利用父亲部曲,平息了动乱,被任命为崤县令。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南下攻取长安。九月,右领军大都督李世民渡过黄河,派人去争取姚懿。姚懿认为李渊志向远大,将有天下,就劝说陕州州将道:“洛阳王世充不是真命天子,天命在唐,我们应该应天命顺人心才是!不然,陕州恐怕难逃战争祸殃了!”于是,姚懿和州将一起快速从小道拜谒了李渊。李渊高兴地接受了归降,赏赐给他们文书和金银布帛。以此,陕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战乱。
唐武德二年(619),割据于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勾结突厥南进。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北伐,姚懿“预经纶之肇事,奉光华之旦景”,带兵随同北征,“扫虞田之氛雾,披晋野之荆棘,矢不虚发,策无遗筹”,参加筹谋,屡立功勋。(见《姚懿墓志》)唐武德三年(620)七月,高祖令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东征王世充。由于陕州硖石地处进军中原的要冲,其地水路北有黄河,南有洛河,陆路北有北崤道,南有南崤道。姚懿被任命为骠骑都尉,水陆行军副总管,主管河道漕运和陆路驿递,传输军用物资。他尽力征调劳役、畜力、车船,一力统筹,确保了前线所需。不久,朝廷又升迁他为左卫亲府右郎将,品级为正五品上。军旅中,他博览群书,“军行有赋,文实在兹,师之馀日,手不释卷。”(同上)
武德四年(621)七月,唐军一举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两大集团后,屡立战功的姚懿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降职为建安府折冲都尉。32岁的姚懿心灰意冷,淡泊名利,谢职不就,带领全族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在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躬耕垄亩,教读子孙。隐居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为表示对开国功臣的尊崇,又任命姚懿为忠武将军、晋州高阳府折冲都尉、封长沙县男。姚懿认为“时惟偃武,志本崇文”,(见《姚懿墓志》)上表要求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以显文治之才。于是朝廷又改任他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长史。姚懿以患病为由,上表抗疏不就。不久,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持节硖州诸军事硖州刺史。年过六旬的姚懿接受任命,赶赴硖州(今湖北宜昌市一带)。姚懿久在民间,深知民情与时弊,到任后,“举六察,按百城,导济江门,茂育云泽。”(见《姚懿碑》)得到了老百姓的赞誉。又被授于银青光禄大夫。
唐高宗龙朔(661— 663 )初年,地处临近吐蕃的边疆重镇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部蛮族酋长作乱。朝廷决定派年高德劭,文武兼备的姚懿持节任嶲州都督,安定西南。嶲州,在京师长安西南3654里。州内蛮汉杂居,地当通南昭之要道,又处唐西南之边陲。71岁的姚懿,受命于边疆危难多事之秋,不以年高为辞,不畏路遥道险,毅然接受符节,千里迢迢走马上任,投入到紧张的平叛之中:正面地训导官吏,公正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严格整训军队,以武力为后盾,作好各种应变准备。“结之以诚不以言,震之以威不以暴”。(见《姚懿碑》)由于处理得当,兵不血刃,骚乱很快平息。
由于长途奔波和军务劳累,73岁的姚懿一病不起。龙朔二年(662)12月1日逝世于嶲州都督府。龙朔三年(663)7月,归葬于硖石安阳公之原其父姚祥的墓侧(在今河南陕县菜园乡南杨村东)。唐中宗神龙年,因子姚崇拥立之功,被朝廷追赠为幽州都督。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又被朝廷追赠为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其神道碑今被转移在陕县县城南刘秀峰上。


                            作者:姚学谋,中国唐史学会员,渑池县人大干部
                            联系电话:    0398—4811082          13373969005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1:52

姚崇故里简介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世系陕郡姚姓。祖姚祥,隋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父姚懿(公元590—662年),历任隋硖石县令、唐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于边疆,朝廷追赠其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唐高祖武德四年至高宗永徽年间,姚懿举族定居于今陕县张茅镇西崖村(今张茅中学处)。姚崇即出生于此。他少习武功,长攻儒学,文华著名,以制举入仕,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一生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挠,改革弊政,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宋代司马光誉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赞扬他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故里有故居遗址、姚懿墓遗址、旌贤寺遗址、姚公祠、唐姚懿神道碑、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等。
陕县文物管理局二零一零年

日旌贤寺遗址简介旌贤寺,俗称下寺庙,位于张茅古镇西二里处。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为旌表大唐贤相姚崇父唐嶲州都督姚懿及看护姚懿墓冢而建。原千年古寺有庙宇数十间,金碧辉煌;近代尚存砖券窑洞五孔,碑石林立。历代均有僧人住持并维修寺院。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民革命军中将六十四师师长姚北辰等军政官员及姚姓后人曾简易修葺,并树碑于此。一九八三年,因三一零国道拓宽,寺院窑洞被塡,除四块碑石移于陕县西刘秀峰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姚懿碑处外,余碑尽埋于路基之下。陕县文物管理局二零一零年   月   日重修大唐故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姚文献公之碑大唐故嶲州都督姚公讳懿,字善意。其先吴兴郡人,因官北徙,遂为陕州硖石人也。高祖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曾祖宣业,陈征东将军、吴兴郡公。祖安仁,隋青汾二州刺史。父祥,隋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公乃都尉季子,少有大志,武杰文英。隋末大乱,公年十八,以先人部曲,更集豪雄,保境安民。授陕州崤县令。大业十三年(617)九月,唐高祖兵起太原,太宗济河,公说服州将,举众应义,以此阖州离患。武德三年(620),太宗东伐王世充,擢公鹰扬郎将、长沙县男、水陆道总管,屡建功勋。迁左卫亲府右郎将。世充平,以谋略见用,朋侪所忌,谮公曾通伪郑,因见疑黜。公不为用,遂拂衣挂冠,散岸林壑,筑室于硖石东北重岗之曲,不交权要,独行其道。后高宗承历念旧,招拜忠武将军、高阳府折冲都尉。公以偃武崇文,抗疏不任。又除常州长史,亦以疾辞。再授峡州刺史,乃出山视职,以政绩卓著,加银青光禄大夫。龙朔初,邛蛮作梗,拜使持节嶲州都督。公不以年高为辞,不畏山河险阻,毅然赴任,正以训吏,严以蓄戎。不战而服,远夷交顺。以龙朔二年(661)十二月初一日终于官舍。春秋七十有三。翌年七月十五日归葬于硖石县安阳公之原怀州长史墓侧。公初娶张氏、李氏,俱早殁。后娶刘氏,则隋左常侍降之孙,襄州刺史志逵之女,累封彭城郡夫人。生元崇、元景。二子少孤,一门所恃,徙邹邻而教德,广孟被以宣慈。崇景不负所教,皆闻名当世。崇相武则天、睿宗、玄宗,佐明皇铸开元盛世。景任宗正少卿,亦有建树。神龙三年(707)正月,彭城郡夫人终于洛阳慈惠坊之私邸。寿八十四。遵不合葬之遗训,景龙二年九月葬于洛阳万安山之阳。景龙年,以子贵,追赠公幽州都督。开元三年(715),又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十月,其第十子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崇于故里为父造义冢,树大唐嶲州都督赠幽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碑碣,且置旌贤寺护墓。公元一九八三年因扩建陇海铁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义冢,移碑于陕县高阳山之刘秀峰。观夫文献公一生,少有奇才,保护家邦;继则应顺相成,树勋唐室;不用则道德幽栖,独善其身;专任则以身许国,殉职边疆。其才德功行,岂不令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嗟乎!然岁月替陵,漫漫千载,惟余荒冢,空对寒月!先人业绩,尘封于史。而今欣逢盛世,天开鸿业,值文贞公一千三百五十五年诞辰,贤儁倡之,阖族共议,豫鲁徽闽,万人同志,更蒙政府嘉襄,遂勒石以耸其碑。铭曰:虞之后,派兮吴。惟岳降神,天生文献。尽忠报国,英图烈烈。后世子孙,铭其英节。万汇同源,永承祖德。光辉天下,气壮山河。                     
岁次乙酉龙潜十有一月                                       文献公后裔学谋沐手敬撰                                          古渑秦安之书丹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2:04

重修姚崇墓园碑记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少习武功,飞骑逐鹰;长攻儒学,下笔成章;以补荫入仕,中制举为官。历任司仓参军,司刑丞,夏官郎中、侍郎,凤风阁侍郎,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曾出任亳、宋、常、越、许、申、徐、潞、扬、同等十州刺史。后封梁国公,开府仪同三司。毕生以天下为己任,掌国则为政以公,除弊则舍身忘家,改革善应变成务,治事惟以人为本。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玄宗励精图治,姚崇以“十事要说”出任首相,军国庶务,悉委任之。抑制权要,稳定政局,整顿吏治,任用贤良,无广释道,灭蝗救灾,天下大治。时人谓救时宰相。又荐宋璟代己为相,萧规曹随,为开创开元盛世做出巨大贡献。开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九月病逝于洛阳慈惠坊里之私邸,享年七十有一。朝廷赠扬州大都督,谥“文贞”。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一年)二月葬于万安山南原其母茔之侧。其功业德行,千古颂扬。宋代司马光赞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伟人毛泽东则誉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墓园原规制宏大,重坟灵祉,碑石林立。姚崇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妻沛国夫人刘氏、郑国夫人郑氏;长子光禄少卿彝、次子坊州刺史异、三子尚书左丞弈及诸孙、曾孙、玄孙等均葬于此。自姚崇逝世,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墓园风雨剥蚀,兵燹人祸,墓冢被毁,碑石散失,今惟存其长子彝之唐碑。后人祭扫,目击心悸,国人凭吊,扼腕长息!今欣逢盛世,为弘扬姚崇文化,继承先贤懿德,修葺墓园,众志攸归。由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首倡,省政府资金支持,伊川县委、县政府决策大计,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主事运筹,县文化旅游局、彭婆镇政府具体实施,许营村鼎力相助,群策群力,历经数月,丰碑巍然,墓园一新,爰叙其颠末,勒石以志。




重修大唐贤相姚崇故里碑记
 
        张茅镇属古陕州硖石县,右二陕,左二陵,名山朝拱,涧水环流,山川形胜,地灵人杰,乃大唐贤相姚崇公之故里也。北魏步兵校尉、秘书监、吴兴公姚仲和定居于硖石,为陕郡姚姓起家之祖。历七世,至唐硖石县令、峡州刺史、嶲州都督、文献公姚懿,乃贤相之父也,武德四年举族卜居于镇西今张茅中学处达卅余年。永徽二年,贤相诞生于斯。公少习武功,长攻儒学,下笔成章,文华著名,中制举为官,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朝中书令兼兵部尚书,居官以人为本,为政以公,百折不回,革除弊政,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以十事要说佐明皇创开元盛世。宋史学家司马光誉其为有唐四大贤相之一,毛泽东赞其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千百年来桑梓以贤相为荣。唐建旌贤寺,千年护持文献墓碑;宋陕州刺史游师雄建姚公祠,四时致祭;清知州沈荣昌立故里碑,民众瞻仰。民国间,兵连祸结,文物受毁,乡人痛心疾首。今逢盛世,有乡贤陈宝禹、崔九龄先生者,年逾七旬,志慕先贤,图谋远功,倡议重修丰碑,其高足与社会贤达,均风动影从,解囊相助,承蒙市、县、乡、村及文物部门襄赞,姚崇故里、姚公祠、旌贤寺遗址等被列为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欣然题词。今丰碑重树,人皆欢欣。爰述其颠末,勒石以志。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    公元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八日
姚学谋姚梦松撰文    萧建刚丹书张从辉刻石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2:49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在洛阳召开  5月16日至17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在久负盛名的九朝古都洛阳召开。来自郑州、洛阳、三门峡、南阳、鹤壁、焦作、许昌、平顶山、信阳等地区的70余名理事或代表参加了会议。研究会名誉主席、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原武汉工程二炮指挥学院系主任、大校姚国桢,洛阳关公庙研究员赵振华及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部分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16日,位于伊川县彭婆乡万安之阳新修葺的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内,丰碑高耸,松柏青青。参会70余名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墓园,并举行祭拜活动。研究会的代表向先贤敬献了花篮,各地的代表分别上香。研究会名誉主席、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恭读了碑文,全体代表向先贤行了三鞠躬礼。还发布了在此墓地出土的姚崇四代侄孙《姚合墓志》五代孙《姚勖墓志》的有关史料信息!  17日上午,由研究会常务会长、秘书长姚学谋主持,举行大会。  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代表世世代代生活在洛阳的姚崇後裔致欢迎辞。  研究会名誉主席、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研究会成立以来取得了的成绩,尤其是在保护、开发、先贤遗迹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姚崇墓园初具规模。今后要继续努力,深入开展姚姓与姚崇文化研究,同时积极动员支持社会各界对大唐贤相姚崇墓园的保护、开发及募捐工作。会上,姚如学向姚崇墓园修建捐资一万元。  研究会顾问、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秘书、人民日报农村工作部主任、高级编辑姚力文,信阳师范学院教授姚学贤等分别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洛阳周公文化研究会、姬姓文化研究会、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园组委会代表姬传东向大会致了贺词!  洛阳市关林庙研究员赵振华、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学术报告!  研究会副会长、许昌市档案局局长姚宗堂传达了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二届五次会议精神。  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他总结了一年多来的工作:出版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创刊号,开办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网站;协助地方政府重修了姚崇墓园;协助地方政府申报姚姓历史名人文物姚懿碑、姚崇墓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了文化研究撰写了研究文章;广泛联系了省内外学者和姚姓后人。2009年,要继续贯彻十七大“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坚持以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努力开发姚姓及姚姓历史名人文化,为推动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而作出新的贡献。要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加大对姚姓与姚崇文化的研究力度;继续协助伊川县政府搞好姚崇墓园的二期设计建设和遗迹的保护工作;继续办好《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及研究会网站;完善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和会务管理;积极组织参与寻根谒祖活动,加强与海内外姚姓组织联系,不断推动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研究会副会长、三次获得国家级劳模、原巩义市税务局局长姚德茂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大会通过了聘请白象集团董事长姚忠良为名誉会长、洛阳市关林庙研究员赵振华,洛阳历史文化考古研究所书记吕九卿,研究员刘百灵、副研究员王化昆,洛阳龙门石窟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杨超杰为研究会顾问。  会议还增补选举了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南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姚河予为副会长,增选了姚雪伟、姚正权、姚光泽、姚振雷、姚林、姚法、姚金吾、姚东喜、姚瑜、姚红豫为常务理事,宋赞斌、姚天才、姚铁军、姚保奇、姚要立、姚青峰、姚建立、姚守琦、姚正学、姚京汉、姚栓龙、姚振康等为理事。  大会通过了河南省保护、开发姚崇墓园基金会《关于大唐贤相姚崇墓园捐资的褒奖办法》。  与会代表纷纷拥护并通过了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认为保护、开发大唐贤相姚崇墓园,要以国家为主、以文化为主、以伊川为主、以姚姓为主的原则,对上多争取,对下多鼓励,对内多管理,关键在认识。要从长远出发,坚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高标准施工。大会上,群情振奋,踊跃发言,有的陈述自己有关姓氏文化研究的成果;有的提出了振兴创新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献言献策;有的慷慨陈词,有的吟诗朗诵,会议现场气氛活跃!大家决心以实际行动来纪念2011年大唐贤相姚崇诞辰1360年!  会上李发立代表中华姓氏文化园组委会向大会赠送了姚姓源流卷轴画。济源姚天杰、姚景祥,伊川姚东喜,洛阳姚智远等还向本次会议赠送了墨宝。姚崇後裔隆重集会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2009年3月6日,来自洛阳、渑池、孟县、巩义、郏县、伊川等地姚崇後裔共400多人,齐聚在伊川县万安山姚崇墓园,隆重举行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大会。庆典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姚学谋主持。上午十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庆典开始。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局长李耀曾在会上致词。 李耀曾首先对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的初步落成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重修姚崇墓园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及姚崇后裔致以诚挚的谢意!他说,大唐贤相姚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五朝为官,三朝为相,为唐王朝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为开元盛世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当时人称为“救时宰相”。被宋朝大史学家司马光评价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被当代人民领袖毛泽东赞誉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被当今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誉为中原名流先贤之一。而受到历代人民敬仰、纪念。但可惜得是姚崇墓园过去遭到了破坏,墓冢被毁,墓碑湮没。恢复、重修姚崇墓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值得庆幸的是,在伊川县委、县政府努力下,得到了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的支持,经省有关部门拨款,由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具体承办,从2007年秋开始,到2008年4月,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园工程已初见成效。已建成的姚崇墓冢方圆60多米,高6米;由伊川县政府树立的大唐贤相姚崇纪念碑高5米,宽1.4米;墓碑由县委书记陆会峰题字;所圈墓园约5亩。他要求,今后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继续搞好姚崇墓园的建设,初步计划要建设姚崇纪念堂,姚崇文化碑廊,并且要搞好绿化等等。他要求,一定要更好地继承、发扬、学习先贤姚崇精神,古为今用,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工作;同时也期望着各界有识之士和姚氏宗亲积极行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出智,共同参与这件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文化盛事。使其成为人民瞻仰、凭吊先贤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后世全国各地姚姓後裔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先贤圣迹。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巩义市原税务局长、副县级离休干部姚德茂和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为落成的姚崇墓碑揭幕。洛阳市、渑池县、孟州市、巩义市、郏县、伊川县等地的姚崇後裔代表分别向姚崇墓碑敬献了花篮;洛阳姚崇後裔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姚文刚等洛阳、渑池、巩义、郏县、义马的姚崇後裔向先祖上了香。全体人员毕恭毕敬地行了三鞠躬施拜礼。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恭读了祭文。文曰:维公元二○○九年岁在乙丑仲春之吉日,值此庆祝重修先祖姚文贞公墓碑落成之际,来自河南洛阳、渑池、孟州、巩义、郏县、伊川、义马等地之裔孙,谨具鲜花佳果、清酒时馐,致祭于先祖文贞公暨列祖列宗之灵曰:乙丑清明,阳春伊川。姚氏苗胄,汇聚万安。涕泪洒扫,瞻仰墓园。墓园清幽,九都之南。西接伊阙,东望嵩山。先祖陵园,毁于兵燹。寂寞先祖,仲淹为伴。松柏掩映,口耳相传。念我先祖,功若日悬。武功赫赫,文治灿灿。三朝为相,河清海偃。敢言直谏,忠心赤胆。任能举贤,倡廉自廉。诫人以箴,金玉为篇。以政称雄,思想为先。恩及九州,光照宇寰。为国为民,日月可辨。其情殷殷,山河可鉴。大写人字,伟人称赞。一撇一捺,华夏蔚然。欣逢盛世,崇文敬贤。国家出资,县府具办。重建丰碑,修葺墓园。国人称庆,后昆欣然。祭祖数典,代代流传。今我后人,祭祀先贤。缅怀先祖,夙夜黾勉。盛世修葺,以志永年。伊川县吕店乡姚沟村鼓乐队表演了乐舞敬拜。姚崇墓园所在地许营村鼓乐队也到场进行了助兴表演。出席庆典活动的还有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新安县政协委员、毛泽东文献收藏研究工作室主任姚法,洛阳市祥懿建安公司总经理范土旺等。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市召开2010年4月17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市崤山宾馆召开。17日下午2时半,水电部十一局会场里,悬挂着“三门峡′2010•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的横幅会标,主席台前摆着鲜花和绿树,庄严肃穆。120余名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周口、三门峡市等地会员和广东省深圳、福建省长乐、江苏省徐州、安徽省绩溪、江西省吉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曹县的姚姓宗亲及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佩戴着会议出席证、携带着会议文件,精神抖擞地走进了会场,会场里座无虚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人大副主任邹援朝,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人民政府县长级领导张儒雷,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久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顾问、三门峡市党史地方史办公室主任李健、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局长侯俊杰、原三门峡市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员许永生、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华、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百灵、副研究员、《河洛春秋》杂志副主编王化昆,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姚和文、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副会长姚德茂、姚梦松、姚宏兴、姚河予等在主席台上就座。三门峡市人大教工委主任杜宗文,驻马店市体育局局长姚新建,开封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姚清志,原三门峡市煤炭局副局长崔跃,原三门峡市财政局副局长苗鸿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教授倪玲玲,三门峡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石耘,三门峡市文联副主席杨凡、三门峡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李忠民,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虢国墓博物馆书记、副研究员田双印,三门峡市作协、影视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苏醒世,三门峡《砥柱》杂志社总编辑蔡啸天,三门峡市党史史志办主办《三门峡史志》副主编武铁成,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偃师市教育局正科级干部柳金福,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煮酒伊川》杂志主编宋赞斌,陕县文物局局长曹铁钢,渑池县史志办主编杜建成等出席会议并在前排就坐。会议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主持。会议开始,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三门峡分会会长姚林致欢迎词。大会宣读了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姚大力的贺信。河南省上官氏暨上官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官松筠代表河南上官氏暨上官仪文化研究会、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洛阳周公研究会、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园项目建设组委会、华夏姬姓文化研究会、洛阳孙氏文化研究会、洛阳马氏文化研究会向大会致了贺词。江苏省徐州市姚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姚永代表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秘书长姚杰、福建八闽姚氏宗亲联谊会、山东巨野姚姓理事会、山东鱼台政协主席姚光明、甘肃灵台《姚姓氏族考》作者姚玉甫、浙江省绍兴姚启圣后裔陈国强、姚德忠等致了贺词。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姚梦松传达了2010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暨换届大会精神。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09 年工作。隆重举行了庆祝重修大唐贤相姚崇墓碑落成典礼;成功地召开研究会洛阳第二次会议;撰写了研究文章,出版了《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第二期;协助伊川县政府做好姚崇墓园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协助做好申报陕县姚崇故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树碑工作;整合和发展了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队伍;以姓氏文化研究为纽带,加强了联谊交流。2010年,一是要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把姚姓和姚崇文化研究和寻根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二是要继续协助伊川县政府搞好姚崇墓园的二期设计、建设和姚姓名人遗迹的保护工作;三是要及早动手,搞好2010年庆祝姚崇诞辰1360年各项准备工作;四是要继续办好《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会刊;五是要加强和完善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和会务管理;六是要加强和海内外姚姓宗亲会和研究组织的联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姚姓举办的寻根谒祖活动。研究会名誉会长、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姚如学主席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研究会一年来的工作,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做好姚姓和历史名人遗迹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力争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为弘扬姚姓暨姚崇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在会上讲了话,他勉励大家要继承先贤姚崇精神,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工作,报效国家;并表示要广泛联系全球姚姓华人,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会上,还进行了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交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李久昌、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振华、三门峡市原文物局副局长、副研究员许永生、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洛阳学者姚智远、三门峡市原煤炭局副局长崔跃等专家学者交流了学术成果和对研究会学术开展工作的建议。本次会议收到了陕县陈宝禹、福建姚诗殷、姚行亮、青海姚念文、湖北姚高悟、河北姚会才、江苏徐州姚馨远、河南济源姚景强、渑池姚学谋、洛阳姚友爱、姚孝敏等提交的论文、文章和诗歌。大会还收到了青海姚念文、开封姚清志、偃师柳金福、伊川姚东喜、济源姚天杰等为本次会议创作的书法作品。大会一致通过了姚和文所作的2010年研究会的工作报告。本次会议通过了聘请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洛阳师院教授郭绍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李久昌、三门峡市原煤炭局副局长崔跃、三门峡市虢国墓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王治国等为研究会顾问的决定。大会补选了三门峡市分会会长姚林为省研究会副会长、开封农科院院长、研究员姚清志、三门峡市环保局副局长姚清泉、林业局副局长姚明、虢国墓博物馆书记、副研究员田双印等为研究会常务理事;原建行行政科科长姚世友等为研究会理事。会议期间,与会的全体代表到陕县菜园乡南阳村姚崇父姚懿墓地举行了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年公祭活动,还到陕县张茅乡参加了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省内外参加人数最多,会议和活动办得最成功的一次会议。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2007年11月成立于省会郑州,迄今已召开过两次会议。这次在历史上著名的姚姓发祥之地暨大唐贤相姚崇的故里三门峡市召开,对海内外姚姓后人寻根问祖、研究姚姓暨姚崇文化意义深远,也必将对三门峡市的文化经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隆重举行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公祭典礼。4月18日,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举行纪念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公祭典礼。大唐贤相姚崇之父姚懿,字善意,公元590年出生于陕州硖石。唐硖石县即今陕县东部地区,县治在今菜园乡南县村。姚姓自北魏时即定居硖石。姚懿为陕郡姚姓第七世。姚懿自幼英武过人。隋末,他利用父亲部曲安定一方,18岁任硖石县令。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屡立战功。后遭谗言,遂带领全族,隐居于今陕县张茅中学附近达30多年。唐高宗即位,启用他为峡州刺史。后来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邛蛮作乱,姚懿以71岁高龄出任嶲州都督,以武力为后盾,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安定了边境。但因劳累过度,73岁殉职于嶲州都督府。公元663年归葬于今陕县菜园村南阳村东。被朝廷追封为吏部尚书,谥号文献。18日上午,陕州大地,风和日丽,百花开放。出席三门峡市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来自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周口、三门峡市等地会员和广东省深圳、福建省长乐市、江苏省徐州、安徽省绩溪、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曹县的姚姓宗亲洛阳、三门峡市的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共150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陕县菜园乡南阳村姚懿墓碑前,举行了公祭典礼。公祭活动由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会长姚学谋主持,当他宣布典礼开始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代表们向先贤敬献了花篮。各地代表有秩序地分别净手上香。河南省姚崇及姚崇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省原政协常委副主席姚如学恭读了祭文。祭文曰:维公元2010年岁在庚寅季春之吉日,值此大唐嶲州都督姚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之际,出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全体同仁,肃立于三门峡市陕县东古莘野之原,谨具鲜花清酒,佳果时馐,致祭于文献公之灵前曰:先贤姚公,大唐都督。有虞授姓,帝舜苗胄。其先吴兴,江南望族。因官北徙,始居陕州。一世仲和,步兵校尉,时在北魏,陕郡始祖。定居硖石,世代瑾瑜。四世宣业,刚毅英武,征东将军,军中翘楚。五世安仁,文治卓著,移风齐地,易俗魏都。六世祥公,修文尚武,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大名垂休,高门晋烛。七世懿公,英武少年。年届十八,志存高远。硖石县令,保境民安。秦王东征,文献挥鞭。太宗识才,委以总管。诛灭伪郑,一统河山。才显人妒,功高遭讒。审时度势,归隐林泉。躬耕垄亩,寒暑卅年。高宗念旧,褒奖封官。硖州刺史,一方大员。荆巫升平,万民讴赞。龙朔初年,邛蛮作乱。朝廷重任,不惧艰险。嶲州都督,千里平叛。正以训吏,治军从严。民族和睦,境全民安。戎马倥偬,染病边关。以身殉职,七十有三。灵柩归里,举州敬挽。长眠莘野,安阳之原。朝廷追封,谥曰文献。盖世功德,堪为人范!兰桂腾芳,裔裔绵绵。文献懿德,代代相传。或为宰相,或为庶官。为政以公,居官清廉。或以美政,或以文传。贤相崇功,盛世开元。名垂青史,千古流传。天地运行,世事沧桑。时至今兹,吾族大昌。四海一源,九州敬仰。先祖功德,永誌不忘。今逢盛世,风清天朗。孝亲敬祖,蔚成风尚。文献华诞,地久天长。群贤毕至,济济一堂。纪念懿公,缅怀贤相。一杯水酒,表吾衷肠。报效国家,谱写华章。华夏复兴,誓做栋梁。伟哉文献,万古颂扬! 全体代表恭恭敬敬向长眠1420年姚文献公行了三鞠躬礼。大家表示纪念文献公诞辰1420周年,重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其懿德和爱国爱民的思想。学习文献公,首先要发扬他自幼胸怀壮志,奋发有为的精神,激励我们树雄心,立壮志,继续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创新国家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学习文献公,还要发扬他善于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激励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永不掉队。其三,学习文献公,要弘扬他为政廉洁,勤政为民,兴利除害的精神,激励吾姚姓族人,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做公民要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取之有道。当干部要为民谋利,廉洁奉公,有所作为。其四,学习文献公,要发扬他为国家统一、稳定,民族团结、和睦,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激励我们团结一致,精忠报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3:11

陕县举行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

        4月18日,河南省陕县隆重举行大唐贤相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人民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三门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久昌等领导出席庆典。张茅乡干群及出席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全体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庆典。
        姚崇(公元651—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世系陕郡姚姓。父姚懿(公元590—662年),历任隋硖石县令、唐鹰扬郎将、水陆道总管、峡州刺史、嶲州都督,后殉职于边疆。唐高祖武德四年至高宗永徽年间,姚懿举族定居于今陕县张茅镇西崖村(今张茅中学处)。姚崇即出生于此。他以制举入仕,先后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兼兵部尚书,为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与经济基础。宋代司马光誉其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伟人毛泽东赞扬他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故里有故居遗址、姚懿墓遗址、旌贤寺遗址、姚公祠、唐姚懿神道碑、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等。
        故里的人们一直为有这样一位大政治家而感到自豪。年过七旬的陕县张茅籍原陕县职业高中校长陈宝禹和原陕县政协秘书长崔九龄,志慕先贤,图谋远功,自2009年下半年起,在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支持与参与下,为申报姚崇故里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纪念碑而四处奔跑。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故里所在地的西崖村、张茅乡的支持,并取得了三门峡市和陕县文物局以及陕县县政府的关注与支持,通过调查和上报,姚崇故里遗址、旌贤寺、姚公祠等被陕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为姚崇故里题词。他们进一步发动他们的学生及社会贤达共33名连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共捐助资金17000余元,树文物保护碑三通,纪念碑一通。
        4月18日,春和景明,天朗气清。姚崇故里遗址碑前,搭起了彩门,上书“庆祝姚崇故里遗址碑落成典礼”,“张茅古镇再展新姿,贤相故里重光山河”的对联悬挂两边。故里西崖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庆典会场,锣鼓队队员身着表演古装,擂起大鼓,挥舞大釵起劲地表演,赢得了阵阵喝彩。
        上午十时,陕县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局领导宣布庆典开始。一霎时,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会上,陕县张茅乡乡长刘博致了欢迎词,陕县文物局局长曹铁钢宣布了陕县人民政府关于姚崇故里遗址等为县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决定,原陕县职高校长陈宝禹介绍了姚崇故里概况并宣布集资人名单。
        陕县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作了重要讲话。他代表陕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为此次活动给予充分关注和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强调,姚崇故里遗址碑的建成和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议在三门峡召开,对陕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扩大陕县在国内外影响、凝聚姚姓后人回归故里寻根问祖、投资建设意义重大。他要求今后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宣传、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保护和利用好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让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代表洛阳市工商局副县级调研员姚宏兴也在会上讲了话。
        在热烈的掌声中,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如学、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姚龙、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姚昌君、陕县政府正县级领导张儒雷等分别为姚崇故里遗址碑和姚崇故里纪念碑揭了幕。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还参观姚崇故里遗址(今张茅中学)和举办的姚崇故里文物展览。
        与会人员认为,姚崇故里遗址碑的落成,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它不仅为海内外姚姓寻根问祖、追忆先祖提供了方便,也为陕县乃至三门峡市青少年学习先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了基地,更进一步为提高陕县及三门峡市的知名度创造了条件,必将对地方文化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1-10-9 18:23:24

台湾云林县虎尾镇参访团谒拜大唐贤相姚崇墓园
 
        2010年5月15日,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下溪里三块厝姚正宫庙组团一行27人,由主任委员陈福来,副主任委员陈俊劼带队,谒拜了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境内的大唐贤相姚崇墓园。
        15日,风和日丽,春和景明 。上午10时许,伊川县万安山下正在修建祭拜大殿的姚崇墓园迎来了第一批前来参观谒拜的台湾客人。台湾客人详细参观了墓园的神道碑、历史文物和正在建设的大殿;并怀着崇敬和虔诚的心情举行了集体谒拜姚王爷墓仪式,他们把从台湾带来的水果、糕点和其他祭品摆放在神道碑前,点上香火,许下心愿,祈祷神灵保佑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集体行了三鞠躬礼。他们还纷纷自发地解囊捐资资助姚崇墓园建设,共有台湾客人15人(家)捐资台币47000元、人民币1000元。
        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伊川县政协副主席姚和文,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姚学谋,伊川县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赞斌等接待了台湾客人,并向客人详细介绍了姚崇公墓园近年建设情况。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负责人希望台湾客人今后能经常来参访,相互交流,特别是来参加2011年姚崇公诞辰1360周年活动。还向客人赠送了会刊《河南姚姓与姚崇文化》第一期、第二期。台湾客人愉快地接受了赠送和邀请。在台湾姚正宫庙除云林县外,其他地方还有两处。台湾的朋友表示回去后,要联络其他两处,共同谒拜姚王爷陵墓。同时,台湾客人也邀请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的客人到台湾云林县虎尾镇姚正宫庙参访。
        据姚学谋著《大唐贤相姚崇》一书载:“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姚崇。唐代开元年间,老百姓甚至还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还为他修盖了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至今,在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祭祀的就是唐代贤相姚崇。”
        台湾云林县虎尾镇下溪里三块厝有姚正宫庙,祭祀的正神就是大唐贤相姚崇。参访的台湾客人讲,他们也不知道姚正宫庙创建于何年何代。自知道他们祖祖辈辈祭祀就是姚府千岁姚王爷姚崇。他们自从2007年知道河南伊川有大唐贤相姚崇公墓园后,就准备到这里祭拜,这个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这次参访的除目前主持工作的第四届庙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外,第二届主委和第三届主委等也随团前来。宾主会见气氛融洽,并合影留念。
       
        (撰稿人,姚学谋,河南省姚姓暨姚崇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姚崇及其家族研究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